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事吾聞》薪火相傳 莫忘來時路(上) 新加坡金門會館的文化傳承之路

發布日期:
作者: 蔣榮玉。
點閱率:3,652

金門雖然四面環海,但漁業資源有限,加上土地貧瘠,不宜耕作,早年為謀生,金人或移居台澎,或遠渡南洋,因而成就金人獨有的「落番(南下番邦)長史」。金人足跡遍及東南亞各國,尤以新加坡、馬來西亞人數最多,保守估計各逾十萬人,其他如印尼、汶萊、菲律賓、越南各國也有不少金僑。久居異鄉,深感團結互助的重要,散居各地的金僑陸續成立宗鄉團體,小則善盡照料同鄉之責,大則回饋金門原鄉,新加坡金門會館即為其中之一。
新加坡金門會館的會史可遠溯1875年,當年李連排、黃良川、楊振都、洪文聰等金門僑民以693元購得史密斯街(Smith Street)土地,創立「浯江孚濟廟」,隔年落成立碑,廟內中堂供奉聖侯恩主陳淵,後殿供奉福德正神,樓上立有祿位碑,除信仰功能,孚濟廟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讓旅居新加坡的金門同鄉團結在一起,互相扶持。1927年6月17日,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批准金僑註冊申請,將孚濟廟改稱金門會館;1979年6月,金門會館於慶利路72號地段的新館大樓開工建設,1985年1月14日竣工。
在新加坡擔任多個社團義務職的許振義博士為現任南洋國際商學院院長、南洋嘉木商務諮詢公司董事經理及隆道研究院總裁,身兼新加坡金門會館董事及青年團主任(團長)二職,同時積極參與南洋學會、福建會館會務。浸淫中國與新加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政策研究領域多年的他是新加坡金三代,2012年加入金門會館,2013年獲選為金門會館董事及青年團副主任,2016年獲選為董事、青年團主任。
扶弱濟危 安定人心
許振義說,新加坡金僑及其後人不遺餘力支持祖籍地金門的建設和福祉,尤其在公益與教育、參政議政、交通與基礎建設等方面著力甚深,如1886年,新加坡金門僑領呼籲金門僑民社群捐資,助建金門浯江節孝祠,並籌款資助金門育嬰堂;1897年金門發生瘟疫,孚濟廟眾董事捐獻濟貧;1925年末,金門歲收欠佳,金門會館購買白米運回金門平糶;1931年9月,中國十六省水災,金門會館捐獻250元賑災;1937年10月28日,因金門被日軍佔領,金門會館匯5000元國幣救濟,並致省政府及廈門黃司令,請求營救金門難民;1958年八二三砲戰,金門災情慘重,金門會館成立「金門旅外同鄉救濟桑梓災民委員會」,加入救濟行列;1967年,金門會館通過撥發原存金中中學教育基金40萬元,助金門社會教育館擴建圖書館大樓。此外,30年代金門海盜猖獗,金門會館於1933年11月12日議決成立金門海陸保安會,直接參與金門防盜籌備工作;早年金門島上路況不佳,1930年金門會館捐助1萬元協助修路;1932年,金門會館負擔建築金門橋樑兩座。凡此種種,不難看出早年新加坡金門同鄉會對祖籍地的關心與積極貢獻。
文化傳承 會館轉型
然而,隨著金人移民數量減少、二代及三代後人陸續出生,以及新加坡獨立,會館的傳統功能逐漸式微,80年後會員數減少,會館也面臨轉型壓力。對此,許振義解釋:「新加坡華人宗鄉會館早年的社會功能,如照顧鄉親就業及後事安排等到了70、80年代已經喪失了,主要原因是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政府推展許多社會工作,如衛生、教育等,原本殖民地政府沒有好好推展的工作由民選政府推動,相形之下,社會團體的施展空間變小,許多會員認為沒有必要參加會館,所以80年代會館面臨會員減少的危機,尤其是青年會員。新時代來臨,金門會館雖仍維持對祖籍地的關懷和照顧,但主要精力已明顯轉到本地公益和教育之上,上世紀80年代歷經轉型後,會館也開始把文化傳承和發揚作為主要推展工作。」
對於新加坡金三代、金四代來說,金門會館的功能變少,加入會館的誘因自然變少,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經濟崛起也是主因,許振義補充:「會館過去會安排初來乍到的鄉親到金門老闆的公司工作,後來因為經濟發展起來,工作機會很多,這時會館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老化,二是活動變少。於是會館檢討自己未來的角色定位,決定繼續做教育與公益。早年會館是自己投錢創辦學校、管理學校,80年代後會館則扮演輔助教育部的角色,比方提供獎助學金,或給學校一些財務及課程教育方面的支持,好比福建會館就幫學校設計有關中華文化方面的課程。至於在文化推廣方面,對於金門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不需要談中華文化,但80年代後,在新加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長大的第二代或像我這種金三代、金四代對金門的認識就很少,這時,發揚中華文化或金門文化就變得相對重要。」
1986年是新加坡宗鄉會館進行自我更新和改革的關鍵年。轉型後的金門會館積極推展華族文化事業,如1987年舉辦「孔子故里藝術文化展覽」;1988年2月參與「春到河畔迎新年」慶祝活動,同年12月贊助「第一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1990年舉辦書畫展;1992年12月聯合七所會館舉辦「張人希書畫欣賞會」;2004年成立文史資料中心;2005年發表《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集》;2007年發表許允之遺作《煉石窩主人遺詩》與《煉石窩印存》;2010年發表江柏煒著作《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2015年出版《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與《金門美景佳餚傳千里》兩本書。在公益方面,金門會館於1993年捐獻華社自助會20萬元;2011年1月贊助新加坡宗鄉總會5萬元成立教育基金;2008年四川大地震和2009年莫拉克颱風,金門會館分別向災區賑濟4萬6000元及16萬2000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