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強化應變能力 本縣城鎮韌性防空演習逼真
金門地區於昨(18)日上午10時至11時30分實施「2025城鎮韌性(防空)演習」,歷時90分鐘,過程緊湊紮實。在縣府、軍方與各單位的縝密規劃及通力合作下,圓滿達成演練目標,獲得視導長官高度肯定。擔任指揮官的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期許,透過此次演習,深化民眾居安思危的意識,建立自救互救的能力,並祈願兩岸和平發展,讓民眾永遠遠離戰爭威脅,安居樂業、生活無憂。 此次演習配合國軍「漢光41號演習」辦理,假想金門地區猝然遭受敵對勢力襲擊,由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發布防空戰情,地區所有機關、學校及民眾配合警報實施30分鐘防空疏散避難演練,驗證各項防空應變機制,並檢視跨機關聯繫協調的默契與執行力。 上午9時50分,指揮官李文良陪同統裁部指導官後備指揮部參謀長薛淵銓少將、內政部吳堂安常務次長、專門委員張瑞雲、行政院動員會報何文哲上校,以及擔任副指揮官的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李其桓少將一行,前往縣警察局3樓禮堂聽取演習簡報。與會人員還包括民政處處長許慧婷、社會處處長黃雅芬、消防局局長呂英華、衛生局局長蔡建鑫、警察局局長黃壬聰、金門縣後備服務中心主任許澤鑫等人;內政部警政署專員趙令宏擔任評核官,評核警察局及各分局防空疏散執行情形。 簡報後,一行人接續至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視導防情傳遞與警報發放流程,並透過環島道路監視系統檢視用路人與民眾避難作為。10時整防空警報發放後,全縣旋即實施交通管制,員警與民防人員分布各路口協助引導人車疏散避難。由於期前宣導充分,民眾配合度極高,道路上出現難得的淨空畫面,顯示金門居民防空避難觀念深植人心。 李文良與指導官一行人前往金城市區、工務處、金城車站、大賀藥局與金城鎮公所,檢視員工及民眾疏散避難演練情形。10時30分警報解除後,隨即進行戰災搶救演練,由消防局模擬中華電信機房遭敵空襲導致建物倒塌、火災及設施損壞,展開緊急救援行動。衛生局則在金城衛生所設立急救站,依檢傷分類標準,對輕症者進行現場包紮止血,重症患者緊急送往金門醫院搶救。 社會處與金城鎮公所在金門城活動中心開設救濟站,實施災民轉移收容演練,現場提供安置收容、生活物資、膳食供應、婦幼照護與醫療救護等服務,驗證跨局處橫向聯繫與即時應變能量。 統裁部指導官薛淵銓少將講評指出,當前戰爭型態與以往大不相同,敵人投射的武器系統可涵蓋台灣全島各地,任何城鎮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他指出,防空演習已從行之46年的「萬安演習」改名為「城鎮韌性防空演習」,重點在於強化民眾面對複合式災難的應變能力,以減低空襲帶來的損害。 薛少將肯定金門居民在聽聞警報後,能迅速進入防空設施避難,展現高防衛韌性。他指出,金門居民的避難掩蔽觀念與能力,遠比台灣本島來得強烈,這是因為金門長年做為戰地前線,無論坑道、碉堡、地下室都蘊藏無數戰爭記憶與教訓,這種面對危難的反應,早已融入DNA中。 薛少將分享自己過往來金門服役與執行公務的印象。他感性地表示,金門的軍民融合與全民防衛觀念,是台灣最值得珍惜與效法的典範。他期勉所有縣市及民眾,都能透過每次演習累積實戰經驗,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曾在金門當兵的內政部常務次長吳堂安表示,金門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已完全顛覆他過往的印象。他也高度肯定此次演練整合與應變能力,從警報發放、防情傳遞、戰災搶救、急救站到安置收容站,都展現金門對防災的高度重視。吳次長感謝慈濟等民間團體在物資與心靈輔導上的協助,展現公私協力守護家園的精神。他呼籲全民除關注戰爭風險,也應將極端氣候天災納入演練考量,建立全方位的防衛與災防韌性。 副縣長李文良總結時表示,每次參與演習都深感動容,因為戰爭對金門老一輩來說,是「刻骨銘心」的親身體驗,那種面對生命財產危機時的應變能力,早已融入金門人的DNA。他坦言,雖然不願戰爭發生,但一旦發生,民眾必須具備自救能力,保護好自己,軍方才能專注於防衛任務,而無需分神照顧民眾。 李文良指出,金門「軍民一家」與「愛民敬軍」的精神深厚,民眾若有餘力,甚至能反向支援軍方後援物資。他強調,「韌性強調的是恢復能力,若能做好萬全準備,災害與戰爭造成的損害必定降到最低,人民生活也能更快恢復常態,這才是全民防衛最終的目的。」 此次演習圓滿完成,不僅展現金門縣政府與軍方的高度整合與執行力,同時透過軍民合作,強化全民防衛意識與整體社會的韌性。金門縣目前列管防空避難設施共134處,可容納約59,269人,資訊已公布於警政署「警政服務App」、消防署「消防防災e點通App」及金門縣警察局航空疏避專區供民眾查詢。 李文良代表縣長陳福海感謝中央各級長官的支持與指導,以及各單位及民眾的認真投入,並勉勵所有防救災人員持續精進專業能力,深化跨局處合作,攜手打造金門成為「最安全、最具韌性的幸福家園」。
-
金門縣政府研議公車路網精進案 研擬烈嶼先行試辦幹支整合 提升交通服務效益
為精進金門地區大眾運輸系統,提升民眾通勤便利性與交通資源運用效率,金門縣長陳福海近日召集車船處、教育處、觀光處與社會處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研議「金烈公車路網精進案」。針對路線調整、小黃公車搭配、學生與身障接送、電動巴士營運等重點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期透過幹支整合模式優化交通網絡,形塑更符合地方需求的公共運輸系統。 會中,縣長陳福海指出,改善公車路網是他一直以來很想要推動的重要工作,相關計畫過去遲未落實,如今時機成熟,應積極檢討實施。他表示,站牌設在地方多年,一旦要取消或調整,必然會遇到挑戰,但若能讓整體交通服務更有效率,我們就應勇敢面對、務實調整。 針對公車幹支整合計畫,經研擬可自烈嶼鄉率先試辦。該區因地形單純、轉乘需求明確,具備做為示範區的潛力。規劃將金城車站與烈嶼轉運站連結為快捷幹線,由大巴車穩定發車,配合小黃公車於烈嶼鄉內部執行支線接駁,並以每整點與半點出發,離峰時段則採APP或電話預約派車,提升彈性與效能,避免空車資源浪費。 縣長陳福海指出,烈嶼地區近年交通結構變化快速,大金門與小金門間已有大橋連結,民眾搭乘習慣也逐漸改變,傳統公車運作模式難以滿足即時彈性需求。因此推動幹支分流、轉運串接的模式,不僅是交通政策的轉型起點,更是對地區資源配置的重新檢討。 在會議中,車船處簡報指出,烈嶼轉運站將強化候車空間與設施,並配合設置LED動態資訊及照明,打造友善轉乘環境。陳福海也強調,轉運系統應兼顧高齡與身障者的使用便利,請相關單位通盤考量候車空間無障礙設計。 針對學生專車營運,簡報指出委外平均每車次成本高達新台幣4,000元,若每日派車40班,整體開銷驚人。陳縣長表示,若委外成本高昂且運能有限,應由車船處整合人力執行,並請教育處協助統計學生實際搭乘需求,據以調度,避免資源浪費。 針對電動巴士營運,會中說明已有14輛老舊車輛完成報廢作業,目前全數20輛電動巴士皆已上線服務。陳縣長認為,未來若全數改為電動車應待2030年車型更成熟再行評估,現階段維持既有規模即可滿足派車需求。 至於無障礙復康巴士服務,由於市面上難以找到可支援輪椅上下的車型,加上民間經營意願不高,陳縣長認為仍須由車船處持續協助營運,並妥善因應駕駛人力不足與加班費高漲問題。車船處表示,近期已有司機因工受傷住院、休假情形頻繁,希望縣府可給予車船處三名調節缺額,強化調度彈性,降低加班負擔,維護駕駛權益與行車安全。 會中多位與會人員亦針對幹支系統的執行方式、資源整合與人力調節提出建言,初步形成共識將烈嶼鄉做為實驗示範區,後續視實施成效逐步擴大至其他鄉鎮。 針對後續施作與推動,縣長陳福海表示,交通服務不僅是便民,更是連結醫療、教育、長照等基礎機能的重要平台。他指示,未來請車船處定期提報成效分析,並視民眾實際反應進行滾動式修正,必要時也會親自與鄉鎮長或村里民溝通。 陳縣長強調,此次路網精進案不只是交通問題,更關係到民眾日常生活品質與政府施政效能,請相關單位儘速完成路線及成本效益評估,並邀集民政處、教育處、觀光處、社會處等單位定期檢討精進方案,務求讓金門的大眾運輸更便捷、財政更永續、服務更貼心。
-
台北夏季旅展金門館熱鬧開幕 人潮絡繹不絕
「台北國際夏季旅展」昨(18)日起至21日連續4天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登場, 金門縣政府攜手觀光相關業者,展現金門夏季家族旅遊的多元魅力,現場更推出超值優惠價的特產及行程、打卡活動、DIY活動,以及全館滿額抽獎禮,內容豐富精彩,吸引滿滿人潮,成為旅展焦點。 觀光處長許績鑫表示,為落實縣長陳福海「友善金門、多元旅遊」施政理念,此次展館除展售特產與旅遊商品外,著重推廣金門的「友善親子旅遊」為核心形象,其中為期二個月的「金門親子嘉年華」,強調「週週有活動」,內容涵蓋親子手作、戶外探索、文化體驗等,打造適合全家共遊的行程。此外,結合「台灣觀光100亮點捲動國旅方案」主題的「金門秘境時光機」活動,精心設計穿越歷史時空的行程體驗,帶領旅客探訪四大亮點景點與軍旅文化路線,活動更設置創意打卡裝置,其中最吸睛的「巨大公仔盒」以莒光樓為背景,將歷史建築與現代創意巧妙結合,成為最新、最熱門人氣拍照熱點。 昨日金門館開幕,由縣府觀光處長許績鑫、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炳信及金門縣陶瓷廠廠長林蔚尚等人到場共襄盛舉,並於開幕活動特別加碼贈送單程來金機票一張,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吸引眾多參觀民眾參與;幸運獲得機票的游小姐表示,要帶家人一起去金門旅遊。 金門館還有多個公部門單位共同參展,烈嶼鄉公所主推「習山湖」觀光亮點與「光影烈嶼」攝影比賽;金沙鎮公所推出「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全台唯一官窯「金門縣陶瓷廠」則展出客製化主題酒瓶,展現陶藝文化魅力;金門縣公共車船處推廣「台灣好行金門線×主題遊程自由配」,旅客可透過大眾運輸串聯經典景點,自由安排行程,輕鬆暢遊金門,全面感受金門多元魅力與精彩風貌。 縣府觀光處表示,金門業者帶來很多超值優惠價,特產業者天之桂貢糖、金拌麵及浯記一條根;旅宿業者金湖飯店;平尚國際的藍色公路遊程;全台唯一的官窯「金門縣陶瓷廠」的客製化主題酒商品,及最新的「金門柳營多元極限體驗園區」,讓現場民眾非常開心。而且於金門館消費滿千元,還可參加「消費滿額好禮二重送」,消費者參加第一重的刮刮樂通通有獎,還可參加第二重的抽獎,有機票、住宿券、金門特產、金廈船票、大膽島船票等大獎;另外還有打卡送「金門觀光小天使—阿特證件卡套」、DIY體驗等好康吸客活動。 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炳信表示,金門館的買氣相當熱絡,由公會組成PAK推出「金門親子嘉年華」自由行3天2夜的「機+酒」旅展價(平日價,需2人同行),詳情可電洽082-312976。 此外,喜歡客製化行程的民眾,可選擇多家旅行社推出的多元路線,如金環球旅行社「金門親子同遊 聚落巡禮」、淘寶國際旅行社「好酒不見 涼夏金門三日」、華府旅行社「金門自由選」、鄉村旅行社「轉動金門—烈嶼新魅力 跳島三日遊」及金廈旅行社「金門金好玩 大小金門三日」,歡迎民眾把握難得超值機會,規劃夏日金門小旅行。
-
金門往返五通、石井小三通船班 今全天停航
本週受到低壓及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金門氣象站表示,近期將會有持續炎熱的天氣,週日起受低壓帶影響,天氣轉為不穩定。此外,中央氣象署已經針對輕度颱風薇帕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金門縣港務處昨(18)日下午宣布,金門往返廈門五通、及金門往返泉州石井的小三通航班,今(19)日將全天停航。 近期的天氣狀況,今日因熱低壓逐漸進入南海,高溫持續上升,濕度會略減,但是要特別注意防曬以避免中暑;明日則是因受低壓帶影響,天氣不穩定,將有短暫雨。 金門氣象站說明,在低壓接近前,天氣仍十分炎熱,有高溫發生機會,注意防止熱傷害;週日在低壓通過後,金門在低壓帶範圍,有連續降雨機會,外出記得攜帶雨具並注意安全。氣象站提醒這幾日的紫外線偏高為過量級,外出仍須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此外空氣品質方面呈現「普通」情形,對敏感族群可能產生的咳嗽或呼吸急促症狀需多加注意。 同時,中央氣象署已經針對在巴士海峽上生成的「輕度颱風薇帕」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颱風在昨日凌晨2時發展為輕度颱風,上午8時的中心位於鵝鑾鼻東南方六百公里,向西北轉西進行,預計會以通過呂宋島北端沿海至巴士海峽後進入南海,再朝廣東海面的機率較高,預測昨日下半天至今天會最接近臺灣。 針對颱風對離島天氣的影響,中央氣象署預測受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今天新竹市、新竹縣、臺中市、彰化縣、金門縣等縣市發布高溫資訊(黃色燈號),並提醒民眾注意高溫,屆時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同時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受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同時因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從昨日下午至今日晚上為止,針對金門縣在內的十二個縣市局部地區發布陸上強風特報,將可能會有平均風力六級以上或陣風八級以上發生的機率。 由於颱風的靠近,金門縣港務處依照小三通天候影響停航機制辦理,宣布因受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影響,經與陸方協商,7月19日(星期六),從金門水頭往返廈門五通(共24航次)、金門水頭往返泉州石井航線(共4航次)全天停航,旅客搭船前務必預先向船公司確認航班資訊。
-
全國中小學科展金門代表隊表現卓越屢創佳績
第65屆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114年7月於新竹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縣市的優秀學子齊聚一堂,展現創新研究成果與跨域思維。金門縣今年共計八組學生隊伍代表參賽,涵蓋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學校各學科組別,展現出本縣在科學教育上的深厚實力與蓬勃能量。 在本屆競賽中,金門代表隊表現亮眼。其中,中正國民小學以化學科作品《「過」關斬將-不再為髒污「碳」息》,由學生許原榕、吳宸旻、楊昕叡、劉軒妤組隊,指導老師為王毓鳳老師,榮獲國小組大會獎佳作,展現小學生對於環境議題與化學實驗的結合思維;國中組方面,烈嶼國民中學學生洪宇峰則以數學科作品《殊途同歸-不可思議的七線共點》,在指導老師黃國綸老師的帶領下,勇奪大會獎第三名佳績,展現中學生對幾何之奧妙的深入理解,實屬難得;高級中等學校組方面,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由王昱翔、郭政昇與洪嘉穗三位同學組成的團隊,以作品《圓內接多邊形西姆松線的延伸思考》在數學科領域亦有出色表現,榮獲大會獎第三名,指導老師為楊玉星老師與陳維廷老師,為金門高中再添榮耀。 除了獲獎隊伍外,其餘參展隊伍同樣展現高度水準與研究熱情。中正國民小學在物理科以《舞動靜默-空間迴音高問題探討》為題,由陳宥叡、陳羿妃、李卓翰、張允霏與洪語彤五位學生共同完成,指導老師為盧志鎮老師與盧則宇老師。金城國民中學吳政陽與許彥群同學則以《ECO智慧校園》參與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競賽,從實務中思索科技與永續的可能性,展現跨領域素養。 高級中學組方面亦可圈可點。國立金門高級中學林河宏與郭家澤兩位學生以《以光反射法放大氣球膜的共振模態》挑戰物理領域之極限,指導老師為李育賢老師及楊素菀老師。該校另有地球科學領域作品《以校園望遠鏡觀測NGC7092星團外圍天區》,由楊甯鈞學生獨立完成,展現天文觀測與資料分析的能力,指導老師為李育賢老師及薛郁潔老師。電腦科學方面,蔡秉翰與陳玟安同學則研發《防跌守護,步步安心》系統,著眼於智慧生活與行動安全,指導老師為楊素菀老師。 本屆展覽不僅讓學生獲得跨域知識整合的機會,也讓他們在公開展示與互評過程中培養溝通表達、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等多元能力。所有參展作品皆展現出高度的創造力與對生活的關懷,獲得評審高度肯定,亦為金門縣在全國舞台上增添光彩。 金門縣政府與各級學校將持續推動科學教育向下扎根,鼓勵學生勇於提問、主動探索,並善用科技工具解決問題,期望未來有更多學子投身研究,拓展國際視野,為臺灣科學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
-
終身學習不中斷 烈嶼樂齡中心打造高齡友善學習環境
烈嶼鄉公所過去一年來推動執行「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業務,提供銀髮長輩多元化的學習課程,足跡遍佈全鄉19個社區,樂齡學員超過500人,展現終身學習新活力。西口國小接續辦理樂齡業務,持續推展樂齡學習,鼓勵銀髮長輩多學多動,享受健康生活。 烈嶼鄉長洪若珊帶領鄉公所團隊執行「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業務,深入全鄉社區,提供銀髮長輩多元的學習課程,吸引社區長輩的參與,學員人數從43人成長到506人,全鄉19個社區,其中固定拓點有7個,分別是青岐、西方、東林、上庫、上林、楊厝、東坑等社區,而非固定拓點則有10個。中心目前開設有樂齡核心、自主規劃、貢獻服務、自主學習等課程規劃,其中結合烈嶼鄉特有的低碳電瓶車,提供「景觀特色巡禮」及「電瓶車低碳旅遊」課程,為烈嶼樂齡中心的主軸特色;另也搭配全金門唯一的「烈嶼鄉環境教育場所」辦理樂齡環境教育課程,讓長者瞭解家鄉獨特的地質風貌。值得一提的是,烈嶼樂齡中心113年各項課程的申請總時數為378小時,實際執行時數420小時,執行時數遠超計畫預定的時數,執行率達111.11%。 洪若珊指出,邁入高齡社會,為提供長者更適合的學習環境,烈嶼樂齡學習據點拓展至全鄉19個社區,課程豐富多元,有生活安全、運動保健、心靈成長的知識性課程,以及配合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人文歷史、自然產物等特色課程,還搭配全金門唯一的「烈嶼鄉環境教育場所」,辦理樂齡環境教育課程,提供各社區樂齡長輩就近學習機會,不出遠門就能就近學習,鼓勵樂齡長者經由學習、建立自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及回饋社會。 東林社區及西方社區樂齡長者經常性的表演,展現銀髮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生命活力。 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指出,113年度樂齡業務運作,展現這一年來銀齡學員快樂學習的成果,包括配合當地環境特色的樂齡環境教育課程,讓長者深入瞭解家鄉獨特的環境,期能持續透過良好服務和課程,促進長輩活躍參與。
-
金湖花蛤季今登場 9天活動精彩不斷打造夏日歡樂派對
金門年度夏季盛事「2025金湖海灘花蛤季」即將於今(19)日至27日在金湖鎮82據點熱鬧登場!活動期間每日下午4點至晚間10點,為期9天的系列活動,從白天到夜晚精彩不間斷。金湖鎮長陳文顧誠摯邀請鄉親與遊客一同前來,共享陽光、沙灘與海風,盡情體驗最熱血、最歡樂的夏日派對。 花蛤季系列活動自舉辦以來深受在地居民及遊客喜愛,每年暑假吸引大量人潮前來金湖海灘感受盛夏氣氛。今年活動內容更豐富、規模更盛大,包含水上體驗、親子同樂、趣味競賽、市集娛樂與晚間音樂表演,將金湖海灘打造成全齡共享的夏日歡樂基地。 金湖鎮鎮長陳文顧表示,花蛤季不僅展現金湖鎮活力與創意,更是結合在地資源、推動觀光與社區參與的重要平台。今年活動地點選在景致優美的82據點,不僅保有金門海岸線的自然風光,也具備良好的活動場域條件,無論是白天參與沙灘競技、水上體驗,或是夜晚欣賞舞台演出、感受微涼海風,都是絕佳選擇。 花蛤季期間每日活動精彩連連,白天主打多元互動體驗,讓大小朋友都能暢快放電。沙灘項目包括沙灘排球、迷你足球、沙灘躲避球等團體競技項目,邀請熱血好手組隊挑戰;水上活動則設有SUP立式划槳、獨木舟與射擊體驗,讓遊客在金門海面上盡情揮灑汗水;另有氣墊城堡、親子互動遊戲與創意市集,滿足家庭旅客需求。 在兼具趣味與消暑效果的競賽部分,今年特別推出「吃西瓜比賽」與「呷冰大賽」,吸引參賽者踴躍報名、比拼速度與趣味。傳統牽罟活動也將重磅回歸,帶領大小朋友親自參與早期漁民的捕魚方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樂趣。 除了日間活動,花蛤季的夜晚同樣精采。舞台區每晚安排不同主題演出,結合音樂派對、社區表演與在地藝人演唱,讓整個海灘化身為夏夜歡樂的音浪世界。歡笑與音符交織出動人夜色,適合全家人或朋友們攜手共度。 此外,活動現場規劃設有美食市集與在地農特產展售攤位,邀請遊客在享受活動之餘,也能品嚐在地風味、選購伴手禮。金湖鎮公所並特別重視活動期間的交通疏導與安全維護,安排交通指揮與引導,確保參與民眾能夠安心遊玩、快樂返家。 今年花蛤季也配合環保政策推廣,鼓勵民眾自備環保杯、環保餐具參與市集與飲食活動,並設有分類回收站與定時清潔巡查,希望在享受夏日派對的同時,也共同守護海灘環境。 金湖鎮鎮長陳文顧再次邀請所有金門鄉親與全台遊客,不妨趁著暑假呼朋引伴、攜家帶眷前來金湖,一同參與這場屬於大家的夏日盛會。「2025金湖海灘花蛤季」將以最繽紛的節目、最熱情的氛圍、最友善的服務,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留下一段難忘又美好的金門夏日回憶。
-
海洋教師研習營落幕 聚焦海洋政策、生態保育、藍色經濟
為深化教師對海洋議題的認識,推動永續海洋教育,海洋委員會於16日至18日,在金門舉辦為期三天的「海洋教師研習營」。本次活動廣邀來自全台各地的中小學教師熱情參與,透過專題講座與實地踏查,全面認識台灣海洋政策、產業趨勢、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等多元面向。 本次研習課程安排豐富,邀請多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講授,內容橫跨政策解析、科技產業發展、生態保育與教育應用等主題,協助教師掌握當前最前線的海洋知識與趨勢。 在課程部分,特別邀請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總幹事陳鳳華,深入解析「海洋生態保育、救助及棲地保護」,從實務案例出發,讓教師了解海洋生物面臨的威脅與救援機制,建立生態保育正確觀念。 國立金門大學副校長高瑞新教授,則以「海洋產業與藍色經濟」及「臺灣在地海洋文化特色與傳承」為題,剖析離島與本島在產業與文化上的差異,讓教師體會在地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及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的林宇銜教授,則從工程與科技角度,介紹「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的發展動向,說明包括海洋再生能源、智慧船舶、深海資源開發等前沿議題,拓展教師海洋教育的視野。 此外,金馬澎分署副分署長吳姓長官亦受邀授課,講解「海洋安全概念與實務」,包括海巡日常勤務、海域巡防與突發事件應變等內容,讓教師對海巡工作有更深入且實務的理解,也為教學內容注入真實案例與安全意識。 研習營最後一天安排戶外實地課程,由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帶領學員展開「離島生態及文化探索」,走訪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古寧頭戰史館、金門漁業文化館及大膽島等地標,不僅深入了解金門地區漁業發展的歷程與現況,也認識戰地歷史與在地文化的交織,強化對離島海洋文化資源的尊重與理解。 金馬澎分署指出,「向海致敬」是當前國家重要政策主軸,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不只是資源寶庫,更是認識世界的窗口。「海洋教師研習營」便是透過教育與實作的結合,落實「淨海、知海、近海、進海」的理念,引導教師將海洋意識內化,並在教學現場中持續傳遞。 金馬澎分署強調,藉由此次活動,期望激發教師的海洋教育熱情與教學創意,進一步將環境倫理、資源永續、綠色能源等觀念,融入課程設計與校園文化,啟發更多學子從小培養關懷海洋、尊重自然的精神,共同為台灣邁向海洋永續國家盡一份心力。
社論
-
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的關鍵意義
縣府於6月2日召開「金門縣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114年度第1次會議」,針對「第二期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執行情形及「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核定內容進行討論,各項指標雖皆執行良好,然仍未涉及重要的文化議題,值得關注。 永續發展是21世紀全球共識,而氣候變遷則是當代最重大挑戰。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以來,全球因應策略歷經1997年京都議定書聚焦溫室氣體減量,到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減緩+調適」雙軌政策架構;隨著各地氣候災害頻繁,近年全球氣候治理愈加重視「韌性」,並以「調適」(Adaptation)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主導觀念。 文化遺產作為社區集體記憶的載體,益發受到重視並納入氣候行動視角之中。2023年COP28通過全球氣候韌性框架UFGCR,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GGA)第9g項明文指出:文化遺產目標至2030年「發展調適策略,保存文化傳統與遺產,並規劃由傳統、原住民與地方知識所引領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這是全球首次將文化遺產納入氣候調適核心目標之一,重點包括:1.保護有形與無形遺產;2.利用在地智慧與傳統方法建構氣候韌性;3.強化社區參與與知識多源性整合,宣示調適不再只是生態或經濟,也應涵蓋社會文化層面。 我國於2023年將《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減緩與調適並重的治理架構,象徵與全球趨勢接軌。2024年,政府公布第三期調適行動計畫,特別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訂為重點,其中「社區為本調適」被列入行動策略中;說明透過社區力量強化調適效能,是一項重要政策,然而計畫中缺少具體規劃與作為,特別是未將文化與文化資產納入,明顯不足。 回應上述清楚地國際趨勢,有幾項需要及早注意並規劃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社區文化資源盤點與指標串聯,參考HACA建議建立縣市與社區層級的文化與文化遺產調適盤點基準,導入並統計調適政策的數量,落實9g項中的量化指標。過程中應強化社區參與包容性程序,如多方參與比例並納入計畫評估。 其次,結合在地社區傳統知識導入基礎設施調適評估,如公共設施(如水圳、堤岸、空間改造等)透過調適計畫納入傳統工法或材料,尊重並導入傳統組織社群運作方式協助因應短長期災害經驗,以對應9g項指標#2。 再則為教育資源培育與多方合作與成果分享平台,將文化韌性調適課程與社區種子培力列入計畫指標,衡量「具地方特色文化調適教育活動數量」與「參與人次」,並納入調適計畫評比指標,進一步建立資料庫平台,匯整地方資訊、工具包與調適案例,促進跨社區學習與國內外文化調適工作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綜上,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具有關鍵意義,更是與全球協作的重要機會與挑戰。建議次階段政策應首重於建立「文化韌性調適指標機制」,將文化與文化資產與國家、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連結;強化社區參與協作,結合教育、資金、平台分享等資源,將文化價值融入調適機制。唯有如此,非但強化我國社區因應氣候挑戰的韌性,更可以由從傳統知識文化為基底,建構具自我認同的永續社會。
-
遠見高視野的主管會報
金門縣政府於14日下午,召開「114年第2季主管會報暨縣務會議執行情形檢討會」。會議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會議中,縣長不僅關注各項施政的執行細節,並特地以高視野,從「戰略高度」引導各局處,期許透過大膽思維、積極溝通與爭取,克服長期挑戰,為金門鄉親擘劃永續發展的藍圖,讓金門在多元變局中穩健前行,並確保在地福祉的提升。 此次會議略從金門日報轉型案、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嚨口二營區保存與活化案、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觀光發展基金發放觀光消費券可行性評估案、金門大橋維護管理中央接管案等,可說已綜含了縣政全盤的現況與未來,規模之廣,視野之高,特引志者注目及關心,頗值論述。 會議中,陳福海縣長展現出明快果斷的施政節奏,與戰略視野。他不僅逐一檢討案情進度,更針對制度面與政策方向提出引導。縣長特地強調,金門正處於重要轉型期,各局處需具備「全局思維」,以戰略方式整合資源、解決問題,透過有效溝通、政策突破與跨部門協作,共同打造金門可長可久的永續發展藍圖。 諸如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縣長特別指示張瑞心參議全盤掌握,強調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不能僅是原地踏步,必須有「大膽的思維」。他指示張參議要以「整體的角度」思考,將金沙戲院視為金沙觀光的重要入口,連結各單位活動,形成戰略高點。 而有關鄉親醫療事宜的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陳縣長除肯定衛生局在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推動上的進度,並宣布這兩項工作已完成,解除列管。然而,對於「三方共管金門醫院」一案,陳縣長則語氣堅定地指出,這項模式「管不了也無從管起」。 對此,縣長特回溯金門醫院大樓在其立委任內,是為「榮總金門分院」而規劃,也強調金門縣政府應扮演監督角色,善用「醫發基金」作為籌碼,而非直接管理,並建議考慮推動「榮總金門分院」或台大、長庚金門分院等概念。陳縣長表示,三方合作契約,應該再更審慎的評估,因此議題牽涉層面廣,將繼續由縣長層級進行協商。 至於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案,陳縣長在肯定文化局長陳榮昌,對外參與活動的積極態度後,也指示內部管理工作,特別是圖書館修建,與文化局整體環境改造等業務,應由副局長洪蘋萱帶領團隊負責。他強調文化局環境改造,包括罕用書籍移置、石碑遷移等,目標是將文化局與圖書館的空間,還給金城居民,打造一個親近民眾的休閒環境。 盛哉高視野的「戰略高度」會議;美哉「大膽思維」的會議!我們相信,誠如縣長所言,金門縣府團隊定能堅持服務初心,從各項基礎建設著手,帶動金門不斷蛻變進步,讓金門鄉親享有無虞的便利生活及遠景,展現在每天的快意生活中,且讓我們共襄其成,遠見金門!
