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烈嶼群聲南樂社巡演 傳承南管

發布日期:
記者: 詹宗翰/烈嶼報導。
點閱率:2,143
烈嶼群聲南樂社九月巡迴烈嶼鄉社區,播撒傳承南管的種子。(文化局提供) 烈嶼群聲南樂社九月巡迴烈嶼鄉社區,播撒傳承南管的種子。(文化局提供)

為推廣傳統南管,金門縣文化局特別邀請烈嶼群聲南樂社巡迴烈嶼各社區演出、以鼓勵民眾學習南音,宏揚傳統文化古樂,並讓弦音延續不斷在烈嶼每個村落。
首場演出於9月2日晚間七點半於青岐社區演唱,吸引不少村民前往聆聽。所唱的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南管,曲目皆深受到場聆聽民眾喜愛、回憶無窮。此次演唱曲目包括:《聽見雁聲悲》,洪稜翔主唱;《暗想暗猜》,董麗寬主唱;《感謝公子》,洪雅芬主唱;《元宵十五》,陳素英主唱;《恨冤家》,洪玉勤主唱;林豆、蔡美麗、李嘉雯等合唱《一身愛到君鄉里》。整個演出節目約一小時三十分結束。
這項南音巡迴活動,將於今(九月五日)晚上八點在西口社區、九月九日晚上八點在東林社區、九月十二日晚上在東坑社區、九月十六日晚上七點半在青岐社區、九月十九日晚上八點在西方社區、九月二十三日晚上八點在東林社區、九月二十六日晚上八點在東坑社區演唱,期望透過巡演,讓有興趣的鄉親踴躍參加投入傳承行列,使南管在烈嶼生根茁壯!
南管音樂,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東南亞地區則稱「南樂」;它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台灣,並由僑胞傳至東南亞地區的僑社。其唱唸法猶存古風,字音以泉州鄉音為主,故亦稱「泉州絃管」。它的演奏方式,保存唐代大曲坐部演奏的遺制,演奏時以上四管為主,稱為「簫管」,若「上四管」與「下四管」,加上「噯仔」一起演奏,就稱為「十音」。
南管演唱時,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樂器型制,如琵琶、二絃、洞簫等,亦取唐宋舊制;樂曲名稱也沿用歷代詞牌或曲牌等。因此,不少音樂學者認為南管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而此傳統的南管音樂,在台灣仍然以傳統口傳方式繼續在台灣流傳,與中國泉廈地區的南音唱奏風格上有明顯的差異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