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的摩崖石刻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857
字型大小:

遊山玩水,題詩唱和,這是古代文人一種雅興。明代刑部左侍郎洪朝選也遊過西山,見石上詩刻便作︽遊西山巖次石上︾一詩:殿宇參差霄漢間,蒼松白石護禪關。茫茫遠水征帆杳,片片輕霞夕鳥還。已覺浮生如夢過,幾時行腳似僧閒。山廚且煖松根火,暫倒壺觴一解顏。洪侍郎此詩寫作時間,根據洪福增老鄉賢所著︽洪芳洲公年譜︾載,當在洪朝選被權臣削職居家期間(即隆慶五年)。詩雖未及鐫諸巖石,但與丁、劉詩刻一樣,對西山的參差殿宇,古樹蒼松,僧人爐火,潯海漁帆等景物都作了盡情的描繪,成了今天建設西山風景區的珍貴史料。

十二、豪山慈雲巖詩刻

在新民鎮聖水泉山(俗稱石佛山)石佛塔西南十米處。石刻有三處,每處相隔二米,自上至下為:

(一)劉汝楠︽題端平巖二首︾石刻。石高三‧一米,寬七‧七米,豎刻楷書詩幅高二米,寬二‧七米,每字高○‧一八米,寬○‧一五米。全詩為:聖水山頭塔影慈雲寺裡鐘/聲禪參上乘下乘業悟前生/後生清淨自然見性空虛不是/逃名祇園向去離垢蓮社將來/結盟 拂曙環林鳥語斜陽繞寺蟬/聲晴窗山翠仍入午院松風/自生處世翻如大夢絆人總是/ 浮名還從野鶴高舉不負海鷗/舊盟。下款署「嘉靖癸丑夏月西清道人劉汝/楠書。

(二)劉汝楠︽同李員外春芳遊慈雲巖︾石刻。石高四米,寬九米,詩幅高二米,寬一‧六米,字徑為○‧一五米。全詩為:攜客清秋來古寺蒼蒼松桂滿/叢林孤雲野鶴共僧語白日玄/猿聽梵音暗水自流幽洞靜/碧蘿長掛翠微陰欲將石壁/題詩遍祗恐真源不可尋。下款書「嘉靖丙辰秋日南郭劉汝楠題」。

劉汝楠(一五○三│一五六○)字孟木,號南郭,同安縣前人,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解元,十一年進士,官湖廣提督,著有︽白眉子存笥稿︾。詩詠聖水泉山風光勝景,其中禪氣盎然,情趣醺人,流露作者「為人峭直,不肯俯仰台察」的秉性。

(三)李春芳︽遊慈雲巖次劉學憲汝楠︾詩刻。石高二‧二八米,寬四‧二五米,豎刻楷書佔幅高二米,寬二‧四五米,字徑為○‧二米。詩云:空山絕徑無人到與客/探奇入遠林已共煙霞為/野逸更聞鐘磬發清/音洞開峭壁堪雲臥/塔倚層霄落晝陰便/欲乘風凌紫極仙源重/訪怨難尋。落款為「東明李春芳」。李春芳居官清苦,執法不阿,氣質與劉汝楠相近,彼此唱和,流露宦海浮沉,超塵脫世的思想感情。

聖水泉山風光旖旎,慈雲巖(寺),又名端平巖,因建於宋端平年間(一二三四│一二三六)而名。寺後有明永樂十一年(一四一三年)建造的石佛塔,還有「石書房」、「石棋盤」、「劍劈石」等自然景觀。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金門人蔡獻臣遊此曾作︽遊端平山記︾一文。此處石刻還包括慈雲巖前的︽勸念阿彌陀佛︾歌刻,是同安區現存比較集中的石刻群,一九八四年與明代石佛塔同列同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豪山「勸念阿彌陀佛」歌石刻

在新民鎮聖水泉山慈雲巖前三百米處。石高三‧七米,寬三‧二米,上豎刻楷書「勸念阿彌陀佛」歌一首,共九行,滿行十四字,「勸念阿彌陀佛」六字居中,每字高○‧四四米,寬○‧四二米,其餘每字高○‧一三米,寬○‧一二米。字刻自右至左連讀為:五濁惡世彌娑婆 壽命須更苦惱多/慈父釋尊頻指示早修凈業念彌陀/比丘法藏昔修因誓度群生脫死生/今唸彌陀居極樂 欲生彼國但稱名/往生身現寶蓮中 形貌端嚴具五通/上下中三分九品 華開遲速在修功/人身難得法難逢 念佛持齋不費工/快速這回如蹉過 茫茫業海恣飄蓬。