-
包機助攻金門遊 打造觀光新藍海
金門,這座蘊含戰地風情、獨特文化與秀麗自然景觀的島嶼,近年來積極尋求觀光產業的轉型升級。陳縣長提出「友善金門、多元旅遊」的施政理念,近期縣府亦修訂《金門縣政府獎助旅行業包機招攬旅客來金門旅行實施要點》,鼓勵業者透過包機開拓國內外市場,以活絡人潮、振興經濟。包機的確提供了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吸引原本不易抵達的客源前來金門,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也必須正視挑戰、評估效益、完善配套,才能真正讓包機成為助攻金門觀光的長期利器。 金門觀光的困境之一,在於交通選擇不夠多元且旅遊成本偏高,此對於國旅及自由行旅客而言,無疑是吸引力有限;對旅行業者而言,金門團體遊程亦缺乏新意,造成產品設計困難、利潤偏低,更難達到拓展優質客源、提升利潤的效果。再者,在地產業結構偏向「淺碟經濟」,內需市場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且多數遊程仍是特定路線和景點的「複製貼上」,缺乏創新體驗與異業整合,不利於經營「回頭客」。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業者,畢竟開拓市場也要將本求利,對於新產品開發和行銷,大環境仍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行。 在此背景下,縣府提出的包機獎助措施無疑為業者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包機最大的優勢在於打破交通瓶頸,創造「一站式」的便捷體驗,尤其是對於尚無定期航線的城市或國際市場,例如越南富國島或台東等地;這不僅可擴展金門的客源版圖,更有助於測試市場潛力,累積人氣與口碑,進而吸引航空公司開闢定期航線。其次,包機團客量大且集中,能在短期內提高住房率、拉動餐飲、購物等整體經濟效益。對業者而言,政策補助降低了營運風險,提高嘗試新市場的誘因,促進多元旅遊產品的開發,例如親子遊、戰地體驗、慢活與深度體驗等主題遊程;更重要的是,透過包機可拉動國際遊客,讓金門文化的獨特性得面向多元市場,不再侷限於國內客源,此更有助於提升金門品牌價值和國際知名度,走出屬於金門遊的特色之路。 然而,包機本身亦存在侷限性。首先,費用較高且市場敏感,一旦航空公司調漲成本,業者恐因利潤空間被壓縮而卻步;再者,包機多為短期或季節性行銷手段,難以取代穩定且可持續的定期航線;此外,若缺乏後續的體驗創新與服務提升,初期吸引的遊客也可能無法轉化為回流消費,造成短期熱潮後迅速退燒。另外,在政策設計上,若獎助門檻過高或配套不夠靈活,容易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更需注意的是,地方在如住宿品質、景點承載、導覽人力等的接待能量若未同步提升,更可能導致旅遊體驗不佳,影響整體形象,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以為,為讓包機成為推動金門觀光的長期助力,在政策設計與產業布局上,至少有以下五個努力方向:一、精準行銷、拓展客群;二、強化異業結盟、豐富旅遊體驗;三、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品質;四、制度的滾動修正與長效經營;五、推動開闢定期航線,建立永續性的市場基礎。 總之,包機政策雖非萬靈丹,卻能作為破局的起點,為地方觀光注入新動能。期盼在縣府與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地區能善用包機契機,打造觀光新藍海。
-
從對抗到共榮:兩岸關係的和平理性出路
當前世界政局正進入新一輪的大國競爭階段,中美作為全球兩大強權,在軍事、科技、外交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日益激烈。然而,無論是中國的統戰工作,或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全球推展的民主價值與援助工程,實質上皆屬雙方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工具性部門」,其核心目的並非單純擴張勢力,而是服務本國整體利益的戰略布局:強化經濟體系、鞏固地緣安全、塑造國際認同,並重構全球秩序。因此,若將中美兩強的各種作為簡化為「統戰滲透」或「外來干預」的陰謀論,並無限放大敵意與對立情緒,不僅可能模糊問題本質,更可能錯失兩岸乃至亞洲和平發展的關鍵契機。 對台灣而言,若當前對外論述持續陷入「中國崩潰論」的幻想,或過度強調「抗中保台」的對抗性政治口號,不僅無助於降低兩岸衝突風險,反而可能加劇內部民粹動員與外部戰略誤判。事實上,中國大陸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透過現代化建設、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無論在基礎建設、製造能力、數位經濟或綠能轉型方面,都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性成果,這是任何理性國際觀察者都無法忽視的現實。台灣若一味否定這一發展,不僅顯得缺乏戰略定力,也恐錯失未來區域新秩序中發揮影響力的契機,甚至陷入中國經濟將持續衰退的錯覺,使本地產業錯失中國下一輪數位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龐大紅利。 和平,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示弱與妥協,而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肯定基礎上的關係重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語言情感交織深厚,唯有從「共識增進」出發,才能為和平打下真正穩固的社會與心理基礎。這並不意味著台灣人民須喪失主體性,而是在堅守自身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同時,理解對岸發展的歷史邏輯與民族心理,避免落入「我若存在,你即威脅」的零和陷阱。 當前中國的對外戰略正逐步轉向「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而美國則持續以自由主義價值為核心,鞏固其全球盟友體系。台灣應在這兩股力量之間,發展更具彈性與主動性的外交與兩岸交流策略,倡導「互利共榮」與「和平整合」的立場,並透過教育、文化、經貿及基層社會的多層次交流,逐步化解敵意氛圍,培養具國際視野與跨海峽理解力的新一代公民。 最終,理性與務實的兩岸對話,才是穩定區域安全、保障台灣未來發展的根本途徑。若能將中國大陸視為需長期互動與合作的戰略夥伴,而非永遠的威脅,方可真正促成區域和平穩定的環境,並讓台灣在全球政經秩序變局中找到合宜的定位與價值。畢竟,台灣的產業發展無法自絕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的結構性依存仍然深厚,脫鉤斷鏈在現實條件下亦難以全面實現。 進入新的世紀,兩岸若能跳脫國際強權「叢林法則」的生存競爭思維,不再視彼此為必須消滅的潛在對手,就有機會從「你死我活」的對抗邏輯,轉向「共存共榮」的合作視角。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更是整個亞洲區域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歷史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一直屬於那些能以和平、理性與遠見妥善處理複雜問題的人民與政權。
-
做好公共工程 金門明天會更好
台灣各縣、市管線單位施工是生活日常,同一條道路台水挖完,電信、電力、瓦斯和有線電視、下水道工程單位接著挖,不但馬路挖挖填填,像補丁一樣東一塊、西一塊,十分難看之外,漫長的工期更讓往來交通陷入道路減縮、封閉改道,沿路坑洞不平的黑暗期,導致民眾怨聲載道。 金門終止軍管後加速地方建設,過去主、次要道路也常有類似情況,只是金門的道路密度號稱全國第一,可替代的道路四通八達,民眾不便的感受度較低,但仍常有人質疑管線單位各自為政、浪費公帑,對以觀光為發展主軸的金門來說,其間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其實,縣府早在2008年即完成《金門縣公共設施管線調查建置計畫》,目的即在要求各管線開挖單位做到步調一致,將民眾的不便減至最低程度。但常因各單位的自身工程需求、性質不同,在實際執行時出現工程無法接續,以致整體進度延宕的情形。 縣長陳福海針對金沙地區中華電信地下化工程進度延宕的問題,近日特別召集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協調解決,提出管線施工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的處理準則,強調各管線施工單位都要做好換位思考,做到以「公共利益」為第一優先。 陳福海縣長說得好,「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這可從金門近年歷經「丹恩」、「莫蘭蒂」超級強颱摧殘,不但風倒林木以數百萬計,橫七豎八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場景讓人怵目驚心,電力和電信設施受損更嚴重影響民眾生活,直至其後管線陸續進行地下化,才讓相關設施獲得保障,得到一個明確、有力的驗證。 再者,金門近年也相繼推動鄉村整建工程,此事攸關聚落的更新和發展,若地下管線單位包括汙水、台電、電信及自來水廠未做到完整協調和規畫,讓相關工程有序和效率執行,必然會出現重複開挖和資源浪費的問題,讓整體工程品質大打折扣,居民未蒙其利,就可能先受其害,必然會招來怨言和質疑。 孤懸海上一隅的金門,就如同過去到處可見的軍事標語,要做到「獨立作戰」和「自力更生」,相關公共建設特別是水、電和電信工程,只有平時做好必要的更新和準備作業,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將損害降到最低和縮短復原的時間。因此,事先做好規畫、協調和切實依照進度次序進行,就是相對重要的事。 「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是縣府自金門結束戰地政務,回歸憲政常態以後,確立的目標和信條。陳福海縣長以打造金門成為健康、友善、美麗、智慧的島嶼為建設的大方向,不論是中央和地方單位都有它分工負責和協力合作的責任。碰到困難和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其間沒有推卸和迴避的餘地。也唯有全力以赴,金門的明天才會更好!
-
金門面對極端降雨 防災亟需超前部署
近年極端氣候變遷加劇,強降雨與短延時豪雨事件頻繁發生,中央氣象署自7月10日至12日多次對金門發布豪雨特報,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侵襲,單日累積雨量屢創新高。根據金門氣象站資料,光是11日金城西海路單日降雨達207毫米,超越2018年的歷史紀錄,佔全年平均雨量將近五分之一。如此驚人的雨勢,不僅對金門的基礎設施造成嚴峻考驗,也直接衝擊了農業生產、交通安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 連日豪雨帶來的積淹水災情,對金沙鎮官嶼段與金城鎮後豐港等低窪地區尤為嚴重。農田泡水,高粱作物損失,居民出行受阻,汽車機車在積水路段無奈熄火拋錨,這些畫面提醒我們,金門長期以來相對平穩的氣候條件,已被極端天候顛覆。面對此一新常態,金門的防災思維與基礎建設若仍停留在舊有規模與舊有假設,未來類似災害只會反覆上演,甚至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本次強降雨中金沙鎮農田因地勢低漥成為重災區,環島東路、金湖鎮太湖路等主要幹道亦因排水不及而積水成河。雖然縣府團隊與鄉鎮公所迅速啟動應變機制,開啟水庫閘門、調派抽水機、清疏排水溝等,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超大雨勢與農曆滿潮交疊,仍顯得力有未逮。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設備容量的不足,更揭露出金門排水系統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滯洪池空間不足、抽水站老舊或分布不均、側溝斷面與排水管線未依應對極端氣候標準設計,甚至部分鄰近工地的泥沙管理不到位,也成為淤塞主因。再者,民眾及社區對於臨時強降雨的自主應變能力也有待提升空間,部分社區因水溝被落葉與雜物堵塞,加劇積水情況。 此次災後,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超前部署」,要求縣府工務處與水利單位立即總體檢排水系統,針對滯洪池、抽水站、側溝與閘門操作進行通盤檢討,這是正確方向。然而,真正的挑戰是檢討落實為具體的系統性改善工程,並確保維運與更新能持續而有效。過去金門面對強降雨的防範,仍多停留在「事到臨頭快搶救」的層面。例如抽水機與沙包往往在雨勢來襲時臨時調度,低窪社區多靠鄉親臨時加高防水閘門。然而極端氣候不再給我們充裕的反應時間,倘若不把「事前預防」內化成為一套標準化機制,災情規模只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金門應盡速啟動排水設施現況盤點與升級計畫,將既有滯洪池容量不足、抽水站分布密度低、閘門操作機制繁雜等問題,納入系統性工程改善。特別是金沙抽水站周邊,若現有蓄洪池容量不足,應研議增設專管系統或擴建滯洪空間,並爭取中央經費支持,以免單點瓶頸牽動全區積淹水。其次,道路與社區側溝管線應進行科學化總體檢,許多積水路段並非排水管線不存在,而是管徑設計偏小或因施工泥沙淤積而影響排水效能,相關工程單位應強化施工期間的水土保持與淤積監管,對未依規定整備排水設施的工地,應依法開罰並強制改善。預降水庫水位、適時開啟閘門調節,應建立科學化操作模型,結合氣象預報與即時監測系統,讓「抽水」、「放水」成為精準操作而非臨時人工作業。 除了硬體與制度升級,社區居民的自主防災意識亦不可或缺。近年來,金門各鄉鎮雖已逐步推動社區防災計畫,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仍有部分里鄰的排水口、集水井被樹葉、垃圾堵塞,顯示日常維護與居民參與有待加強。建議廣設社區志工防災隊,於汛期前例行巡檢側溝、井蓋、滯洪池,落實「社區自己顧門口」。平時也應結合學校與社區定期辦理防災演練,強化居民對積水熱點、撤離路線、緊急聯絡機制的熟悉度。 所幸,這次歷史豪雨的考驗,縣府展現了第一時間啟動應變機制、跨局處合作的態度,也讓基層公所、村里長、社區志工與第一線人員的無私付出,成為金門重新盤點災防體系、全面升級應變能力的轉捩點。然而,面對未來更頻繁的氣候挑戰,僅靠即時搶救遠遠不夠,「從制度到工程、從工程到社區、從社區到家戶」的完整防災鏈,為這片土地與島上居民撐起一張更堅實的安全網,才是守護金門的唯一途徑。
-
推動「併案整合」有效解決管線地下化問題
日前中颱丹娜絲從嘉義縣登陸,颱風夾帶強風豪雨,對中南部地區帶來不少災情,全台累計積淹水災情210件、全國多達71萬戶停電,主因是強勁的風勢一度達16級,造成電線桿倒斷,許多路樹倒塌及招牌亦掉落壓損電線,使得多處高壓線路跳脫,影響供電設備及線路。 陳福海縣長在同步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訊,透過視訊向卓榮泰院長報告金門縣及各鄉鎮已落實完成防颱整備工作,他向院長提出需求,第一項就是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進程,陳縣長會提出這樣的訴求是其來有自。 為徹底解決金門地區公共工程推動過程中電信管線地下化進度延宕的問題,日前陳福海特別召集中華電信金門營運處官員,與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共同召開協調會議。針對現階段鄉村整建計畫受阻於電信管線施工無法配合進度,陳縣長直指問題核心,並提出「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引進外勞、建立修剪小組、彈性專案處理」等多項具體對策。 陳縣長積極爭取中央預算,盼中華電信、台電管線地下化,他表示,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為此,他已多次向中央爭取相關預算,盼能加速離島地區的電力與通訊管線地下化進度;並指示工務處、觀光處及城鄉發展處通力協作,全面盤點本縣受相關管線影響之重點區域,提出具體預算與政策論述,爭取專案支持。 每年夏秋颱風肆虐,台灣各地時常傳出大範圍停電,這次丹娜絲在台南造成電線桿倒斷令人觸目驚心,所幸金門有驚無險逃過一劫,無風也無雨,但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中南部的風災慘不忍睹,設若颱風登陸金門,金門是否能挺得過去? 內政部自89年開始推動「共同管道」工法和相關作業原則,規定新市鎮、道路開發或更新時,必須在地下架設共同管道,將兩種以上公共設施管線,如排水、通風、照明、通訊、電力或安全監視系統等各種設施容納其中。其結構以矩形及簡便輕巧為原則,上方設有可掀起之出入口,內部空間可供維修人員站立或通行,方便檢修和管理維護。 所謂配電線路地下化,是將電線桿拔除,相關設備和線路埋至地下的工程。像105年,梅姬颱風吹倒全台600根電線桿,造成超過400萬戶停電,龐大的損失讓台電提出為期三年的「強化配電線路防災韌性計畫」,加速配電線路地下化工程。該計畫將曾因颱風造成電線桿倒塌或迎風面之路段,列為配電線路地下化的優先地區。 隨著全台配電線路地下化比例逐漸提高,電線桿被強風吹斷的機會大大減低,也還給城市乾淨的天際線。不過目前台灣電纜地下化的比率約為四成,且各縣市的地下化程度不一,金門管線地下化更低,一旦受災也會相當嚴重,所以陳縣長才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 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陳縣長一再呼籲中央持續推動離島地區電信與電力線路下地政策,強化基礎建設韌性,以提升離島整體生活與觀光品質。 推動電纜地下化是金門整體建設的關鍵,尤其是在伯玉路、機場至碼頭的主要交通廊帶及青嶼、馬山等觀光核心地區,不僅可降低颱風災害損失,也能有效改善景觀、塑造乾淨整齊的城市天際線,為金門吸引更多觀光與投資創造優勢。陳縣長提出「併案整合」的全面推動與制度化,確實直指問題核心,值得大家重視並給予支持。
-
留住在地大學學生、逆轉人口減少現象
新冠疫情雖已結束,金門卻面臨另一個更長期的挑戰--人口負成長。根據最新統計,金門2023年的人口成長率為0.472%,2024年降為0.017%,2025年更首度轉為負成長,來到-0.130%。這樣的變化不只是數字的起伏,更反映了金門在人口、產業與青年政策上的結構性瓶頸。有鑑於此,短期上能夠逆轉人口減少趨勢的策略,是結合在地大學,促成在學的大學學生即有與地方合作、實習的機會,從而增加其在畢業之後留在金門的機會。 長期以來,金門以治安良好、福利穩定著稱,加上離島加給與返鄉誘因,曾成為適宜居住的典範之一。然而,隨著全台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金門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劇烈。除了青年外流的結構性趨勢,更面對產業轉型遲緩、就業選項單一、生活機能與文化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問題,導致人才難留、人口難穩。在此背景下,金門縣政府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人口政策,最直接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與在地的大學合作,將高教資源轉化為人口與產業的再生動能。金門大學作為縣內唯一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肩負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應被視為地方創生與人才扎根的戰略支點。首先,應在學生在學期間,積極媒合地方實習與工作機會,讓學生有系統地接觸金門產業、生態與社會,強化其對在地的了解與認同。這樣的策略不僅提升就業機會,也創造出人才「從學校到職場」的留任路徑。例如,縣府可與旅宿、文創、地方食品、農業、長照與醫療等關鍵產業合作,發展「學期實習+畢業延聘」機制,並提供生活津貼與交通補助,減輕青年留任的生活壓力。 其次,文化產業與地方創生,應成為青年參與和創業的主要方向。金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從閩南宗族與信仰系統、僑鄉記憶、戰地歷史到傳統聚落與在地美食--這些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庫。透過青年主導的導覽設計、紀錄片拍攝、在地商品包裝、文化策展、市集經營與社區創生計畫,不僅可提升金門的文化可見度,也讓青年找到自我實現的空間與價值。例如,可推動「青年文化創業補助計畫」、「返鄉實驗室」、「一村一品牌」等試辦方案,鼓勵學生與社區攜手,將金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具有現代感與市場潛力的新型產業。透過大學課程結合實作,地方不再只是課堂中的「研究對象」,而是學生「人生選擇」的一部分。最後,縣府也應設計誘因,支持學生畢業後留在金門生活。可研議設置「青年安居專案」,提供就業媒合、創業貸款、租屋補助等具體協助,並建立留任獎勵制度。例如,畢業後三年內持續居住且就業於金門者,可享有所得稅減免、公共交通優惠等福利。這不只是人口政策,更是一種對年輕世代的誠意與期待。 金門人口的負成長,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警訊,但同時也提示我們:唯有創新,才能開創新的可能。青年人口的流動,不僅取決於經濟條件,更與「生活想像」密切相關。金門有豐厚的文化、有機的社區與真誠的人情,只待用對策略、善用資源,才能化人口壓力為創新契機。大學是人才的起點,但是否能成為人生的選擇終點,關鍵就在於地方是否提供了一條可走的路。縣府與金門大學攜手,讓學生「留下來」,不只是解決人口問題,更是為金門未來鋪設一條更具活力與希望的道路。
副刊文學
-
【浯居吾述】林園與埋劍山丘,一人獨遊姑蘇城
此時是2002年的初夏,體驗了人生第一次或許也會是唯一的一次夜宿京杭大運河,帶著疲憊的身軀來到了夢裡的江南小鎮-姑蘇城。經過稍稍打盹補眠之後,約莫十點左右時醒了過來,想著早餐時同船新識友人的行程建議,翻翻手上的地圖後,今天打算不貪多,就拙政園、虎丘和寒山寺三處,再加個玄妙觀周遭的美食街當晚餐,就近遊個小半天。出門前問了櫃台服務員去拙政園的公交車怎搭?她客氣的答說:「去拙政園的公交車酒店出門左拐,第一個馬路口對面的站牌等2路公交即可,車子蠻多的、路程也就20來分鐘吧!」 來這之前,關於姑蘇城我的印象大概就是:住在姑蘇曼陀山莊的王語嫣、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的逸事。來了才知這座城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有了歷史的記載,就是白居易詩中的「吳宮」,亦即春秋戰國時代吳國的王宮所在-闔閭城。相傳吳王夫差為西施修建了「館娃宮」和「姑蘇台」,於是這個城市就有了「姑蘇城」的稱呼。今日身無旁人,沿襲著杭州時的好心情,且做個江湖獨遊客漫遊姑蘇城。 如同服務員的提示,沒一會工夫公車就出現在眼前。我所在的這一區是蘇州的老城區,一路上我攤開著地圖對照著路上的風景。街道上並沒有高樓大廈,大多是略帶褐色的青瓦與灰白色牆的民居,途經一條小河、河上船夫搖著槳,一下子仿佛搭乘了時光機將自己帶回了書中所描述的古代江南。不久後便經過了網師園,雖然在此之前我並沒聽過此一林園,但在1997年時就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想必有其重要性。不遠處出現兩座佛塔,是建於唐代的羅漢塔。在雙塔旁的公園等了一個紅燈後,連續拐了兩個彎後又直直的往前進,玄妙觀就出現在左前方不遠處。根據手上的地圖顯示,拙政園就快到了!於是我往前移至公車門附近,深怕自己過站而不知。公車下車處離拙政園不過數十公尺遠,做為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據說是日本人曾最愛的園林,曾經想花二億人民幣將其買下但遭到回絕。 拙政園的入口處買了一張32人民幣的門票,大大的門票上印著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點……,說明了此林園的地位崇高。入口處的「拙政園」三個字是由陸小曼的老師汪星伯寫的,進入大門的園行入口上方則雕刻「通幽」二字,令人萬分期待的「曲徑通幽」映入眼簾將會是什麼景色?一進門一座假山擋在眼前稱之為「抑景」,風景就藏在這山的後面。我跟在一隊約莫十人的小旅行團,聽著當地導遊的解說,否則在今天早上之前拙政園這個名字還未曾在我人生的經驗裡出現過。若不旁聽點什麼,恐怕這趟我只能是走馬看花。 經過了掛著「冰玉壺」書法的迎賓館,旁邊則是一座名為「嘉實亭」的涼亭,從亭子的窗口看出去就是剛剛那一座假山。聽到導遊說,整座園子內房間的窗子都會把景緻收納入簾,得佇足看一看古人的巧思。下了涼亭的台階,地板是細碎的石板路,在抵達下一個台階前確是大石塊組成,模仿海浪而成的「澀浪」。人無法踏在浪上,於是就有了這個巧思!循階而上穿過拱門,眼前是稀疏的林子中間有座兩層疊成的建築,其中有一口井名為「天泉」。元朝時此處為一座寺廟於元末時被毀,直到明朝御史王獻臣在四十歲那年辭官返鄉,請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設計此宅子。宅子取名為「拙政」,意思是王獻臣自認不諳官場、不適合朝堂,故早早引退歸鄉。 說到吳中四大才子幼時曾聽老母親提過幾次,那便是: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其中又以唐寅(唐伯虎)最有名,而他之所以有名氣全拜民間傳說之故。才高八斗、風流倜儻,傳說中的「唐伯虎點秋香」更是被拍成許多戲劇,成了他個人的「形象名片」。但真實世界的他卻是奇慘無比!雖然他確實真才實學,但在他二十四歲那年父親、妻子先後去世,緊接著隔年母親和妹妹也病故,面對如此巨大的打擊,誰能不自暴自棄。好不容易在好友的祝枝山的鼓勵下,摘下了戊午年應天府的鄉試-解元。卻在隔年的會考被誣陷考試舞弊下獄,從此與科舉絕緣。往後餘生他在蘇州城北築室桃花塢,靠為他人作畫為生,他的畫作裡不乏古今仕女生活,因此奠定了他的形象。至於「唐伯虎點秋香」則完全係屬杜撰,在姑蘇城聽到唐伯虎的真實故事,更多的感概與同情。園中有一處名為「荷風四面亭」,沿著旁邊的池塘四周總共種了五棵柳樹,用以致敬「五柳先生」陶淵明。旁邊有一棟樓名為「見山樓」取名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足見王獻臣對於陶淵明的推崇。 根據統計蘇州官方統計,姑蘇城在唐代出了十二個狀元、宋代十個、明代八個,清代則高達廿八個。這裡大概是全中國最會科考的地方吧!不過會考試,不代表他們的官場能順風順水,於是許多懷才不遇或不想在官場上鉤心鬥角的文人選擇早早退隱,回到老家建起了一座座的林園,才造就了現今蘇州林園為世界之最的美名。林園裡山水、林花和尖閣高樓,乃至遠方的佛塔等都被濃縮到一個庭園裡,令人不禁起了妄想,希望有生之年能給自己一個小庭園。時間接近正午是大家用餐時間,園裡人潮暫時退去的時機,憑著剛剛的記憶我拿起相機四處留下這難得的美景。我悠晃到一點半才離開,到附近的小食堂點了晚乾麵、小籠湯包和蛋花湯,並且將剛剛所聽所見約略記在隨身筆記本裡。 飽餐之後我折回拙政園門口搭成「游2」路公車,在路上我隨手買了小點心和一罐瓶裝水。虎丘在姑蘇城外,公車經過了北寺塔後上了平門橋,橋下船而划過,一眼望去果真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風貌。姑蘇的美就像當初為其命名的緣故一樣,無怪乎人們說生得在蘇杭。過了橋車子經過了蘇州火車站前,幾個拎著大包小包的乘客擠上車來,車裡的氣氛瞬間熱鬧了起來,我開始擔心被擋在後排座位的我會不會錯過下車點。車子先是過了立體交流道,轉了幾個彎經過了留園,還好許多乘客都在此下車,頓時之間車子清空了許多,剛剛的擔心成了多餘了!真不知道自己為了這種「愛操煩、窮緊張」的性格,給自己平白無故的帶來了多少無謂的壞心情。 過了留園後沒多久車子就抵達了我的目的地!在虎丘門口,我聽到當地導遊拿著擴音器大聲的對自己的遊客說:「現存姑蘇老城區的八座城門就是當時伍子胥所建的,而虎丘之巔更是吳王闔閭的墓地,目的上方的俗稱虎丘塔的雲巖寺塔就建在目的之上。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繼位者夫差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劍、魚腸劍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傳說葬後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光光聽到這些解說就足以讓我精神為之一振,於是長年閱讀過的武俠小說中的情節紛紛湧上心頭。 2001年時虎丘的門票要23人民幣,門票設計成明信片,並且以附上郵資60分(即6毛錢)。六角!這個數字當下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原來「角」這個錢幣單位已經消失數十年之久了。記得讀小學時的台幣還有一角和伍角,金門話裡還有「一先錢」應該是來自南洋的「one cent」。而在這裡一籠「二兩的無錫小籠」只要一元兩毛錢、豆漿一杯也就五毛錢,付錢的時候感覺有點不能適應。 虎丘的入口處是一個純粹花崗石岩盤的大廣場,兩旁卻是參天大樹。廣場的盡頭是石階,而我竟想起了前些剛看完的港劇《笑傲江湖》中,主角令狐沖被華山逐出師門佇立於走出山門時的畫面,莫非就是在此處取景的?登上石階兩三階後,便看到後方兩座矮矮的石塔,讓畫面看起來也像似少林寺。不知何故?這些武俠劇的畫面在腦海裡盤旋不止。我想大概是被姑蘇這座千年古城的韻味給感染了!這巨大的岩盤又稱「海湧石」,遠古時候這裡便是臨海,海水湧上時除了虎丘此處均被海水給淹沒了,所以虎丘才有了海湧石的名稱。當然也才有伍子胥被夫差處決之後,將其屍首拋入海裡,成了浙江潮的傳說。 抬頭仰望即是俗稱的虎丘塔,但其實此塔與闔閭並無關係!現存的雲岩寺塔建於五代時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迄今已超過千年。由於此塔傾斜3.5度,而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然而比薩斜塔的完工時間較雲岩寺塔整整晚了兩百年以上,只因為比薩斜塔較具知名度就得依附其名,實在令人為之打抱不平。近觀此塔之前先到了劍池,我在劍池前佇立良久,對武俠癡迷的我而言,「三千劍冢」就在眼前,內心必然澎湃不已。 走近虎丘塔感受這千年古塔的氣息後,看了看時間該是揮別虎丘,前往國文課本上的楓橋與寒山寺的時間了!走到出口處,找了一塊大石頭,一邊看著虎丘塔,一邊喝水、吃點蘇州的小甜點,做為本處訪古尋幽的句點。
