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的摩崖石刻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267
字型大小:

摩崖石刻是指雕刻在自然實體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如廈門鼓浪嶼明丁一中題鐫的「鼓浪洞天」、金門南盤山明抗倭名將俞大猷題鐫的「虛江嘯臥」碣群、同安豪嶺山明代蔡復一夫人祖父李春芳遊慈雲巖的詩刻、廈門青礁慈濟宮山上勸人「把心放下」的「心」字石刻等。摩崖石刻有題字、題詞或題詩,長者幾百字,短者僅一字,內容多為記勝、記遊或記事,也有官府的文告,如苧溪許莊「憲奉」石刻是清代福建院司道裁決同安山地糾紛的告示。這些石刻溶詩詞、書法、刻石為一體,是彌足珍貴的藝術品,既有研究歷史的文物價值,又有陶冶情趣的欣賞價值。

同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代名人題刻豐富多彩。隋唐時期,同安建有大輪山梵天寺(原名興教寺)、同山梅山寺、鳳山天興寺、桐山明覺院、西山白雲巖、豪山聖果院等佛教寺宇。這些名山古剎,山石嶙峋,為前來遊樂禮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提供了良好的「紙張」,因而各地有寺廟的石刻尤多。現在同安境內的歷代摩崖石刻,根據地方志書記載及筆者多年的田野調查,大約有六十多處,但由於種種原因已經毀壞過半。如宋代大輪山的「瞻亭」、「極目」、「大輪山」、「戰龍松」、「偃月臺」、「寒竹風松」、梅山的「大同」,孤卿山的「騰紫峰」,蓮花山的「留心湖」,望雲山的「望雲」等朱熹題刻。小嶝宋代邱葵的「局」(上刻「萬機分子路,一局笑顏回」)「釣石」題刻。小盈嶺同安士民送別朱熹的「扳袁石」,東橋頭明代蔡復一夫人外祖父劉存德的「東 清流」、「友石之居」,豪嶺山明代兗州知府康爾韞的「枕石 流」,馬巷何厝明代刑部侍郎洪朝選的「石鼓詩」,龍窟東海中宋少帝登踩的「御踏石」,洪厝石帽山的「海濤山湧」,馬豆清代的「玉花泉」,桐嶼山民國年間同安縣長黃元秀的「禁示」:::這些摩崖石刻,皆因炸石而蕩然無存,文物古跡,毀於一旦,再造不能,令人歎惜。

現在全區幸存的摩崖石刻有二十餘處,多為宋、明、清時期遺留的墨寶,是當今發展觀光旅遊的風景資源之一。茲擇其要者略作介紹,以饗讀者。

一、梅山「同山」石字

在大同鎮梅山寺後三十米處的巖壁上。梅山古名同山,是西晉太康三年(二八二年)命名「同安」的依據,隋時建有梅山寺。石字所在石壁高四‧六米,寬十米,朱熹以硃砂楷書橫寫「同山」二字,每字高○‧九米,寬○‧六五米,兩字相距一‧一五米,一九八四年公佈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生於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年)進士,二十一年授官同安縣主簿,二十三年蒞任,是宋代著名理學家。他卒後於嘉定元年(一二○八年)十月詔賜諡「文」,故世稱「朱文公」,紹定三年(一二三○年)九月改封「徽國公」,同安香山「徽國文公祠」即是紀念朱熹的建築物。

二、東溪「弁石臺」石刻

在大同鎮東溪太師橋(東橋)溪中一天然石上。該石如,為夏天乘涼之勝,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常乘月色到東橋遊玩並賦有︽雨霽步東橋玩月詩︾一首:「空山看雨罷,微步喜新涼。月出澄餘景,川明發素光。星河方耿耿,雲樹轉蒼蒼。晤語逢清夜,茲懷殊朱未央」。朱熹遊興未盡,又在溪中石上橫鐫「弁石臺」三字,每字高○‧二八米,寬○‧二四米,後人又鐫「紫陽舊遊」四字隸書其上。明邑人劉汝楠憑弔朱子遺跡時,作︽東橋尋朱子舊遊詩︾一首:「晦翁作簿同安日,微步閒吟向碧溪。泗水尋芳曾識面,東橋玩月更留題。瞻亭(朱子在大輪山的題刻)路遠高山迴,弁石臺空古樹低。風景不殊陳跡在,寒雲汀草使人迷」。清童肯堂︽弁石臺詩︾中也有「巨石如臺萬古傳」、「晦翁墨跡留橋畔」的詩句。東橋因北宋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創建而又名「太師橋」,該石刻現被泥沙淹沒。東橋頭五甲村民劉氏,堂號「橋東」,清末十三世劉有義出居金門古坑社。

