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憶臺大教授張亨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
點閱率:1,611

恒星不移 遙引方位
我們相遇在1970年代的臺大 杜鵑花城的杜鵑年年燦爛有信
離開了高中君君臣臣的論孟 跳入先秦諸子的老莊
北冥有魚 幻化為鵬 鵬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張老師以文質彬彬的風釆 帶引我們游向逍遙自在的學海
那是個敬師、畏師的年代
面對心儀的老師 做學生的總是羞怯於自己還不夠完美的那幾分
張老師、彭老師以特殊的關愛 包容了我們
桂芬、穆芳和我更是在畢業多年後多次與老師歡聚
生命的季節 歷春歷夏入秋
在老師的眼裡 我們是一直的青春
在我們的眼裡 老師是永遠的秋高
鮮少遠行的老師 來過金門兩次
一次是帶領儒賓大師的朱子遊學團
過境金門 探勘福建、江西 參加武夷山的朱子學術研討會
一次是應邀金門書院 和大眾漫談孔子
2015年歲末 最後一次與同學們拜會老師家
出入醫院數次的張老師 仍然神清 但明顯地清瘦了
怡蓁戲問張老師 高齡的面膚如何保養得如此清淨?
彭老師搶答 我們什麼也沒擦 只用南僑肥皂呀!
一座哄堂大笑!
辭別 冬日天寒
張老師起身止步 目送我們一一穿門出戶
回首 初遇於1975年 長別於2016年
近半世紀的師生緣 多年多次的歡聚 ……
長別大行 一片清淨的風景 化身為永遠的光亮
恒星不移 遙引著旅人回家的方向!
就讀臺大中文系四年,張亨老師、彭毅老師是系上甚受學生敬愛的一對教授夫妻。當年,我們20歲出頭,兩位老師40多歲,教授「先秦諸子」的張老師總是文質彬彬、神釆奕奕,教授「楚辭」的彭老師則是熱情健談,對學生充滿包容的愛。
我們喜歡上張老師的課,他的教室常會冒出一些慕名而來的不速之「生」。我不只上他白天的「先秦諸子」,還旁聽了一學期老師夜間部的「荀子」。我交的先秦報告〈論孔顏之樂〉,不僅得到張老師的特別嘉許,也獲得臺大晨曦佛學社的小論文獎金。還記得每回我要去上課的心情,總雀躍得如文學院庭前的花紅,日日春,春日日。
我們更喜歡去老師家的學期聚餐。雖然只是簡單的包包水餃、煮煮綠豆湯、切切水果。但1970年代的臺大中文系,學生來自海內外,除了國內生40名,還有海外生40名,個個是當代的文藝青年、才子才女,大伙湊在一起,談笑風生,文釆風流。每回的聚餐,都是乘興而往,夜深乃歸,意猶未盡。
大學畢業多年,同學蔣年豐教授、楊儒賓教授、陳翠英教授……等人,陸續成為張老師的入室弟子。我們還是很喜歡三、五好友相約去老師家。因為不論我們40歲、50歲……,在老師的眼裡,我們是永遠的年輕學生!
歲月流逝,老師還是老了。一直學而不倦的張亨老師,退休後獲聘為臺大終身名譽教授,持續誨人不倦。師生見面,維持傳統,年近80歲的兩位老老師,還是堅持請我們幾個年近60歲的學生吃大餐。他們說:「我們的孩子都在美國,能跟你們年輕人聚餐、聊天,是我們的福氣。」
張亨老師一向謙虛,甚少拿他的文章示人。年過80後,他竟難得地主動送了我兩本2012年出版的新作小論文,一為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的《〈詩‧桃夭〉甚解》,一為刊於《清華學報》的《說道家-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宗教》。獲此二小書,我很珍惜,捧讀再三,既驚訝於80歲的高齡者尚能保持此清明心智,更企盼能從閱讀中,獲得一位智者晚年一生智慧的結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