-
【小說連載】大箍呆
雖然媒人說,林美女家事農事樣樣行,但她是否願意為她癱瘓在床的婆婆把屎把尿,還是一個未知數,假若不願意,誰也無法強迫她去做。即使餵食是最基本的孝道,然則沒有明文規定媳婦一定要替婆婆擦拭沾在身上的糞便,還要幫她清洗沾滿臭屎味的衣褲,除非是一個恪守傳統倫理道德的孝媳,才會有如此的能耐。換言之,假如遇到的是一個事事計較的惡媳婦,除了會用不當的言語忤逆公婆,甚至以暴力相向者亦有之。倘若如此,到時這份服侍娘的苦差事,仍然要落在昆山哥的身上。 儘管娘之前不當的行為,已受到老天爺的懲罰,讓她中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這是否是她該承受的業障,她不得而知,所以不能任意猜測或胡說八道。然而,上蒼理應體恤其子女的辛勞,不該再把苦難加諸於他們身上,如此,對他們來說或許才算公平。但事情既已發生,除非撐開心胸坦然面對,要不,又能奈何呢?倘若放任自己的親娘在床上自生自滅,身為其子女者,難道不會感到內疚?難道不會遭受天譴? 不一會大箍呆理髮回來了,他竟然聽妹婿的話,請理髮師為他抹了一點髮腊,而且四六分邊,增添他不少帥氣。 正在拔雞毛的西安見狀後興奮地誇讚他說:「昆山哥,聽我的話絕對不會錯,你看看,你理過髮後有多好看,尤其是抹了髮腊又四六分邊,簡直像電影明星,真帥、真帥啊!」(一九一)
-
草莓月亮下的團聚
今夜,天空端出一盞紅潤果實, 不是太陽的餘燼, 也非誰打翻的染紅夢語, 而是季節最甜的一句話── 草莓月亮。 她羞澀地從山背走來, 裙擺曳著初夏的氣息, 一顆熟透的心, 懸在六月的高枝, 輕輕低語:「來吧!看我,只在這時。」 我拉著阿嬤的手, 那雙紋理如老樹皮的手, 那曾捧過千斤歲月、萬口飯湯的手, 我們肩並著肩,雙手合掌, 對著這果紅果紅的光芒祈願── 願您的腰背不再疼, 願您的夢仍香甜, 願您的笑聲,如月光長明。 草莓月亮,不只是月亮, 她是北美原住民的祈禱書, 是神話裡盛滿感恩的果盤, 是藏在一籃豐收裡的柔光與祝詞。 她一次次升高, 一次次紅得更深, 紅得像時光最後一刻的溫柔, 紅得像生命最想留住的溫存。 不要錯過她, 不要用忙碌交換永恆的缺席。 今晚,她是天的信差, 傳遞「珍惜」兩字, 給每一個尚能牽起親人之手的人。 在這片刻的奇景裡, 我們與歲月言和, 與家人團圓, 與草莓月亮,共守這無聲的祝福。
-
玩笑開大了
在美國念書時,我與一位台灣同學住在同一棟社區大樓,因此我們常結伴念書或是到超市採購。那位台灣同學相當熱心助人,有次他到一位中國女同學的家幫忙組裝家具,被另一個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看到,那位同學便時常拿這件事對他開感情方面的玩笑。 起初大家也都一笑置之,直到又有一次我跟那位台灣同學從超市回家的路上,因為他喜歡布置家裡,便在超市買了一束花,剛好又被那位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看到,那位同學自以為幽默,便開始造謠那個台灣同學買花束送給那位中國女同學。 沒想到這件事情在留學生群組傳開,也造成那位女同學的困擾,台灣同學相當生氣,便從此與那位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絕交。事後我也稍微責難了那個愛亂說話的同學,學生圈子小,任何事情都傳得很快,還可能被無限誇大。 這件事正應驗了「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的道理,有時一個玩笑,最後可能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後果。
-
家擁王者香
內人熱衷種植花木,尤其喜愛栽養蘭花。因此,我們家現在養了近四十盆的「王者香」。 「王者香」意為「王者之香」,是蘭花的別名。緣於其香氣馥郁,乃被譽為「國香」、「王者香」。漢蔡邕《琴操.猗蘭操》有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另孔子《家語》也記載:「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明周履靖《蘭》也有「欲擷騷人佩,能遺王者香」的詩句。自此,「王者香」成了儒家人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 深植在文化藝術中的蘭花 我家養蘭,當然主要是因為蘭花帶著一種高潔的個性與渾厚的內在、同時融入了自然與人文,滋潤我們的不只是美麗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如詩如畫的生命情懷與淵遠流長的文化意涵。除此之外,蘭花對我家而言還具有一層親人傳承的特殊意義;我岳家原也住在新竹,岳父在世時喜歡蘭花,養了幾盆嘉德麗亞,有單一大朵的,也有多朵整盆小花的。岳父辭世後,岳家遷居台北,這些花就留在新竹由我們照顧。睹花思親,我和內人就更加珍惜並盡心養護了。 我家二樓有一長方形尚稱寬綽的露台,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正適合蘭花的生長。內人就請鐵匠鑄了幾根鋼柱,固定在女兒牆上,再架上幾根橫樑,把一半的空間覆以黑網,佈置成簡單的蘭架,就這樣讓我家數十盆的「王者香」不致流離失所。 只是,風城以風聞名,冬天一到,東北季風鬼哭神號,威猛凜烈,稍不留神,蘭葉或花朵常會被吹黃或枯落;夏天的酷熱又像「火燒埔」(閩南語喻如火燒原野般的燠熱),雖有黑網覆蓋,仍不足以抵擋蘭葉被烈日曝曬焦枯凋萎的危機;而當春夏之交,乍暖還寒,尤其當梅雨季節來臨時,往往電光火石,雷雨交加,天氣變化激烈,同樣不利蘭花的生長。這些情況都需靠人工搬上搬下,移進移出,才能「趨吉避凶」。 換盆汰弱重見生機 我家蘭花除了自家老欉繁殖,有一些則是友人好心送養,日積月累,愈養愈多,很多老株已經是「人老珠黃」,沒有開花能力,尸位素餐,枉費天天澆水,徒勞無功。因此,內人就在去年春天下定決心,挪出一段時日與我聯手徹底整頓一番。我負責把老盆撬開;內人負責汰弱留強及移植新盆工作。撬開老盆看似簡單,其實時日太久盤根錯節,根深柢固,沒有粗錐鐵鎚使勁敲打還不能竟其功咧!內人把汰除後留下的「潛力股」移換新盆,先用軟鐵絲把新枝芽「五花大綁」綑紮固定在兩邊的盆把上,並裝填入新購的蛇木,使其乖乖聽話,不致東倒西歪。幾天後,待新芽長出、根部也穩固了,才逐漸「鬆綁」,讓其自然生長。這可是一件頗費工夫的工程,多虧內人耐心「侍候」,才能大功告成。經過這次大整頓後,目前我們留存有三十八盆各式各樣的蘭花,包括素心蘭、嘉德麗亞、石斛蘭、蝴蝶蘭、毬蘭等等。花不名貴;但花開仍然悅目,花香依舊迷人。 由於大部份蘭花經過去年的一番移盆「大手術」,今年幾乎都在休養生息,不見花影。只有前陣子一盆沒移盆的素心蘭,貼心地穿著澄黃鮮明的衣裳、像是「跳舞的女郎」前來聊表慰藉之外;這一陣子就剩兩盆蝴蝶蘭抽枝突蕾、迎風招展、搖曳生姿、差堪告慰了! 翩翩飛舞的蝴蝶蘭 蝴蝶蘭屬是蘭科下的一個屬,包含約九十一種蘭科植物。其拉丁文學名是由希臘語phalaina和opsis構成,因為其花外形與蝴蝶相似,故名。(參見維基百科) 我家喜歡蝴蝶蘭基於它象徵兩層特殊的意義: 其一、幸褔飛來:蝴蝶蘭是蘭花中主要的、也是最多樣化的一種,象徵幸褔和美好。開花時,像是破蛹而出的蝴蝶,翩翩起舞;而蝴蝶斑爛多彩的翅膀和輕盈飛舞的姿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給人一種溫馨祥和的喜悅。所以蝴蝶蘭的開花就像蝴蝶飛來,給人幸褔的感覺。 其二、純潔的愛:蝴蝶蘭代表純潔的愛情和珍貴的友情,特別是白色大花的蝴蝶蘭,有些國家更是當作高貴的象徵;在風水學中,蝴蝶蘭也被視為是招財進寶的象徵,適合擺放於辦公室、客廳或是玄關,為空間帶來和諧與繁榮。因此常常會被作為開幕花禮或升職花禮,展現高雅與貴氣,同時象徵祝褔新的開始和未來的成功。 蝴蝶蘭一年可以開一至兩次花,甚至更多。花期主要在春節前後,觀賞期可長達二至三個月。我家今年僅有開花的兩盆卻是在暮春時節才姍姍來遲,對空窗期缺花的我家而言,它倆的降臨,已使我們倍感可貴,從而更加珍惜照料。搬上搬下,移進移出,本就是照顧蘭花的日常;只是這兩盆生逢春夏之交變化多端的天氣,一有風吹草動,我們的一顆心就像懸在半空中七上八下,但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有費心把它們遷移至一樓廊簷下的舉動,一則美化門面,怡人怡己;一則避免風吹雨打,延長花期。很欣慰的是它倆已韌性堅強地展現生命力個把多月了,截至本文完稿為止,仍孜孜不息,堅守本分,為人們「飛來幸褔」。 不管蝴蝶蘭也好,其他蘭花也罷,我家這些「王者香」,希冀都能透過辛勤地照料,讓它們枝繁葉茂,持續盛開,成為家中的亮點,提升生活品質,舒適居家環境,增進身心健康。朋友們,盍興乎來!但願您有機會也能體驗一下「幸褔飛來」的感覺。最後,容我用一首詩來表達對我家蝴蝶蘭目前仍不離不棄、戮力綻放的感動: 〈詠蝴蝶蘭〉 破蕾成蝶舞翩翩, 風吹雨淋楚楚憐; 露台無遮恐傷體, 心緒有愛欣護顏; 移盆容可妝門面, 舉手定能飾戶簷; 恬淡幽香令人醉, 飛來幸褔飄欲仙。
-
凌晨三點
凌晨三點。手機的震動聲響在床頭櫃蔓延,我迅速的關掉鬧鈴,深怕吵醒熟睡的妻子。又是一天的開始,總是睡眼惺忪的我,呼吸夜的寧靜,至一樓處盥洗後,喝了一杯溫開水。樓下的時針與分針被秒針追逐,我呆呆的望著它,以及被我驚醒的毛小孩,用衛生紙擦拭濕潤的臉,一天的開始。最近,這已經成為我的日常。 已過而立之年邁向不惑,無論再怎麼養生,初老症狀像藤蔓般地逐漸爬滿全身,熬夜於我而言已是天方夜譚,更別提是長時間做一件事。妻子總會笑說,下班後,我總是打開電腦,認真地敲打一陣文字後,接著突然沉寂下來,她近身來關心,才發現我在打瞌睡,就連與她一同看電影,無論情節多精彩,我仍會不小心睡著。 驚醒之後,迎來的並不是一陣精神抖擻,反而是睡意更加纏身。老了,真的是老了。當我細數那些初老症狀,心中開始盤算要怎麼對抗這樣的症狀,總不能什麼也不做,就放任身心靈就那樣逐漸老去。那樣,我會不甘心。而我確實是需要調整眼前的生活,就如同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防疫新生活,漸漸融入了個人,甚至是家庭到整個國家的習慣與氛圍。而人,總是遇到危機,才會積極地想要做出改變。 我便開始估量,到底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哪個時間適合截長補短,讓原本規律的生活能夠調整為適切的作息。於是,我便聽從了過往一位前輩的建議,他跟我說,如果累的時候,就不要勉強,讓自己放心去休息,等到休息足夠,要做什麼事情才會有執行力。我發現自己在朝八晚五的生活中,一回家就會疲累,所以,吃完晚餐、夜間散步後,時間就已落在晚上七點多,洗好澡至房間就已經是八點了。八點到十點這段時間,是我做些瑣事,以及閱讀的時間,十點,睡意襲來就去睡。 一向習慣睡五個小時的我,至少要睡足五個小時,不能太少。於是,我便以此為衡量基準,開始計算我該起床的時間。起初,我也做過不少實驗,例如撐到午夜十二點才去睡,凌晨五點起床,後來發現原有的疲累並沒有消除,反而是影響到隔天上班的精神。於是調前了一個小時,改由四點起床,雖然是可以接受的時間,但前一天的十點到十一點,幾乎是瞌睡狀態,其實已經是精神不濟,只是在硬撐。 於是,我又提前了一個小時。這次總算抓到適切的時間,我到一日疲倦的最高峰,到床上好好休息,然後凌晨三點,起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我而言,這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時段,如果累了,就繼續休息,如果不累,就依照這樣的時間起床,兩、三個小時,剛好是看一部電影的時間,也可以閱讀書的好幾章,更能在桌前思考寫作。凌晨三點,靜謐的夜,不會被誰打擾,只剩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我揮別疲累,養成習慣,減少那些打瞌睡的次數以及無形之中浪費的時間,開始能計畫一些想做的事情。也許,這也是我所展開的新生活,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中。
-
難忘的霧台之旅
清明時節的霧台,天氣意外的晴朗,遊客意外的少,山景格外令人心曠神怡。走進巷弄中,富有美感與巧思的家屋、雕刻,讓人大飽眼福。 耳聞魯凱族生性靦腆,與他們共存於此的動植物卻截然不同。從石板牆、階梯縫中冒出的蕨類,一株株像熱烈歡迎旅人的小精靈。貓,一反既定印象,我隨意呼喚,牠們竟然會友好的「喵嗚」給予回應。 我甚至還得到其中一隻貓的特殊待遇。在神山巷遇見牠時,因其碩大體型,連一向對動物不太關注的同行者也都發出驚嘆。端坐如雕像的牠頓時留意到我們,雍容雅步的走來,先是獻上誠意十足的「蹭」禮,接著趴在我腳邊任我撫摸,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飯後,順道至岩板巷裡喝咖啡。正悠哉吃著午餐的小店長見到來客一開始有些矜持,不過想與人交流的渴望似乎從他那銅鈴般的眼中洩了出來。果然,面對同行者連番發問,他皆侃侃而談,樂在其中。 好奇心十足的我本想加入「採訪」行列,但此時咖啡已端上桌,於是打消念頭。沒想到小店長竟擱下午餐,湊了過來,開始替我「上課」。 「小老師」授課認真用心,從狩獵技巧到他出生前「佳暮英雄」的故事,他都說的頭頭是道。看到我上衣繡著兔子,便就「衣」取材,教了我兔子的族語。 小老師有著天生的自信和氣魄,不過舉手投足間仍保有稚氣和純真,純真有股感染力,讓我卸下心防。平時我是受叢林規則所掣肘的「白兔」,總擔憂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複雜的人心圈套,難得有一場如此無隔閡、零負擔的交流,我這隻白兔就像在原野裡奔跑般的暢快。 可惜時間晚了,無法多聊,臨別時,小老師叮囑我莫忘今日所學。 今日雖是匆匆一遊,但我不會忘記貓的「禮物」,還有我也一定不會忘了兔子的魯凱族語是「usagi」。 註:經查證(族語E樂園網站),「兔子」的霧台魯凱語為「Irutuku」或「usagi」。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儘管秀香未出嫁時曾經協助大箍呆挑水肥,但水肥已經過稀釋和陽光照射後,不會像剛拉出來的大便那麼臭。縱使把大便拉在褲子裡的是她的養母,而親手清理她的糞便卻也是第一次。一聞到那股嗆鼻臭屎味,難免也會感到噁心,因此,她非常佩服昆山哥照料娘的那份耐心和耐力,也能理解他承受的精神壓力,難怪要趕緊娶妻來分擔他肩頭的重擔。 如果當年遵從娘意跟昆山哥成親,今天照顧她的重擔必須由她來擔負。雖然昆山哥為她找了一個好婆家,讓她過著優渥的生活,可是卻換來他自己的苦痛。之前必須承受娘的怪異脾氣,即使已聽不到她夭壽死囡的罵聲,現在則要為她把屎把尿。而躺在床上的娘可曾知道,伺候她的是她口中的夭壽死囡仔大箍呆。 秀香先把她娘的褲子脫下,然後包起來放在一旁,並用濕毛巾幫她擦拭沾在臀部的糞便,再把沾滿著糞便的褲子拿到井邊洗滌。即使聞到那股臭屎味有反胃之感,可是一想到昆山哥已照顧她好長一段時間,而自己只是第一次而已,兩人相較實在是微不足道。雖然有人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往後孝敬的是婆家的公婆,把娘家的父母放一邊。 但即使她是養女,也曾被養母以不同的方式虐待過和咒罵過,然她並沒有忘記養母的養育之恩,而是嫁入另一個家庭後,上有婆婆,下有孩子和丈夫需要照顧而分身乏術,不能經常陪伴在她身邊,照顧她的責任必須由兄長來擔負。儘管昆山哥因農事家事兩頭忙,時而會有情緒上的反應,但這似乎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發洩,只要不過分,或許也能博取他人的同情,不會指責他不孝。 假如換成性情較粗暴的子女,或許會以更強烈的語言或動作,來對待自己臥病在床的父母也說不定。縱使不能打、不能罵,但當他的理智控制不了情緒時,有時也會扳起面孔怒目相向,甚至心不甘情不願地應付了事,正眼也不看他們一眼。它除了印證「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更道出長期臥病在床,即便親生兒子也不會耐心服侍的心境。(一九○)
浯江夜話
-
古牆上的鎮宅物--石敢當
金門地區有句俗諺說:「人若旺,鬼就不敢來相弄;人若衰,鬼就來相偎。」說明畏懼鬼祟上身的想法,故凡居家不安,都會歸咎凶神邪惡作怪,所以安宅的符鎮常見於民宅各處。 《顏氏家訓》中提到:「偏旁之書死有歸煞,子孫逃竄,莫肯在家,書瓦書符作諸壓勝。」其中石敢當的信仰源流久遠,饒富民俗趣味。不僅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閩南沿海地區也引來作為鎮宅護身的避邪物,常見於路煞及巷沖,有護境保平安的心理功用。 福建區域立石敢當的習俗,目前最早可上推到唐代。宋朝慶歷4年(1044年),秘書丞張緯出宰莆田,在新縣中堂地基太高,不與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銘長5尺闊,驗之無刊鏤痕乃墨跡,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自唐代大曆5年(770年)至宋慶曆四年(1044年),墨跡如故,將石敢當的用意明白清楚的表示出來。 金門的傳統風水理念上都認為犯煞不吉,住家也以石敢當來壓避,在牆壁當街巷處,恆見以磚石刻上「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鑲嵌於牆身,少數是獨立安置「泰山石敢當」銘文碑座,形成該聚落的守衛神祇。 石敢當會加上泰山的緣故,大致是借助泰山掌管鬼祟的神威,鎮壓一切逆境中的邪惡魔道,形成泰山石敢當的信仰。泰山是中國五嶽中地位顯赫的東嶽,歷代的帝王都親赴封禪,以東嶽大帝的神格居功厥偉。泰山治鬼的傳說起源甚早,大約始自東漢,《三國志‧管輅傳》更明顯寫法:「謂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晉人張華的《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地孫也,主加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後漢書‧方術傳》提到:「峻自云嘗篤病,三年不癒,乃謁泰山請命。」千年來的民間信仰,東嶽泰山始終都掌握人的生死命運。 根據向金門的傳統建築匠師訪談結果,大部分屋主要求工匠安置石敢當,冀望房子的基礎能穩如泰山,不動如磐石,不輕易受任何風災地震的毀損,有「堅如石,不裂痕,不倒塌」的作用。泉州地區在明朝萬曆32年(1604年),發生規模8級的大地震,許多的房屋坍塌毀損,頓時成為一片廢墟。記憶猶新的百姓更期望能有一種免受地震恐慌的心靈寄託,於是石敢當變成房屋的護身符。 金門的鎮宅避邪物琳瑯滿目,石敢當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居之安」帶來美好生活的舒適感受,雖然只是牆角的一隅,可別輕易忽略了千古的人文圖記,它曾經深刻地烙印在斑駁的古牆上,顯現出一段漫長的歷史痕跡,值得正本溯源的去解讀與欣賞。
-
為島嶼書寫篇章
《島嶼面面觀》是我的第十八本書,從《金門日報》的浯江夜話再到《金門季刊》、《金門前鋒報》的專欄,在近五十篇的作品裡,仍然以周遭為主題,沒有刻意地去雕塑,有的是真實人生的反映,以及心靈誠摯的呼聲。 走過一甲子,看盡人生百態,但回首來時路,總有不順遂的時候;無論情境為何,向來堅守原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搖筆桿四十餘年,筆觸來自周遭,迄今我仍然厭惡那些惹人煩的三姑六婆們,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就是吃飽太閒,撐著沒事幹,喜歡道人長短、搬弄是非,惟恐天下不亂,如此不可取,卻亦成了筆下主角。 嚐盡酸甜苦辣的歲月,要有好人緣當是物以類聚,我無法與那些狐群狗黨為伍,總而言之就是不屑。而本書近五十篇的作品,從喪葬禮俗到垃圾分類、從祭祀祖先到廟宇醮慶,捕捉浯島各角落的真實故事,不忘本的耕耘,只想為島鄉留點什麼。而島嶼的祭祀多,每每看到那些尖酸刻薄之輩的一臉誠心樣,不禁令人做嘔,總在心底畫個問號:心那麼壞,拜神有用嗎?不如有生之年多積德、多行善,否則多行不義必自斃。試想,天上的王爺與神明,難道是保佑惡人的嗎?有時想想,在節衣縮食下,每年花在祭拜的費用著實可觀,而能獲得祂們保佑者又有幾許?但這是長輩口中的傳承與希望,身為晚輩惟有遵從。儘管如此,仍有自己的想法,在新舊觀念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亦因此,這一輩子只能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但慶幸未能走出廚房的同時,自己還能保有一絲興趣,提筆上陣數十年未間斷,在看盡人生百態後,將之化筆為文,方能成就這第十八本書。 《島嶼面面觀》乃近年來的作品,均刊登於報章後集結成冊。本書係以浯島各角落的故事為題材,秉持一貫的書寫風格,寫自己,亦書寫週遭的人事物,並沒因為外界的閒言碎語而卻步,反而得到更多的靈感。在化筆為文後,集結成一篇篇誠摯的篇章,當然有某些作品,讀者持不同的意見,但這些都是好現象,表示拙作有人看。而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一,真理是越辯越明,相信讀者們想看到的,是說真話、寫真事的作品。 《島嶼面面觀》是多年心血的結晶,除了與讀者分享,也是為酸甜苦辣生活體現的一點點紀錄,讓讀者讀來有身歷其境的感受,這不僅不會辜負島鄉文化園地的期許,也同時為這片土地貢獻一份棉薄的心力。 感謝諸多前輩及媒體,多年來的提攜與鼓勵,今年能再出擊,完成第十八本書籍,非常感謝評審們的肯定與激勵。
-
浯江島上一雜誌─《金門文藝》
2025年6月14日再度到廈門參與兩岸文學交流(中國作協港澳台辦公室、福建省文聯、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25海峽兩岸文學論壇)其間中國作協李主任說:很高興再次相遇。前幾次在衢州等地每回都有遇到。16日座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羽教授主持,她首先抱怨我倆互有微信這麼長時間,一直找不到《金門文藝》相關資料。她提醒我目前台灣研究院一直在整理的史料,獨缺《金門文藝》要她的博士生趁機趕快問我。心頭一悸,未曾想到《金門文藝》如此被看重。心裡既驚且喜。 返台趕緊聯絡台山兄令千金中琳幫忙整理復刊後的22本寄到廈大,台山兄回以用寄的費時費事,會找人幫忙直接送給張副院長。另外也找總編輯張姿慧幫忙整理一些書面資料給發過去。 回想15日晚有一場文藝沙龍,我手上拿著雜誌揚聲介紹它的來龍去脈。在場作家學者無一不動容。 會後一位年輕教授:我要支持這本雜誌,不要稿費,用詩歌支持。返台後接到他兩首新詩。 心情靜下來,思索《金門文藝》這本雜誌,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六月份學期結束逢郭強生教授退休,我送他一本《金門文藝》79期,他拿在手上摸一摸掂一下跟我說:紙張質感都一流呢。我竟有點羞赧,怕老師過譽,可回頭一想,多少文壇前輩及高手都曾這麼說,顯然代表「金門」的這本雜誌是承受得起讚美。想我近年無數次兩岸文學交流、筆會,每回都會帶幾本出門,得到許多美好回應。 此雜誌是全金門人的,上周和樹清、玉芬、姿慧小聚,順道進去墊腳石圖書公司,眼簾下遇見金門文藝79期擺在極為顯眼的架上,我們幾人莫名驚喜:遇見老友了。心想各大書店如果沒有《金門文藝》參與,應該不夠閃亮。胸臆一股感動,不敢或忘老戰友社長陳長慶的叮嚀,以及浯島鄉紳前輩們的期許。 偶爾我們也會倦怠。某次編輯群開會發行人李台山有感而發:一本雜誌維持十年也不容易啊。或許可以……?最辛苦的靈魂人物總編輯張姿慧:編了二十幾本,每一期想專輯也真費心思。然,編輯群兄弟姐妹這十年來培養的團隊精神,團結是我們唯一的目標,要改變也必須有更佳方式。想想每個人推雜誌不遺餘力,三千二千二萬三萬捐款都令人感動。去年王瑀得浯島文學獎獎金伍萬元全部捐給《金門文藝》,我們都許願她可以一直得獎。 要向多位鄉親募款非不可能是不想,因為夜闌人靜時思忖:個人好名更好義,今後會不會鄉親見到我立即躲開?當然不會,母島成功人士大部分對「牧羊女」是信任與愛護,連陳若曦那等大作家,平時樸素無華省吃儉用硬要捐一萬,我和洪玉芬堅決不收,可為雜誌故募款何時了?永續經營需有永續經營模式。 大夥會議共決若《金門文藝》從各大書店消失,「金門」兩字何時可再重新上架?瞭解行情的人都知道下架容易上架難。 這雜誌不是我一個人的,也不是編輯群諸人的,它是家鄉眾人的,為何要傷這腦筋?無非是責任感作祟。加上對岸對金門文學寫作者友善,下半年還有二場文學交流,其中一場指定與金門作家交流。在這政治掛帥的年代,不得不感嘆幸好有文學,文學洗去時代的憂傷,吾等同好攜手前行吧。
-
夏季讀書會的補充
日前,金門縣寫作協會在金門文化局三樓的會議室舉辦夏季讀書會,洪春柳理事長主持,前前理事長王先正介紹三位演講人,第一位講者是陳炳容博士,講述〈我對金門文史研究的淺見〉,第二位是名記者陳永富講〈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第三位由前中央社名記者黃慧敏講〈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三位的著作都令人佩服喜愛,例如陳炳容博士的《金門風獅爺》曾榮獲77學年教育部中小學人文社會科教師研究優等獎,民國83年金門社教館與他合出《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民國85年他又改寫列為《金門學》叢刊第一本,後來炳容老師又努力調查撰述了《金門的古墓與牌坊》、《族譜與金門史研究》、《古地圖與金門史研究》等鉅著,都是為人傳誦的名著。陳永富才情過人,採訪認真,效率驚人。短短幾年內,採訪寫出《鄉訊人物》五集、另外又寫了《戰地36-金門戒嚴民主運動實錄》、以及東洲、榜林、西浦頭等地的村史、口述歷史如《國慶閱兵-金門民眾自衛隊》、《金門少棒風雲錄》、《金門將軍學校》都是知名作品。黃慧敏熱愛新聞工作,青春歲月都在中央社,志願來金門,愛上金門,近幾年著作成書有《劉兆輝回憶錄-我的一生平淡無悔》、《金門我的迦南美地》,書中有很多曾經在金門工作或金門人的精彩故事。 三位講者所言《金門日報》新聞已刊登,但因我提供資料及報紙篇幅有限,刊載陳炳容所講稍短,在此,我想稍加補充。因陳老師所講用心良苦,理應公開讓多一些文友來共同深思。他為人一向低調謙虛,演講中一再聲明他所言若有冒犯,請賢德們諒解,他所談純就學術立場而言,並非針對某某人。 陳炳容老師說金門文史研究,累積不少成果,近年來更年年得獎,可喜可賀。但我們不自滿,要追求更好,我們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可能有什麼不足,陳老師提出幾個問題詢問大家,例如:金門到底有多少尊村落風獅爺?烈嶼有6尊風獅爺嗎?說要為村落風獅爺正名:風獅爺可以是石獅爺,但,一般屋牆上或屋頂上的石獅爺,不見得就是風獅爺。談數字「十三」的兩樣情,金門人以前講十三鄉,或稱井深十三噚,可能只是將十三當做形容詞(多數),對十三,其實並不排斥。後浦城隍廟為什麼大迎十三鄉?十三之所以被說成不吉利,恐怕是受西洋文化影響,西洋人說十三日又逢週五,是「黑色星期五」。陳老師針對金門地名「九頭十八坑」也加以探討,又說有些宗祠之科舉匾額不可盡信,「外翰」是指什麼?陳老師以投影秀出一張「歲進士」相片,問說匾額內容何處有誤?說寫史應重視考證,說金門有些解說牌或碑刻有誤,例如1.田浦「萬曆四十二重修田浦城」,2.國軍駐守金門後?才有大小金門之稱,3.大擔島舊屬廈門《96年續修金門縣志》,4.料羅順濟廟「嶼內外不許設立罾棚」之解說,5.西園鹽場原設立在門口之解說石碑。這些都有待查考探索。 陳老師的結語:1.「史實之探索」是歷史研究追求之標的與任務,金門之文史研究應重視考證。2.金門文史研究要有更寬廣的視野,「調查、訪談」之外,也應重視文獻之收集與解讀,金門史不能侷限於金門地方史,而應與中國史,世界史建立聯結。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門的紙本古籍資源不豐,我們應透過網路聯結各大研究單位所掌握的資料庫,例如國內外圖書館,博物館等電子資源的利用。4.《金門志》、《金門縣志》之糾誤與攸關金門史之解釋、導讀。最後他祝福在場朋友中樂透,平安如意。 聽了陳炳容老師深入而精湛的演講,在座文友倪振金也起來回應,建議說:史家是找出史事後面的思想,以春秋精神建立天人史觀。章學誠《文史通義》言:「整輯排比,謂之史纂;參互搜討,謂之史考,皆非史學。」因此史家必須兼具史學、史識、史才、史德,方能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金門寫史者應切遵此訓!