三、南門金車石刻

在大同鎮南門橋下二巨石上。兩石雄鎮水中,水漫時項部似龜,故俗稱「金龜」。南側一石高五‧五米,長十六米,逆水石面橫鐫楷書「中流砥柱」四字,每字高○‧三八米,寬○‧四五米,上款漫漶,下款署「東明道人立」,康熙版︽同安縣誌︾載字為朱文公題。「東明道人」即李春芳,字實夫,號東明,同安驛路人,明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年)進士,廣東潮州知府,著有︽白鶴山存稿︾,其孫女適五省經略蔡復一。

北側一石高三‧五米,寬十五米,橫鐫隸書「逝者如斯」,每字高○‧三八米,寬○‧四米,沒有款識。上端自右至左有「砥柱」、「努力」及條橋記事石刻,為民國十九年重修南薰橋(即南門橋)主事建設局長王卓生(谷青)所題刻。「金車石」與毗鄰的「銅魚石」為同安古城文明的標誌,故這些石刻於一九八八年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四、澳頭「鼇石」石刻

在新店鎮澳頭村西蘇氏祠堂左邊一如鼇形石上。石高三米,寬六米,橫鐫楷書「鼇石」二字,每字高○‧七四米,寬○‧五三米,上款書「道光癸卯」,下款署「蘇廷玉書」。蘇廷玉(一七八二│一八五二)字韞山,號 鼇石,新店澳頭人,清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進士,累官至四川總督加兵部侍郎,歸籍後在福州五虎門訓練勁旅抗禦英夷,著有︽亦佳室詩文抄︾、︽從政雜錄︾等書。

「鼇石」之東約三百米處臨海一巖石,高五米,寬八‧五米,蘇廷玉同時又橫鐫楷書「超曠」二字,每字高○‧四五米,寬○‧四八米。兩處石刻表現蘇廷玉剛毅、豁達的生平氣質。

五、雪山巖龍門橋石刻

在五顯鎮雪山巖南五百米處的龍門橋旁,石高四米,寬二米,豎刻楷書「城東職員黃文彩建造/龍門橋重修山道碑記」,每字高○‧二一米,寬○‧一五米,下款書「道光七年歲次丁亥桂月穀旦勒」。橋為三墩二孔,每孔橫跨三條石板,一九九七年被山洪沖垮,現橋面為水泥製板,是通往明季布衣黃文照讀書處│雪山巖的山澗小橋。

六、蓮花山「太華巖」石刻

在蓮花鎮後埔村西北二公里處的蓮花山中,巖石高七‧五米,寬十一米,上豎刻楷書「太華巖」三字,每字高一米,寬○‧七九米,宋朱熹遊蓮花山時題鐫,取華嶽蓮花之義。石下有洞,深三‧三米,寬三‧五米,高二米。石刻之北有寺,已廢,僅存三進式基址及佛座、石柱、柱珠等部件。

晉江倪鴻範(清康熙五十年武舉人,任福建和浙江等處提督)遊太華巖時寫有︽太華巖︾一詩:「傑構華巖壓眾峰,崚  攢簇似芙蓉。蒼崖嶮巇泉千尺,石嶝縈紆路幾重。谷口頻看青障拱,山腰時有白雲封。為憐西嶽高堪仰,聊把蓮花擬岱宗」。太華巖所處丹崖險 ,青壁萬尋的地勢以及構築奇特,恢弘壯觀的氣派可從詩中窺豹一斑。

七、蓮花山「靈源」石刻

在蓮花鎮蓮花山腰石釋巖潮汐泉旁。泉隨海潮汐盈虛而名,石刻所在巖石高二‧二米,寬三‧五米,豎刻楷書「靈源」二字,每字高○‧二六米,寬○‧二四米,宋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題刻,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筆者普查文物時首次發現。

