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發揮鄰里互助 長者來共餐

發布日期:
點閱率:1,925

最近陳縣長頻頻與老人共餐,見到志工媽媽們辛苦的付出,讓他很感動,希望社會處能進一步強化這樣的氛圍,讓年輕人也能融入社區和銀髮族共餐,既連結社區情感,也藉食物交心,同時感染孝道。
談到共餐,不只金門極力推行,據媒體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目前台北市建立325個共餐據點,未來還會積極利用閒置空間,繼續增加據點,將不只可以用餐,長輩們也能在此學習使用3C電子產品、以及各種才藝技能。除了台北,全台各地也陸續推行,足見共餐確實有其存在的重要及必要。
老人共餐是各地方政府近來力推的政策之一,透過共餐,希望能聚集長輩彼此照顧,以延緩失能速度,再從簡單的一起吃飯開始擴展功能,逐步發展成為日間照護中心,讓長者們在此安享樂齡生活。從最早期的獨居老人送餐,到現在的老人共餐,其實都是希望發揮鄰里互助的精神,讓長輩們不要整天悶在家裡,而是走出門多多與人互動。
「延緩失能」是推行共餐據點的初衷,希望透過各式活動、課程與共餐時間,讓長者們學習新知、與人相處。從「老人活動據點」階段的共餐與相關活動,到最後發展成為「社區關懷據點」的日托服務中心,就是為了讓長輩們彼此間緊密結合、互相幫助。讓長者除了被服務者的角色,同時也能成為服務者,藉此延緩失能的速度。
這是政府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所進行的策略及作為,老人共餐具強化老人的健康維護及社會參與等優點,是在宅養老之活躍老化政策。也希望藉由推廣共餐運動,鼓勵社區及民間單位參與,由在地社區提供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取得相關福利服務,以落實「福利服務社區化、在地化」之目標,讓共餐同時傳遞溫暖菜香與人情味。
老人共餐到據點不僅吃飯有伴不孤單,還可參加講座活動、打嘴鼓聯絡感情,許多老朋友因此願意走出家門,常到據點走動,拓展生活圈與人際關係,活得更有尊嚴、更健康長壽,這就達到了老年人有能力、有意願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提供終身教育與學習的機會;鼓勵老人參與家庭及社區生活等的目標。
透過社區共餐,長者可藉此建立人際網絡,相互扶持、豐富生活,凝聚及強化社區力量,而共餐也能提供較好之飲食品質,如較高之熱量攝取、飲食多樣性等,而非任由長者在家吃隔夜菜、罐頭食品等等,又藉由參與共餐來紓解壓力及減少孤獨感,產生安全感、幸福感及參與感,生理及心理都較獨餐老人健康,醫療資源利用也較少。
「老人共餐」最重要精神在於社區陪伴,希望老人能走出自己家門,與社區鄰里老人透過共餐互動,發展出更緊密的人際關係,讓長者們變得更健康、更樂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