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相逢,為何不相識? ──談林希元與黃偉有否交誼?

發布日期:
作者: 郭哲銘。
點閱率:1,200
字型大小:

 曾經看過一部日本圍棋卡通「棋靈王」,當中有一段對話,迄今猶仍記憶深刻:圍棋是兩個人的對弈,但這兩個人要旗鼓相當,才能激盪出一盤好棋。是的!世事猶棋,沒有兩個意趣相同,理路相近,思智相勒,復且彼此相知,甚或相仇者,又豈能造就千古話題,讓人雋永深味。
 朱元晦與陸象山「鵝湖之會」的「道問學」與「尊德性」之辯,千年來只得到一個,人人不滿意、個個都接受的結論──「頓漸同歸」。
 李太白有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徒負;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亦不免終寥一生,四顧茫茫。人類歷史上最引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這樣。孤獨感,凡人無法體會;熱鬧,才吸引人,也唯有兩個人或兩個群體,實力相當,彼此才能相對,進而激出「有雙」的智珠。相爭之間,固然互不相讓,可是期間,彼進此退,才能相知、相熟,進而相惜、相重,是故諸葛孔明歿後,司馬仲達悲呼之情,絕對是至真、至性,對人生知己之逝的痛惜,與對自己未來茫顧的悲鳴。
 最近,復讀了明代同安先正林希元的「次崖集」後,不知為何滿腦子一直不斷的冒出黃偉的影子來?這兩位先正,我從來未曾將之關聯,也不曾想過其間的點點種種,似是兩條平行線,從不曾想要將之並列細覽觀之,而此刻此念一動,不可停遏,急通串結,各種可能。
 這兩位同里、同時,復又學理相近,友朋相共的人,為什麼彼此之間,一點關聯都沒有呢?到底是什麼因素呢?
 時間、文獻,自然是可能之一。林希元的集子中,幾乎完全沒有黃偉的身影;黃偉的集子,又早已逸失,無從得知。只有林希元的獨角戲裡,我怎就冒出這樣的遐想?是我多心嗎?然而這個多心,從何而來?
 照道理講,同鄉里、同時代,又是同脈絡學理之人,同時在外遊宦,或同時里居為紳,交集應多,許多應該彼此共力相維之局,相互援引之藉,是在當然不過的,怎可能一絲絲交集,也沒有?是刻意的嗎?有何隱情呢?無法得知,又特別想知道。怎麼辦?只好「猜」了。
 為了要「猜」林、黃兩人的關係,先鋪排了兩人的對照年表,粗看之下:林希元大黃偉七歲;但黃偉舉人,比林希元舉人早兩科;進士早一科。黃偉二十三歲(1510),即已鄉試得售,只因「自歉為未學」(洪受,《滄海紀遺.人才之紀第三》),仍從陳琛「折節問業」(蔡獻臣,《清白堂稿.卷四.黃逸所公海眼存集序》),故「不赴春官」。不過這個「歉學」,也不過隔了一科而已,次科甲戌(1514)即金殿傳唱,時亦不過二十七耳,可謂是少年早發者(明代進士,平均中式的年齡,約莫33歲。見郭培貴,《明代學校科舉與任官制度研究》)。這些隻字片語可知,黃偉科考之路,是比較順利的。
 再看看林希元,他二十一歲(1501)時,考取同安生員,到三十六歲(1516)鄉試成舉人,隔年三十七歲(1517)成進士。雖是聯翩得意,但是在秀才到舉人的階段,這期間首尾共有六次鄉試,雖不確定他赴考幾次?但是十五、六年的時間裡,次次看著人家秋闈得意,而他只能開館授徒,這種日子,恐怕也只能是點滴在心頭。會否?這樣的心情,種下了對黃偉的一種特別的「感覺」,使他在不自覺的下意識中,不太願意與黃偉有所接觸?確實無法得知。不過依常理講,這段不算少的時間裡,林、黃兩人,彼此在同安縣學中,不可能沒有切磋認識的機會。以這兩位先正而言,想當時必是縣學裡浪尖上的人物,豈有彼此不識,或者相互不好奇,而想去打量對方的想法。況且,林希元的山頭村和黃偉的後水頭村,雖隔著海,但咫尺相望,來往並無阻礙。欲相交,何難之有?但以現有的文獻,甚至傳說,兩人幾無交集。這樣,豈不令人費思。
 或許是黃偉發得太早,使他和林希元失之交臂,陳琛說,他「弱冠時習為舉業」,「二十三之年領鄉薦、二十七登進士第」(陳琛,《紫峰陳先生文集.卷六.贈黃孟偉南歸序》),二十歲身著青襟,二十三即已得意鄉闈,這三年的時間,黃偉可能與林希元相識,但或許尚未來得及深識,即已絕塵踏逸,不在縣學裡;而林希元苦熬十年,苦無舉人身分,面對一個小七歲的小老弟,早自己六年兩科,即已騰踏而去。這種滋味,恐怕只有當過「陸二特」的人,才能體味吧。是以,欲交亦難主動吧。甚且刻意的不著此人痕跡,是以曾寫下,「吾鄉自正統以來,未有仕進者」(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四.先府君明夫先生行狀》)。是否刻意不提,正統到正德間,浯洲張定與黃偉中過進士的事。特別是黃偉與他所處的時間,極為接近;更且這篇文字,是在他成進士之後所寫就的(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十四.先府君明夫先生行狀》)。為何如此,頗費思量?