石刻之西二十米處為石釋巖,分上下二洞,上洞進深七米,寬三‧六米,高一‧七米;下洞深六‧七米,寬六米,高二米,該洞正面石壁置五塊石板,每塊高一‧三一米,寬○‧五三至○‧六一米不一。每板豎刻楷書四行,滿行十一字,字徑為八×七釐米,共二百二十字。全文自右至左連讀為:

(一)佛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

(二)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智慧現前,與佛無異,欲離妄想,須修禪定,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囗。

(三)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容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發心菩薩生,決定信立決定志,上求佛道,下度。

(四)眾生。全趺半趺,端身正坐,不緩不急,耳與肩對,鼻與臍對,左掌加於右掌,目不觀鼻,心中默提,不是心,不是佛,不是。

(五)物,是什麼?勿令間斷,昏倦重時放倒便歇。須臾即起,抖擻精神,仍前考究,久習諄熟昏散自無,時節若至,其理自彰。(文中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石碑無篇名,也無款識,其中第二板和第五板排列順序弄錯,第二塊石板被放在最後。相傳讀懂這些文字的人,可以得到「九車九驢馱,九籃九糞箕」的銀子。有個秀才讀到最後一行,已能聽到嘩啦啦的銀聲,一時想銀心急,最後一個「土」字反而讀不懂,結果沒得到銀子,一氣之下把最後一字鑿掉,所以現在按文字順序排列的第二板少掉最後一個「土」字。這個傳說與「出米巖和尚││想多連少無」一樣,都是勸人莫貪的意思。碑文是當時的傳經祖師把傳授修行心法的禪訣鐫諸石的一種文字。宋代朱熹在山中太華巖留題,又攀越二里山路到此,可見當時寺巖均有僧人,由此推測碑刻最早時間當在宋代。

八、北山十二龍潭「瓶台霖雨」石刻

在五顯鎮北辰山十二龍潭自下而上第五潭畔。刻石為臨潭平面,寬五‧四米,長四‧九米,最上端橫鐫「瓶台霖雨」四字楷書,每字高○‧三八米,寬○‧四二米。中間自右至左豎刻邑人李春芳(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自號東明道人,廣東潮州令)和劉存業(嘉靖貢生,應天府經歷)頌揚同安知縣譚維鼎為民祈雨的草書七言律、絕詩各一首,每字高○‧一三米,寬○‧一米,詩刻字跡漫漶。李春芳律詩為:絕頂淩空鳥道迴/大夫何事直飛/來□□一禱蘇民/望鼓腹含饎樂只哉/百丈龍潭千丈山/為雲為雨澤民間誰/言此地無龍臥大夫/到此便飛還。落款為「東明道人」。劉存業絕句:碧水澄潭漾太/清忽聞雷雨雜歌/聲山靈未必知/天意自是賢侯格/至誠。落款為「敬高道人」。

譚維鼎字朝鉉,號瓶臺,廣東新會舉人,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年)任同安知縣,四十年春旱率員至十二龍潭祈雨立應,任內惠民利政,陞泉州府同知。同一石面下端橫鐫行書「膏澤下民」四字,每字高○‧四米,寬○‧二四米,落款「張荃書」,係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秋旱同安知縣張荃至此祈雨留題。這些石刻是研究古代同安山區氣象變化的歷史資料,一九八二年公布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九、北山十二龍潭「仙苑」石刻

在五顯鎮北辰山十二龍潭祈雨石刻之東五米的石壁上。石高三‧八米,寬三‧九米,中間豎刻楷書「仙苑」二字,每字高○‧六米,寬○‧五米,上款書「晦翁書」,下款署「蔡遠佳 芬 希機立」,立者未詳。安溪城廂鄉仙苑街石山頂有朱熹「仙苑」碑刻,南安石井楊子山清水巖也有朱熹「仙苑」石刻。據嘉慶版︽同安縣志︾載,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與同僚到北山遊玩,並留有︽與諸同僚約奠北山︾一詩:「聯車陟修阪,覽物窮山川。疏林汎朝景,翠嶺含雲煙。祠殿何沈邃,古木鬱蒼然。明靈自安宅,牲酒告恭虔。肸蠁理  通,神亦蜿蜒。既欣歲序舉,重喜景物妍。解帶憩精廬,尊酌且留連。縱談遺名跡,煩慮絕拘牽。迅晷諒難留,歸念忽已騫。蒼蒼暮色起,反 東城阡」。北山在同安城東二十里處,山麓有奉祀「開閩第一」閩王王審知的忠惠廟(俗稱北山宮),廟前有蒼翠的芒果古樹,廟後是白雲繚繞的嶺山,詩歌對這些自然景物作了真實的描繪。距忠惠廟約八百米的十二龍潭周圍又有仙宮(祀伏羲仙帝)、仙洞、仙轎、仙羊、仙鸚哥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因此,「仙苑」二字應是朱熹遊北山時所留題。