-
金中30屆同學的十年之約
常來常往,常走常親,一點不假。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各種關係、各種圈子,游離親疏、交疊重合。有源於家族血緣、親屬宗族;有源於工作同事、事業夥伴;有源於休閑愛好、社團交誼;也有源於個人信仰、宗教組織……,形成屬性不同,友誼性質各異,故而親友、校友、戰友、教友、跑友、牌友、山友、畫友、棋友、股友、狐群狗友……也不一而足;其中最單純自然、最穩固綿密,也最沒有摻雜利益色彩的,就屬校友中的同學關係。 上個月,小學同學盧財龍(龍哥)返金參加其長兄喪禮,另一位從小遷居台灣南港、極少返金的顏允仁同學也正好請神明返金做客;當晚酬神宴,允仁叫了些賢庵國小同學,有被我們暱稱大姐頭的陳碧隨、經營旅行社的林有鳳,家住庵前、軍隊退休的陳永棋及返金定居的陳素爾;有在酒廠上班的顏允科及盧永廉、曾經經營民宿、如今為海釣船長的盧承國;有總統府衛士隊退休的鄰居盧禮安、經營民宿的盧清鑫。其中姓顏姓盧的都是賢聚同村宗親,認真計較起來,有的是宗祖、有的要叫叔公,當然也有平輩及侄輩。事後算了一下,我們這一屆,賢聚同村的國小同學就有22位。 小學階段懵懵懂懂、趣事也多。放學逃路隊、水庫塘壩游泳、打群架、被老師處罰、被家長修理……,都是最大的記憶點。到了國中階段,學區擴大了,同學關係也發生了一次重組;但或許是國中時,打罵教育太盛行,讓此一階段生活有點不堪回首。國中升高中後,學區再擴及整個金門,同學之間又重組了一次。由於同班、同校或高中時是否住校及同寢室,相處時長不一,同學間革命情感也親疏有別。但大體上,各種「同學會」,都是在二千年網路及社群軟體(如臉書及賴)盛行之後,才慢慢興起的。當然,同學會或同學間情誼培養,需要有熱心人出面號召、也要有人穿針引線。 我們這一屆(金門高中第30屆)同學會,應該可算是目前金門所有同學會中,規模相對較大、互動比較頻繁、感情也比較綿密的一屆。初成立前,是由住金門的幾位同學間偶爾閑聊小聚開始的。如:千禧牙醫蔡添國醫師、輔諮中心主任(現湖中莊錦智校長)、留美博士(現社區規劃師理事長)許丕肯、經營建設公司的何應權、上校退役於民族路經營種子店的黃培迪、同樣上校退役時任官澳龍鳳宮總幹事的楊義群、金門黑蒜頭領軍人物王水義、設計師楊志宏同學、任職工務處的陳全和科長及陳文光同學……等。 首屆同學會由應權出任創會理事長,我這同學兼高中英士樓室友,出任秘書長協助協會申辦事宜及聯絡跑腿。協會初始只限於偶爾小聚,或組織同學出席長輩紅白事致意。之後,由旅台經營廣告出版的孫國欽接任同學會會長、認真細心的錦智同學出任秘書長;國欽任北區主任後,與錦智、添國積極串聯,台金同學間互動日益頻繁,許多業務或公務繁忙的同學也開始撥空參與同學餐會或聚會。如:平素看診繁忙的佑城楊恭孝醫師、金門醫院的陳根雄副院長、曾任衛生局長及金醫副院長的李錫鑫醫師;現任觀光處副處長的何桂泉同學……等。 本屆時同學會的高光時刻,是由繼國欽會長之後、擔任第三棒會長的吳金順同學締造的。金順同學事業有成又熱心奉獻,甫上任就贈給每位同學統一的會服,並慷慨捐贈同學會三十萬(已陸續捐贈本屆同學會六十多萬),並邀請同樣事業有成的林水在同學擔任榮譽會長,水在同學亦捐贈同學會二十萬,也帶動李丕贊同學、王海浪同學捐款協會;其後,更捐贈母校金門高中三百萬成立獎學金、捐贈金門高中校友會三十萬。金順同學不僅樂善好施,也能歌善舞、幽默風趣,在他的帶領下,許多平素不太愛露面的女同學都積極出席同學聚會。 這兩年,同學陸續邁入花甲,以國人平均餘命(男約78、女約84)觀之,餘生確已不多。在金同學彼此關照,一起出遊、一起走讀、一起爬山、一起海釣、一起烤肉、一起聚餐、一起慶生、一起品茶喝酒、一起歡笑唱歌……。尤其丕肯和義群組織的走讀活動,更是同學間強而有力的黏著劑。真的,同學常走常親,在金同學有了走讀,不僅聯絡了情誼,也認識了家鄉的美;有了走讀,本屆的校花陳娟治同學加入了行列、美女同學王麗白、李固治等也經常返鄉相聚、成勇山同學更是熱心充當司機,經常載送娟治、淑玲和我,一起爬山或走讀。如勇山同學所感:「(畢業)40年的歲月,大家在渾濁的光陰下洗練,原也認不了大夥幾許,就算在街上擦身而過,也只有那濛濛記憶印象。而今之緣,一根細繩串起你我之手,相信未來有更多的遊子情牽故鄉,也是走讀團的光輝。」 今年5月20日,在金同學出席了金門高中校慶。學校特別邀請了畢業50周年的老學長們出席,看著學長姐上台歡喜合照,台下的我們也相約,要把身體顧好、把生活過好,大夥兒一起出席民國123年、高中畢業50周年的校慶,屆時一個都不能少。誠如義群同學所說,「生命中的相遇,如山花淡雅。似美酒飄香,有同學的地方,就是風景最美麗的所在;不管各自發展如何,仍保持著赤子之心,不攀比、不炫耀,相互關懷、彼此鼓勵,讓老後的人生不孤單!」。還有固治同學也說得極好,她說「十年約定當天在不在場無所謂,但我們應該選擇參與這份約定。十年之約,不是因為在那一天誰說了什麼,而是因為有人願意把這個約定放在心裏,記得、相信、守護。」 有如此一群同學相伴餘生,夫復何求?
-
文學思維的自我迭代
「面對人生,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先寫下自己想演的劇本,然後創造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人生;不然,就只能演別人的角色,度過一個遠遜於自己期望的人生。」這是全球暢銷書《生命咖啡館》作者──約翰‧史崔勒基的勵志名言。 約翰又說:「不知道哪一刻起,我們在生活裡迷路了……,走了一條自己本不想走的路……,無論你走多久?……總要停下來想想,當初,為甚麼出發?這是──『初心思維』。」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MBA--財經作家劉潤說:「如果你只是想取得一些小進步,就改變行為。如果,你想取得大進步,那就必須改變思維。」 對於像筆者這樣一個年近古稀的文字工作者而言,以上這些警語,除了教我感到懇切、犀利、又發人深省之外,還懊惱著自我覺知得太晚了些。因此,自2024年10月開始,卯足了勁,悉心檢視自己長久以來的文學思維,追想「當初,為甚麼出發?」不就是四歲那年,父親開啟我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初心?《論語‧述而篇》裡,孔夫子的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獨鐫刻在父親為我起的名字上頭,進而更融入靈府深處,化作一股暖泉,涓涓滴滴流向我十七歲懵懂頓拙的筆尖。 轉眼,半個世紀過去,這五十個年頭裡的前三十年──白晝,我縱橫企業職場;暗夜,我老老實實筆耕。靜寂地、持續地在純文學創作路上踽踽獨行,唯有書櫃裡幾千個古今中外的優質作者,默默陪伴書桌前挑燈揮筆的女子。長年下來,敦促自己要有「成長思維」,內心清楚知道,文字歷練是必須不斷成長的,文字功力不斷增強才有路可走。回顧自己的青澀少作,某種心虛的感覺湧了上來。昔時文學創作的字裡行間,乍看,直抒情性者多;雖也長時間關注、涉獵、研習繆思九女神:文藝、詩歌、舞蹈、戲劇、音樂甚至建築與天文……等各個領域。然而,認真細讀舊作,則不免感覺這樣的文學作品少了深入的哲學思考,顯得單薄而欠缺厚實底蘊。 其後的二十年,先是經由不住地自省,加上婚後枕邊那位老作家的譏諷,我判定自己更需要的是「精進思維」──努力擴張文學創作的境界,探觸更新、更寬廣的創作題材與範疇。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最近幾年,我的文學創作揉進了「哲學思維」;同時,也不得不與時俱進地加入「科普思維」。話雖如此,但我卻毅然嚴拒人工智能侵犯我的文學創作。說得更直白一點兒,我堅決不要利用AI寫作,嚴格自我設定維護文學尊嚴的門禁。 曾經認真拜聆「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江才健教授的一場演講,主題是「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科普思維的再思考」。他開宗明義:所謂「科普」,即科學普及。把艱深的問題說得簡單,就叫「科普」。江教授說,2002年,中國大陸就已明文為科普立法──「科學普及法」。事實上,中國大陸有大量文學創作者,早已在他們的文學作品裡加入先進、前衛、超高效的「科普思維」。我們隨手搬出中國大陸一部百萬言的大河小說來看,其內容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涵蓋領域之廣,氣勢雄渾,科普得厲害啊! 綜觀當今的文學作家,除了必須有前述「初心思維」、「成長思維」、「精進思維」、「哲學思維」、「科普思維」之外,還應該特別重視最後這一項「突破思維」。尼采說:「不蛻皮的蛇只有死路一條,人類也不例外。」這話不正是在告誡我們,不能老在原地踏步,老抓著舊思想。我們必須警醒──人是會從內部腐敗的!文學創作者想要脫胎換骨,必須讓文學思維新陳代謝,自我更新,主動求變,讓思維升級,才是最好的自我迭代方式。 最後,讓我們回到文學的濫觴,想想文學作品的靈魂依歸,應該是甚麼呢?筆者且以2025年4月號《香港文學》月刊裡,總編輯游江先生「卷首語」一句非常觸動我心的話:「情感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可不是嘛?抽離情感,文學作品就頓失了魂靈,還有甚麼可讀、可談的呢?
-
七里飄香
屋外飄來一陣奇香,尋香找去,原來是種在庭院中的七里香又到開花季節,花香撲鼻,不愧是七里飄香美名。 七里香是金門的原生植物之一,原產於亞洲南部,生於山地疏林或密林中或低地的丘陵地之中,喜溫暖較濕潤的氣候。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之一,其花能提煉芳香油,熟果可供食用、曬乾後的花則可泡茶飲用,古人使用其樹皮或樹脂,與雅香同置薰籠中薰香衣服,木材堅硬可作手杖、印章、農具及刀柄等,從樹根到樹葉幾乎都有功用存在。 我家種有數棵七里香,有多棵是自已長出來的,像老家那幾棵充當籬笆樹的,是我十年前移植的,如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公分,樹型碩大,每次開花都吸引路人圍觀,因為它的香味真的傳播甚遠,十分迷人。 七里香,又叫月橘、滿山香、九里香、十里香、萬里香、四季香、石芬等,多生長在低海拔山區,金門到處都可見其蹤跡。學名為Murraya paniculata,本地人叫它為「塵掃」,原因是民眾在年底大掃除時都會拿它來當作「拂塵」的工具,所以才有這個別名。 2015年太武山腳「蔡厝古道」入口一株近百年七里香遭人連根挖除,縣警局成立專案小組會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縣林務所追查,查獲「山老鼠」陳姓父子涉嫌盜挖,原因竟然是買新屋要美化庭院。同年珠山「大道宮」後方林區,一株估計已有一百五十年的「七里香」老樹遭人盜挖,找不到盜挖者,推估也是被人挖去當盆栽。 七里香老樹被盜挖其實在金門屢見不鮮,從金門解嚴撤軍後,很多老營區裡都有野生的七里香樹,很多識貨的民眾都跑進廢棄營區內挖七里香樹頭,用來當盆栽或庭院種槙的景觀樹,野生的七里香樹已被盜採幾盡,現在野地裡很難再看到高大的樹種,很多樹頭因沒先斷根直接挖走,存活率並不高,殊為可惜。 價值不菲的七里香樹頭,長年受到少數不肖庭院造景業者,或圖謀暴利之人,更糟的是又結合「山老鼠」橫行相關山區盜挖開採林木,低價收購並擇地栽植後,復以高價出售牟取暴利;外傳「山老鼠自山區盜出轉賣後,買家再以走私方式運往大陸,直徑逾十公分的七里香,賣到大陸的價格,高達數十萬元」,然而,「七里香樹幹要長到直徑十公分寬,至少要數十年」,地區原生種樹頭被盜賣,以後就很難再看見。 七里香還可入藥,在《中國藥典》中,記錄了月橘以葉和帶葉嫩枝入藥;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月橘以葉和帶葉嫩枝入藥,味辛、微苦,性溫,有小毒,歸心、肝、肺經,陰虛火亢者忌用,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福建等地。中藥藥用之名始載於《嶺南採藥錄》,具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解毒等功效,主治胃痛、脘腹氣痛、風濕痹痛、牙痛、疥癬、腫毒、皮膚瘙癢、跌打腫痛、蟲蛇咬傷等。 由於七里香在園藝市場行情甚佳,香傳十里相當受到中國大陸富貴人家喜愛,將它拿來當作庭園造景的樹種之一。在二○○八年時北京奧運時曾有中國貪官即以奧運場地造景為由,向台灣大批收購七里香,透過地下匯兌洗錢漂白,新聞還被大肆炒作,一時聲名大噪。 詩人席慕蓉第一本詩集就名《七里香》,一九八一年出版即打破台灣詩壇的紀錄,一年內再版七次,並長銷至今。「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在綠樹白花的籬前/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而滄桑的二十年後/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微風拂過時/便化作滿園的鬱香。」那意境之美曾讓多少文青人手一冊,為之傾倒著迷。 七里香是金門的原生樹種,種子隨風飄落就落地生根,所以並沒有受到大家的青睞,只有等它不小心長大成材時,才會被人看重,它從夏至秋天每年數次綻放五瓣小白花,散發充滿穿透力的香氣,每當它開花時我就在想它的宿命,小而賤,大而貴,生死都由人定,只有那一縷香魂隨季節飄留人世間。
-
浯江溪畔,讀《湖濱散記》──藍色公路思梭羅
家住金城後浦小鎮,近南門海,我喜歡海邊的散步,由浯江溪畔走到金廈水域旁的藍色公路。 海邊散步多年,年過60,我竟屢屢想起美國作家梭羅的《湖濱散記》。 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湖濱散記》出版於1854年。梭羅16歲入讀哈佛古典文學,一生未婚,45歲卒。 30多歲的梭羅,有感於周圍人群的急急惶惶,為勞動而勞動,為五斗米而折腰,終日操勞如機器人。即使家財萬貫,也如戴上純金的手銬腳鐐,不得自由。 於是,他由繁華大城走向偏鄉小鎮,在麻州康鎮的瓦爾登湖畔,當個森林志工,投身於大自然。獨居2年多,返樸歸真,嚴肅思考、尋求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湖濱散記》表達遠離社會、心懷上帝、簡樸生活的理念,被視為極簡生活的先驅。 人之異於禽獸,在於有靈性、有格調。那麼,當一個人食飽、衣暖之後,下一步的追求是什麼?顯然地,《湖濱散記》的答案是:灌溉心靈。追求心靈的自我解脫,生活的創意,能克制自我,不競奢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因此,170年前出版的《湖濱散記》所以能成經典文學,有「綠色聖經」之稱,其價值在於: 1.啟發讀者思考如何生活? 生活是藝術,不必千篇一律,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多參考前哲的生活智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尋求生活的本質,去嘗試多種生活的可能性,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湖濱隱居2年,梭羅正是嘗試以一種簡樸、自足的生活方式,去探索生活的需要、想要,追求靈魂、精神上的豐富、自由。 2.引導讀者觀察大自然。 梭羅認為「生活的真理存在於大自然中」,他對大自然擁有強烈的好奇心、親近心,並能以樂觀、善意的眼睛,來觀察、欣賞四季和世界的變化,尋求大自然的和諧規則。 湖泊是大地最具靈性的眼睛,自建小木屋於湖畔的林木中,梭羅把每個早晨都當成愉悅的開始,安排自己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晨耕、午讀,早上在戶外的農地耕種,挖蚯蚓,到湖邊釣魚;下午在木屋中嚴肅地讀書、沉思,看看老鼠,欣賞飛鳥,甚至旁觀紅螞蟻、黑螞蟻大打群架,……感受日光、月光和孤獨。 3.學習獨處、淨心、安身。 梭羅認為:景色中最豐富的元素,就是天真無邪的陽光。 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擁有夢想、理想的方向,保持內心的平靜。人,平衡群性和個性的需求,人不一定要離群索居,大隱隱於市,自由、知足地活在當下、享受當下,隨遇而安,更是值得修行的生活態度。人生如果達到了某種境界,自然會認為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安身。 我在2020年代金門的浯江溪畔,遙想1840年代美國的瓦爾登湖濱。 梭羅筆下的湖濱,湖水近綠、遠藍,冬冰呈白色。冬湖結冰,可行馬車,讓人不辨湖上、陸上,好像天空在人們的頭上,也在人們的腳下。3月春來,湖冰逐漸解凍,春雨、春陽帶來新綠、新生,波平如鏡,划船湖面,可與潛鳥、野鴨互相嬉戲。 顯然,我的浯江溪畔沒有冬冰,我也不懂得划船,水邊風情不如瓦爾登湖濱豐富。但年過60,處身於工商社會製造虛擬需要的物質氾濫,生活於周圍親友老病死的日常,我散步於金廈水域邊的藍色公路,刻意學習隱者梭羅,淨化心思,緩慢腳步,認真聆聽大自然的風聲、水聲、蟲鳴、鳥叫,認真地觀賞相思樹、木麻黃、七里香……,認真地觀賞潮起潮落,認真地感受日光、月光,心平氣和,彷彿遙契隱者的淨心。
學生園地
-
畢業旅行
畢業旅行是學生生涯中的一次特別旅行,也是每位學生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之一。每一屆的六年級學生都會參加畢業旅行,因為他們即將離開這所學校,這次旅行將成為他們共同的回憶。畢業旅行不僅是一次玩樂的機會,更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讓我們對周遭的世界、人生、生活以及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們的畢業旅行從第一天開始,首先來到了臺鹽通宵環境教育園區,隨後我們在鹽鄉小棧享用了午餐。午餐後,我們前往尚順育樂世界,玩了許多遊樂設施。我最喜歡的是碰碰車,因為可以在玩樂中撞到別人,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接著,我們去小時厚牛排餐廳享用晚餐,那裡的食物非常好吃,還有我喜歡的爆米花、飲料和冰淇淋。用餐後,我們回到飯店,洗澡後大家聚在一起玩遊戲,度過了愉快的夜晚。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參觀了麗寶樂園,最讓我興奮的是海盜船、雲霄飛車和飛越中國,這些遊樂設施既刺激又好玩。我們還去了月眉糖廠、喝喝茶、巧克力工廠、審計新村、自然科學博物館、雪樂地以及日月潭纜車。每次回到飯店,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同學們一起玩手機遊戲或聊天,這讓我感到非常開心和放鬆。在喝喝茶和搭乘日月潭纜車的途中,因為山路陡峭,很多人感到不太舒服,但這也讓我們更了解旅行中的挑戰。 在這次旅程中,我本來以為海盜船是個簡單好玩的遊戲,但隨著它越來越高,我開始感到害怕,甚至有點暈眩。下來後,我覺得又很好玩,所以決定再玩一次。第二次玩時,感覺比第一次更暈,我便和同學一起去餵魚,讓自己稍微放鬆。玩海盜船時,當船在搖擺時,我把眼睛閉起來,這樣能讓我不再那麼害怕。 畢業旅行不僅讓我們擁有了難忘的回憶,還讓我們之間的友情變得更加深厚。這次旅行的美好時光,我將永遠銘記在心,也會成為我人生中最難忘的旅程之一。
-
談閱讀
現在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與手機形影不離。但你知道閱讀的好處嗎?只要你嘗試體驗閱讀的樂趣,我相信你一定會願意放下手機。現在,讓我來告訴你閱讀的好處吧! 你知道讀書有什麼好處嗎?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帶來的益處多得數不清。它不僅能提升智慧與專注力,還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紓解情緒,並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閱讀讓我們與時俱進,增長見識,真的是好處多多。大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也道出了另一個深刻的道理:「人類要努力攀登書籍做成的階梯,而這階梯通向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知識殿堂。」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汲取書籍中的知識。 每到假日,我總是央求爸爸媽媽帶我去圖書館閱讀。每次一踏進圖書館,我總會聞到那熟悉的書香味,安靜的環境裡,大家都在專心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那裡有偉人的傳記、童話故事、漫畫,還有歷史故事,每一類書籍都能教給我們不同的知識。我最喜歡的書是歷史故事書,特別是《如果歷史是一隻貓》這本書。它的插圖不僅有趣,內容也搞笑,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深刻理解了歷史的演變。因此,我也要推薦大家多讀好書! 「書籍就像是一把梯子,引領我們攀登知識的殿堂;又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啟智慧的大門。」讀書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它能帶給我們的益處多得數不清。我建議大家多看看書,因為閱讀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還能提升寫作水平,增強語言能力。相信我,你一定會從書籍中獲益匪淺!
