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另一種抒情文學史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1,312
字型大小:

菩提
自己和眾多資深作家前輩作忘年交,其中第一位是應該是詩人菩提。
桃園縣文化局委託元智大學舉辦「重返春天的桃花源2006桃園詩歌節」,我參加了當年6月17日在大溪藝文之家舉辦的那一場活動,記憶所及,應邀與會朗誦詩作詩人有羅門、蓉子、菩提、丁文智、張默、趙天福、向明、顏艾琳、孫家駿、我還有元智總務長兼英詩翻譯家尤克強教授……等人。我上台朗誦了剛出版的《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的第一首。事後得知,這引起了菩提的注意。後來我送給了他這本詩集,承他謬賞,他寫了一篇〈風貌凋零--試讀黃克全詩集「兩百個玩笑」〉刊登在2006年12月第254期文訊雜誌上。我投桃報李,也為其詩集《城外明媚》(唐山出版社,2007年)寫了一篇小序:〈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那陣子,我們時常互通電話,有一天他在電話裡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心經》中講「空」掉一切後,又要來一個什麼都「有」?前面不是說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生香味觸法……,乃至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嗎?怎麼後面緊接著又來個「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意即前面已經空、無掉,後面卻又有所得?他說問過讀東海哲學博士的詩人敻虹,也沒有得到答案。我說「老師您把我考倒了,您讓我先想想吧!」隔一陣子,我自認有所領悟了,這樣回覆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而這個正覺就是所謂「無所得」呀!所以觀自在菩薩前面說「無」,後面同樣也是說「無」,並沒有說「有」。
前面這樣的回答大致沒錯,但卻不是順著《心經》題旨來解答的。甚至諸如用《大乘止觀法門》:「有即非有,唯是一心。」或「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這樣從語義字根本的解釋也不是最切題的。直到自己讀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善現菩薩逐品為菩薩說法,自己才能稍更撥開迷霧。我以為用善現菩薩的告喻就可以化解菩提老師的疑惑,即觀自在菩薩先說無,再說有,是為要喻知我們無即有,有即無。唯是一心,別無二法。然而善現菩薩說:「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之所攝受。」這就對了,這所謂「方便」便是「無所得」(辯大乘品第十五說:「然以無所得為方便。」善現又問「為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不可得畢竟淨故。」大般若經裏少不了佛典隨處可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即舍利弗)但此經說法卻讓給了善現菩薩,而祂也不辱佛之囑咐,把般若慧由體到用,由細微到廣弘處,無一不闡釋得妥切,而贏得佛的稱讚,可見其殊勝風光。
日後我特地為他寫了一首詩〈那個叫菩提的漢子〉:
那個叫菩提的漢子
生來為了大哉問的
常丟給我一支支箭鏃般銳利的問題
我也總納悶
紫藤花, 如何往下承載你
粗獷的身子、微細的心思
如何不搭火車也能穿越一整個季節
如何在虛空的臉頰
摘下如許的青梅
世界逐漸模糊在你眼簾
小巷遁走成天涯的遙望

為什麼把一切「空」掉後
「有」就像隻兔子般跳出來?