 既然講到里籍同鄉的關係,也來看看林、黃他們兩位,與同縣以及同府士大夫的關係。林希元與其同時代的同安仕紳,幾乎或多或少,都有關係,甚至布衣之交者,所在多有。可是卻有一種現象,反倒是他與當時代的浯洲人,特別是有功名的浯洲人,反而交集得極少。林希元可以和顏厝的顏弘、顏揚和顏敦祥,交誼深種,生時為詩,死後祭奠,俱見集中;可是他與黃偉,乃至稍晚的陳健【1491年出生,1526進士】、許福【1535進士】,反倒像不知其人似的,數百年靜無聲息。而也剛好,林希元中式的那一榜舉人中,又沒有浯洲人【或者是現在定義的金門人──所謂「現在定義的金門人」,是以民國四年金門成縣時之轄疆為準,包括金門、烈嶼、大、小嶝四嶼。見郭哲銘,〈鴻漸照吉:略述明代金門舉人〉(未發表)】中舉,所以林希元與浯洲較高階的仕紳,幾無往來。是如此嗎?無由得知,僅能從其詩文作品中,略睹一、二。
 至於黃偉,材料更少,難以談及他與同安仕紳的往來關係,倒是以目前的文獻來看,他反而比較活躍在府城的仕紳圈中,「溫陵十子」之稱,即是其例。這或許只能說,他倆有各自的交友圈,林希元在縣城,黃偉在府城。是這樣的原因嗎?使得這兩位先正,無有來往?
 但又回思,他倆在泉州,還是有共同的朋友,尚復不少,這些人皆意趣相投,學術軌轍也俱相類為考亭之學,怎就沒有可能,讓彼此相互相識、相熟的機會呢?
 講到這裡,說了這些的理由,也為他們假設了各種可能,但是我依然說服不了自己,他們不可能不相識,但有可能不相熟,然這又到底是為什麼呢?兩個年齡相差七歲,中舉時間前後參差,同鄉同里,學軌復同的人,怎可能就不相識、不相熟,不能激盪出我前言所說的「一盤好棋」呢?這兩人一輩子,不可能一直的「抓龜走鱉」,都那麼湊巧的,時不時的都擦身而過,無法結究一段因緣。這時不得不想起了一種可能,就是一種可能宦途彼此異軌。
 這個問題可就大了!
 林希元與黃偉,都是正德中後段時期的進士,入仕最銳氣,也稍累經驗的黃金時期,正巧遇到明朝歷史上第二次改嫡的事件──「大禮議」。
 明世宗嘉靖朝的「大禮議」,是明代自燕王奪嫡之後,又一次重大的宗法之爭。其間關係複雜,牽扯多端,很難片言說明白。不過也因為這樣的影響範圍,幾乎使得當時立朝之人,皆有牽涉。不過再如何的複雜,反正當時大體說來,朝紳就是分成「護禮」與「議禮」兩個系統,彼此政見的不同,氣氛詭譎。
 當時,支持世宗皇帝的「繼統不繼嗣」之論的「議禮」者,以張璁、桂萼、霍韜等人為主,張、桂、霍三人,與林、黃二人,各有交誼,從中或略可窺睹林希元與黃偉,為何幾無往來的蛛絲馬跡。(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