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遺產保護,需要青年們參與、培力及教育推廣

發布日期:
點閱率:2,812

四月,對於國際上的文化遺產社群而言,是個重要月份。自從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於1982年提議將每年4月18日設為「國際古蹟遺址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Monuments and Sites),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22屆大會批准之後,4月18日就成為國際共同關注文化遺產的重要日子。2001年起,「國際古蹟遺址日」開始設定每一年度主題,2018年的年度主題是「傳承給下一世代的遺產」(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強調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世代傳承的重要事務,跨世代之間的知識轉移,自是文化發展的關鍵。
為了將文化遺產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教育,則是第一步。負責處理國際教育、科學與文化事務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是「國際古蹟遺址日」的大推手之ㄧ。UNESCO世界遺產中心主任表示:遺產是為下一代留存的珍寶,我們需要培養年輕人做好準備,持續保護,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教育。世界遺產中心自1998年起就開始研發中學教師傳承世界遺產知識與實踐的青年教育教材,注重跨學科串連,研發具創造性和參與性的教學方法,希望促使學生投入研究、收集和分析數據、參與角色扮演、處理資訊和互動技術,並妥善地計劃旅行,以利於認識遺產的重要性。
除了鼓勵全球社群參與,UNESCO和ICOMOS也致力於培養青年領導力,創意應用年輕人廣泛使用的社群媒體,持續宣導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回顧歷來的國際遺產組織所推動的教育計劃,形式上常透過青年論壇、動畫媒體、電影傳播、志工社群、教師研習和學術研討會等等方式。可見,促使更多年輕人了解生活中的遺產,已是國際遺產組織的基本共識。唯有讓年輕世代更充分了解自身與他者的歷史、傳統與差異,進而意識到這些遺產所面臨的當代威脅,並盡可能讓青年、教師、遺產專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有機會聚集,一起思考國際社會可如何聯合起來挽救文化和環境危機,方能匯聚更多年輕活力做出貢獻,教育的意義與效果,便在過程之中源源產生。
回顧台灣,目前除了法定文化資產已受到文化主管機關的關照與補助,文化部已投入更多資源,呼籲社會大眾重視更多尚未具備法定文資身分但極具文資價值的老建築再生。除了補助建物整修,也鼓勵更多年輕人向老匠師學習,協助紀錄或傳承修復技術;同時鼓勵年輕社群思考,如何針對老建築再生議題,創意培力,舉辦教育推廣活動。部份縣市更進一步整合了都市發展單位與文化單位,共同推動歷史街區復興與老房子再利用,以維護更能注重整體環境的歷史風貌,而非僅著重單棟建築的視覺美化爾爾。我們期待金門縣年輕社群也能積極投入老建築再生行動,不僅僅使用老房子來安置日常生活所需,還更進一步促成社會教育效果,也為金門的老屋及環境納入新生命,以文化與歷史作為觀光、經濟的基底。
帶領南非結束種族隔離制度的前總統曼德拉曾說過:今日的青年,是明日的領袖。在臺灣,文化遺產的基礎工作,包括調查、研究、蒐藏、展示、教育等,實應透過更具動能的整合與運用,鼓勵更多年輕世代自主參與;台灣社會也需要更多對於文化遺產知識傳遞、守護、分享的公共平台,開創更為細膩的公眾討論機制;而對於文化遺產如何回應社會需求?文化遺產的議題關懷如何與時俱進?又如何建立回應未來變化的思維與工作方法?都需要跨世代一起共同摸索、相互對話,促進多元公共歷史書寫與公民參與。就讓年輕世代,為台灣文化遺產注入活力,為重要的事找出更多機會與可能性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