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峇峇及娘惹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1,631
字型大小:

峇峇(Baba)及娘惹(Nyonya)是指15世紀以後移居馬來半島、印尼群島的華人男性和當地的馬來婦女通婚之後所生下來的混血族裔,男孩子稱為峇峇,女孩子稱為娘惹。在印尼,峇峇與娘惹也常稱為「土生華人」(Peranakan,亦即土生土長的華人);在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等當時的英屬海峽殖民地則又稱「海峽僑生」(Straits Chinese),以區別「新客」(19世紀後期移民的華人移民)。
自從1405年至1433年間的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東南沿海的華人熟悉東南亞航路、造船技術及貿易網絡,進而興起海外移民的風潮。一開始他們利用冬天東北季風航向南洋,並在夏天西南季風之際返回原鄉;華人落地生根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獨特的華人文化,峇峇及娘惹是其中一例。
由於早期東南亞的華人移民,絕大多數是來自閩南(福建)、潮州、客家、廣東、海南等方言群的單身漢,他們若不是返回原鄉娶親,就是與當地馬來婦女結婚。因此,華人父親與馬來母親的混血族群人數不少,尤其是英屬海峽殖民地。一般來說,在英殖民時期的馬來半島,峇峇及娘惹多數受英語教育,英語能力比起第一代華人移民自然好得很多,加上父親是福建人、母親是馬來人,馬來語、閩南語(福建話)也能掌握(當然他們常常混雜三者的使用,發展出所謂的峇峇語),因此和英國人、馬來人及當地華人做生意相當方便,生活富裕,也有條件發展出精緻的文化面貌。
峇峇及娘惹文化是華人文化和馬來文化的融合過程,也經過長期間的發展,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在文化認同方面,他們多數效忠英國女王,因此也常被稱為「國王的華人」(King's Chinese),與第一代移民到海外的新客仍保有強烈的原鄉地緣意識,相當不同。
英國殖民地的土生華人扮演了重要歷史角色。如1857年誕生於檳城的辜鴻銘,1869年誕生於新加坡的林文慶。他們先後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求學,接著學習中華文化,並返回中國。辜鴻銘擔任張之洞幕僚長達20年;林文慶先是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繼而輔佐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後來接受陳嘉庚邀請,任廈門大學校長達16年之久。他們是當時為數不多、熱愛中國傳統又精通西方語言與文化的學者,辜鴻銘翻譯了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林文慶則翻譯了屈原的《離騷》。他們積極向西方人介紹和宣揚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西方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風俗習慣、生活文化方面,他們融合了閩南人、馬來人的傳統,當然也受到英國文化影響。例如,峇峇、娘惹的婚禮保有濃厚閩南世家大族傳統,繁文縟節,但服飾方面受到馬來文化影響,中西合璧,喜歡顏色鮮艷的錦緞,並飾以繡花、珠寶、銀飾等,稱為可峇雅(kebaya)。瓷器方面亦然,東南亞土生華人獨愛熱帶花卉主題,配上鵝黃、淡橘及翠綠,色彩濃厚、艷麗,完全不同於當時(明清時期)中國本土青花瓷。
飲食文化更是一例,娘惹料理到現在仍廣為流行。「叻沙」(Laksa)是特色美食之一,它主要以咖哩、椰奶、香料、肉類或海鮮,搭配米粉或麵條烹煮而成,香氣十足。另外,「娘惹糕」也為大家熟知,主要以糯米、熱帶水果為材料,再灑上椰子粉,口感綿密、色彩繽紛,相當吸引人。
但自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之後,因為政治之緣故,已經少見華人與馬來人通婚,峇峇及娘惹的混血族群不再出現,只遺留下有形與無形文化供後人體驗。在新加坡福建人所創辦的道南學校建築物舊址,有一座土生華人博物館;馬來西亞檳城留了一座昔日僑商鄭景貴的洋樓,現在規劃為僑生博物館(Penang Peranakan Mansion),值得大家去參訪。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