-
我最愛的校園小角
在一個神秘的角落,充滿著無處不在的知識,那就是大家都很喜愛的圖書館。圖書館是我心情不好時的避風港,一進門就可看到整整齊齊的書本,讓人想拋開煩惱,享受閱讀的樂趣、共享學問的美好,這就是閱讀帶來無限的好處和收穫。 圖書館收藏了許多的書籍,有歷史、地理、科學,圖書館就像一個充滿知識的寶庫,一本本的書如同大海般的廣闊。窗外的太陽照亮著書本,彷彿是圖書館內的燈光,讓我感到非常暖和,每一本書都在等待我們呼喚著它。在偌大的圖書館裡,也能看見外面一顆大大的榕樹,而一片片掉落的葉子,宛如一場大雨,把地上鋪成一片大地毯。 在圖書館裡,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夏天還是冬天,總是那麼溫。圖書館裡,學校的志工媽媽會幫我們找書,例如楓之谷大冒險、神奇樹屋等,這些書籍常常被別人借走,讓我非常失望。但是,圖書館裡還有如大海般多的書,若好好去發掘,一定會找到其他令我期待的書籍。 閱讀知識很重要,相信一定也有許多和我一樣喜愛閱讀的小朋友,歡迎大家一起來圖書館探險吧!你會發現校園中最美的角落就在這。
-
聖誕園遊會
今天是12月25日耶誕節,學校特別舉辦了園遊會,我們班也有參與擺攤和表演,想必會是充滿歡樂的一天。 我們的攤位設有「滑滑樂」和「快樂來投球」兩種遊戲。老師說:「每人都要去找十個人來關顧我們的攤位,這樣生意才會興隆。」我嘗試我們的遊戲後,發現有些難度,但只要抓到訣竅,就能連續成功拿獎品。我覺得我們設計的遊戲本身趣味度十足,攤位肯定可以門庭若市。 活動即將開始,大家趕緊招攬客人來玩我們的攤位遊戲,畢竟此時是大家手上最有錢的時候,其他攤位還沒開張呢!而活動中,輪到我們這組表演時,我緊張得有如膽小的老鼠,遲遲不敢上台。不過,表演時竟然零失誤,整個表演堪稱完美無缺!為了能將商品賣出賺錢,我們不僅將商品打折,還請朋友來遊玩。除此之外,我還購買了許多我愛吃的小吃呢! 活動結束後,同學們一同清掃,一下就將環境整理得乾淨溜溜。接著,我們一起結算今天的收入,大家把錢清點清楚,終於將園遊券換成夢寐以求的現金。 經過這個活動,讓我學到做生意必須沉穩,生意才會更成功;其次則是要釐清「想要」與「需要」的不同,不要因為一時的「想要」而去買不需要的物品,應該要好好守住自己的錢包。
-
珍藏一個回憶
翻開著存封在記憶裡的相簿,種種美好回憶頓時湧上心頭,開心歡喜的,抑或者是悲傷難過的,都是成長路上的趣事,尤其讓人無法忘懷的,是我和外婆在廚房內的點點滴滴……。 狹小悶熱的廚房,待上一會兒便使人汗如雨下,然而外婆卻從不把累掛在嘴邊,獨自穿梭在餐桌與廚房的走廊上,這是自從我住在外婆家時,對她的第一印象。尚且年幼的我,不懂得農民的辛苦,也不曉得煮飯會有多疲累,只知道,每天都能享用桌上的佳餚,是件幸福的事。直到某天,我偶然間瞥見在廚房忙進忙出的外婆,數不盡的汗水從白鬢間滾落,看得令人心疼不已,正當我尋思著能提供點什麼幫助時,緩步靠近廚房,這才驚覺廚房堪比戰場,溫度和外面簡直是天壤之別。 日後的好幾個月,我也披上了名為圍兜兜的鎧甲,和外婆一同上戰場與食材搏鬥,當我炒出幾道像樣的小菜時,心中竟充斥了滿滿的成就感和數不清的雀躍。技巧方面,也從外婆身上學到了些許毛皮,更令我歡心的是,外婆不再是孤軍奮戰,有了我這位小軍師,她明顯不那麼勞累了,廚房中有了歡聲笑語,我們之間的情感也因這小小的空間而有了更多的聯繫。 又是好幾年過去了,我也即將迎來了高中生涯,不得不離開她的身邊,從此餐桌上甜蜜的滋味,便停留在我的記憶中。 這段令人難忘的回憶,教會我許多事情和道理,也明白「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生活中的便利與充盈,莫不是仰仗許多人的辛苦付出。外婆那雙充滿傷疤的雙手,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張滿足的笑容,也是她生活中的一部份,在廚房的那些時光,我永遠無法忘懷。
-
等待段考的日子裡
每到了段考的日子,我的內心總是焦躁不已,深怕考題不會寫,讀的內容沒考到,猜的答案也猜錯。而成績出來後,我才終於能放下心中那塊沉重的大石頭。 每逢段考前一週,我會把所有的課後活動都暫停,因為我想要有足夠的時間來複習功課。在這段期間,我的內心非常緊張,常常會想:「這次如果考不好怎麼辦?要是考試時不會寫怎麼辦?」這時候,我只能告訴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準備。 到了考試當天,我滿懷信心地走進教室,因為前一晚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當上課鐘聲響起,我馬上開始作答,不到下課時間,我絕不輕易放下筆,也不浪費任何一點可以答題的時間。 考完後,下課的鐘聲一響,大家立刻聚在一起討論剛剛的題目。有些人會衝去找老師對答案,甚至問成績。這時候,辦公室裡大概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臉上笑咪咪、考得不錯的;另一種則是悶悶不樂、對自己不太滿意的。不過,無論考得如何,段考總算結束了,大家終於可以輕鬆一下,開開心心地玩了! 在等待段考的日子裡,我總是感到非常緊張,但當考試結束之後,我也能慢慢放下心中的壓力。
-
我所知道的台北美食
台北的美食大多集中在熱鬧的夜市之中,而台北最有名的夜市之一,應該就是西門町了吧!那裡的食物種類非常多樣,有火鍋、牛排、拉麵……各式各樣任君挑選,其中最多的絕對是烤肉吃到飽的店家。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到台北比賽,結束後我們一群人就一起到西門町吃晚餐。我們選擇了「熊一燒肉」,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裡面的肉品非常軟嫩好吃,自助吧也有非常多的選擇,飲料區提供了西瓜汁、可樂等多種飲料可以喝,還有香濃的和牛咖哩飯可以無限享用。最後如果想吃甜點,也有哈根達斯冰淇淋可以吃到飽,真的非常過癮!這家店非常值得一試,雖然價格稍高,但絕對物超所值。 如果是喜歡吃牛排的人,台北也有一家名聞遐邇的牛排館。這家店的牛排套餐只要三百五十元,就可以吃到雙主餐,算是非常划算的選擇。在台北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這樣的價格真的很難得。而且,店內的自助吧也非常豐富,有玉米濃湯和羅宋湯,羅宋湯裡的牛肉給得非常大方,玉米濃湯則香濃滑順,每次喝了都覺得暖心又滿足。至於主角牛排,肉質鮮嫩,不會硬到咬不動,反而是那種入口即化的美味。和家人朋友一起來這裡聚餐,氣氛輕鬆,真的非常適合。 說了這麼多,其實每個人對美食的喜好都不同,我介紹的這些,都是自己親身吃過且非常喜歡的店家。如果有機會,希望大家也能去試試看,也許你們也會跟我一樣,愛上台北這些令人回味無窮的美食。
-
夢想不能被拿走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物一直在失去和擁有。有些東西失去了無傷大雅,有些東西失去了會對人生的軌道產生深遠地影響。而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會使人生變得黯然失色,黑白且無趣,就例如夢想。有了夢想的人生是色彩繽紛的,但是失去了夢想的人生就像是老舊電視中的黑白雪花,蒼白乏味。 雲門舞集創辦者林懷民先生曾說:一個人的人生,什麼都可以被拿走,只有夢想不能。夢想就像是一束亮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為我們指引方向。人生的道是崎嶇的,但是抱有夢想的人不會害怕,依然大步向前奔赴心目中的理想。 雖然我們在嘲諷他人異想天開時會和他說:有夢最美。但是擁有夢想卻真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即便你的夢想在旁人眼中並不是閃閃發亮。夢想一定要是當醫生、當科學家、發大財嗎?其實並非如此,夢想不一定離我們很遙遠,萊特兄弟最初想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而不斷地嘗試製作飛機。「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如果只是空想,那麼它就永遠是那個美麗的幻影,不可能化為實質。所以有夢最美的下一步是勇敢追夢,唯有付出行動才能獲得報酬。 我從小就有個明星夢,看著電視中的明星偶像們就好像看到了我閃閃發亮的夢想,我也十分喜歡唱歌跳舞,也非常熱愛舞台。我認為我以後雖然不一定會當明星,但是這個夢想卻像引擎一樣推著我走向更好的自己,如果我的生命中失去了夢想的色彩,那想必會很無聊吧! 夢想是什麼?也許是對未來的嚮往,也許是對愛情的憧憬,又或許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的情感。不管你的夢想是否遙不可及,也不管你的夢想在旁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大步向前,總有一天你會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言論廣場
-
去菜市場的機會教育
我很幸運,家人從小就帶我到傳統市場走踏,而我的姑姑一家人也在市場裡面賣魚。所以,從小我就時常在市場內玩耍,見證每個攤位的興衰,以及他們的辛酸。有些人總覺得,不喜歡到傳統市場,因為夾雜著太多的氣味與雜亂,不過,那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擺攤過後,又會恢復昔日的正常,夜晚的寧靜代表一種休息。 休息時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所以隔天一早,許多攤商也會提早做準備,因為昨天的休息而養足精神,為了迎接每一天的人們。雖然現代已經有許多大賣場出現,也方便地為顧客分門別類的把許多東西擺好,提供舒適的環境去處。但是,我認為,還是要到傳統市場裡面去,去見證當地的庶民文化,去融入在地人的生活。 曾聽一位老師說過,走訪各個國家時,他最優先去的地方,當然就是在地的傳統市場,因為裡面保有著傳統與文化,還可以見證當地人怎麼生活,了解當地有什麼特別的產物或是吃些什麼。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從市場出發,我們確實可以明白許多事情,同時,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事物。 看到不少網紅影片,走訪世界各地的市場,見證他們的人事物,那些似曾相識,卻又不同的場景,彷彿勾勒過往的歷史藍圖。在那邊買到的,是無包裝的真實感,是秤斤秤兩的東西,並非像是機械化下的商品,貼著無數標籤的內容。而貼近的真實感,讓人不得不醉心於這樣的氛圍,拿起每一樣東西,來訴說著它的故事。 現在不少家庭都吃外食,或是直接叫外送,很少有機會自己煮,到現代化的大賣場已經很少了,更何況進到菜市場裡頭去。如果有機會,我認為家長們還是要帶下一代到市場裡頭去看看,讓他們見證時代的變遷,以及當地的許多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種在地的生活方式,我想,這些孩子一定會很有感觸的。 而我姑姑的攤位傳承到第三代,第一代姑姑與姑丈,辛苦在菜市場撐起一片天,無論烈陽,無論颳風下雨,他們都會早起去魚市場批貨,接著整理魚貨,然後在市場販售。現在換到第三代,也就是我的姪子,他與太太努力地在市場賣魚,努力地為了生活,每天都很勤奮,而退休的姑姑以及哥哥、嫂嫂,也充當他們顧問。 去菜市場的機會教育,可以學習到很多,比起冰冷的標籤產地,或是圖文故事,更能貼近人生的,是親自到菜市場走一遭,就會發現更多不同的人事物。我喜歡到國內外的市場走走,我也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多到菜市場走走。無論是保持傳統,還是從傳統中蛻變的菜市場,都有屬於他們的特色。而菜市場內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每一天都為了人生而奮鬥,然後傳承著屬於他們的心血。而我們能學到的,就是無數的這樣的精神與故事,但必須得親自走一次才知道。
-
如果你的創意出現在AI生成作品裡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有關美國聯邦地區法官駁回一群作家對臉書母公司Meta的指控。他們控訴Meta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其著作來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侵犯著作權。而舊金山聯邦地區法官在判決中則表示,這些作家未能提出足夠證據說明Meta的AI會削弱他們作品的市場價值,藉以證明Meta的行為違反美國著作權法。 這是個嚴肅也是有趣的問題。 我首先想到:我從小在漫畫出租店租的書,付的租金,書店老闆違反了著作權嗎?查閱網路的結果,只要該書是正版重製書籍,該出租行為不違反著作權。這便是所謂「權利耗盡原則」(First Sale Doctrine):一旦著作權人將作品合法出售,對該實體的控制權就「耗盡」了,買家可以自由轉售或出租。問題是:創意不可以被抄襲,不可以被非法複製,但可以被轉售或出租嗎?各國的法律規範不同。後來,錄影帶出租業興起,不過我想這個行業後續應該有受到管制,盜版的錄影帶、錄音帶不用說了,正版的重製品必定受到發行商權利金的約束。 但是網路時代開始後,數位閱讀與線上授權興起,透過網路來消費的出租行為很難不受到管制了。過去漫畫出租店的老闆只要收我五元,我把書借走,誰也管不著,現在網路出租的金流及租售都是有跡可尋,一切都攤在記錄裡,這個問題又重新浮上了檯面。 平心而論,如果我到圖書館借閱了一本書,我還會想去買這本書嗎?應該不會,除非我要珍藏,而都市人居住空間那麼小,能有多少空間拿來擺書?看過了書,便不會想再買,所以出租店大量購書後反覆出租,本來要買的人都不買了,削弱了原創者的市場報酬,所以出租的確是對於創作者權利的一種掠奪。現在網路時代,閱聽人的消費行為都透過網路進行,交易透明,反而相當程度上保護了原創者的權利。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搜尋引擎公司為了訓練AI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包山包海地以各類知識餵養智能機器,甚至鸚鵡學舌地模仿歌手嗓音、畫家畫風,說不定以後還有劇本編寫及拍片風格。它這些資料從何而來?當然是從人工智慧研究與開發公司而來,比如Open AI。如果這些AI公司學習後不營利也就罷了,就好像圖書館出借書籍但不收租金,屬於公益性質。問題是既然它學習了知識又用知識去賣錢,那麼該不該算它侵權?Google News使用各地媒體新聞而損害了媒體利益也是類似的問題。 這問題或者也可以打個比方:假使今天有一個絕頂聰明的曠世奇才,一切自學,成就了他在天文、地理、藝術、工程……所有各方面博古通今的知識,然後拿這些知識來賺錢,那麼所有這些知識、藝能的原創者都可以向其或其父母索要權利金?這當中的差異不過是一為自然人,一為法人而已。 所以,或許某日你我的見解或者創作也出現在生成式AI機器的作品中,那麼,你會覺得權利被侵犯了嗎(很難說你會不會是下一個歌手孫燕姿或者漫畫家宮崎駿)?誠如受理此案的舊金山聯邦地區法官所言,企業是在創造出一種往往會嚴重削弱這些作品市場價值的東西,從而嚴重削弱人們以傳統方式創作的動力。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人工智慧與人類創作之間的競爭呢?
-
改名優先席能否解決座位爭議
由於博愛座衝突屢屢發生,近日立法院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並將原先博愛座的優先對象「老弱婦孺」改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此舉旨在減少爭議,提升社會包容性,但實際成效仍有待觀察。 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是希望打破博愛座僅屬於某些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讓任何有需求的乘客都能安心使用。然而,名稱的改變是否能帶來實質的影響,仍存在疑問。事實上,捷運系統過往曾於車廂內設置相關標語,如有些人或許有隱性需求等概念,提醒乘客不要因自身主觀判斷,責難坐於博愛座的人。但衝突仍層出不窮,這代表僅靠提醒或改名,可能不足以改變人們的深層認知與行為。 有些人認為只要完全取消博愛座,將所有座位設置為普通座,那麼便能進一步消弭座位標籤化的問題,但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更大的矛盾。過往曾有長者要求普通座位乘客讓座,甚至在火車「對號座」上,乘客因未讓座給孕婦而遭拍照公審。這些案例反映了部分人仍抱持「長者必須有座位」的錯誤觀念,或是「只要有需求」便能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那麼取消博愛座可能演變成「全車都是博愛座」,道德壓力甚至不減反增。 筆者認為,解決博愛座爭議的關鍵,在於調整大眾的價值觀與行為。首先,要透過宣導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每個人都有權坐優先席」。對於有隱性需求的群體,如身心障礙者或短暫受傷者,強調他們的需求與權利,減少因未明顯顯露需求而遭受的異樣眼光或指責。同時,也應針對部分長者進行教育,糾正「年長者必須優先享有座位」的錯誤觀念,鼓勵互相體諒,而非強迫他人讓座。 其次,可以考慮引入罰則機制,針對以情緒勒索或強迫方式要求他人讓座的行為進行約束。例如,若有人因要求讓座而對他人造成困擾,可處以警告或拒絕服務。此舉有助於保障所有乘客的乘車權利。同時,也應設立舉報與調解機制,讓受衝突影響的乘客能夠獲得適當協助。 改名「優先席」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這僅是表層的改變。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教育與規範著手,結合宣導與罰則,營造一個更尊重與包容的公共交通環境。唯有如此,才能減少衝突,讓每位有需求的乘客都能安心乘車。
-
高齡駕駛評估制度亟待革新
隨著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七十五歲以上的駕駛人口持續增加,如何確保行車安全與長者的行動自由,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根據目前規定,高齡者在換照時需通過一項認知功能測驗,內容包括記住當天日期、地點,還有看圖記憶圖像等項目。乍看之下這樣的測驗並不困難,但實際情況卻讓不少人感到挫折--有些長者初次測驗沒通過,但因為題目類型重複,只要多考幾次抓到訣竅,就能順利過關。這種現象讓人不禁質疑,這樣的制度真能有效把關交通安全嗎? 不少人認為,目前的測驗設計頂多能篩檢出中、重度的失智症狀,對於處於早期、輕度狀態的駕駛者,卻幾乎無從察覺。然而,這類駕駛者其實潛藏風險,一旦進入複雜路況,或臨時需做出反應時,可能會反應遲緩、判斷錯誤,增加事故機率。更重要的是,導致高齡駕駛肇事的原因並不僅限於認知退化,還包括突發疾病如中風、低血糖等。單一測驗無法全面掌握駕駛能力,形同紙上談兵,無法真正預防風險。 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夠設計出一套「有感、有效」的駕駛評估制度。這不僅僅是為了年輕用路人的安全,更是為了高齡者本身的安全與尊嚴。駕駛與否,不應該只看年齡,更應該看整體健康狀況與實際駕駛能力。有些人雖然年紀大,卻身體健康、反應靈敏,開車上路毫無問題;也有人雖然剛過七十,就已有慢性病或認知衰退的跡象。現行制度卻以一把尺衡量所有人,不僅不科學,還可能造成不公平。 很多民眾也支持導入更多元的評估方式,例如由具專業背景的第三方人員進行實地觀察與個別評估,而非僅依賴紙筆測驗。一些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職能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若接受駕駛評估訓練,能夠針對個別狀況提出精準判斷與改善建議。這樣的制度若能落實,不僅能有效辨識真正有風險的駕駛者,也不會讓健康的長者平白被排除在路權之外。 當然,現實層面也有挑戰。醫療資源有限,偏遠地區甚至連基本檢查都不容易進行,更遑論額外增加專業評估人力。不過,不能因為資源不足就放任風險繼續存在。許多民眾認為,若能跨部會合作、統籌資源,讓交通主管單位與醫療單位攜手設計合理流程,或許可以分階段導入、逐步推動,也讓政策更有彈性與可行性。 說到底,高齡駕駛不是非黑即白的議題,而是需要更細緻對待的公共安全課題。我們期待未來的制度不只是把關,更能成為協助高齡者安全駕駛的支持系統。這樣一來,不僅讓路上的每個人都更安心,也讓長者能持續保有行動自由,在安全與尊嚴中優雅老去。
-
水橋連湖峰 煙墩海視界 湖埔好展望
「慈湖水悠悠,煙墩山蒼蒼」(校歌詞,楊成業),藍天、煙波、橋墩、老洋樓、莊稼聚落,簇擁著,眷顧著,為106歲的湖埔國小,塗抹著一身光鮮繽紛。七老八十的校友,喜歡管她叫做「湖峰」,咱仔「私塾」學堂。源起於荒蕪中興辦私塾,塾師授業。1918(民國7)年由私熟轉為私立小學,借民房宗祠為校舍,晚至1921(民國10)年才奉准改為公立小學,這樣「私塾化」太久的波折拖緩了湖埔邁入教育現代化的腳步,在金門所有小學中唯一僅有。 筆者服務於「寧園」(寧中小),按月發餉時面見的「出納」,正是慈眉善目的老好人,楊氏族中長老楊志文先生,崇敬他的古文造詣與孰悉典故,總會與之互動,聆聽他細數湖下村落點滴。「湖下村」、「湖埔國小」與「四埔」之關聯,是由他、楊瑞松、楊肅惠、楊福舜、楊肅魁、楊肅藝、吳婉治等老同事,以及該校楊清栽、楊天貺、楊國和、楊和平、洪天送、許鵬飛等老師暨來自湖埔的學生,開啟我的懵懂。從慈湖路轉入或從東坑下坡挺進,總要閱歷錯落有致房舍,挨成左轉右閃的巷道,才能峰迴路轉的見識到湖埔國小的真容。她的幅地被周遭鄰居愛的擁抱而限制了空間發展,在全縣是屬於「嬌小玲瓏」村姑型學校。傑出校友「牧羊女」每次回家路過,「心想這學校還真是小巧玲瓏,卻也樸實可愛」(2016),喜愛她的生機活潑。傑出校友楊永斌回味過往,以「一串半徑不斷擴大的同心圓」(2018),描摹對金門故鄉的心境,而湖埔國小就是「我第一個圓」,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裏,先是祠堂和民房,後才有平房課堂,「能夠上學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敘說了小校邁步百年的艱辛。然而湖埔學子堅忍不拔,努力不懈的優異底質,從楊永斌聽從母親「不會念就不要念」,定調自己「要做就做最好」的人生方向,獲得驗證。 「麻雀雖小,機能俱全,發展亮眼,希望工程」,是對這所百年小校的觀察。在歷屆校長暨團隊努力經營下,創造無限可能。包括趙悔金(42.2 -43.1)、顏民威(43.2 -44.1)、盧六英(44.2 -45.1)、王芳茗(45.2 -47.7)、楊太平兩任(47.8 -50.7;54.8 -56.7)、林漢保(50.8 -51.7)、王經權(51.8 -53.7)、盧金龍(53.8 -54.7)、王欽元(56.8 -70.7,長達15年,任期最久)、莊聰榮(70.8 - 76.7)、薛永變(76.8 -78.7)、楊成業兩任(78.8 -79.1督學派任;89.1 -97.7遴選派任)、楊瑞松(79.2 -82.2)、吳啟騰(82.2 -86.2)、李友漢(86.2 -87.7)、許鵬飛(87.8 -88.12)代理、楊肅藝(97.8 - 105.7)、蔡玉羨(105.8 -113.7)、曾秀玲(113.8迄今)等計有21任。 領導團隊背負宗親鄉老們的期許,堅忍圖強,不斷創新求變。由於四埔近城區,被視為「自由學區」,不少學生流向中正國小,導致就學人數下降,不只影響校務發展,更波及金寧中小學國中生源。因配合九年一貫國教實驗政策,從王欽元校長任期內,開始被迫矮化為古寧國小附屬分校長達25年(民國63-87年),總引來不甘情愫,發不平之鳴。經過親師生爭氣亮眼表現,地方民氣後盾,努力不懈,直到民國87年恢復獨立校格,遴選楊成業為獨立期首位校長。獨立後的湖埔國小非常爭氣,先是引進「第7屆金門文化獎」得主陳為仕藝師,長期深耕民俗歌仔戲和鑼鼓隊,扎入校園傳承,蔚為特色,奠下文化素質。之後教學團隊尋尋覓覓,先是具英語專長的楊肅藝校長任內找到「跳繩」與「英語教學實驗」兩項,禮邀名師,引進大學資源指導,開始在地區教育圈闖出知名度;具語文專長的蔡玉羨校長接棒,親和靈活,調配資源,乘勝追擊,從雙語教學、國際學伴計畫、國內外姊妹校計畫、國際化認證試辦學校推向國際教育,透過「課室英語」帶動全校師生一起共學,讓英語學習成為校內的一項新運動,為因應全球化、地球村時代來臨,扎根孩子的英語能力,提升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從國教示範區、夜光天使點燈等重點教學計畫,發展程式設計,透過社團與課程活動,擴大學子交流,拓展視野。讓孩子初體驗scratch、EV3樂高機器人、mBot、VEX等程式設計,寓教於樂,培養邏輯思考、運算思維來找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曾於110年在「自走車」挑戰之「迷宮」與「循跡」競賽分獲第二名、第三名佳績,敲開孩童AI夢。經過蔡鴻祺、李志翔、劉文雄、鄭人誠、黃孟元等老師與教練,讓健體領域「跳繩」蛻化為民俗展演室內室外兩相宜的「魅力秀」。平素學區內包括傑出校友楊瑞松校長、議員楊永立、鄉長楊忠俊、村長楊誠平、楊朝基、楊振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守信、代表會主席陳成泉、副主席楊水信、前縣商會總幹事楊清沃等都是長老、校友及家長「三棲一體」的貴人,總能帶頭作用,在活動中心撰寫春聯免費送到家,支持學校發揮學校社區化本色;村內「信源海產店」與「寶芝林」與學校密切互動,經常挹注學校餐飲,關懷營養與健康,湖埔學童個個身強體壯,頭腦靈活,奠定進德修業好本錢。 2002-2003年楊成業校長,完成地上二樓及地下一層的中棟大樓,運動場及兒童遊憩區等改建工程;2012年重建「湖峰樓」(普通教室);2021年造價7,300多萬元,地上3層加頂樓1座瞭望台、地下1層設置停車場的幼兒園教學大樓落成啟用,楊鎮浯縣長期許「成為金門幼兒教學場域的新標竿,讓小朋友開心學習,家長也可以更安心。」近年來辦校績效良好,112學年度全校學生數達318人(含幼兒園),預計115學年度國小部達12個班級。可是欠缺專科教室,權宜之計改搭的簡陋活動中心使用多年,不敷逐年增長需求。未雨綢繆,2024年陳福海縣長為優化「國小部綜合大樓暨活動中心改建工程」親訪該校,強調爭取1.2億元要能打造「有溫度的教育學習環境」,擴大校園空間多元利用。巍峨壯觀的校舍,映照金門大橋,饒富生機。 隨著「金門大學城」跨境四埔所帶來的機遇,引來移入人口增益周邊社區發展,湖埔學生數隨之增加;金門大橋冉冉上升後,慈湖路沿線崛起如「貴婦」般豔光四射,造就四埔與湖下社區價值翻轉,成為支持湖埔國小發展之堅實後盾。外在形勢看好,硬體環境也上軌道,國際教育與雙語並行襯托學校軟體發展潛力,若能深耕海洋教育、兩岸文化交流,突顯島嶼國際化做為湖埔學子獨一無二的教育哲學,轉化成特色課程深植人文素質。借用楊永斌語:「在未來的歲月裡,我也希望自己能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時勢所趨,人和運轉,華麗轉身,發光發熱,湖埔國小蛻化如金門高粱穗之金門大橋橋塔,風姿綽約俏立臨海,正朝著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抬首昂揚,展望大未來!