歌刻勸人欲成正果,須早念彌陀,與「磨刀不誤砍柴工」有異曲同工之處。石刻沒有款識,慈雲巖又名端平巖,宋端平年間康氏十處士創建,據此石刻上限時間可以追溯到南宋。

十四、東莊潭「澹園」詩刻

在大同鎮田洋東莊山,臨溪一石高三‧五米,寬六米,巖面左右分別豎鐫陳睿思及其子陳肇偉行草七律詠景詩各一首。陳睿思詩刻佔幅高一‧○八米,寬一‧五六米,左上端豎楷「澹園」二字,每字高○‧三六米,寬○‧三米,陳睿思書法行雲流水,蒼勁古樸,詩刻每字高十一釐米,寬九釐米。全詩為:自是石坡落半巔雷轟聳/秀俯平田扶藜到處頻呼╱丈攜屜登來欲問天香動╱梅花邀月飲╱寒侵樹影枕╱雲眠不須負箬歸山市鎮╱日敲棋友謫仙。下款署「宜亭睿思」。陳肇偉詩刻佔幅高○‧六四米,寬○‧九七米,每字高七釐米,寬六釐米。詩云:石台獨上思悠悠萬頃濤光屬╱素秋何處砧聲來□渚誰家詩╱真憶畫樓風輕座客披襟爽露╱冷飛鴉借月留╱長消山靈驚╱欲□海天一碧望中收。落款署「澹園肇偉題」。

陳睿思字子將,號鶴屏,又號宜亭,金門陽翟人,浯陽陳氏二十四世孫,住同安松田。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進士,官戶部主事,生平以清靜澹泊為樂,著有︽可園詩文集︾。陳肇偉為其次子,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年)舉人,任福安訓導。

東莊山在同安縣城西北汀溪下游,地處大輪山之北,故三郡知府陳滄江以「輪北」為金門「浯陽」陳氏分堂號。這裡土地肥沃,物產富庶,「田洋甘蔗」、「古莊菜」、「褒美芋頭」遐邇馳名。陳睿思不但賦詩抒懷,還題「東皋笠庵十景」,即桐山霽色 東溪垂釣 石岸歸帆 西阜披被 仙塞晴嵐 禪燈映月 秋雨雲憑 春濤麥浪 疏林犬吠 野渡人家。此「父子詩刻」既是對東莊山風光的題詠,又是同安與金門歷史上血緣關係的佐証,一九八八年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安樂村「公議」石刻

在蓮花鎮澳溪村南石佛口。澳溪村古名安樂村,宋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遊題而名,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安樂村」石塔在焉。石高三‧三米,寬二‧八米,字刻佔幅高一‧五米,寬○‧九米,豎刻楷書九行,滿行二十二字,前半部文字每字高十一釐米,寬七釐米,自右至左連讀為:安樂村素係淳風本是蕞爾彈╱丸之地士農工商安分守職 近╱有匪類之徒日則借丐為由夜╱則誘盜入鄉世風不古測度難防╱爰是閤村鄉老公議守望相助╱謹此約條開列於左╱一禁不許外匪冒丐入鄉以及村居一二不肖不守安分╱盜竊瓜果生端滋事違者公議逐檄呈官究治。落款為:「道光伍年乙酉荔月 日安樂村諸鄉耆立。石刻是研究清代地方為維護社會治安而公議自訂「鄉規民約」的實物資料。

石刻前面右側五米處為石佛洞,原有石佛兩尊,明池顯方(天啟四年舉人,蔡獻臣妻兄)有「異僧奇刻畫,佛像湧虛空」之句。洞石斜面高約四米,寬約六米,鐫一「佛」字,高一‧四米,寬一‧○四米。古代石佛已失,現普庵、泗洲二佛石像係一九九八年村民鳩資雕造。

十六、澳溪「小武陵」石刻

在蓮花鎮澳溪村南,臨溪一石高六米,寬五米,左下端豎刻楷書「小武陵」三字,每字高○‧二一米,寬○‧一五米,下款署「松田翁陳柏芬」并鈐方印。陳柏芬住同安松田,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副貢,任清流縣訓導。「武陵」在今湖南常德一帶,因晉時陶淵明(三六五─四二七)作︽桃花源記︾而聞名。澳溪村因宋「朱子題名安樂村」(新加坡僑領陳延謙詩句)而又名安樂村,此題刻含有該處為「世外桃源」之意。

十七、上帝公岩「石幫記」石刻

在同安區新圩鎮金柄村東上帝公岩下,石刻原在金柄通大帽山甘露寺「布衣古道」旁石壁,因採石被鑿成一塊高一‧三七米,寬一‧一米的另外石塊,幸好字刻基本保存。字刻占幅高○‧八一米,寬○‧四一米,含款共六行,全文為:「石幫洪瀑雨必成災殞我良╱陌且傷觀瞻余心不忍倡導╱修治壘風水石坦拾丈有捌尺╱築槽道百有貳玖丈即此為夷╱世代萬曆辛卯秋月╱季韜謹記。「黃文照(一五五六─一六五一)字季韜,號毓源,陝西參政黃文炳之弟,明末著名「理學」學者,有「品高嵩岱,學溯關閩」之譽,人稱「黃布衣」,所著甚豐,有︽兩孝經︾、︽理學經緯︾、︽九日山志︾等書傳世。

石幫圳為石獅坑的分流。原來石獅坑的山水沿著峽谷全部倒向金柄,山洪爆發,坑水氾濫,沖毀良田。黃文照便于上帝公岩右側倡築石坎,將大部分的山水引向芹菜溝,剩下的細流砌成槽道並以石板蓋頂(即所謂「不見水」),方言「石板」與「石幫」諧音,故稱「石幫圳」。這其中雖然帶有阻遏「東方一口劍」傷壞金柄風水龍脈的迷信色彩,但它卻是明代一處比較嚴密的引水工程,有些類似今天的「自來水」設施,因而石刻是研究古代水利建設的實物資料。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