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過橋的智慧

發布日期:
作者: 杜英。
點閱率:3,926

適時不爭是好德性。
早年小學課本讀過「兩隻羊過橋」的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白狗要過橋,黑狗也要過橋。兩隻狗走到橋中間,誰都不讓誰,誰也不肯退。兩隻狗打起來,都掉到河裡去了。白羊要過橋,黑羊也要過橋。兩隻羊走到橋中間,白羊對黑羊說:「請等一等, 我退回去, 讓你先過來。」黑羊對白羊說:「謝謝你。」黑羊先過來了,白羊再過去,兩隻羊都過了橋。
康熙大學士張英是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父親,家人重修府邸時,因院牆與鄰居吳氏發生爭執,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作官的張英,要求他讓當地官府幫其家人撐腰。張英收到信之後,隨即回詩一首:「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家人收到信之後當即決定把院牆向後退讓三尺,其鄰居知道後也向後退讓三尺。兩家之間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後來康熙帝知道了這件事,敕立牌坊以彰謙讓之德。「尚書‧君陳」中有句話「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忍,不爭,會保持一種和諧,強爭,輕則口角失德,重則戰爭失國。
何時該忍?何時不該忍?明朝唐寅的「百忍歌」「……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饑也忍;韓信跨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囫圇吞卻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為個人小利小事可忍,為家國眾人利益不能忍,底線在哪裡?難以界定。
歷史上朝代的消長,通常在朝廷無法維護百姓的生活時,平民百姓平時循規蹈矩,非得忍無可忍時才會反抗,朝廷的權力之爭是造成百姓困苦,朝代消亡的內在因素。唐朝在安祿山之亂後,國力衰微, 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光是牛李黨爭就長達四十年,從經學爭到政治,從科舉考試吵到軍事力量的爭鬥,國力內耗,唐朝如果能夠避免黨爭和藩鎮割據的權力之爭,也許輝煌的時間能更長久。然而,從古至今,哪個時代能避免政治的爭鬥?鬥掉和平,鬥掉經濟,鬥掉人民的生存夢想,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如壓縮機,壓著人民的恐慌和不滿情緒,就是戰亂的開始。隋滅唐起,唐滅五代十國起,前朝如此,後朝依然,歷史如滾輪,一再轉動,一再複沓。
忍讓前提在寬容,容得下別人的無理,容得下對手的挑釁,容得下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容得下新的觀念,才能有活水,才是可長久之道。「周易」中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廣大,品物鹹亨。」廣闊的心胸才能兼容並蓄,才是長治久安的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