-
說「對不起」容不容易
在快樂國中的活潑班中,有個學生名叫小承(化名),他長得很可愛,但座位附近總是凌亂不堪;課本、文具、餐具、零食、紙屑、發票、悠遊卡……各種想像得到的東西,都經常、不時地散布在他課桌椅四周的地上。 剛開學時,導師一進教室,看到小承這個情況,自然是要數落道:「你的座位附近怎麼這麼髒亂?趕快撿一撿!」而小承總是立刻說:「對不起!」就趕緊撿一撿。頭幾次,導師覺得小承能立刻認錯,還算可取。但後來發現,不到半天,小承座位附近又「恢復」髒亂;每回念叨他,他便說「對不起」,但不久又故態復萌。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早自習時,小承又是座位髒亂、一被導師糾正就說「對不起」,導師無奈地說:「不能只會說『對不起』,要切實改正;希望有一天早上是我誇獎你『座位附近很乾淨』,你可以回答『謝謝』!」 下課時間,幾個男生到球場打籃球、活動筋骨,其中小宏(化名)和小豫(化名)起了衝突,來到導師面前。小宏說:「打球時,因為我犯規,小豫就罵我髒狗,然後我傳球給他時,不小心手滑,讓球輕輕地打到他的肚子。我當下有說對不起,但他可能沒聽到,就生氣地衝過來,我有點害怕就轉身跑走,他就跑過來很用力地抓我的衣領,把我的脖子抓傷了。」導師聽了這段,便知漏洞百出,但不動聲色,要小豫陳述一遍。小豫說:「雖然我有罵他,但他也罵我豬,而且他是很明顯故意用力地用球打我的肚子,打得很痛,並沒有說對不起。我要問他為什麼打我,他一直跑掉,我只好抓住他,不小心抓到他的脖子,但我並沒有想傷害他,而且我剛剛經過他身邊時有說對不起了。」 聽完雙方的說法,導師分析道:「根據你們的說法,你們兩位都有需要反省與道歉的地方。首先,兩人都使用了不禮貌的言語。即使在打球時,也不應口出惡言。其次,都發生了用球打到對方或用手抓到對方的情形。無論是不是無心之失,都應表示歉意。雙方都認為對方『先怎麼樣』、『是故意的』、『很用力』,而自己只是『不小心』、『輕輕地』;但即使對方先有不當行為,也不表示自己就可以以惡制惡。而且,『不小心』也不等同於完全沒有責任。所以,你們兩位都應該向對方道歉。」 說到這兒,兩位都點點頭,表示認同導師的教誨。但到了要道歉的環節,兩個小男生卻都彆扭到不行,兩個都說自己早已道歉了,但兩個都說並沒聽到對方道歉。導師只得說道:「道歉應該誠心誠意,而且對方聽到才算數。你們在我面前再好好道歉一次吧!」結果,兩個都極其不自然地扭扭身體、動動嘴巴,好不容易才從嘴裡擠出極小聲而模糊的三個音,勉強類似「對不起」三個字,好像道歉是多麼有失面子的事。導師看得出他們已是盡了極大努力才「拉下臉來」,若再要求他們非得字正腔圓地說出那三個字,簡直是難如登天,只好告誡幾句「以後要好好相處」云云,就讓他們離開了。 下班回家後,導師看著電視新聞中的政治人物或影視明星,面對醜聞的應對方式,再想到班上同學的行為,不禁想到:把「說對不起」當成太容易、或是太不容易的事,好像都不是好事。看看新聞中有的人犯錯時立刻出面道歉,但一再重犯;有的人堅持不道歉,硬拗到底;能夠第一時間誠心道歉、而且不再復犯的,倒也屈指可數。至於自己,不久前與家長溝通時不慎失言,也選擇了在第一時間極力解釋,在「第二時間」才猛然驚覺自己說了過多越描越黑的話,並趕緊道歉。犯錯時如何恰到好處地道歉,且發自內心了解自己的錯處,警惕自己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不要再犯——看似不難,實是要相當的歷練和修養才做得到呢!
-
金門啟建水陸法會的公益與功德皆歸全民
緣吾鄉金門於民國九十三年至九十八年間凡三次,由地方鄉賢、海內外鄉親共同發起「金門地區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其目的在祈求金門永離戰爭災禍,為先烈祖靈超渡以淨鄉土;虔心祈求消災解厄,讓我們世代子孫,在自己的清淨家園安居樂業。 時蒙各級長官贊同支持,省主席、縣長、主委及縣議會議長擔任法會發起人成立籌備會,兩岸三地與海外鄉親出錢出力,歷任縣長鼎力相助,及至法會功德殊勝圓滿,年來境內風調雨順,雖有新冠疫情侵擾全球,吾鄉仗佛菩薩慈悲庇佑,境內安然無恙,萬民感戴,兼具孝親功德與大眾公益的精神理想。 歲月匆匆過,距前次水陸法會,已有十五年之久,諸多海內外鄉親懇切要求,期待金門再啟建水陸法會,藉此佛法殊勝因緣,為祖先做功德,為子孫消災祈福,陰安則陽泰,萬事順遂吉祥。籌辦一場水陸法會需要的人力、物力極為龐大,除了以誠心、決心和毅力來籌募推廣,通告十方法界四聖六凡、以及全體海內外鄉親共同誠心參與,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法會不是某些特定人士的事,也不只為某些特定人而為,佛法真義即平等慈悲,誠心一致,功德就一致,絕對沒有差別心,只要生起信心,寧靜虔誠祈求,都可以為祖先拔濟度脫,往生淨土,法會期間茹素不殺生,並且多唸阿彌陀佛助力,果報不可思議,這樣的用功法門,捐一百元跟捐一百萬元,功德是相同的。 凡報名參加法會者,冥陽皆會有靈感,如果無法親自到場與會,無論在海內外記得於家中佛壇召請祖先,請他們前往參加法會,若無佛壇,亦可於家中清淨的地方或對門口,雙手合十誠心恭敬召請,口唸:「奉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引魂菩薩、仗佛光明慈悲願力。弟子○○○(功德主姓名)召請○氏歷代祖先(三代內可唸其姓名)以及闔家宿世歷代冤親債主,前往金門縣金湖鎮太湖路三段1號(金湖國民中學)參加「金門地區啟薦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以受甘露法味,願佛菩薩慈悲,功德善皆受食飽滿,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更祈解冤釋結,令弟子並眷屬身心自在、業障減輕、消災增福、吉祥平安。」 召請文唸畢,上香於爐上,或雙手合十,再唸三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想祖先已隨佛菩薩前往法會道場。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可見孝親圖報,自益良多,每次法會都是為眾生拔一切業報,但因為眾生各有習性,業報不同,修為次第差異有別,有需循序漸進,逐一開化之必要,終至皈依三寶往生淨土,故法會旨在超拔六道眾生,脫離輪迴,不以一次為足,猶如學海無涯,層層考試品位節節高升,為祖先做功德很重要;若有繼承祖先房地財產者,更應把握十年一次難得的水陸大法會機會,以孝心感恩回報祖先。得到功德的祖先,必將保佑子孫平安順利、事業發達,冥陽兩利、皆大歡喜。 今年水陸法會盛典,秉持前次法會精神與規範,設想更為周延: 一、迎請全縣各村落境主神明駐駕護法,同享佛法妙味,真趣菩提之向,威儀莊嚴殊勝,永保家園清淨平安。 二、以平等心、慈悲心,超薦地區無主孤魂,為本次法會重點。據金門殯葬所統計目前暫厝在所內的無主骨骸有近萬具。加上數百年來落番未歸的海外鄉親,過往祖先無人奉祀者難以估計,今朝水陸大齋盛會,因緣難得,為祂們超渡拔薦,是責任,也是善機緣和空前的大功德,我們共同圓滿。 三、忠烈先靈為國獻身於金門,吾等當以敬佩感恩之心,召請參與法會,往生淨土。啟建水陸法會超渡之功德,無以倫比,常現異象,前次法會圓滿送聖時,瞬間雷電交加、疾風勁走,閃光接海,氣沖斗牛,普降甘霖,見者無不動容,一時幽怨化為金光,祥瑞之氣盈滿金門全島,當下全體人員都心生歡喜。 以法會友,弘法利生,是舉辦法會教化生靈的方式與理想,今年廣邀兩岸三地、南洋各國及各方善心大德,共同參加,在大家慈悲心願力下,家家孝親功德滿,村村平安吉祥多,阿彌陀佛!(不支稿酬)
-
醫生百百款
近聞某家醫院醫生「找錯病人開錯刀」的離奇新聞,一位白挨一刀,一位該開未開。讓我想起年輕時曾因尿液潛血陽性,至臺北某知名診所看泌尿科,醫生安排膀胱鏡檢查,只需局部麻醉。檢查當日,護士叫我躺在手術檯並脫掉內褲,先進行周邊消毒,並言「等一下你會睡著。」「我是騎機車來的,可以騎回去嗎?原來局麻也會睡著。」護士聽我一問,再看病歷,聳了一下肩,發現只是局部麻醉,幸虧護士有言而我有問,否則就白被全身麻醉一場,醫療疏失常因習慣性動作出了差錯。 自幼生長於金門,當年生活貧困、醫療匱乏,加上交通不便,感覺醫院遠在天邊、醫生住在海角。幼兒時發燒就吃蟑螂膽,腹瀉就服蟑螂屎,幸無記憶。及長,浦邊雜貨店已有販賣各類成藥,發燒就買「五分珠」,咳嗽就吃「傷風克」,腹瀉就服「鷓鴣菜」,牙疼就用「檸檬精」,這是當年一成不變、人人適用的處方。國小階段,鼠蹊部常不期然長出硬塊,寸步難行,父親以腳踏車載我到洋山衛生連注射「盤尼西林」,當年軍醫比民醫普遍,免費嘉惠無數縣民。 時至今日,醫術精進、醫藥普及,醫療院所,林立街頭,各門各科,任君選診,大病小症,一律交由醫生,因而看遍醫療院所,也見過形形色色的醫生。 ◎速戰速決型:早年病歷手寫,曾因感冒掛號,醫生每問一症,便開一藥,問診結束,處方完成。並未量量體溫、看看喉嚨,做一通盤評估,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感!莫非醫生閱病無數、未卜先知、斷病如神。 ◎急診救急型:有云:「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急診室的醫生採輪班制,掛急診的病人則是七病八痛,若逢非本科醫生值班,可能出現亂投醫的現象。記得小女出生三個月,夜半高燒不退,急至附近小醫院掛急診,適逢非小兒科值班,醫護共商劑量,令我們心驚膽跳,所幸安然出院。也是小女年幼時,深夜咳嗽發燒,改至北市某大醫院急診,照了X光,兩位醫師對著片子反覆再看、斟酌再三,確定為肺炎,開了高單位抗生素服用,小女不堪負荷,手指顫抖,回診看主治醫師,我問:「肺炎有沒好些?」「誰說是肺炎?」「急診醫師說的。」「這些藥以後別吃了!也不必再來。」又是一場誤診吃錯藥的下場。 ◎幽默風趣型:年輕時左額有顆突出物,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公牛轉世?因而牛角尚未退化。及至任教重慶國中才到公保大樓掛三總骨科,醫師說是「骨瘤」(骨上長骨),但要改掛神經外科,我問手術風險,醫師回答說任何大小手術都有風險。於是改掛臺大神經外科,同樣問其風險性,「就像人走在路上被車撞死」(喻風險低),驚嚇的譬喻令我印象深刻。手術當日,醫師問我的家屬呢?我說家屬沒空。「人家連拔顆牙都要家屬陪,沒有家屬我不敢開。」待家榮弟帶著母親去才肯動刀。去年腎功能不及格,榮總腎臟科醫師說:「只要好好保養,可以再用三四十年。」安慰大於實質,真愛說笑,即使非真,聊以欣慰!醫師幽默風趣,化解診間的苦悶,帶給病人新希望。 ◎視病猶親型:一般而言,看病是煩瑣的,診間是沉悶的,醫病關係是冷漠的,但這一類型醫師笑臉迎人、和藹親切、診察細心、有問必答,處處為病人設想,主動為病人檢查,讓病人看病如見親友般的輕鬆,不具壓力,令病人滿意度高,信任感足,是位兼具愛心、耐心、貼心的良醫。 ◎態度惡劣型:曾跟母親到附近一家皮膚科就醫,一進門就沒好口氣,如見仇人似的,當醫生用液態氮為母親噴眼眶周邊突物時,隨即催趕母親起身離位,母親說:「我眼睛睜不開,你至少給我一張衛生紙擦拭。」姑且不論母親高齡,連最基本的禮貌佛心都沒有,母親從此謝絕往來。 ◎三緘其口型:醫師深知「沉默是金,寡言是福」之理,對你所問,不理不睬,休想從醫生口中得到答案,最後是不知病情、不曉報告,丈二金剛、滿頭霧水而返。 ◎沒完沒了型:一就診先誇大病情,讓病人畏懼萬分、不敢不來,曾因足底長了一顆不知是疣或是雞眼,走路壓痛,醫師以液態氮治療,不知不覺地就診了23次,長達23週,掛號費花了3,450元,仍未治癒,於是改至公保大樓看某位皮膚科醫師,如實相告,醫師只「蛤」了一聲,不知何意?經其三次治療,完全根治,真的是「食對藥,青草一葉;食毋對藥,人參一石」。 ◎好了別來型:這一型與沒完沒了型恰恰相反,常說「藥吃完了就不必再來」。曾有一位腸胃科醫師,開了一週的藥,我問如果好了要不要再來,醫師回說:「好了來幹嘛?」信誓旦旦、直截了當,「有病升堂,無病退堂」。 ◎慢如龜速型:候診是磨練,看病是折磨,時間長短,過猶不及,曾陪內人到診所看眼科,等一位需二十分鐘,直到下午返回,原來是醫師邊看手機,也不知是為公為私?一兼二顧,醫師辛苦,病人煎熬。 ◎眾說紛紜型:醫師看多了,各有高見,天差地遠,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若是同時看了中西醫,中醫說西藥傷肝,西醫說中藥傷腎,該聽哪位?該吃哪藥?不知所從。難怪金門俗語云:「先生緣,主人福」,就在某機緣巧合下,藥到病除。 走上街頭,舉目四望,醫療招牌,琳瑯滿目,兒時醫療遠在天邊,今日已是近在眼前,醫生各有專擅,也各有類型;病人各有病痛,也各有需求,選你所愛,看你所需。雖然有人說「慢病者長壽」,我不認同,試問有誰不想「無病一身輕?」快樂活一生。父母生我育我,醫生醫人救人,偉大情操,恩同再造,當感恩戴德!
輕鬆學英語
-
A Visit to the Haunted House 參觀鬼屋的奇妙經歷
上週末我遇到了一件又奇怪又難以置信的事。那天原本陽光明媚,但突然間下起大雨。我和朋友 Jeff(胖胖的傑夫)在田野中奔跑,想找個地方躲雨。我叫 Jack(瘦瘦的傑克)。我們發現一間房子,它看起來華麗、古老,而且非常偏僻。我們覺得那可能是間鬼屋。身為兩位勇敢的少年,當然決定進去探險看看。 一走進去,一位老爺爺接待我們,他叫 Dennis(老丹尼斯)。他帶我們到客廳,天花板上有一盞大吊燈,讓整個房間看起來很高級。牆上掛著一位英俊勇敢士兵的照片--會不會是年輕時的丹尼斯呢?誰知道呢?這位老先生一路上都很安靜,看起來懶洋洋又想睡。 他說:「我要在沙發上睡一下,你們自己當自己家吧。」 我和 Jeff 一頭霧水,因為沒有枕頭可以靠,也沒有被子可以蓋。我們只好勉強躺在一間空房間的角落。說實話,地板一點也不舒服,但我們實在太累,很快就睡著了。 隔天一早,溫暖的陽光把我們叫醒。我們起床後去找丹尼斯,卻只看到一副骷髏。這時我們早就不是什麼勇敢少年了,嚇得拔腿就跑,回到田野裡。就在這時,我們回頭一看,那間華麗又古老的房子竟然消失了。風把一張舊照片吹到我們手中,那是丹尼斯的照片,上面寫著:他在二十年前的戰爭中就已經過世了……。
-
Care for Your Fish 照顧你的魚
Fish are quiet pets. They are easy to feed. You can just put fish food in the tank and let them eat. You don't need to play with them. The following tips will help you care for your fish better. First, you have to have a fish tank that you can see through. The fish tank must be big enough for the fish. It should also have a lid to stop the fish from jumping out. Second, you need to get the things the fish need. They need lights, a heating rod, a filter, an aquarium pump, and seaweed. They may also need some stones and shells. Third, clean the tank every two months. Cut the seaweed with clean scissors and throw away the trimmings. Use a drain pump to change the water in the tank. Make sure the pump is working properly. Lastly, always check if there's enough fish food. You have to give your fish the right food. The food should be the right size for them-not too big or too small. Don't feed them too much because they can't eat too much! Remember, fish die easily. You must make sure you have everything the fish need. If you don't, your fish may die. 魚是很安靜的寵物,也很容易餵食。你只需要把魚飼料放進魚缸,讓它們自己吃就可以了。你不需要跟它們玩。 以下是一些照顧魚的小建議,讓你能更好地照顧你的魚。首先,你必須有一個可以看得清楚的魚缸。魚缸要夠大,讓魚可以自由游動,並且要有蓋子,防止魚跳出來。 其次,你需要準備一些魚需要的東西。魚需要燈光、加熱棒、過濾器、水族箱泵以及海藻。它們可能還需要一些石頭和貝殼。 第三,每兩個月清潔一次魚缸。用乾淨的剪刀剪海藻,並且丟掉剪下來的部分。使用排水泵更換魚缸裡的水,並且要確保這些設備運作正常。 最後,要記得常常檢查魚飼料夠不夠。你必須給魚合適的食物,食物的大小要適合牠們,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要餵太多,因為牠們吃不完的! 記住,魚很容易死。你必須確保所有魚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如果你沒準備好,它們可能會死掉。
-
My Family 我的家庭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My dad is handsome and smart. My mom is smart, too. They are both busy with work. I have an older brother. He like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on weekends. W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We don't like doing homework, but we like doing housework. 我的家庭有四個人。爸爸既帥又聰明,媽媽也很聰明。他們都很忙,常常工作。我的哥哥比我大,他喜歡在週末玩電腦遊戲。我們每天都上學。我們不喜歡做功課,但我們喜歡做家務。
-
A Spooky Experience 一個可怕的經歷
Something strange and unbelievable happened to me last weekend. Jack and I had planned to go to a national park. On our way there, it suddenly started to rain.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run to a spooky house nearby. "Knock, knock! Anybody home?" When there was no reply, we opened the door and saw an old lady dressed in white. "She looked just like anyone's grandmother," I thought to myself. She calmly welcomed us into the house, as if she had expected our visit. "It's already too late. Stay for the night and continue your journey tomorrow!" she said. Jack and I looked at each other for a moment and agreed hesitantly. At that time, we hadn't realized that staying overnight in the spooky house was a bad idea. We followed the old lady into the living room. It was big but quite empty. She showed us a large blue couch where we could rest, and a small bathroom nearby where we could take a shower. After we took turns in the shower, the old lady returned and said, "I'll be sleeping in my room. Sleep anywhere you like. Have a good rest, boys." After we waved goodnight to the old lady, Jack and I left the living room to find a bedroom to sleep in. We came to a much smaller room with only one bed and no other furniture. To make things worse, the ceiling lights kept flickering, and we could hear strange noises coming from the walls. We tried to figure out where the sounds were coming from, but there was nothing we could do to stop them. The only thing we could do was ignore the noise and try to sleep. To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Jack and I sat back to back. It had been a long day for both of us, so we soon fell asleep. The next morning, we woke up early and quickly got ready to leave. Before we left, we wanted to thank the old lady for her kindness. To our surprise, the old woman had turned into a skeleton, still dressed in white, sitting motionless on the blue couch where we had sat the night before. We were so shocked and scared that we screamed and ran out of the spooky house. Even now, we still can't explain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What a spooky experience! 上個週末發生了一件奇怪又難以置信的事情。我和Jack計劃去一個國家公園。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只好跑到附近一棟陰森的房子避雨。 「敲敲!有人在家嗎?」 沒有回應,我們便推開門,看到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老奶奶。「她看起來就像是每個人的奶奶,」我心裡想。她平靜地迎接我們進屋,好像她早就預料到我們會來。 「已經很晚了,留下來過夜,明天再繼續你的旅程吧!」她說。 Jack和我對望了一眼,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同意了。那時,我們並沒意識到在這間陰森的房子過夜根本不是個好主意。我們跟隨老奶奶走進客廳。那裡很大,但空空蕩蕩的。她給我們指了指一個藍色的大沙發,讓我們休息,並告訴我們旁邊有一間小浴室,可以去洗澡。我們輪流洗完澡後,老奶奶再次出現,說: 「我會去我的房間睡覺。你們隨便選個地方睡,休息好,孩子們。」 我們對老奶奶說了聲晚安後,便離開了客廳,開始尋找可以睡覺的房間。我們來到一間更小的房間,裡面只有一張床,沒有其他家具。更糟的是,天花板的燈光不停閃爍,還能聽到一些從牆壁裡傳來的奇怪聲音。我們試著找出聲音的來源,但發現沒辦法阻止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忽略這些聲音,試著入睡。為了互相照應,我和Jack背靠背躺著。那天我們都很疲倦,沒過多久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很早就起來,迅速準備好離開。在離開之前,我們想感謝老奶奶的好意。 但讓我們驚訝的是,老奶奶變成了骷髏,依然穿著白色衣服,靜靜地坐在我們昨晚坐過的藍色沙發上。我們嚇得尖叫著跑出這棟陰森的房子。 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無法解釋那晚發生了什麼。真是一個可怕的經歷!
-
My brother 我的弟弟
My little brother is the most adorable person in my life. He has big, round eyes, a small nose, and a mouth. I feel happy whenever I see his smile. Although he can be naughty sometimes, he is actually very smart and likes to act like a spoiled child. We often ride bicycles together, play tag, talk about homework, and do many other things. I am very happy to have him as my brother. He makes our family life full of laughter and warmth. 我的弟弟是我生命中最可愛的人。他有大大的圓圓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每當我看到他的笑容,我就覺得很開心。 雖然他有時候會很頑皮,但其實他很聰明,還喜歡裝作像個被寵壞的小孩。我們常常一起騎腳踏車、玩捉迷藏、討論作業,還有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很高興有他當我的弟弟。他讓我們的家充滿了歡笑和溫暖。
-
All About Me 關於我
My name is Ivy. I'm 10 years old. My height is 144cm and my weight is 32kg. I like ghost videos because I am brave. My favorite subject is PE because I like playing soccer. I also like English class. My favorite foods are ice cream, hamburgers, and fries. That's all about me. 我的名字是Ivy。我10歲。 我的身高是144公分,體重大約是32公斤。 我喜歡鬼片,因為我很勇敢。 我最喜歡的科目是體育,因為我喜歡踢足球。我也喜歡英文課。 我最喜歡的食物是冰淇淋、漢堡和薯條。這就是我啦!
