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現代文學史論》前言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985
字型大小:

多年前,我起心動念要撰寫金門家鄉的文學史,剛開始我想統包古典與現代,囿於個人才學,古典這區域,後來我改邀學養豐瞻的中山大學蔡振念教授操刀。我虔敬構思文學史論書題、體例,甚至語調、精神。首先,基於振念教授與我自己都好偏論述,所以建議兩人的書名都冠以「史論」一題,而再委請擅長爬梳史料的楊樹清另編撰自古至今的金門文學「史綱」一書,日後三書匯集成套,不妨取名「金門文學史三書」。
研讀時下的地方、區域文學史,其文筆洽博精深者有之,老嫗能解者有之,陽春白雪,各有所長。自己暗忖,該怎麼在群籍中,博學約取個屬於金門和個人的專長和特色呢?自己考量的思路是這樣子的:
基本上,自己是個文學創作者,深知「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學知上如有所缺憾處,那麼至少在文學修辭方面必須給予補足,直言之,我想讓這部史論呈現出相當程度的文學創作質性,而不僅止於是歷史考據的論文,即如司馬遷之於《史記》,蒙森之於《羅馬史》--相較於英國史家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蒙森的文字洗煉,敘事富生動戲劇性,人物形象描摹鮮明,其文筆顯見更為嫻雅成熟,諾貝爾文學獎贊譽其文本是「歷史寫作藝術」,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怎麼讓自己這本金門現代文學史論寫得像是一冊文學創作文本?進而呈現「文」、「史」兼具的雙贏局面呢?其實,以中國傳統文學特質來說,一言以蔽之,無非就是在抒情性這點給予重視及強調,且讓它形成一種全書調性及個人風格。
我不由聯想起一則由王德威轉述的、關於沈從文的典故(王德威著,《現代傳統四論》2016,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頁9)。一九五二年,沈從文在赴四川土改期間,曾經寫了封信給妻子張兆和,他特地舉《史記》為例,談到中國歷史的兩條線索--「事功」與「有情」:
事功為可學,有情則難知,……換言之,作者生命是有份量的,是成熟的,又都是和痛苦憂患相關,不僅僅是積學而來的……年表諸書說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傳卻需要作者生命一些特別東西……即必須由痛苦方能成熟積聚的情--這個情即深入體會,深至的愛,以及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與認識。(《沈從文家書:1930-1966從文、兆和書信選》沈從文張兆和著,1998,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86-187)。
沈從文這封信裡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呢?他強調了史傳的重心在「有情」,他所呼應的是司馬遷與屈原的心志。我也從他們的行止獲得穎悟,我在把金門文學作為一種史傳來論述的時候,在把地方文學史論的重心放在作家的列傳上面的時候,我必須見賢思齊,出以一種抒情的筆法,而這種筆法,其內在隱衷正是屈原〈九章〉:「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所以抒情一辭,是有內有外而二者彼此交融的,這在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屢有著墨,如其〈體性〉、〈風骨〉、〈定勢〉、〈情采〉諸篇,莫不是合「文」(辭)和「心」(性)二者而說的,此不贅言。
一般說來,中國歷代史書編撰的體例有三: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而編年體寫年,紀傳體寫人,紀事本末體寫事。放在晚近文學史書來看,一九八○年代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九○年代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施懿琳、陳建忠的《台灣的文學》,都採「編年體」,按照年代敘述重大的文學事件與作家論;趙遐秋、呂正惠的《台灣文學思潮史綱》,以思潮史觀取代作家論。孟樊、楊宗翰二人合撰中的《台灣新詩史》,轉以「紀傳體」為體,將詩史還原為詩人史。文學史體例書寫的重心取捨,值得留意的至少還有下列二項:
