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培養好家風 好家訓 好家教 從教孝做起 ------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論文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清國。
點閱率:1,706
字型大小:

本屆論壇訂於6月16-19日假廈門賓館舉行,本人以金門縣兒少關懷協會理事長身分應邀參加,並發表此論文,僅先就教各位先進。
一、前言:孝行是青年最大福祉
我國自古以孝治天下,歷代政府倡導不遺餘力。西元前二千二百五十七年,虞舜即因大孝,由堯禪讓而得帝位。可見孝的重要無庸置疑。然而近世以來,科學文明呈現高度的發展,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過程中,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迅速變遷,倫理道德反而是日趨衰落,所以更讓我們感到,應加強宣教推行孝文化。
孔子在<<孝經>>中對曾子問答,與在<<論語>>中對弟子問答,說明孝道及孝治之意義。其道理迄今仍然有其不變的價值,值得我們努力學習與推行。
孔子談論「孝道」範圍廣泛,從天子一直到庶人,都有不同層次的孝道,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章>>孔子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禮記‧祭禮篇>>曾子說:「孝有三,最大尊親,其次不辱,在下能養」。而且孔子教孝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而提出「保身」即是孝,「敬愛」即是孝,「守法」即是孝,「尊重」即是孝,「報國」即是孝等道理。如年青下一代,能夠躬身實踐,實為人生最大福祉。
二、群經中的<<孝經>>、<<論語>>
中國的經書因時代演變,學者看法各有不同,因此,歷代所認定的經典也有出入。漢代時,儒生以為<<樂經>>失傳,所以認為經書只有五種,朝廷因此立了「五經博士」的官位。漢以後,五經中的<<禮經>>逐漸分成三部分,<<周禮>>、<<儀禮>>、<<禮記>>(一般稱為三禮);同時,注解春秋經的公羊、穀梁、左氏三傳,也因為解釋得很好,而被列入經書之內。漢代的五經,至此已成九經。唐、宋時候,又曾經為群經作正義,再收論語、孝經,和周公所作的<<爾雅>>,以及<<孟子>>等四書。於是,<<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孟子>>、<<爾雅>>,便成了一般人所稱的「十三經」。
今天,我們說中國的群經,指的正是這十三本儒家的經典。十三經中的<<孝經>>與<<論語>>是孔子對曾子或弟子或時人講述孝道的答覆,所記載闡釋孝道的書籍。「經」字,含有常道、常法、永恒不變,萬古常新的大道理,而<<孝經>>與<<論語>>是孔子「孝道」大道理的重要典籍,其所講述範圍是天子、諸候、卿大夫、知識份子,以致到一般民眾等等的孝道。
三、孔子對孝道的重視:
孔子出身於沒落貴族之家,生長於禮樂文化之邦,立場保守。他到處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結果卻是到處碰壁,落得一個不合時宜的悲劇結局。但是孔子的社會實踐是多方面的,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當世他不愧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對後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孔子的教孝和禮教等觀念,對現代社會仍起積極的作用。而孔子通過豐富實踐,所產生的博大精深的孝文化思想,至今仍給我們很多的啟示。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開示了孝道的宗旨,與對我們行孝的重要性。其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所以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是我中華民族固有倫理道理中,最重要的一環。不但是我國數千年,人人立身行事的圭臬,也是歷代施政執教的核心。自天子人臣,以至庶民百姓,無不奉行而不敢稍加輕忽與懈怠。
<<禮記‧鄉飲酒義>>說:堯命羲和欽授民時,東作西成,使民知耕之勿失其時;舜命羲和以黎民阻饑,播時百穀,使民內知種之各得其益。承五代之弊,循漢唐之舊,追虞周之盛,列聖相繼,惟在務農桑,足衣食,此禮義之所以起,孝弟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又說:「養老以致力孝。」「上老老而民興孝。」「朝廷敬老而民作孝。」「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
