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各級校園宜推廣「無手機日」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秀群。
點閱率:1,449

日前基隆市某私校學生下課後,在離校一百公尺處用私人手機通話被校方發現,當事人被記過一次,學生在網站上抱怨此事,但被該校校方否認。由此事例可知,如何對學子使用手機的場所與時機加以適當規範約束,成為各級學校主事者管理校園生活秩序的棘手難題。
其實以往教育部就曾有規定,禁止師生在上課場合使用手機,且使用時段僅限於早自習與放學後,並設定在空曠場所且需降低通話音量,此措施尚稱合理並兼顧師生權益。
需要乃發明之母,科技始於人性。今為資訊網路社會,可以上網的手機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產品,藉由即時傳遞聲訊影像,隨時隨地與他人交流,最初絕非作為娛樂用途,如今卻已成為另類的新潮時髦裝飾標記,與競相比酷炫耀財富與身分社會地位的象徵,與作為家人親友間緊急聯繫的本意大相逕庭。
學子入學在校園內以求知為主,手機是為便於必要時和親屬聯繫,若變質為電玩、傳簡訊聊天甚至變成影響他人情緒用品,將大悖持有手機的本意。資訊網路廣泛應用的科技成果固然為眾人帶來便利,但引進新科技產品應用有如雙面刃利弊互見,個人日常生活步調慎防被手機等資訊產品控制衍生之生理與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影響他人生活安寧。
筆者在需要保持安靜的公共空間如圖書館內,會把手機鬧鈴設定為靜音模式,不得不接聽手機通話時,也會改到專屬的手機通話室或休息區使用,避免影響他人,但總是有人罔顧他人觀感,大剌剌當眾用手機談天說地旁若無人,訴諸道德勸說無效,又無法令限制,只能徒呼奈奈,圖書館管理單位也對這種破壞公共空間安寧的現象橫行束手無策。
曾有高中生出面提倡推廣校園制定「無手機日」,避免學子過於沉迷用手機,導致學習成效低落、察言觀色對話表達溝通能力退化、疏於經營人際關係、失去同理心與他人互動變得冷漠疏離等病態言行。
有學子對日常生活中同儕手機使用氾濫成災、積非成是現象中覺醒警惕發起自我約束運動是值得肯定的現象。從人手一機與青少年、成人不看場合時機隨意使用手機情況氾濫成災現象觀之,學子在校園中選擇一日禁止使用接觸手機,不失為可行之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