其一,龔鵬程在其《中國文學史(上)》書中表示,文學的重心不在作家或作品,端在文體。所以他全書係以文體的流變為主軸。
其二,施懿琳和楊翠在其《彰化縣文學史》一書中說:「突顯『區域性特色』,最重要的要能將該地的『土地』與『人物』的歷史記憶緊密結合,以呈現它之所以異於其他地區之處」也就是說區域文學史當以「人物」為中心,史的觀點僅是輔佐在國族文學史的大脈絡下,審視作家個人發揮的作用與特色,作家們的成就即是當地的特色。
「區域文學史當以『人物』為中心」,這句話的立論深得我心,本書《金門現代文學史論》當然隸屬區域(地方)文學史,因此將偏採施懿琳和楊翠兩人的觀點,也就是說以「人物」為中心,把全書重心擺在紀傳體,我將先用思潮分疏金門現代文學為下列主要區塊:「反共、懷鄉文學」、「現代文學」、「鄉土文學」、「后現代文學」。再把各個思潮下書寫的作家暨作品,一一論列,描述其文學姿影--想見這姿影既有時代的時運交移,又有個人一己的情思質文代變,而最後歸結在作家一己身世、生命息息相關的抒情性,一如沈從文筆憂患意識下的「發憤抒情」。
王德威編撰、導讀的《台灣:從文學看歷史》一書(台北,麥田,2005),在議題與作品詮釋的新體例上,近似中國大陸學者陳思和所編著的《當代中國文學史教程》,亦即體例區別了以文學史知識為主,而以文學運動和創作思潮為主要線索的書寫方式,改採以共時性的文學作品為主作具體分析。該書也有強烈的文學史意識,依然將重大的思潮與運動作為每章導論,而形成一個個的議題。王德威此書,在議題的設定與選材詮釋上,顯示了其獨特的觀點,以議題為主的敘事策略,議題之設定與調動跨時代作品之用意昭然若揭。其次,或許更重要的是,全書拋顯了作者極為精到的文學修辭,王德威筆下的文學史其完整性並非絕對重要,而意欲為讀者引發借古寓今的現實反思更為作者所介意。本金門現代文學史論的敘事修辭,亦將取法前賢,採取文學創作的抒情筆法,將「史」和「文」結合,除了關照到「多元」和「歷史」原則,更加強調修史的「審美」和「個性化」原則及精神。
註:最早,這本文學史論是想與公家機關合作,諸多行政作業及人事糾葛,致因緣未到,後改由我自己獨立書寫,職是,我更改了原先的書寫策略暨全書目次。將「史」那方面的比例減少,相對下增加了「論」的比例。這更接近我個人一向為文的偏好。雖說此書由我個人獨立書寫,但計畫剛開始期間,就得到許多學者、先進及友人的鼓勵及掖助,即如新加坡詩人寒川熱心提供他的大作:〈南洋作家筆下的金門風貌與原鄉情結--以新加坡和印尼金門籍作家為例〉,文人相重,情義相挺,我自是感銘五內;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陳益源院長在《國文天地》月刊策劃一金門現代文學專輯,適時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唐蕙韻撰文〈關於金門與金門文學的位置〉對我個人多所溢美,唯其論述觀點精僻入裡,無疑對金門文學與我都起了提醐灌頂之功效,實獲益良多;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江柏煒教授提供我三篇立論紮實的學術論文,分別是:〈「混亂的現代性」:近代金門地方社會的文化想像及其實踐〉、〈僑鄉史料中的金門(1920s-1940s):珠山「顯影」(shining)之考察〉、〈人口遷徙、性別結構及其社會文化變遷:從僑鄉到戰地金門〉,當初我只向他請益前兩篇文章,不料他另外加碼提供我後一篇文章,此儒者風範使人既敬且佩;而新科學者謝佳玲老師先是提供了自己整理的金門文學相關書目,後來又給了她在東華大學的碩士論文《「顯影」中金門番客故鄉感形構之研究》真惠我良多,也令我感激又感佩……。此外,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劉奎教授惠我以一篇〈冷戰中的熱戰:1950年代金門的戰地詩歌書寫〉,另又贈我一篇〈金門那扇門,或歷史的幽靈--讀黃克全《島之書》〉,都讓我深領開卷有益的悅樂,啟引我作更深廣的思考,感念在心。另,香港作家東瑞(黃東濤)也提供我一些南洋作家名單,供我參考,謹在此一併誌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