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際教育的再思

發布日期:
作者: 陳世聰。
點閱率:1,025

前陣子香港大學校長郭位應邀到成功大學,以「高教國際化是什麼話」為題,直言台灣各大學普遍面臨的盲點和迷思,他說:英語有助國際化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項目,關鍵在於國際化的內涵和意義,關鍵在於研究能否對於全球帶來影響,對人類永續發展產生貢獻。
他特別舉例,日本國際化程度較台灣高,但普遍英語能力不是很好,法國人、德國人也很少講英語,但都是高度國際化的國家。其實語言只是國際化的工具,國際化教育應創造友善開放的環境,吸引外來留學生、觀光客和外來人口;其次是建構全民外語能力,以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提昇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的品質、強化國際競爭力、鼓勵海外遊學與留學以便與國際學術文化接軌、倡導研究方法與研究精神以帶動創新發明等。
廿一世紀教育競爭力的雙翼是「本土化」與「國際化」,金門的教育在本土化方面,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的十餘年耕耘,已卓然有成,但對於國際化的教育卻仍然停留在學好英語的迷思。當然英語目前仍是國際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但國際語言千百種,全世界的國家光聯合國就有193個會員國,這些國家雖然不一定和我們有外交關係,但由於現代交通便利,環境開放,已形成「天涯若比鄰」的狀況,要到這些國家觀光、學習甚至謀生,不只是會英語就夠,若能再略通當地語言,不僅可以拉近與當地居民的距離,更能很快地了解當地文化風情,迅速地融入當地社會。當然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跨國和異國地理自然環境文化和人文宗教習俗等,這些不就是目前我們國民教育課程那些外國歷史、地理、公民和藝文等學習領域的實踐嗎?
此外,國際化和本土化是分不開的孿生子,國際化的同時也正是本土文化推向國際的開始;當我們想去認識和了解異國文化,別人也想認識和了解我們的異國文化,國際合作和交流於焉產生,金門有著豐富充實的本土文化和資產,讓我們在從事國際交流時,可以昂首闊步地侃侃而談,這從民國八十五年我去美國參加國際基甸會,接受美國會友邀宴;席間我特地準備一份金門閩南建築燕尾的陶瓷吊飾的見面禮見給美國友人,並告訴他這是金門的建築物圖騰,從美國友人睜大雙眼驚喜表情中,我看到了-我們是有料可以端出去的,但如何將金門文化這盤好菜端出去卻更重要,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文化優勢更了解,而且有足夠的語文能力和熱情,將金門行銷出去。
因此國際化教育不只是在推推雙語教育、辦辦海外遊學,花花錢放放鞭炮就夠了,國際化教育是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財力和正確的策略。國際化教育需從自身建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和根基,並且充份認識和了解異國文化風土人情,然後才能剛強壯膽的走出去和全世界各國的人民握手、互動、交流和往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