-
Exploring the stories of Sihu Village
本期文章為金門大學企管二乙僑生吳紹良同學探訪泗湖之作品,透過吳同學精心採訪及文字表達,希望能讓更多國外旅客認識金門之美,也提供本報讀者英文學習之參考。 Located in the countryside of Kinmen (金門), Sihu Village (泗湖村) is a charming testament to the island's rich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With its well-preserved Hokkien-style architecture, serene ponds, and lush fields, the village offers a peaceful escape from modern hustle. As one of Kinmen's many historic settlements, Sihu embodies the island's unique blend of Fujianese culture and wartime legacy. Strolling through its narrow lanes, you'll encounter century-old stone houses, ancestral temples, and remnants of Kinmen's military past—all set against a backdrop of idyllic rural scenery. Beyond its scenic beauty, Sihu Village is a living community where traditions endure, from local handicrafts to age-old customs. Whether you're exploring its quiet pathways, admiring its traditional swallowtail roofs, or learning about its role in Kinmen's storied past, Sihu provides an authentic glimpse into the island's enduring spirit.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y and legends of the Wind Lion God in Houhu fills me with a deep sense of wonder. This isn't just a stone statue - it's a powerful spiritual guardian that has watched over the village for generations. The way villagers believed it could punish wrongdoers by breaking animals' teeth gives it an almost supernatural presence. It's fascinating how this cultural artifact blends practical wind protection with deep spiritual beliefs, showing how closely intertwined daily life and folklore were in traditional Kinmen society. The restoration efforts in the 1950s speak volumes about how valued this Wind Lion God was to the community. Even after years of weathering and damage, the villagers recognized its importance enough to carefully rebuild and reposition it. The ritual of using white rooster blood to empower it adds another layer of mystical significance. These traditions reveal a worldview where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realms constantly interact, where a well-placed statue could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rmony and chaos for the whole village. What strikes me most is how this Wind Lion God represents Kinmen'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Positioned strategically to block winds from Mount Taiwu while avoiding populated areas, it shows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forces. The detailed craftsmanship - from its fierce fangs to the seven stars on its face - transforms it from mere decoration into a character with personality and power. Even today, knowing these stories makes me see these stone guardians differently, as silent witnesses to centuries of history and belief. Learning about Mr. Gong fills me with a solemn respect for the way communities honor even the unknown. The small, humble temple housing a pair of unidentified human bones speaks to a deep cultural reverence for the dead—a belief that even nameless souls deserve dignity and worship. It's moving to think that fishermen, upon discovering the bones, chose not to discard them but to enshrine them, transforming a chance finding into a sacred tradition. The fact that villagers still offer sacrifices during festivals, and that even the deity Lord Liu acknowledged Mr. Gong's presence, shows how seamlessly this unknown spirit has woven itself into the fabric of Sihu's spiritual life. There's something haunting yet beautiful about this practice. The bones could belong to anyone—a lost sailor, a forgotten traveler, or even a victim of war—yet they've become a protective force for the living. The 2008 reconstruction, where Mr. Gong requested a raised base to avoid dampness, adds a strangely intimate touch, as if the spirit itself still cares for its own resting place. This blend of mystery, respect, and communal care makes Mr. Gong more than just a folk belief; it's a testament to how humanity seeks meaning in the unknown, turning even fragments of the past into guardians of the present. The Stone Turtle's history stirs a different kind of awe—one tied to survival, play, and the unseen forces of nature. At first glance, it's just a rock formation, but its role as a bomb shelter during the 1949 August 23rd Artillery Battle gives it a heroic weight. Imagine villagers huddled beneath it, finding safety in its shadow while war raged outside. Later, it became a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a place where laughter and games momentarily eased the hardships of postwar life. This duality—protector in crisis, companion in peace—makes the Stone Turtle feel almost alive, a silent witness to generations of joy and fear. The legends around it deepen its mystique. The tale of the antique dealer who suffered misfortune after disturbing the Stone Turtle suggests a lingering spiritual presence, one that punishes disrespect. The geomantic belief that Sihu's landscape resembles a "tiger forcing a turtle into water" adds another layer, tying the stone to the village's very identity. It's fascinating how a natural formation becomes a character in local lore, its "divine power" shaping both land and lives. Today, though children no longer play around it, the Stone Turtle remains a sacred stop during temple processions—a reminder that some guardianship never fades, even when the world changes around it. Learning about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fills me with a deep sense of reverence for how faith and community intertwine in Sihu Village. This temple is far more than just a place of worship—it is the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heart of the village, a living force that has shaped daily life for generations. The idea that the temple, the deity (the "King"), and the villagers form an unbroken chain of mutual care and devotion speaks to a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 where belief is not just personal but collective, binding people together in shared ritual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at strikes me most is how every aspect of life—from temple construction to seasonal festivals, from divine consultations to communal labor—revolves around this sacred space. The temple is not just a backdrop to life; it actively guides it, offering protection, moral order,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emphasis on selflessness and collective benefit in maintaining traditions is especially moving. It suggests that the temple's endurance isn't just about faith in the divine, but also faith in one another—a shared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what uplifts the entire community. There's also something powerful about how the temple adapts. The mention that "customs can be established or changed" reveals a dynamic spirituality, one that balances deep-rooted tradition with the need for renewal. This isn't a stagnant relic of the past, but a living institution that evolves while holding fast to its core purpose: fostering harmony and justice under the King's watchful gaze. To witness such a tradition is to see how sacred spaces can become the soul of a community, anchoring identity and purpose across centuries. Ultimately,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feels like a testament to resilience—not just of a temple, but of the people who sustain it. It reminds me that the most enduring traditions are those that unite, adapt, and above all, serve the greater good. Walking through Sihu, one can almost feel the presence of that unbroken chain, link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n endless cycle of devotion and care. Exploring the stories of Sihu Village—from its Wind Lion Gods and Mr. Gong's humble shrine to the Stone Turtle's protective embrace and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s sacred influence—reveals a community where history, spirituality, and daily life are deeply intertwined. Each landmark is more than just a physical structure; it is a vessel of memory, belief, and resilience, shaped by generations of villagers who have relied on these guardians for survival, identity, and hope. The Wind Lion God stands as a fierce protector against both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threats, embodying Kinmen's struggle against the elements and its unyielding spirit. Mr. Gong's shrine, with its anonymous bones, reflects a profound respect for the unknown dead, transforming chance discoveries into enduring traditions of reverence. The Stone Turtle, once a wartime shelter and children's playground, carries the weight of legend, its geomantic power a reminder of the unseen forces that villagers believe shape their fate. And at the heart of it all,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orchestrates communal life, binding people together through rituals that balance divine worship with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 金門大學王宏男博士(評析):來自南洋的學子吳紹良同學,在我這學期通識中心開設《金門生態學》中,展現了令人讚賞的穎悟之姿。尤其在《泗湖村史》的筆耕之間,字裡行間流淌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眷戀。願他在往後的四年光陰裡,這份赤忱之心,終能學有所成,圓滿大學之夢。
-
Where Will I Be in Ten Years? 十年後的我會在哪裡?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your future is to create it." - Abraham Lincoln In ten years, who will I be? Will I find success and happiness? The future is unknown,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 have the power to create it. This is the story of my journey ahead, the choices I will make, and the person I will become. My name is Nick. Right now, I am a student at Jin-Ning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and reading books. In ten years, I will be twenty-four years old. I plan to study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cram school teacher, because not only can I choose the students I want to teach, but it is also a stable job that allows me to earn a lot of money. Most importantly, I feel accomplished when teaching students and learning new things. I have some dreams that I want to achiev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see a Taylor Swift concert, and earn a lot of money. These dreams are not easy to achieve, so right now, I have to improve my English skills by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and watching English videos every day. I used to like English songs just because of their melody, but now, I've star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lyrics and try to sing along with them. I think this is a good way to improve my English. Step by step, I believe I will get closer to the life I dream of. The road will not always be easy. Sometimes, English grammar will be difficult. Sometimes, traveling will be too expensive. I might not get into my first-choice school. But each problem will help me grow stronger. Problems are not walls - they are steps that help me become the teacher I want to be. In ten years, I hope to be more confident and brave. I wish that when I face a problem or make a mistake, I will be able to handle it better. I feel excited and nervous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it is challenging. Lincoln said that we can predict our future by creating it. I say that we can create our future by first being brave enough to dream it.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亞伯拉罕‧林肯 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會找到成功與幸福嗎?未來是未知的,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我有能力去創造它。這是我未來旅程的故事,這些是我將做出的選擇,還有我將成為的人。 我叫Nick。現在,我是金寧國中小學的學生。我喜歡聽音樂和閱讀書籍。十年後,我會是24歲。我計劃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英語系繼續深造。未來,我想當一名補習班老師,因為不僅可以選擇我想教的學生,這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讓我能賺到很多錢。最重要的是,我在教學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會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有一些夢想想要實現:環遊世界、看一場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以及賺很多錢。這些夢想並不容易實現,所以現在,我每天都會聽英文歌和看英文影片來提升我的英語能力。我以前喜歡英文歌,只是因為它們的旋律,但現在,我開始更注意歌詞並試著跟著唱。我認為這是提升我英語的好方法。一步一步來,我相信我會越來越接近我夢想中的生活。 這條路不會總是那麼容易。有時候,英語語法會很難;有時候,旅行會太貴;我可能無法進入我的第一志願學校。但每一個問題都會幫助我變得更強大。問題不是牆壁,而是幫助我成為理想中的老師的階梯。 十年後,我希望自己能變得更有自信和更勇敢。我希望當我面對問題或犯錯時,能夠更好地處理。我對未來既興奮又緊張,因為它充滿挑戰。林肯曾說過,我們可以通過創造來預測未來。而我說,我們可以通過勇敢地去夢想,來創造我們的未來。
-
強化應變能力 本縣城鎮韌性防空演習逼真
金門地區於昨(18)日上午10時至11時30分實施「2025城鎮韌性(防空)演習」,歷時90分鐘,過程緊湊紮實。在縣府、軍方與各單位的縝密規劃及通力合作下,圓滿達成演練目標,獲得視導長官高度肯定。擔任指揮官的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期許,透過此次演習,深化民眾居安思危的意識,建立自救互救的能力,並祈願兩岸和平發展,讓民眾永遠遠離戰爭威脅,安居樂業、生活無憂。 此次演習配合國軍「漢光41號演習」辦理,假想金門地區猝然遭受敵對勢力襲擊,由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發布防空戰情,地區所有機關、學校及民眾配合警報實施30分鐘防空疏散避難演練,驗證各項防空應變機制,並檢視跨機關聯繫協調的默契與執行力。 上午9時50分,指揮官李文良陪同統裁部指導官後備指揮部參謀長薛淵銓少將、內政部吳堂安常務次長、專門委員張瑞雲、行政院動員會報何文哲上校,以及擔任副指揮官的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李其桓少將一行,前往縣警察局3樓禮堂聽取演習簡報。與會人員還包括民政處處長許慧婷、社會處處長黃雅芬、消防局局長呂英華、衛生局局長蔡建鑫、警察局局長黃壬聰、金門縣後備服務中心主任許澤鑫等人;內政部警政署專員趙令宏擔任評核官,評核警察局及各分局防空疏散執行情形。 簡報後,一行人接續至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視導防情傳遞與警報發放流程,並透過環島道路監視系統檢視用路人與民眾避難作為。10時整防空警報發放後,全縣旋即實施交通管制,員警與民防人員分布各路口協助引導人車疏散避難。由於期前宣導充分,民眾配合度極高,道路上出現難得的淨空畫面,顯示金門居民防空避難觀念深植人心。 李文良與指導官一行人前往金城市區、工務處、金城車站、大賀藥局與金城鎮公所,檢視員工及民眾疏散避難演練情形。10時30分警報解除後,隨即進行戰災搶救演練,由消防局模擬中華電信機房遭敵空襲導致建物倒塌、火災及設施損壞,展開緊急救援行動。衛生局則在金城衛生所設立急救站,依檢傷分類標準,對輕症者進行現場包紮止血,重症患者緊急送往金門醫院搶救。 社會處與金城鎮公所在金門城活動中心開設救濟站,實施災民轉移收容演練,現場提供安置收容、生活物資、膳食供應、婦幼照護與醫療救護等服務,驗證跨局處橫向聯繫與即時應變能量。 統裁部指導官薛淵銓少將講評指出,當前戰爭型態與以往大不相同,敵人投射的武器系統可涵蓋台灣全島各地,任何城鎮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他指出,防空演習已從行之46年的「萬安演習」改名為「城鎮韌性防空演習」,重點在於強化民眾面對複合式災難的應變能力,以減低空襲帶來的損害。 薛少將肯定金門居民在聽聞警報後,能迅速進入防空設施避難,展現高防衛韌性。他指出,金門居民的避難掩蔽觀念與能力,遠比台灣本島來得強烈,這是因為金門長年做為戰地前線,無論坑道、碉堡、地下室都蘊藏無數戰爭記憶與教訓,這種面對危難的反應,早已融入DNA中。 薛少將分享自己過往來金門服役與執行公務的印象。他感性地表示,金門的軍民融合與全民防衛觀念,是台灣最值得珍惜與效法的典範。他期勉所有縣市及民眾,都能透過每次演習累積實戰經驗,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曾在金門當兵的內政部常務次長吳堂安表示,金門近二、三十年來的發展已完全顛覆他過往的印象。他也高度肯定此次演練整合與應變能力,從警報發放、防情傳遞、戰災搶救、急救站到安置收容站,都展現金門對防災的高度重視。吳次長感謝慈濟等民間團體在物資與心靈輔導上的協助,展現公私協力守護家園的精神。他呼籲全民除關注戰爭風險,也應將極端氣候天災納入演練考量,建立全方位的防衛與災防韌性。 副縣長李文良總結時表示,每次參與演習都深感動容,因為戰爭對金門老一輩來說,是「刻骨銘心」的親身體驗,那種面對生命財產危機時的應變能力,早已融入金門人的DNA。他坦言,雖然不願戰爭發生,但一旦發生,民眾必須具備自救能力,保護好自己,軍方才能專注於防衛任務,而無需分神照顧民眾。 李文良指出,金門「軍民一家」與「愛民敬軍」的精神深厚,民眾若有餘力,甚至能反向支援軍方後援物資。他強調,「韌性強調的是恢復能力,若能做好萬全準備,災害與戰爭造成的損害必定降到最低,人民生活也能更快恢復常態,這才是全民防衛最終的目的。」 此次演習圓滿完成,不僅展現金門縣政府與軍方的高度整合與執行力,同時透過軍民合作,強化全民防衛意識與整體社會的韌性。金門縣目前列管防空避難設施共134處,可容納約59,269人,資訊已公布於警政署「警政服務App」、消防署「消防防災e點通App」及金門縣警察局航空疏避專區供民眾查詢。 李文良代表縣長陳福海感謝中央各級長官的支持與指導,以及各單位及民眾的認真投入,並勉勵所有防救災人員持續精進專業能力,深化跨局處合作,攜手打造金門成為「最安全、最具韌性的幸福家園」。
-
金門縣政府研議公車路網精進案 研擬烈嶼先行試辦幹支整合 提升交通服務效益
為精進金門地區大眾運輸系統,提升民眾通勤便利性與交通資源運用效率,金門縣長陳福海近日召集車船處、教育處、觀光處與社會處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研議「金烈公車路網精進案」。針對路線調整、小黃公車搭配、學生與身障接送、電動巴士營運等重點議題進行深入討論,期透過幹支整合模式優化交通網絡,形塑更符合地方需求的公共運輸系統。 會中,縣長陳福海指出,改善公車路網是他一直以來很想要推動的重要工作,相關計畫過去遲未落實,如今時機成熟,應積極檢討實施。他表示,站牌設在地方多年,一旦要取消或調整,必然會遇到挑戰,但若能讓整體交通服務更有效率,我們就應勇敢面對、務實調整。 針對公車幹支整合計畫,經研擬可自烈嶼鄉率先試辦。該區因地形單純、轉乘需求明確,具備做為示範區的潛力。規劃將金城車站與烈嶼轉運站連結為快捷幹線,由大巴車穩定發車,配合小黃公車於烈嶼鄉內部執行支線接駁,並以每整點與半點出發,離峰時段則採APP或電話預約派車,提升彈性與效能,避免空車資源浪費。 縣長陳福海指出,烈嶼地區近年交通結構變化快速,大金門與小金門間已有大橋連結,民眾搭乘習慣也逐漸改變,傳統公車運作模式難以滿足即時彈性需求。因此推動幹支分流、轉運串接的模式,不僅是交通政策的轉型起點,更是對地區資源配置的重新檢討。 在會議中,車船處簡報指出,烈嶼轉運站將強化候車空間與設施,並配合設置LED動態資訊及照明,打造友善轉乘環境。陳福海也強調,轉運系統應兼顧高齡與身障者的使用便利,請相關單位通盤考量候車空間無障礙設計。 針對學生專車營運,簡報指出委外平均每車次成本高達新台幣4,000元,若每日派車40班,整體開銷驚人。陳縣長表示,若委外成本高昂且運能有限,應由車船處整合人力執行,並請教育處協助統計學生實際搭乘需求,據以調度,避免資源浪費。 針對電動巴士營運,會中說明已有14輛老舊車輛完成報廢作業,目前全數20輛電動巴士皆已上線服務。陳縣長認為,未來若全數改為電動車應待2030年車型更成熟再行評估,現階段維持既有規模即可滿足派車需求。 至於無障礙復康巴士服務,由於市面上難以找到可支援輪椅上下的車型,加上民間經營意願不高,陳縣長認為仍須由車船處持續協助營運,並妥善因應駕駛人力不足與加班費高漲問題。車船處表示,近期已有司機因工受傷住院、休假情形頻繁,希望縣府可給予車船處三名調節缺額,強化調度彈性,降低加班負擔,維護駕駛權益與行車安全。 會中多位與會人員亦針對幹支系統的執行方式、資源整合與人力調節提出建言,初步形成共識將烈嶼鄉做為實驗示範區,後續視實施成效逐步擴大至其他鄉鎮。 針對後續施作與推動,縣長陳福海表示,交通服務不僅是便民,更是連結醫療、教育、長照等基礎機能的重要平台。他指示,未來請車船處定期提報成效分析,並視民眾實際反應進行滾動式修正,必要時也會親自與鄉鎮長或村里民溝通。 陳縣長強調,此次路網精進案不只是交通問題,更關係到民眾日常生活品質與政府施政效能,請相關單位儘速完成路線及成本效益評估,並邀集民政處、教育處、觀光處、社會處等單位定期檢討精進方案,務求讓金門的大眾運輸更便捷、財政更永續、服務更貼心。
-
台北夏季旅展金門館熱鬧開幕 人潮絡繹不絕
「台北國際夏季旅展」昨(18)日起至21日連續4天在台北世貿一館盛大登場, 金門縣政府攜手觀光相關業者,展現金門夏季家族旅遊的多元魅力,現場更推出超值優惠價的特產及行程、打卡活動、DIY活動,以及全館滿額抽獎禮,內容豐富精彩,吸引滿滿人潮,成為旅展焦點。 觀光處長許績鑫表示,為落實縣長陳福海「友善金門、多元旅遊」施政理念,此次展館除展售特產與旅遊商品外,著重推廣金門的「友善親子旅遊」為核心形象,其中為期二個月的「金門親子嘉年華」,強調「週週有活動」,內容涵蓋親子手作、戶外探索、文化體驗等,打造適合全家共遊的行程。此外,結合「台灣觀光100亮點捲動國旅方案」主題的「金門秘境時光機」活動,精心設計穿越歷史時空的行程體驗,帶領旅客探訪四大亮點景點與軍旅文化路線,活動更設置創意打卡裝置,其中最吸睛的「巨大公仔盒」以莒光樓為背景,將歷史建築與現代創意巧妙結合,成為最新、最熱門人氣拍照熱點。 昨日金門館開幕,由縣府觀光處長許績鑫、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炳信及金門縣陶瓷廠廠長林蔚尚等人到場共襄盛舉,並於開幕活動特別加碼贈送單程來金機票一張,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吸引眾多參觀民眾參與;幸運獲得機票的游小姐表示,要帶家人一起去金門旅遊。 金門館還有多個公部門單位共同參展,烈嶼鄉公所主推「習山湖」觀光亮點與「光影烈嶼」攝影比賽;金沙鎮公所推出「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季」;全台唯一官窯「金門縣陶瓷廠」則展出客製化主題酒瓶,展現陶藝文化魅力;金門縣公共車船處推廣「台灣好行金門線×主題遊程自由配」,旅客可透過大眾運輸串聯經典景點,自由安排行程,輕鬆暢遊金門,全面感受金門多元魅力與精彩風貌。 縣府觀光處表示,金門業者帶來很多超值優惠價,特產業者天之桂貢糖、金拌麵及浯記一條根;旅宿業者金湖飯店;平尚國際的藍色公路遊程;全台唯一的官窯「金門縣陶瓷廠」的客製化主題酒商品,及最新的「金門柳營多元極限體驗園區」,讓現場民眾非常開心。而且於金門館消費滿千元,還可參加「消費滿額好禮二重送」,消費者參加第一重的刮刮樂通通有獎,還可參加第二重的抽獎,有機票、住宿券、金門特產、金廈船票、大膽島船票等大獎;另外還有打卡送「金門觀光小天使—阿特證件卡套」、DIY體驗等好康吸客活動。 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炳信表示,金門館的買氣相當熱絡,由公會組成PAK推出「金門親子嘉年華」自由行3天2夜的「機+酒」旅展價(平日價,需2人同行),詳情可電洽082-312976。 此外,喜歡客製化行程的民眾,可選擇多家旅行社推出的多元路線,如金環球旅行社「金門親子同遊 聚落巡禮」、淘寶國際旅行社「好酒不見 涼夏金門三日」、華府旅行社「金門自由選」、鄉村旅行社「轉動金門—烈嶼新魅力 跳島三日遊」及金廈旅行社「金門金好玩 大小金門三日」,歡迎民眾把握難得超值機會,規劃夏日金門小旅行。
-
金門往返五通、石井小三通船班 今全天停航
本週受到低壓及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金門氣象站表示,近期將會有持續炎熱的天氣,週日起受低壓帶影響,天氣轉為不穩定。此外,中央氣象署已經針對輕度颱風薇帕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金門縣港務處昨(18)日下午宣布,金門往返廈門五通、及金門往返泉州石井的小三通航班,今(19)日將全天停航。 近期的天氣狀況,今日因熱低壓逐漸進入南海,高溫持續上升,濕度會略減,但是要特別注意防曬以避免中暑;明日則是因受低壓帶影響,天氣不穩定,將有短暫雨。 金門氣象站說明,在低壓接近前,天氣仍十分炎熱,有高溫發生機會,注意防止熱傷害;週日在低壓通過後,金門在低壓帶範圍,有連續降雨機會,外出記得攜帶雨具並注意安全。氣象站提醒這幾日的紫外線偏高為過量級,外出仍須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此外空氣品質方面呈現「普通」情形,對敏感族群可能產生的咳嗽或呼吸急促症狀需多加注意。 同時,中央氣象署已經針對在巴士海峽上生成的「輕度颱風薇帕」發布海上颱風警報,颱風在昨日凌晨2時發展為輕度颱風,上午8時的中心位於鵝鑾鼻東南方六百公里,向西北轉西進行,預計會以通過呂宋島北端沿海至巴士海峽後進入南海,再朝廣東海面的機率較高,預測昨日下半天至今天會最接近臺灣。 針對颱風對離島天氣的影響,中央氣象署預測受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今天新竹市、新竹縣、臺中市、彰化縣、金門縣等縣市發布高溫資訊(黃色燈號),並提醒民眾注意高溫,屆時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同時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受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同時因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從昨日下午至今日晚上為止,針對金門縣在內的十二個縣市局部地區發布陸上強風特報,將可能會有平均風力六級以上或陣風八級以上發生的機率。 由於颱風的靠近,金門縣港務處依照小三通天候影響停航機制辦理,宣布因受薇帕颱風外圍環流影響,經與陸方協商,7月19日(星期六),從金門水頭往返廈門五通(共24航次)、金門水頭往返泉州石井航線(共4航次)全天停航,旅客搭船前務必預先向船公司確認航班資訊。
-
全國中小學科展金門代表隊表現卓越屢創佳績
第65屆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114年7月於新竹市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縣市的優秀學子齊聚一堂,展現創新研究成果與跨域思維。金門縣今年共計八組學生隊伍代表參賽,涵蓋國小、國中及高級中等學校各學科組別,展現出本縣在科學教育上的深厚實力與蓬勃能量。 在本屆競賽中,金門代表隊表現亮眼。其中,中正國民小學以化學科作品《「過」關斬將-不再為髒污「碳」息》,由學生許原榕、吳宸旻、楊昕叡、劉軒妤組隊,指導老師為王毓鳳老師,榮獲國小組大會獎佳作,展現小學生對於環境議題與化學實驗的結合思維;國中組方面,烈嶼國民中學學生洪宇峰則以數學科作品《殊途同歸-不可思議的七線共點》,在指導老師黃國綸老師的帶領下,勇奪大會獎第三名佳績,展現中學生對幾何之奧妙的深入理解,實屬難得;高級中等學校組方面,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由王昱翔、郭政昇與洪嘉穗三位同學組成的團隊,以作品《圓內接多邊形西姆松線的延伸思考》在數學科領域亦有出色表現,榮獲大會獎第三名,指導老師為楊玉星老師與陳維廷老師,為金門高中再添榮耀。 除了獲獎隊伍外,其餘參展隊伍同樣展現高度水準與研究熱情。中正國民小學在物理科以《舞動靜默-空間迴音高問題探討》為題,由陳宥叡、陳羿妃、李卓翰、張允霏與洪語彤五位學生共同完成,指導老師為盧志鎮老師與盧則宇老師。金城國民中學吳政陽與許彥群同學則以《ECO智慧校園》參與生活與應用科學科(一)競賽,從實務中思索科技與永續的可能性,展現跨領域素養。 高級中學組方面亦可圈可點。國立金門高級中學林河宏與郭家澤兩位學生以《以光反射法放大氣球膜的共振模態》挑戰物理領域之極限,指導老師為李育賢老師及楊素菀老師。該校另有地球科學領域作品《以校園望遠鏡觀測NGC7092星團外圍天區》,由楊甯鈞學生獨立完成,展現天文觀測與資料分析的能力,指導老師為李育賢老師及薛郁潔老師。電腦科學方面,蔡秉翰與陳玟安同學則研發《防跌守護,步步安心》系統,著眼於智慧生活與行動安全,指導老師為楊素菀老師。 本屆展覽不僅讓學生獲得跨域知識整合的機會,也讓他們在公開展示與互評過程中培養溝通表達、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等多元能力。所有參展作品皆展現出高度的創造力與對生活的關懷,獲得評審高度肯定,亦為金門縣在全國舞台上增添光彩。 金門縣政府與各級學校將持續推動科學教育向下扎根,鼓勵學生勇於提問、主動探索,並善用科技工具解決問題,期望未來有更多學子投身研究,拓展國際視野,為臺灣科學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
-
終身學習不中斷 烈嶼樂齡中心打造高齡友善學習環境
烈嶼鄉公所過去一年來推動執行「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業務,提供銀髮長輩多元化的學習課程,足跡遍佈全鄉19個社區,樂齡學員超過500人,展現終身學習新活力。西口國小接續辦理樂齡業務,持續推展樂齡學習,鼓勵銀髮長輩多學多動,享受健康生活。 烈嶼鄉長洪若珊帶領鄉公所團隊執行「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業務,深入全鄉社區,提供銀髮長輩多元的學習課程,吸引社區長輩的參與,學員人數從43人成長到506人,全鄉19個社區,其中固定拓點有7個,分別是青岐、西方、東林、上庫、上林、楊厝、東坑等社區,而非固定拓點則有10個。中心目前開設有樂齡核心、自主規劃、貢獻服務、自主學習等課程規劃,其中結合烈嶼鄉特有的低碳電瓶車,提供「景觀特色巡禮」及「電瓶車低碳旅遊」課程,為烈嶼樂齡中心的主軸特色;另也搭配全金門唯一的「烈嶼鄉環境教育場所」辦理樂齡環境教育課程,讓長者瞭解家鄉獨特的地質風貌。值得一提的是,烈嶼樂齡中心113年各項課程的申請總時數為378小時,實際執行時數420小時,執行時數遠超計畫預定的時數,執行率達111.11%。 洪若珊指出,邁入高齡社會,為提供長者更適合的學習環境,烈嶼樂齡學習據點拓展至全鄉19個社區,課程豐富多元,有生活安全、運動保健、心靈成長的知識性課程,以及配合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人文歷史、自然產物等特色課程,還搭配全金門唯一的「烈嶼鄉環境教育場所」,辦理樂齡環境教育課程,提供各社區樂齡長輩就近學習機會,不出遠門就能就近學習,鼓勵樂齡長者經由學習、建立自信、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及回饋社會。 東林社區及西方社區樂齡長者經常性的表演,展現銀髮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生命活力。 烈嶼樂齡學習中心指出,113年度樂齡業務運作,展現這一年來銀齡學員快樂學習的成果,包括配合當地環境特色的樂齡環境教育課程,讓長者深入瞭解家鄉獨特的環境,期能持續透過良好服務和課程,促進長輩活躍參與。
-
金湖花蛤季今登場 9天活動精彩不斷打造夏日歡樂派對
金門年度夏季盛事「2025金湖海灘花蛤季」即將於今(19)日至27日在金湖鎮82據點熱鬧登場!活動期間每日下午4點至晚間10點,為期9天的系列活動,從白天到夜晚精彩不間斷。金湖鎮長陳文顧誠摯邀請鄉親與遊客一同前來,共享陽光、沙灘與海風,盡情體驗最熱血、最歡樂的夏日派對。 花蛤季系列活動自舉辦以來深受在地居民及遊客喜愛,每年暑假吸引大量人潮前來金湖海灘感受盛夏氣氛。今年活動內容更豐富、規模更盛大,包含水上體驗、親子同樂、趣味競賽、市集娛樂與晚間音樂表演,將金湖海灘打造成全齡共享的夏日歡樂基地。 金湖鎮鎮長陳文顧表示,花蛤季不僅展現金湖鎮活力與創意,更是結合在地資源、推動觀光與社區參與的重要平台。今年活動地點選在景致優美的82據點,不僅保有金門海岸線的自然風光,也具備良好的活動場域條件,無論是白天參與沙灘競技、水上體驗,或是夜晚欣賞舞台演出、感受微涼海風,都是絕佳選擇。 花蛤季期間每日活動精彩連連,白天主打多元互動體驗,讓大小朋友都能暢快放電。沙灘項目包括沙灘排球、迷你足球、沙灘躲避球等團體競技項目,邀請熱血好手組隊挑戰;水上活動則設有SUP立式划槳、獨木舟與射擊體驗,讓遊客在金門海面上盡情揮灑汗水;另有氣墊城堡、親子互動遊戲與創意市集,滿足家庭旅客需求。 在兼具趣味與消暑效果的競賽部分,今年特別推出「吃西瓜比賽」與「呷冰大賽」,吸引參賽者踴躍報名、比拼速度與趣味。傳統牽罟活動也將重磅回歸,帶領大小朋友親自參與早期漁民的捕魚方式,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樂趣。 除了日間活動,花蛤季的夜晚同樣精采。舞台區每晚安排不同主題演出,結合音樂派對、社區表演與在地藝人演唱,讓整個海灘化身為夏夜歡樂的音浪世界。歡笑與音符交織出動人夜色,適合全家人或朋友們攜手共度。 此外,活動現場規劃設有美食市集與在地農特產展售攤位,邀請遊客在享受活動之餘,也能品嚐在地風味、選購伴手禮。金湖鎮公所並特別重視活動期間的交通疏導與安全維護,安排交通指揮與引導,確保參與民眾能夠安心遊玩、快樂返家。 今年花蛤季也配合環保政策推廣,鼓勵民眾自備環保杯、環保餐具參與市集與飲食活動,並設有分類回收站與定時清潔巡查,希望在享受夏日派對的同時,也共同守護海灘環境。 金湖鎮鎮長陳文顧再次邀請所有金門鄉親與全台遊客,不妨趁著暑假呼朋引伴、攜家帶眷前來金湖,一同參與這場屬於大家的夏日盛會。「2025金湖海灘花蛤季」將以最繽紛的節目、最熱情的氛圍、最友善的服務,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留下一段難忘又美好的金門夏日回憶。
-
海洋教師研習營落幕 聚焦海洋政策、生態保育、藍色經濟
為深化教師對海洋議題的認識,推動永續海洋教育,海洋委員會於16日至18日,在金門舉辦為期三天的「海洋教師研習營」。本次活動廣邀來自全台各地的中小學教師熱情參與,透過專題講座與實地踏查,全面認識台灣海洋政策、產業趨勢、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等多元面向。 本次研習課程安排豐富,邀請多位海洋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講授,內容橫跨政策解析、科技產業發展、生態保育與教育應用等主題,協助教師掌握當前最前線的海洋知識與趨勢。 在課程部分,特別邀請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總幹事陳鳳華,深入解析「海洋生態保育、救助及棲地保護」,從實務案例出發,讓教師了解海洋生物面臨的威脅與救援機制,建立生態保育正確觀念。 國立金門大學副校長高瑞新教授,則以「海洋產業與藍色經濟」及「臺灣在地海洋文化特色與傳承」為題,剖析離島與本島在產業與文化上的差異,讓教師體會在地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及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來自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的林宇銜教授,則從工程與科技角度,介紹「臺灣海洋科技產業現況與未來」的發展動向,說明包括海洋再生能源、智慧船舶、深海資源開發等前沿議題,拓展教師海洋教育的視野。 此外,金馬澎分署副分署長吳姓長官亦受邀授課,講解「海洋安全概念與實務」,包括海巡日常勤務、海域巡防與突發事件應變等內容,讓教師對海巡工作有更深入且實務的理解,也為教學內容注入真實案例與安全意識。 研習營最後一天安排戶外實地課程,由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帶領學員展開「離島生態及文化探索」,走訪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古寧頭戰史館、金門漁業文化館及大膽島等地標,不僅深入了解金門地區漁業發展的歷程與現況,也認識戰地歷史與在地文化的交織,強化對離島海洋文化資源的尊重與理解。 金馬澎分署指出,「向海致敬」是當前國家重要政策主軸,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不只是資源寶庫,更是認識世界的窗口。「海洋教師研習營」便是透過教育與實作的結合,落實「淨海、知海、近海、進海」的理念,引導教師將海洋意識內化,並在教學現場中持續傳遞。 金馬澎分署強調,藉由此次活動,期望激發教師的海洋教育熱情與教學創意,進一步將環境倫理、資源永續、綠色能源等觀念,融入課程設計與校園文化,啟發更多學子從小培養關懷海洋、尊重自然的精神,共同為台灣邁向海洋永續國家盡一份心力。
-
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的關鍵意義
縣府於6月2日召開「金門縣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114年度第1次會議」,針對「第二期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執行情形及「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核定內容進行討論,各項指標雖皆執行良好,然仍未涉及重要的文化議題,值得關注。 永續發展是21世紀全球共識,而氣候變遷則是當代最重大挑戰。1995年首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以來,全球因應策略歷經1997年京都議定書聚焦溫室氣體減量,到2015年巴黎協定確立「減緩+調適」雙軌政策架構;隨著各地氣候災害頻繁,近年全球氣候治理愈加重視「韌性」,並以「調適」(Adaptation)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主導觀念。 文化遺產作為社區集體記憶的載體,益發受到重視並納入氣候行動視角之中。2023年COP28通過全球氣候韌性框架UFGCR,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GGA)第9g項明文指出:文化遺產目標至2030年「發展調適策略,保存文化傳統與遺產,並規劃由傳統、原住民與地方知識所引領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這是全球首次將文化遺產納入氣候調適核心目標之一,重點包括:1.保護有形與無形遺產;2.利用在地智慧與傳統方法建構氣候韌性;3.強化社區參與與知識多源性整合,宣示調適不再只是生態或經濟,也應涵蓋社會文化層面。 我國於2023年將《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減緩與調適並重的治理架構,象徵與全球趨勢接軌。2024年,政府公布第三期調適行動計畫,特別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建構」訂為重點,其中「社區為本調適」被列入行動策略中;說明透過社區力量強化調適效能,是一項重要政策,然而計畫中缺少具體規劃與作為,特別是未將文化與文化資產納入,明顯不足。 回應上述清楚地國際趨勢,有幾項需要及早注意並規劃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社區文化資源盤點與指標串聯,參考HACA建議建立縣市與社區層級的文化與文化遺產調適盤點基準,導入並統計調適政策的數量,落實9g項中的量化指標。過程中應強化社區參與包容性程序,如多方參與比例並納入計畫評估。 其次,結合在地社區傳統知識導入基礎設施調適評估,如公共設施(如水圳、堤岸、空間改造等)透過調適計畫納入傳統工法或材料,尊重並導入傳統組織社群運作方式協助因應短長期災害經驗,以對應9g項指標#2。 再則為教育資源培育與多方合作與成果分享平台,將文化韌性調適課程與社區種子培力列入計畫指標,衡量「具地方特色文化調適教育活動數量」與「參與人次」,並納入調適計畫評比指標,進一步建立資料庫平台,匯整地方資訊、工具包與調適案例,促進跨社區學習與國內外文化調適工作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綜上,社區傳統文化在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中具有關鍵意義,更是與全球協作的重要機會與挑戰。建議次階段政策應首重於建立「文化韌性調適指標機制」,將文化與文化資產與國家、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連結;強化社區參與協作,結合教育、資金、平台分享等資源,將文化價值融入調適機制。唯有如此,非但強化我國社區因應氣候挑戰的韌性,更可以由從傳統知識文化為基底,建構具自我認同的永續社會。
-
遠見高視野的主管會報
金門縣政府於14日下午,召開「114年第2季主管會報暨縣務會議執行情形檢討會」。會議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會議中,縣長不僅關注各項施政的執行細節,並特地以高視野,從「戰略高度」引導各局處,期許透過大膽思維、積極溝通與爭取,克服長期挑戰,為金門鄉親擘劃永續發展的藍圖,讓金門在多元變局中穩健前行,並確保在地福祉的提升。 此次會議略從金門日報轉型案、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嚨口二營區保存與活化案、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觀光發展基金發放觀光消費券可行性評估案、金門大橋維護管理中央接管案等,可說已綜含了縣政全盤的現況與未來,規模之廣,視野之高,特引志者注目及關心,頗值論述。 會議中,陳福海縣長展現出明快果斷的施政節奏,與戰略視野。他不僅逐一檢討案情進度,更針對制度面與政策方向提出引導。縣長特地強調,金門正處於重要轉型期,各局處需具備「全局思維」,以戰略方式整合資源、解決問題,透過有效溝通、政策突破與跨部門協作,共同打造金門可長可久的永續發展藍圖。 諸如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轉型案,縣長特別指示張瑞心參議全盤掌握,強調活絡沙美商圈與金沙戲院不能僅是原地踏步,必須有「大膽的思維」。他指示張參議要以「整體的角度」思考,將金沙戲院視為金沙觀光的重要入口,連結各單位活動,形成戰略高點。 而有關鄉親醫療事宜的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及金門醫院三方共管案,陳縣長除肯定衛生局在金西、金東醫療門診中心推動上的進度,並宣布這兩項工作已完成,解除列管。然而,對於「三方共管金門醫院」一案,陳縣長則語氣堅定地指出,這項模式「管不了也無從管起」。 對此,縣長特回溯金門醫院大樓在其立委任內,是為「榮總金門分院」而規劃,也強調金門縣政府應扮演監督角色,善用「醫發基金」作為籌碼,而非直接管理,並建議考慮推動「榮總金門分院」或台大、長庚金門分院等概念。陳縣長表示,三方合作契約,應該再更審慎的評估,因此議題牽涉層面廣,將繼續由縣長層級進行協商。 至於金門縣立圖書館修建計畫案,陳縣長在肯定文化局長陳榮昌,對外參與活動的積極態度後,也指示內部管理工作,特別是圖書館修建,與文化局整體環境改造等業務,應由副局長洪蘋萱帶領團隊負責。他強調文化局環境改造,包括罕用書籍移置、石碑遷移等,目標是將文化局與圖書館的空間,還給金城居民,打造一個親近民眾的休閒環境。 盛哉高視野的「戰略高度」會議;美哉「大膽思維」的會議!我們相信,誠如縣長所言,金門縣府團隊定能堅持服務初心,從各項基礎建設著手,帶動金門不斷蛻變進步,讓金門鄉親享有無虞的便利生活及遠景,展現在每天的快意生活中,且讓我們共襄其成,遠見金門!
