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當高等教育失去社會信任

發布日期:
點閱率:1,349

下週就是大學開學日,算算時間,離1月5日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為新校長,也即將屆滿2個月,然而,在教育部遲遲不予同意聘任下,管中閔究竟何時可以上任,目前為止也沒有肯定答案。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頂尖大學,台大校長遴選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並不讓人意外,不少人原本期待此次新校長遴選能讓台大擺脫此前論文造假弊案的陰霾,詎料,演變至今已然呈現「歹戲拖棚」態勢,無論本案最終如何善了,管中閔能不能就任,對早就跌落谷底的台灣高教形象,無疑都是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台大校長遴選疑義,教育部自1月12日迄今,已經接連發出七件公文給台大,就管中閔擔任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該公司董座擔任校長遴選委員,以及管中閔涉及的論文學術倫理爭議,一再要求台大說明,動作之積極,引人側目,部分媒體還以七道金牌形容教育部發出的七封公文,論者直指教育部此舉根本就是在「卡管」、「拔管」。
針對教育部所詢,台大遴選委員會業已明確回應「本校校長遴選過程均依教育部核備法令辦理,殆無疑義」,2月21日,更有台大師生組成「台灣大學自主行動聯盟」抗議教育部,表達捍衛大學自治、政治力退出校園的立場,但教育部仍然堅持台大必須釐清爭議,才能免除後續紛擾。
持平來說,台大校長遴選之所以弄到滿城風雨,台大與教育部恐怕都有責任。
先說教育部,何以教育部稱有適法監督之權,而輿論仍沸沸揚揚呢?關鍵在於,歷來大學校長遴選爭議始終未曾間斷,觀諸教育部過往作為,更顯示其未必能抗拒外來的政治干預。
台灣的大學校長原本均為官派,隨著政治民主化進程,而由官派、圈選、到今日之遴選,早在2004年,大學校長還需由教育部長圈選的年代,就曾爆發重大爭議,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不圈選台大校內推薦第一名的楊永斌,卻圈了排名第二的李嗣涔,金門傑出學人楊永斌因此與台大校長擦身而過,成為政治干預學術的犧牲者。
事實上,教育部並非只是單純的監督立場,此次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裡,就有教育部次長姚立德本人,教育部與其追問遴委會如何運作,何不問問教育部姚次長認不認可自己參加的委員會?
如果教育部捍衛教育專業以及教育部長抗拒政治干預的決心,無法被公眾信任,那麼,所謂的適法監督之權,會不會成為政治干預學術的廉價工具呢?
除了公信力備受質疑的教育部,包括台大在內,弊案不斷的台灣高教體系,似乎也已摧毀社會的信任,不談接二連三的論文造假事件,光是去年,除了台大,出現校長遴選爭議的就有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私立文化大學等校,種種匪夷所思的景象就在國人面前公開上演,讓人大開眼界、不可思議。
以此觀之,台大校長遴選爭議,根本就只是總體高教問題之冰山一角,大學是促進國家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基礎,台大校長遴選爭議終有釐清之日,但已然徹底失去社會信任的高教體系,究竟要如何起死回生?或許,這才是台大校長遴選案帶給社會最有意義的啟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