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古生物特展系列】 奇蝦 體長可達1公尺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928
字型大小:
1080121d2.jpg 1080121d2.jpg

詹宗翰╱圖文
奇蝦(見下圖)是一種於寒武紀沉積岩發現的古生物,屬於奇蝦科的奇蝦屬,是節肢動物門近親,英國古生物學家Joseph Frederick Whiteaves首次發現奇蝦化石,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則在伯吉斯頁岩考察到更多牠們的化石。
奇蝦是一種扁平、可自由游動而具體節結構的動物,體長可達1公尺(3英尺3英寸),可以使用身體兩側的柔軟附肢在水中進行波浪狀移動,附肢在身體的兩側重疊在一起,形成單一的「扇片」來幫助身體在水中移動。身體最寬的地方位在第三與第五對附肢之間,越往尾部接近就越窄,並且至少擁有11對附肢。越接近尾端的附肢很難分辨,所以附肢的數量難以計算。奇蝦具有一對很大的眼睛(複眼),估計有多達16,000個水晶體。
奇蝦口部前具有兩個狀似蝦尾部的附肢,張開可達七英呎。奇蝦口部結構非常獨特,為32個重疊的牙板所構成,包括4個大牙板與32個小牙板,形似菠蘿切片,中央長有一圈堅硬尖銳的牙齒。比起圓形,其口部更像是矩形的,另外那一環牙齒並不能夠互相接觸到。雖然如此,但牠仍然可以有能力把小型節肢動物如三葉蟲,以及其他動物的外殼咬開。奇蝦具有一個大型的扇狀尾巴,可以隨著附肢作波浪狀運動,很可能可以推動奇蝦在水中前進。
因為礦化作用的緣故,加上古生物學家不清楚奇蝦的身體結構,奇蝦曾多次被誤認。古生物學家認為奇蝦的嘴部與附肢比柔軟身體更硬,更容易成為化石。Joseph Frederick Whiteaves於1892年根據斷裂的附肢化石將奇蝦視為是一種甲殼亞門生物,因為牠的外表類似龍蝦或蝦的尾部。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首次發現奇蝦的嘴部化石,並誤以為牠是水母的一種。沃爾科特也發現奇蝦用來捕食的前肢,但是誤以為牠是西德尼蟲(Sidneyia)的尾端。賽門˙莫里斯(Simon Conway Morris)發現嘴部與身體連接在一起的化石,但是他卻認為這是一種甲殼亞門生物。
亨利˙威廷頓後來發現水母真正的嘴部化石,確認這種化石並不是水母。後來這種化石被正式命名為奇蝦,其他曾經使用過的名稱則被用來描述推甘蟲(Laggania)或Parapeytoia。
在2011年時,六個複眼化石在澳大利亞坎加魯島伊謬灣被古生物學家發現。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奇蝦的複眼化石首次被發現,証實奇蝦確實是節肢動物。這項發現也指出節肢動物的複眼可以「分辨敵方或友方,並偵測周遭環境的特徵」,顯示複眼進化很早,比堅硬的外骨骼或外肢相接的演化還早。古生物學家長久以來都認為三葉蟲的複眼是當代生物中最敏銳的,但是這項發現顯示奇蝦的複眼比三葉蟲還要敏銳三十倍,而三葉蟲只能分辨白天或夜晚。奇蝦的複眼長3公分,水晶體數量之多只有現代蜻蜓(擁有28,000個水晶體)可以相提並論。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