然而近世以來,科學文明呈現高度的發展,農業社會過渡到工商社會過程中,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迅速變遷。倫理道德反而是日趨衰落,舉世滔滔正迷惘於物慾的追逐之中,對於孝道真正的含義,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因此教育更應特別重視教孝,推行孝道。孔子的孝道觀念<<論語‧陽貨篇>>有一段孔子與宰我師生的對話,可以體會孔子對培養子弟孝順父母觀念的重要情形。原文為: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站在現實功利社會的觀點,認為父母喪期,三年太長,影響禮、樂、生計頗大,立論改為一年。孔子無奈地表示:「你心安,就去做」。心裏面很不高興宰我有這種不孝的觀念。責罵他:「沒有仁心。」孔子認為一個人行孝是基於身心的安不安。孝子行三年之喪時,「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宰我能安,足見對父母之愛甚淺,所以孔子責其不仁。因為孝是「為仁之本」,不孝的人不可能成為仁人。
孔子對宰我的言論,倒不在乎三年和一年喪期的長短,而是不滿宰我內心沒有「孝心」觀念的存在。因為一個人如果對父母沒有孝心觀念,就不能夠對父母永遠追思感念,根本就失去了為父母守喪的真正意義。宰我追求個人利害,重視物質生活,而不顧及傳統中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價值觀,使孔子大為失望。由此可知,培養下一代孝順父母的觀念,非常重要。有了正確的觀念,才可導正健全的行為。孔子這種孝行人生觀,才能使下一代自覺有異於禽獸,永遠保持孝順父母的天性之愛,進而愛國家、愛人類。
四、孔子教孝的因材施教方法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對子路與冉有問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孔子因學生個性不同而完全不同的答案。其實孔子教導子弟行孝,也分別因他們處境教導他們行孝,因此,經過研究歸納提出「保身」即是行孝;「敬愛」即是行孝;「守法」即是行孝;「尊重」即是行孝;「報國」即是行孝的看法,與諸青年學弟妹共勉並就教師長方家,今分述如下為:
(一)、「保身」即是行孝:<<論語‧為政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曾子在臨終時,曾召集他的二三弟子,來看看他的手、他的腳、他的身體。然後告訴他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禮記云:「孝子不登高、不履危、不與險、以爰其修,以不敢忘其親也。」這些道理說明了子女不可因感情行動,鋌而走險,打架滋事,生病傷害或自殘父母所賜的寶貴身體。因此,我們應培養下一代「保身」就孝的觀念。孝行的第一步,就是做子女的應好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愛護自己、珍惜自己,就是當今最受重視的「生命教育」,如此才會努力健全自己,謀求自己的充分發展,進而服務他人,造福自己,造福社會。
(二)、「敬愛」即是行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這說明子女奉養雙親,需要敬愛的孝心。又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篇>>這表示事奉雙親要有敬愛的態度,使父母歡欣,才算孝順。傳統的奉養、尊親,貴能發自內心敬愛、盡禮,而不是僅形諸以外的物質奉養或亡故後隆重的葬祭儀式。
據說有一次,子路感歎說:沒有錢的窮人,可真可憐,對父母沒有辦法好好地到奉養的心意,孔子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子認為:如果家境不好,子女只要能供奉父母稀飯充飢,開水解渴,孝順父母全在敬愛心意的表達,而物質生活的奉養,並不是孝行中最重要的項目。曾子也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孝順最重要得是子女怎樣表達誠敬愛意。從意誠,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達到大孝的最高境界。
(三)、「守法」即是行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曰: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孔子的所謂:「無違」。就是「不要違背社會禮俗,即為孝順父母」的意思。因此,我們要培養下一代遵守社會禮俗,不要違規犯法;要尊重他人權利或公共權益。使青年人瞭解權利與義務的分際,進而強化內在自我約束的力量。有了守法即是孝順的觀念與習性,自能有較切實的守法態度,人人孝順父母,人人守法重紀,家庭自然安和樂利,社會秩序也因而建立,一切的紛爭侵奪、殘殺等行為,都消弭於無形。
(四)、「尊重」即是行孝:從本質上講,孝在古代農業社會是尊老、祭拜祖先,所以孝的對象最先不是父母,而是家族的祖先、長老,孝的形式最先也不強調養,而是祭。「尊老」「祭祖」就是表達對長老、祖先的「敬重」或「愛戴」。
