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與社會教育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慧玲。
點閱率:1,982

人為何會誤觸法網?生理、心理、社會、靈性,皆是「病因」。正如早期對毒癮者視為「犯人」,今日則視為「病人」。若社會上「壞人」愈多;顯示我們的社會病了。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負有社會教育的責任,媒體對負面新聞報導過多或過於詳盡,必然會戕害人心。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學者認為:觀看愈多暴力片的人;愈容易發生暴力行為。同理,愛心可由學習模仿、激發感染而來。若多報導正面消息,必然有導正社會風氣之功能。對於誤觸刑法者,固然可以持悲憫之心,但也不能將責任全歸咎於社會他人,尤其是對一個成年人而言。
通緝犯英雄
二十多年前,我曾看過一部影片,內容是敘述一位甫出世即成為棄嬰的孤兒,因太調皮搗蛋,原有愛心收養他的人,都感頭痛,而將他轉送他人撫養。甚至創辦育幼院的修女也無法感化他,而將他送給「三人行」影片的男主角當養子。送走後全院放繽紛汽球,歡慶他離開。新的養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愛他,他卻始終不領情。有天,富裕的養父母不在家,年幼無知的小孩,獨自觀看電視,轉來轉去都是報導一位通緝犯的新聞;掀開報紙,翻來翻去都是通緝犯的相片。小孩心想:此人必然很偉大,否則為何媒體都報導他?「見賢思齊」焉,於是到監獄裡拜訪他的「英雄」,對通緝犯「肅然起敬」。後來,此「通緝犯英雄」越獄逃走,並綁架小孩、勒索鉅款。收養期間,養父母不斷請教心理學家如何教育孩子。最後,頑石點頭,小孩赫然發現養父對他的真愛,感動他逃出通緝犯之魔掌。
邊緣人
又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看過「邊緣人」影片。描述一位正直有為的青年,立志投考警校,因受上級指示,臥底埋伏黑社會。起初尚能通風報信,協助破案。久之,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染上惡習,起貪婪之心、暴戾之氣,而遭女友棄絕。心痛之餘,捫心自問,赫然發現自己的外表、心態、行為都已改變,「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聖經上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章24節)。所以,青少年更應慎選所看的書刊影片。
青少年犯罪
據說,有一次媒體報導一青少年砍殺同學,記者採訪他,桀鶩不馴的殺人者,罔顧被害人鮮血直流、生命垂危,劈頭就問:「你是那一個報社的記者?你要將我的新聞刊於第幾版?」
青少年選擇那些書刊節目?
回想我小學時,最喜愛看光啟社的「星期劇院」。念國中與高中時,班上讀書風氣盛,大家輪流爭相閱讀或討論的書籍是:富蘭克林、史懷哲、德雷莎修女、海倫凱勒等傳記;周增祥、宋瑞等勵志文集;曉風、子敏、杏林子的散文;宇宙光雜誌、中信月刊、聖經等宗教信仰也成了熱門書刊,當時班上無人是基督徒。我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公視「路」、「愛心」。聽收音機喜聽主臨萬邦的「晚禱」與信義之聲的「忘憂谷」等福音節目。因喜看的書刊節目,作者是基督徒,我接受了基督信仰,且同學信主的人也越來越多。
不知今日青少年,還有多少人的偶像是人道主義或超越殘障者?還記得呂代豪牧師年少時,在監獄裏認真讀英文,志在成為國際殺手。信主後,榮獲三個博士學位,努力學台語,志在基層福音工作。現今電視頻道雖多,人們是否選擇了「Good TV好消息頻道」?上網是否到傳播信望愛的基督信仰網站? 有否閱讀如「蒲公英月刊」之報章雜誌?
社會教育責任
最後,期盼大眾新聞傳播媒體負起社會教育責任。為人師長與父母者,能指引青少年選擇良好書刊影片,並希望大家能多推介福音書刊節目,使得最具心靈重建與教化人心的基督信仰深入人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