十、豪山「祈雨道場」石刻

在新民鎮豪嶺山咸元洞北一公里處。石刻所在巖石高二‧八米,其南面豎刻楷書「祈雨道場」四字,每字高○‧二三米,寬○‧一九米,上款書「康介福□□□」,下款署「僧惠經敬立」,年代未詳。摩崖西面字刻佔幅高○‧九米,寬一‧三米,上端橫鐫行書「維嶽出雲」四字,每字高○‧二四米,寬○二一米,下端豎鐫祈雨文章:秋成在望靈雨未零遍/伸奠瘞之文未葉滂沱/之應聞昔紫陽祈雨遺/跡猶存比乎唐令踵行/甘霖立沛乃皆營屬用/和神民步行而去戴雨/而歸遂使大有興歌豐/年誌慶洵山靈之蘇兆/姓爰勒石以銘千秋。下款為:歲乾隆乙丑年仲秋月穀旦/同安營參將黃正綱/守備陳朝行/千總施鳳/同安知縣張荃/教諭趙鵬蜚/典史沈濟世/同立。正文共八十字,字徑為四‧五釐米。

山麓有潭曰「豪山龍潭」,宋同安縣主簿朱熹,泉州府郡守真西山(德秀)曾禱雨於此。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春夏旱,同安縣令鄭公顯(字隱之,龍溪進士)禜於潭,雷雨交作,遂撰︽祈雨道場碑記︾。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同安知縣張荃(昆明進士)率員至此祈雨,得雨後將鄭公顯所撰碑文立補鐫於巖石並在宋厝泉(州)漳(州)驛道上捐俸修建「喜雨橋」。該石刻是研究地方歷史上氣象情況的實物資料,一九八四年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西山巖摩崖詩刻

在新民鎮西山巖之北五十米處。石高三‧九米,寬四‧四米朝東巖面左、右鐫丁一中、劉存德唱和七言律詩各一首。丁一中詩刻為豎寫行書,佔幅高一‧九五米,寬○‧八六米,字徑為○‧一三米。詩云:古寺西巖紫翠間獨移飛蓋/入松關自知靈境遺探討空愧塵/途數往還碧澗暫時清客思白雲/長日伴僧閒振衣更躡層峰頂/天海青蒼照素顏。下款署「明少鶴丁一中」及「隆慶五年己巳十月吉日勒石」「五年」應為「三年」之誤)。

丁一中字少鶴,丹陽人,性耿直不阿上官,以戶部郎謫延平倅,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陞泉州府同知。他喜登眺吟詠,境內名山題鐫幾遍,金門南盤山也有他的紀遊詩刻(盧若騰有︽太武山序丁少鶴刻石 ︾七律二首,泉州清源山彌陀巖也有他的摩崖詩刻,中有「遼海陸能追化鶴,雲臺空欲附飛鴻」句,抒發仕途不順的消極情懷。但他的字畫遒樸有法,人多藏之。

劉存德次其和詩也是豎刻行書,佔幅高二‧一二米,寬○‧九五米,字徑為○‧一五米。詩云:龍宮掩映碧雲間南北高峰/聳兩關絕壑風迴無鳥度斷爐/火活有僧還青郊路接平蕪遠/白社身隨化鶴閒極目盡窺滄/海外放歌聊以振頹顏。下款署「隆慶辛未沂東劉存德次」。劉存德字至仁,號沂東,東橋人,蔡復一夫人的外祖父,明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進士,官浙江按察副使,著有︽結甃堂遺稿︾。詩刻「古寺西巖」指西山巖,又名白雲巖,唐代陳黯(約八○五│八七五)始建,寺中有清乾隆四十五年︽重建白雲巖碑記︾。該石刻於一九八四年列為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