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顯揚文化資產的創新與未來

發布日期:
點閱率:1,40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舉辦「二○一八年全國文化資產會議」第四場分區論壇金門場,日前於國立金門大學辦理,產官學、民間社造團體等齊聚一堂,與會者發言內容涉及金門文化資產保存的現況、面臨問題與未來期待,充分顯現與會者對金門文化資產的熱愛與期待。
文化資產,已然成為身為一位世界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認識與素養,而文化資產的範疇與保存策略,更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可以是建築、環境,甚至只是一種氛圍,但多數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外在形體,而忽略了內在的意義。
有論者以為,金門可以是一座閩南文化的基因庫,更可以多元發展僑鄉、軍事、生態的特色樣貌,就文化資產而言,應是殊為難得的寶庫之一。但我們也理解,金門之所以得以保存多元樣貌,更大的原因來自於長達近半世紀的軍事管制與開發限制;但直面未來,建設是必然的,如何妥善處理敏感環境或文化史蹟保存,便成了迫在眉睫且棘手的事。觀諸過往經驗,這些議題也屢見不鮮,每每也能引發社會關切,甚至衍生諸多風波與爭議;有鑑於此,陳縣長也於早前特別邀集主官管及幕僚到縣府交換意見,同時指示各建設部門,對於公共工程之開發建設,應有環境永續經營的觀念,更應有一份文化史蹟的思維,多傾聽各界的想法,加強溝通說明,化阻力為助力,讓建設與環境、文化取得平衡點。
然而,建設與環境、文化間的衡平,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標準、觀感可能因人而異,遑論還要考慮財政、技術,以及社會環境等等面向,且是否只要牽涉史蹟就應該保存,甚至是長時間的停工待理,直到水落石出、著有定論的一日,歷來也有許多爭論。但到底,百年留存不易,毀之只在一瞬;更多時候我們寧願花更多的氣力與時間來論證,也好過倉促之下的後悔莫及,然而,這卻不是唯一且不得不的選擇,如果我們能夠有全局視野梳理於先、務實於中、承繼於後,應能保留更多的氣力去做更多積極而有益於整體發展的事,而非汲汲於個案的處理,反而忘記了文資存世的核心價值及意義。這便猶如,把美玉藏於匣,並做好萬全的安保措施也是一種保護,但將其公諸於世,讓人近距離了解、賞玩它的美好,不更有存世的價值?或許,它可能因此磕磕踫踫有所缺損、不完美,但這也是歷史的內涵與部分,同樣可以被認證為文資與史蹟的成分之一。所謂的「修舊如舊」只是形取其舊,本質還是新的;我們可以視其為傳統精神與價值的傳承,卻不必一定要「全樣照搬」,因為那只能是勉力為之,或根本做不到的事。
因此,對於縣府主辦推廣「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我們便覺得極有意義。傳統與文資的價值不在嘴上,更不在文件裡,而應該落實在涓滴的參與及行動裡;有計畫的培育傳統匠師,相當程度也在賦予文資的時代價值與意義,怎麼修、怎麼保存才是對文資最好的,只能藉由實踐去檢驗;就如我們不必非要看到完整的柏林圍牆,才能理解東西德的史實一般,反而是一塊被敲下的圍牆碎石能帶給我們更大的感受與衝擊。
總之,文化有時只是一種氣質,執著於形體而不去探究其深層元素與價值,不啻是見樹不見林之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