毋寧你已經知道
你提出問題,但那問題就是答案
你不再開口,但那沉默就是話語
命運和自由互相指涉
在你取名菩提的剎那
惡童體:文學的異類
閱讀匈牙利裔女作家克里斯多夫·雅歌塔(1935年-2011),《惡童三部曲》而不感到噁心、震驚、傷痛、迷惑者幾希,儘管我知道,用純粹的惡意來諷刺上帝與命運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我毋寧相信寫下這些不堪,就是一種悲憫。對孩子純真心靈的摧殘,是亂世兵燹硝煙中,人性扭曲的鏡照。
《惡童三部曲》(《惡童日記》、《二人證據》、《第三謊言》)最直接摔讀者或說世人一耳光的,是作者那種冷冽或冷酷到令人不寒而慄的敘述。其次,第二和第三部曲的加入,讓整個故事陷於迷離的真與幻,使小說有了後設的意味。使這篇小說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不屬於某敘事者的作品。
這種「惡童體」文本,不禁使我聯想到其他幾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及其文本: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寫《蒼蠅王》的威廉‧高汀、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陳忠實的《白鹿原》、卡夫卡的《變形記》、卡謬的《異鄉人》、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黑色幽默的馮內果《第五號屠宰場》、《藍鬍子》也是此惡童體的衍生。甚至安部公房、邱妙津、駱以軍、黃凡、王幼華等人,他們有某部分小說都庶幾近之。
但「惡童體」文本的濫觴,極可能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原始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出現不少令人驚悚的情節,日本桐生操寫《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因真實性及尺度問題等而備受爭議,但恐怕也八九不離十。格林童話中的〈藍鬍子〉、〈青蛙王子〉、〈睡美人〉、〈杜松樹〉等等,無一不充滿血腥。如〈杜松樹〉故事中繼母用斧頭砍下兒子頭顱,肢解兒子煮成湯。飛來一隻小鳥唱著:「媽媽殺了我,爸爸吃了我,妹妹瑪莉亞撿起我的骨頭,包在絹布裡,放在杜松樹下。」
  就拿這則故事來說,繼母殺死孩子,拿來煮湯,不知情的父親竟還邊喝邊說「好喝」,實在是殘酷至極,令人不忍卒睹。《格林童話》當中這樣充滿血腥的殘酷故事情節相當多。(在許多童話故事的原始版本,母親這角色身分其實是生母,後來才改成繼母,如〈白雪公主〉的皇后身分)。
  這類故事當然非常不適合兒童閱讀,所以後來的版本都把它們刪除了。
  可是,儘管已經做過刪修,往後的版本還是充滿許多殘酷的場面。就拿〈強盜和女婿〉這則故事來說,就有一夥強盜把擄來的女人脫光衣服放在餐桌上,一面拿刀割肉,一面在傷口上灑鹽的情節。
  當時的書評家多半把批評火力集中在《格林童話》的性愛場面,童話中有性愛場面?有的,〈白雪公主〉原著中就有國王潛入白雪公主房間、吸吮親生女兒腳趾的亂倫、皇后叫廚師把公主內臟撒鹽烤過之後送上了餐桌、 七矮人們每天晚上都輪流跟公主交歡,而王子無法愛上活著的女人,他有病態的戀屍癖,總會抱著屍體忘情撫摸等等情節。 故事最後,白雪公主看著母親被刑罰穿上鐵鞋跳舞、跳到力竭而死為止……,凡此在在充滿著日後文明社會難以容忍的人格病態,所以才被一一刪除或修正。
《瑪麗》
《瑪麗》是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的處女作中篇小說(其第一篇短篇小說處女作應該是一九二一年的〈娜塔莎〉)一九二五年在柏林動筆,隔年脫稿,當年先是由一家流亡公司推出其母語俄文版,再兩年,出德文版譯本。直到四十五年後,才有英文譯本。但我要說的重點不在這裡。
他在為這英文版譯本寫的前言(序),有一段話引起我的注目,大概是說作家處女作都有自己經歷的影子,但作家這樣做與其是撿現成,「不如說是為了擺脫自我後,可以去輕裝從事更美好的事情。」
納博可夫這番話可作多方面解讀,譬如說他在寫作之外--而不是之餘,從事鱗翅類昆蟲學的研究(他經常和太太開車在落基山脈和大峽谷等地撲捉蝴蝶)、翻譯,或者去作語文教學。但我喜歡作下面這種解讀,即納博可夫寧可在形式上作各種探索或說冒險。形式的冒險隱喻著包括道德的冒險,生活的無限可能,《洛麗泰》是最好的演示,《絕望》、《黑暗中的笑聲》、《幽冥的火》……等等,何嘗也不是?
不,他那些反寫實手法、使讀者能跳出小說之外、讀者與小說人物之間拉開一段距離的小說,幾乎都是。(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