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借問使君今何在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妙玲。
點閱率:1,824

盛夏,透過文字,邂逅一棵在我心中根植了四十多年,而不知其名的樹,孺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急切想要再看見它的姿容,搜尋「四君子」,估狗大神回我以梅蘭竹菊的聖潔高雅以及四味補氣中藥的不搭軋。
我打了通電話給母親,詢問那棵樹的特徵:花季何時?花色如何?「敢是開紅色的花?」母親思索著:「籽一粒黑黑若橄欖,予囝仔開脾胃呷緊大漢欸。」「問復元堂的頭家卡緊啦!」憑著母親傳遞的訊息,連忙私訊友人,當手機畫面出現「橢圓形或卵圓形,具五條重棱,偶有四到九棱,長2.5到4公分,直徑約2公分,表面黑褐色到紫黑色……」,母親口中「一粒若橄欖」的果實圖像,我忍不住雀躍驚呼:就是它!在我心中已然盤踞四十年的使君子,彷彿久別重逢的老友,躍然眼前。
那幢使君子宅邸,實則是我學齡前的樂園之一。
茉莉花開的清晨,沁涼的井水喚醒了睡意。我挨著古井蹭到碗嬸家的後門,門,一點也不設防地開著。一落四櫸頭,深井最是熱鬧繽紛:除了籠子裡平時豢養著的雞鴨,偶爾還會出現緩緩爬行的鱟或龜或鱉。左右兩側花崗石板上,則種了各色各樣盆栽:官蘭、珠蘭、繡球花、秋海棠、山茶花、石蓮、虎尾蘭……。四季喧騰,時時可觀。
至於花開時「朝白,午紅,暮紫 」的使君子,就在進入大門的圍牆邊:「竹籬茅舍趁溪斜,白白紅紅牆外長。浪得佳名使君子,初無君子到君家」。帶給義和內以及來往橫街仔的鄉里人,四時不同的景緻。1962年石原裕次郎在金門拍攝《金門灣風雲》,穿梭後浦南門巷弄取景,距離使君子曾經只有十數步之遙。
這一幢傳統閩南宅院,除了住有碗嬸與兒媳孫子們,右側櫸頭還住了身材纖瘦的金針姆,她的雙眼細長,聲音尖拔。白天時頭髮用髮網束縛著,偶爾看到她披頭散髮的模樣,空洞的眼神,回想起來,不知道她經歷了哪些故事,心底有什麼樣的苦?而主人家--碗嬸,這位傳統金門婦女,挽著髮髻,戴著鑲玉耳墜,常年穿著碎花唐衫,是我有生認識的第一位曲痀的人。她要應付家務,要幫人育囝,得空,還要到南門海擎蚵撿螺。有時幫她跑個腿,遞個小物,她慣常回以:「謝謝你,免工錢。」輕笑帶過。
也許彼時的我是寂寞的?碗嬸以祖母的形象姿態陪伴在我學齡前的日常生活裡,在我搬離橫街仔,她與家人他遷,搬到安和新村的多年之後,對她的印象,僅剩下數語寥寥的新聞報導,出現在金門日報地方版的角落裡:七旬老嫗心臟病發,倒臥南門海。被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
臉書傳來國俊老師留言:「小時候對門有一棵使君子樹,夏天結果時有很多毛毛蟲,不知有人記得否?」「我兩歲時就在樹下撿使君子,玩毛毛蟲。」
隔了一個世代,我與國俊老師居然擁有同樣的記憶。只是啊只是,走過橫街走過隘門,老屋依舊在,使君子卻不再笑春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