<<論語‧里仁篇>>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怠」。曾子秉承孔子的意思也說:「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孝經‧諫孝篇>>:「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孝順父母,當然應該聽父母的話。但是因時代不斷的進步,社會觀念也不斷在遷變。子女的看法與想法,說不定比父母正確,更合乎時代潮流和現代化的道理。但是如果子女碰上與父母意見不同時,子女必需運用溝通技巧,低聲下氣的勸諫父母,為她老人家柔婉解說,表達子女對父母的尊重,使父母樂意接受新觀念、新作法。避免使用爭吵、叛逆等不孝順的方法,要求父母處理問題。尊重、溝通,正是當今社會最需要,最有效解決衝突事件的方法。
(五)、「報國」即是行孝:孝從「國」的角度看,臣民必須維護君主的權威,這就是「忠」;從「家」的角度看,子女必須服從家長,這就是「孝」。「忠孝」二者彼此相通,雙管齊下,共同維護和鞏固著傳統社會的基礎。
曾子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又說:「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這說明光宗耀祖,顯揚雙親,不遺父母惡名,是孝行最終目標。所以我們要培養下一代愛國報國的觀念:要教導青年為國家獻身,移孝作忠,為國家盡全忠,為民族盡大孝的懿德範型。將「家族之孝」,擴大為「國族之孝」,充分發揮孝的時代精神。
五、結論:教孝在教不在法
古代孝是以家族、家庭中的祖先、尊長為對象的特殊的道德範疇。作為規範長幼親情倫理的觀念。兩千五百年前的<<孝經>>與<<論語>>教材,可以跨越時空差異與文字隔閡,顯示其中蘊藏的孝道觀念,這些孝道觀念迄今仍然值得我們去努力推廣,這就是把<<孝經>>與<<論語>>歸類<<經書>>的道理。
孔子所講述的「孝道」,用現在通行的學問名稱 概稱為實踐的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或生活教育,正是今日升學主義,智育掛帥時代所缺少的教育。
我國歷來「以教孝治天下」,所以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論語‧造子篇>>)後來<<大學>>把這種「孝治」思想更發揮得淋漓盡致:「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又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這種以「政治倫理」為「家庭倫理」的擴大,有其歷史上功能與意義。
中國社會一向講求傳統孝道,以家族、家庭為重心,重視的是倫理道德,每個家庭都以五代同堂、忠、孝傳家為榮,家庭中的長輩永遠是支柱,是後輩尊敬、孝順的對象。但隨著時代經濟生活、觀念等演變,家庭結構也跟著產生變化,傳統的觀念也受到極大的影響。時至今日,已經要靠制定「子女奉養父母法」來要求子女對父母盡義務,更反映出推行孝道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如以孔子孝道標準來探討,用法令現範子女行孝,徒讓子女為了避免違反法令規定,而心不甘情不願地將父母視同犬馬豢養,而不敬,還是失去孝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也許整個問題還必需回歸到教育、家庭、社會層面,重新喚起學校、家庭、社會努力推行孝道。
參考書目:
1.<群經大義>講義,撰文:陳德昭,鉻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民國九十年九月。
2.<<論語別裁>>-上、下四 述著:南懷謹,記錄:蔡 策,台灣古老文化公司出版,民國六十五年。
3.<<中國的經學>>36,撰文:李威態,發行人:許鐘榮,出版:圖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卅一日出版。
4.<<論語研究>>著作:吳延環,主篇:國立編譯館,出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九十年出版。
5.<<四書的智慧>>著作:王開府,發行:萬卷樓印刷者圖書有限公司,民國八年初版。
6.<<四書貫道>>著作、出版者:陳立夫,:中華印刷廠,民國五十六年一月四版。
7.<<孔子學說與現代思想>>著作者:嚴慶祥,出版者: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一九九九年五月初一刷。
8.<<孔孟學說之啟示>>著作者:羅聯佫,印行: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六月二版。
9.<<論語>>選註者:賈豐臻,印行: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一版。
10.<<傳統孝道生發的文化生態根源探析>>-上、下篇 撰著作:朱嵐 孔孟月刊四六三、四六四 印刷者:孔孟月刊出版社 民國九十年四月。
11.<<經典常談>>著作者:朱自清發行人:郝碧蓮 出版者:立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