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騰雲寺到騰雲殿:汶萊華人社會的中心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070
字型大小:

汶萊,位於婆羅洲西北,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1888年之後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84年獨立。汶萊為多種族國家,2014年統計全國人口約411,900人。主要為馬來人,佔65.8%,華人約佔10.2%。其中來自烈嶼的移民佔多數,經濟實力堅強。
在這個伊斯蘭國度中,首都斯市有一座華人的廟宇騰雲殿,原名騰雲寺,創建年代不詳,但根據當地耆老的訪談,至少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早期華僑將廣澤尊王及福德正神自閩南原鄉分香至此,立廟奉祀,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及八月二十二酬神。此外,廟中亦奉祀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等神祇,是當地華人的信仰中心。
1913年,華僑鄉賢集議,決定在汶萊河畔建一永久寺廟。由當時的拿督天猛公石文熟獻出土地一塊,由曾受記負責廟宇建築之興建。從目前僅存的舊照片來看,騰雲寺採二進式,為典型的閩南鄉村祠廟的建築形制。
1918年6月23日,騰雲寺落成並舉行奠安大典,自新加坡延聘道士主持儀式。根據廟內所藏木刻記載,當時騰雲寺建築總造價為8,075汶萊幣,由各商號捐資。一開始,廟宇並無董事會的組織,是由當時兩家商號──春源好、捷成號輪流擔任爐主頭家,負責神誕慶祝及處理一切事務。之後,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才決定以擲杯決定爐主頭家,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二戰期間,斯市遭受轟炸,廟宇周遭被夷為平地,如汶萊市場。只有騰雲寺屹立不搖。這樣的神蹟,讓當地華人更加崇敬。
1953年之際,由於政府的徵用土地,騰雲寺面臨拆遷的壓力。
當時,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與多位鄉僑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林德甫擔任主席、陳國棟任副主席,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1958年騰雲寺改建,1960年奠安,並更名為騰雲殿。由於烈嶼鄉僑與皇室關係良好,廟址土地是由當時汶萊第28世蘇丹奧瑪阿里賽義夫汀三世(1914-1986年)所贈送,並還捐獻汶幣四萬五千元予廟方。奠安大典,甚至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當地南音社團羣聲音樂社現場演奏,十分熱鬧。1961年第一屆汶萊騰雲殿董事會成立,負責處理廟宇的大小事務及管理由政府撥發地充作華人墳場的巴拉克斯華人福壽山。
在1960年代,因為老蘇丹對華人較為友善,政府允許騰雲殿的廣澤尊王遶境,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於信眾將神輦抬出,出巡斯市的主要街道。而騰雲殿的日常科儀、求神問事,則由來自烈嶼青岐的乩童蘇天賜負責,宗教儀式完全與烈嶼相同。建築形制採雙進加左護龍,翹脊做法係出閩南,惟採青瓦鋪設,略有不同。大門立有四柱三間傳統牌坊,在伊斯蘭國度的街景裡顯得十分特殊。廟內有大量的壁畫,乃延聘金門名畫家林松杞(林國沛、林國民兄弟之父)所做。1982年,騰雲殿再次整修,自金門烈嶼雙口延聘壁畫大師林天助(林輔臣)到汶萊,經八個多月進行彩繪磁磚燒製,翌年孟秋完成。林天助擅長將忠孝節義的歷史典故以生動活潑造型、豐富多層次的釉色,燒製於磁磚之上,藝術價值高。兩代烈嶼藝師為汶萊騰雲殿所繪製的歷史典故壁畫,成為汶萊華人了解、學習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
今年(2018)適逢汶萊騰雲殿創建一百週年的紀念,謹以此文祝賀之。從騰雲寺到騰雲殿,這座廟宇書寫了華人社會異地重建家園的歷史,也是當代汶萊華人社會文化認同的中心。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