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再造僑鄉 壯大金門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41

金門於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逐步非軍事化。2001年,俗稱「小三通」的金門、廈門、泉州的定期航班開通,打破了1949年以來的斷絕。2002年金門縣政府頒布施行〈金門縣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組團進入金門地區旅行管理辦法〉,積極爭取中國大陸觀光客,期能為後戰地的地方產業尋找出路。
在這樣的轉型過程,在海外華僑華人網絡關係,成為地方政府亟欲串連起來的一種「資源」。2003年起,金門縣政府先是編列預算,補助星馬、印尼等地會館的青年團(40歲以下的金門裔青年)返鄉,參加由縣政府安排的「尋根團」。這些活動一方面讓他們重新找到祖籍的村落,也安排回到宗祠祭祖,另一方面也通過旅遊認識金門的人文風情與島嶼風光。這些返回東南亞各地的青年,用英文、華文書寫旅遊心得,在網路上分享,成為行銷金門的重要媒介之一。再者,2004年舉辦的「第一屆世界金門日」在縣政府的號召之下,東南亞各地的金門會館組團返鄉,舉行團拜儀式、繞街遊行,也讓海外出生的第一代、第二代得以重新認識祖籍地的文化。2006年,「第二屆世界金門日」移師吉隆坡,由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Dato' Sri Yeoh Tiong Lay)博士獨資支持,除了慶典表演之外,更舉辦論壇,提供金門未來發展之參考。
這些網絡的再連結,至少產生兩種現象:一為對於金門大學的捐資,一為僑領返鄉興建紀念館。前者表現在具體的捐資及各學院、演講廳、講堂的冠名,包括(馬來西亞)楊忠禮理工學院、(新加坡)黃祖耀人文社會學院、(印尼)黃進益管理學院,以及楊肅斌演講廳、陳開蓉會議室、黃木榮講堂、李皆得講堂、方文言講堂、方基錠講堂、呂慶安講堂等;後者是楊忠禮在其父親出生的東堡村興建了「楊氏明馨祖祠暨楊清廉紀念館」,2007年落成,2011年第二次整修,充實展示內容,成為三樓祖祠、二樓引介楊忠禮機構(YTL)事業成就及家族事蹟展示館、一樓為紀念楊忠禮父親楊清廉、母親黃金切的展廳,以慎終追遠、敬祖尊親;2008年新加坡太平船務公司(PIL)張允中返回沙美故里探親祭祖,獲頒金門縣金沙鎮沙美張氏宗親會永久名譽理事長的聘書,並為坐落於沙美老街、紀念其父母親的「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舉行揭牌儀式。2016年新加坡物流界的龍頭之一,金順利私人有限公司(Kim Soon Lee Pte Ltd)林再球返鄉於頂后垵興建「懷鄉樓」。
產業投資方面,金門縣政府也嘗試通過僑鄉網絡的再連結,成為吸引外資的一個媒介。2014年馬來西亞楊忠禮機構執行董事長丹斯里拿督楊忠禮偕李深靜(IOI集團)、鍾廷森(金獅集團)、林偉才(頂級手套集團)、方天興(錦記鋼鐵)等4位丹斯里拿督及林國璋(義利有限公司)、戴良業(新陽光集團)、李平福(興華中學)、方天福(錦記五金)等4位拿督,來到金門考察投資環境,並參觀金門大學,即為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次。
百餘年前,金門移民在南洋各地謀生,在當地的現實環境下,建立了一些以照顧新僑、信仰寄託、互助團結、文化娛樂為目的之鄉團,這種社會網絡成為殖民地時期的一種支持體系,也說明著早期華人組織出現的社會功能。
隨著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變遷,鄉團或會館也必須轉型,如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扶植青年團等策略,以面對新的社會需求。而晚近20年隨著金門原鄉的去軍事化,地方政府與海外會館重新連結起來,從尋根團的推動到金門大學的捐輸,這種「再造僑鄉」行動其實是壯大金門的一種策略,值得持續深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