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英坑黃禮蘭家族紀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668
字型大小:

英坑是金門東半島一隅的小村落,以黃氏為主。戶數雖不多,但在近代金門海外移民史中,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份量。不論是南洋或東洋,都有英坑黃氏族人打拚的實績。其中,落腳神戶的黃禮蘭家族就是一例。
1875年,時年33歲的黃禮蘭(又名禮延),自金門經長崎來到神戶。他是較早來到神戶且經商有成的金門人。根據《落地生根:神戶華僑與神阪中華會館百年史》(2003)的記載,黃禮蘭掌握到當時的新興產業,以手工方式做火柴,成立廣駿源號;隨著銷路的打開,累積資本後,投資工廠,改以機器生產,產量大增。除供應日本國內,也從神戶港出口到香港、南洋、歐洲(尤其英國)。黃禮蘭致富之後,返回英坑建了宅第,光宗耀祖。不僅如此,黃禮蘭在海外也照顧同鄉的新僑。著名的華僑家族山后王家,第一代的王明玉(又名國珍)初到神戶發展時,其復興號是由黃禮蘭的廣駿源號擔保才能向日本政府登記,且復興號的成功也受惠於火柴產業。黃禮蘭是當時神戶華僑的重要領袖之一。
期間,黃禮蘭返鄉成親,生有智泰(又名清頗)等子。黃智泰跟隨父親腳步到日本,在火柴廠工作,也在兩地來來往往。1888年,日本政府修改條例,禁止外國人在日本國內設廠。黃禮蘭只好另謀去處,建議黃智泰到南洋發展。於是,黃智泰隻身去了印尼蘇門答臘巨港、馬來亞麻坡另闢天地。黃禮蘭在日本另娶當地太太,火柴工廠則交由日本子孫經營。黃禮蘭於1909年仙逝於神戶,後由孫子信立遷葬回金門英坑。
當黃智泰在金門神戶兩地奔忙之際,也在家鄉娶妻生子,黃信堅是其中一子。1906年時,6歲的信堅,第一次隨著父親智泰來到神戶拜見祖父禮蘭。1916年,黃信堅16歲,再回神戶時,黃禮蘭已經離世,父親智泰也在南洋開拓事業,不久即於1922年病逝在麻坡,由二子信固遷葬回金門英坑。返回神戶的黃信堅,必須重頭開始,只能從華僑的貿易洋行學徒做起。但在不甚富裕的環境中,他習得生意之道,1934年,時年34歲創業,藉自身努力及海外親友資助,成立宜興興記(現宜興株式會社的前身),出口棉布料、海鮮加工產品到東南亞。生意逐漸穩定之後,並將母親及家人接來神戶。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中日戰爭之後生意中斷,他又將家人送回金門,並隻身前往上海做生意。1945年戰爭結束,1950年黃信堅回到神戶,重振宜興。
1951年,信堅之子黃祖道也來到日本以半工半讀在父親店裡工作。因居留證限制,半年必須出國一次,在香港叔叔信德家寄居上學。1960年,祖道在香港認識了後來的終身伴侶丘珠蘭(婚後冠夫姓,黃珠蘭),並遷回神戶定居。宜興株式會社的生意,包括出口縫衣車、鋼材等,並從印尼進口樹膠,供應日本輪胎廠。1970年,宜興從貿易商行逐漸轉型,到印尼雅加達建立工廠(PT.GIKOKOKOGYO INDONISIA),引進英國、瑞典和日本的技術,生產自己的牌子(GIKOKO)的機器,包括工業用風機、燃燒爐用除塵器、氣輪機發電機組、工業廢水處理、鍋爐等,生意極為成功。2013年黃祖道辭世。我是在他擔任神戶福建會館會長時認識待人誠懇親切的祖道夫婦。黃珠蘭繼承先生的遺願,和在印尼經營工廠的兒子武昭、武麟,持續發揚宜興精神。2015年,宜興公司利用蒸氣除卻附著鋁塊原料的油廢物,鋁塊可以再生利用之技術,榮獲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地球環境基金會(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 foundation)節省能源補助獎金。
2017年7月,住在日本神戶的黃珠蘭女士帶著旅居雅加達的子孫、香港及美國友人一行20人,專程返回英坑祭祖、拜墓,並參訪了金門的景點。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華僑家族的生命力及他們不忘祖德的傳統。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