-
包機助攻金門遊 打造觀光新藍海
金門,這座蘊含戰地風情、獨特文化與秀麗自然景觀的島嶼,近年來積極尋求觀光產業的轉型升級。陳縣長提出「友善金門、多元旅遊」的施政理念,近期縣府亦修訂《金門縣政府獎助旅行業包機招攬旅客來金門旅行實施要點》,鼓勵業者透過包機開拓國內外市場,以活絡人潮、振興經濟。包機的確提供了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吸引原本不易抵達的客源前來金門,然而,在推動的過程中,也必須正視挑戰、評估效益、完善配套,才能真正讓包機成為助攻金門觀光的長期利器。 金門觀光的困境之一,在於交通選擇不夠多元且旅遊成本偏高,此對於國旅及自由行旅客而言,無疑是吸引力有限;對旅行業者而言,金門團體遊程亦缺乏新意,造成產品設計困難、利潤偏低,更難達到拓展優質客源、提升利潤的效果。再者,在地產業結構偏向「淺碟經濟」,內需市場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且多數遊程仍是特定路線和景點的「複製貼上」,缺乏創新體驗與異業整合,不利於經營「回頭客」。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業者,畢竟開拓市場也要將本求利,對於新產品開發和行銷,大環境仍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行。 在此背景下,縣府提出的包機獎助措施無疑為業者與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包機最大的優勢在於打破交通瓶頸,創造「一站式」的便捷體驗,尤其是對於尚無定期航線的城市或國際市場,例如越南富國島或台東等地;這不僅可擴展金門的客源版圖,更有助於測試市場潛力,累積人氣與口碑,進而吸引航空公司開闢定期航線。其次,包機團客量大且集中,能在短期內提高住房率、拉動餐飲、購物等整體經濟效益。對業者而言,政策補助降低了營運風險,提高嘗試新市場的誘因,促進多元旅遊產品的開發,例如親子遊、戰地體驗、慢活與深度體驗等主題遊程;更重要的是,透過包機可拉動國際遊客,讓金門文化的獨特性得面向多元市場,不再侷限於國內客源,此更有助於提升金門品牌價值和國際知名度,走出屬於金門遊的特色之路。 然而,包機本身亦存在侷限性。首先,費用較高且市場敏感,一旦航空公司調漲成本,業者恐因利潤空間被壓縮而卻步;再者,包機多為短期或季節性行銷手段,難以取代穩定且可持續的定期航線;此外,若缺乏後續的體驗創新與服務提升,初期吸引的遊客也可能無法轉化為回流消費,造成短期熱潮後迅速退燒。另外,在政策設計上,若獎助門檻過高或配套不夠靈活,容易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更需注意的是,地方在如住宿品質、景點承載、導覽人力等的接待能量若未同步提升,更可能導致旅遊體驗不佳,影響整體形象,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以為,為讓包機成為推動金門觀光的長期助力,在政策設計與產業布局上,至少有以下五個努力方向:一、精準行銷、拓展客群;二、強化異業結盟、豐富旅遊體驗;三、提升基礎設施與服務品質;四、制度的滾動修正與長效經營;五、推動開闢定期航線,建立永續性的市場基礎。 總之,包機政策雖非萬靈丹,卻能作為破局的起點,為地方觀光注入新動能。期盼在縣府與業界的共同努力下,地區能善用包機契機,打造觀光新藍海。
-
從對抗到共榮:兩岸關係的和平理性出路
當前世界政局正進入新一輪的大國競爭階段,中美作為全球兩大強權,在軍事、科技、外交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日益激烈。然而,無論是中國的統戰工作,或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全球推展的民主價值與援助工程,實質上皆屬雙方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工具性部門」,其核心目的並非單純擴張勢力,而是服務本國整體利益的戰略布局:強化經濟體系、鞏固地緣安全、塑造國際認同,並重構全球秩序。因此,若將中美兩強的各種作為簡化為「統戰滲透」或「外來干預」的陰謀論,並無限放大敵意與對立情緒,不僅可能模糊問題本質,更可能錯失兩岸乃至亞洲和平發展的關鍵契機。 對台灣而言,若當前對外論述持續陷入「中國崩潰論」的幻想,或過度強調「抗中保台」的對抗性政治口號,不僅無助於降低兩岸衝突風險,反而可能加劇內部民粹動員與外部戰略誤判。事實上,中國大陸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透過現代化建設、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無論在基礎建設、製造能力、數位經濟或綠能轉型方面,都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性成果,這是任何理性國際觀察者都無法忽視的現實。台灣若一味否定這一發展,不僅顯得缺乏戰略定力,也恐錯失未來區域新秩序中發揮影響力的契機,甚至陷入中國經濟將持續衰退的錯覺,使本地產業錯失中國下一輪數位經濟成長所帶來的龐大紅利。 和平,從來不是單方面的示弱與妥協,而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肯定基礎上的關係重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語言情感交織深厚,唯有從「共識增進」出發,才能為和平打下真正穩固的社會與心理基礎。這並不意味著台灣人民須喪失主體性,而是在堅守自身民主制度與生活方式的同時,理解對岸發展的歷史邏輯與民族心理,避免落入「我若存在,你即威脅」的零和陷阱。 當前中國的對外戰略正逐步轉向「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而美國則持續以自由主義價值為核心,鞏固其全球盟友體系。台灣應在這兩股力量之間,發展更具彈性與主動性的外交與兩岸交流策略,倡導「互利共榮」與「和平整合」的立場,並透過教育、文化、經貿及基層社會的多層次交流,逐步化解敵意氛圍,培養具國際視野與跨海峽理解力的新一代公民。 最終,理性與務實的兩岸對話,才是穩定區域安全、保障台灣未來發展的根本途徑。若能將中國大陸視為需長期互動與合作的戰略夥伴,而非永遠的威脅,方可真正促成區域和平穩定的環境,並讓台灣在全球政經秩序變局中找到合宜的定位與價值。畢竟,台灣的產業發展無法自絕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的結構性依存仍然深厚,脫鉤斷鏈在現實條件下亦難以全面實現。 進入新的世紀,兩岸若能跳脫國際強權「叢林法則」的生存競爭思維,不再視彼此為必須消滅的潛在對手,就有機會從「你死我活」的對抗邏輯,轉向「共存共榮」的合作視角。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更是整個亞洲區域和平與繁榮的希望。歷史與人類文明的進程,一直屬於那些能以和平、理性與遠見妥善處理複雜問題的人民與政權。
-
做好公共工程 金門明天會更好
台灣各縣、市管線單位施工是生活日常,同一條道路台水挖完,電信、電力、瓦斯和有線電視、下水道工程單位接著挖,不但馬路挖挖填填,像補丁一樣東一塊、西一塊,十分難看之外,漫長的工期更讓往來交通陷入道路減縮、封閉改道,沿路坑洞不平的黑暗期,導致民眾怨聲載道。 金門終止軍管後加速地方建設,過去主、次要道路也常有類似情況,只是金門的道路密度號稱全國第一,可替代的道路四通八達,民眾不便的感受度較低,但仍常有人質疑管線單位各自為政、浪費公帑,對以觀光為發展主軸的金門來說,其間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其實,縣府早在2008年即完成《金門縣公共設施管線調查建置計畫》,目的即在要求各管線開挖單位做到步調一致,將民眾的不便減至最低程度。但常因各單位的自身工程需求、性質不同,在實際執行時出現工程無法接續,以致整體進度延宕的情形。 縣長陳福海針對金沙地區中華電信地下化工程進度延宕的問題,近日特別召集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協調解決,提出管線施工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的處理準則,強調各管線施工單位都要做好換位思考,做到以「公共利益」為第一優先。 陳福海縣長說得好,「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這可從金門近年歷經「丹恩」、「莫蘭蒂」超級強颱摧殘,不但風倒林木以數百萬計,橫七豎八有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場景讓人怵目驚心,電力和電信設施受損更嚴重影響民眾生活,直至其後管線陸續進行地下化,才讓相關設施獲得保障,得到一個明確、有力的驗證。 再者,金門近年也相繼推動鄉村整建工程,此事攸關聚落的更新和發展,若地下管線單位包括汙水、台電、電信及自來水廠未做到完整協調和規畫,讓相關工程有序和效率執行,必然會出現重複開挖和資源浪費的問題,讓整體工程品質大打折扣,居民未蒙其利,就可能先受其害,必然會招來怨言和質疑。 孤懸海上一隅的金門,就如同過去到處可見的軍事標語,要做到「獨立作戰」和「自力更生」,相關公共建設特別是水、電和電信工程,只有平時做好必要的更新和準備作業,才能在災害來臨時,將損害降到最低和縮短復原的時間。因此,事先做好規畫、協調和切實依照進度次序進行,就是相對重要的事。 「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是縣府自金門結束戰地政務,回歸憲政常態以後,確立的目標和信條。陳福海縣長以打造金門成為健康、友善、美麗、智慧的島嶼為建設的大方向,不論是中央和地方單位都有它分工負責和協力合作的責任。碰到困難和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其間沒有推卸和迴避的餘地。也唯有全力以赴,金門的明天才會更好!
-
金門面對極端降雨 防災亟需超前部署
近年極端氣候變遷加劇,強降雨與短延時豪雨事件頻繁發生,中央氣象署自7月10日至12日多次對金門發布豪雨特報,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侵襲,單日累積雨量屢創新高。根據金門氣象站資料,光是11日金城西海路單日降雨達207毫米,超越2018年的歷史紀錄,佔全年平均雨量將近五分之一。如此驚人的雨勢,不僅對金門的基礎設施造成嚴峻考驗,也直接衝擊了農業生產、交通安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 連日豪雨帶來的積淹水災情,對金沙鎮官嶼段與金城鎮後豐港等低窪地區尤為嚴重。農田泡水,高粱作物損失,居民出行受阻,汽車機車在積水路段無奈熄火拋錨,這些畫面提醒我們,金門長期以來相對平穩的氣候條件,已被極端天候顛覆。面對此一新常態,金門的防災思維與基礎建設若仍停留在舊有規模與舊有假設,未來類似災害只會反覆上演,甚至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本次強降雨中金沙鎮農田因地勢低漥成為重災區,環島東路、金湖鎮太湖路等主要幹道亦因排水不及而積水成河。雖然縣府團隊與鄉鎮公所迅速啟動應變機制,開啟水庫閘門、調派抽水機、清疏排水溝等,但面對突如其來的超大雨勢與農曆滿潮交疊,仍顯得力有未逮。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設備容量的不足,更揭露出金門排水系統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滯洪池空間不足、抽水站老舊或分布不均、側溝斷面與排水管線未依應對極端氣候標準設計,甚至部分鄰近工地的泥沙管理不到位,也成為淤塞主因。再者,民眾及社區對於臨時強降雨的自主應變能力也有待提升空間,部分社區因水溝被落葉與雜物堵塞,加劇積水情況。 此次災後,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超前部署」,要求縣府工務處與水利單位立即總體檢排水系統,針對滯洪池、抽水站、側溝與閘門操作進行通盤檢討,這是正確方向。然而,真正的挑戰是檢討落實為具體的系統性改善工程,並確保維運與更新能持續而有效。過去金門面對強降雨的防範,仍多停留在「事到臨頭快搶救」的層面。例如抽水機與沙包往往在雨勢來襲時臨時調度,低窪社區多靠鄉親臨時加高防水閘門。然而極端氣候不再給我們充裕的反應時間,倘若不把「事前預防」內化成為一套標準化機制,災情規模只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金門應盡速啟動排水設施現況盤點與升級計畫,將既有滯洪池容量不足、抽水站分布密度低、閘門操作機制繁雜等問題,納入系統性工程改善。特別是金沙抽水站周邊,若現有蓄洪池容量不足,應研議增設專管系統或擴建滯洪空間,並爭取中央經費支持,以免單點瓶頸牽動全區積淹水。其次,道路與社區側溝管線應進行科學化總體檢,許多積水路段並非排水管線不存在,而是管徑設計偏小或因施工泥沙淤積而影響排水效能,相關工程單位應強化施工期間的水土保持與淤積監管,對未依規定整備排水設施的工地,應依法開罰並強制改善。預降水庫水位、適時開啟閘門調節,應建立科學化操作模型,結合氣象預報與即時監測系統,讓「抽水」、「放水」成為精準操作而非臨時人工作業。 除了硬體與制度升級,社區居民的自主防災意識亦不可或缺。近年來,金門各鄉鎮雖已逐步推動社區防災計畫,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仍有部分里鄰的排水口、集水井被樹葉、垃圾堵塞,顯示日常維護與居民參與有待加強。建議廣設社區志工防災隊,於汛期前例行巡檢側溝、井蓋、滯洪池,落實「社區自己顧門口」。平時也應結合學校與社區定期辦理防災演練,強化居民對積水熱點、撤離路線、緊急聯絡機制的熟悉度。 所幸,這次歷史豪雨的考驗,縣府展現了第一時間啟動應變機制、跨局處合作的態度,也讓基層公所、村里長、社區志工與第一線人員的無私付出,成為金門重新盤點災防體系、全面升級應變能力的轉捩點。然而,面對未來更頻繁的氣候挑戰,僅靠即時搶救遠遠不夠,「從制度到工程、從工程到社區、從社區到家戶」的完整防災鏈,為這片土地與島上居民撐起一張更堅實的安全網,才是守護金門的唯一途徑。
-
推動「併案整合」有效解決管線地下化問題
日前中颱丹娜絲從嘉義縣登陸,颱風夾帶強風豪雨,對中南部地區帶來不少災情,全台累計積淹水災情210件、全國多達71萬戶停電,主因是強勁的風勢一度達16級,造成電線桿倒斷,許多路樹倒塌及招牌亦掉落壓損電線,使得多處高壓線路跳脫,影響供電設備及線路。 陳福海縣長在同步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訊,透過視訊向卓榮泰院長報告金門縣及各鄉鎮已落實完成防颱整備工作,他向院長提出需求,第一項就是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進程,陳縣長會提出這樣的訴求是其來有自。 為徹底解決金門地區公共工程推動過程中電信管線地下化進度延宕的問題,日前陳福海特別召集中華電信金門營運處官員,與縣府工務處及金沙鎮公所共同召開協調會議。針對現階段鄉村整建計畫受阻於電信管線施工無法配合進度,陳縣長直指問題核心,並提出「併案統整、標準化施工、引進外勞、建立修剪小組、彈性專案處理」等多項具體對策。 陳縣長積極爭取中央預算,盼中華電信、台電管線地下化,他表示,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為此,他已多次向中央爭取相關預算,盼能加速離島地區的電力與通訊管線地下化進度;並指示工務處、觀光處及城鄉發展處通力協作,全面盤點本縣受相關管線影響之重點區域,提出具體預算與政策論述,爭取專案支持。 每年夏秋颱風肆虐,台灣各地時常傳出大範圍停電,這次丹娜絲在台南造成電線桿倒斷令人觸目驚心,所幸金門有驚無險逃過一劫,無風也無雨,但在電視上看到台灣中南部的風災慘不忍睹,設若颱風登陸金門,金門是否能挺得過去? 內政部自89年開始推動「共同管道」工法和相關作業原則,規定新市鎮、道路開發或更新時,必須在地下架設共同管道,將兩種以上公共設施管線,如排水、通風、照明、通訊、電力或安全監視系統等各種設施容納其中。其結構以矩形及簡便輕巧為原則,上方設有可掀起之出入口,內部空間可供維修人員站立或通行,方便檢修和管理維護。 所謂配電線路地下化,是將電線桿拔除,相關設備和線路埋至地下的工程。像105年,梅姬颱風吹倒全台600根電線桿,造成超過400萬戶停電,龐大的損失讓台電提出為期三年的「強化配電線路防災韌性計畫」,加速配電線路地下化工程。該計畫將曾因颱風造成電線桿倒塌或迎風面之路段,列為配電線路地下化的優先地區。 隨著全台配電線路地下化比例逐漸提高,電線桿被強風吹斷的機會大大減低,也還給城市乾淨的天際線。不過目前台灣電纜地下化的比率約為四成,且各縣市的地下化程度不一,金門管線地下化更低,一旦受災也會相當嚴重,所以陳縣長才請中央加速金馬澎等離島電力通訊管線地下化。 電信與電力地下化工程不僅關乎城市景觀美化,更攸關災害防救與基礎設施安全。陳縣長一再呼籲中央持續推動離島地區電信與電力線路下地政策,強化基礎建設韌性,以提升離島整體生活與觀光品質。 推動電纜地下化是金門整體建設的關鍵,尤其是在伯玉路、機場至碼頭的主要交通廊帶及青嶼、馬山等觀光核心地區,不僅可降低颱風災害損失,也能有效改善景觀、塑造乾淨整齊的城市天際線,為金門吸引更多觀光與投資創造優勢。陳縣長提出「併案整合」的全面推動與制度化,確實直指問題核心,值得大家重視並給予支持。
-
留住在地大學學生、逆轉人口減少現象
新冠疫情雖已結束,金門卻面臨另一個更長期的挑戰--人口負成長。根據最新統計,金門2023年的人口成長率為0.472%,2024年降為0.017%,2025年更首度轉為負成長,來到-0.130%。這樣的變化不只是數字的起伏,更反映了金門在人口、產業與青年政策上的結構性瓶頸。有鑑於此,短期上能夠逆轉人口減少趨勢的策略,是結合在地大學,促成在學的大學學生即有與地方合作、實習的機會,從而增加其在畢業之後留在金門的機會。 長期以來,金門以治安良好、福利穩定著稱,加上離島加給與返鄉誘因,曾成為適宜居住的典範之一。然而,隨著全台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金門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劇烈。除了青年外流的結構性趨勢,更面對產業轉型遲緩、就業選項單一、生活機能與文化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問題,導致人才難留、人口難穩。在此背景下,金門縣政府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人口政策,最直接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與在地的大學合作,將高教資源轉化為人口與產業的再生動能。金門大學作為縣內唯一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肩負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應被視為地方創生與人才扎根的戰略支點。首先,應在學生在學期間,積極媒合地方實習與工作機會,讓學生有系統地接觸金門產業、生態與社會,強化其對在地的了解與認同。這樣的策略不僅提升就業機會,也創造出人才「從學校到職場」的留任路徑。例如,縣府可與旅宿、文創、地方食品、農業、長照與醫療等關鍵產業合作,發展「學期實習+畢業延聘」機制,並提供生活津貼與交通補助,減輕青年留任的生活壓力。 其次,文化產業與地方創生,應成為青年參與和創業的主要方向。金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從閩南宗族與信仰系統、僑鄉記憶、戰地歷史到傳統聚落與在地美食--這些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庫。透過青年主導的導覽設計、紀錄片拍攝、在地商品包裝、文化策展、市集經營與社區創生計畫,不僅可提升金門的文化可見度,也讓青年找到自我實現的空間與價值。例如,可推動「青年文化創業補助計畫」、「返鄉實驗室」、「一村一品牌」等試辦方案,鼓勵學生與社區攜手,將金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具有現代感與市場潛力的新型產業。透過大學課程結合實作,地方不再只是課堂中的「研究對象」,而是學生「人生選擇」的一部分。最後,縣府也應設計誘因,支持學生畢業後留在金門生活。可研議設置「青年安居專案」,提供就業媒合、創業貸款、租屋補助等具體協助,並建立留任獎勵制度。例如,畢業後三年內持續居住且就業於金門者,可享有所得稅減免、公共交通優惠等福利。這不只是人口政策,更是一種對年輕世代的誠意與期待。 金門人口的負成長,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警訊,但同時也提示我們:唯有創新,才能開創新的可能。青年人口的流動,不僅取決於經濟條件,更與「生活想像」密切相關。金門有豐厚的文化、有機的社區與真誠的人情,只待用對策略、善用資源,才能化人口壓力為創新契機。大學是人才的起點,但是否能成為人生的選擇終點,關鍵就在於地方是否提供了一條可走的路。縣府與金門大學攜手,讓學生「留下來」,不只是解決人口問題,更是為金門未來鋪設一條更具活力與希望的道路。
-
【浯居吾述】林園與埋劍山丘,一人獨遊姑蘇城
此時是2002年的初夏,體驗了人生第一次或許也會是唯一的一次夜宿京杭大運河,帶著疲憊的身軀來到了夢裡的江南小鎮-姑蘇城。經過稍稍打盹補眠之後,約莫十點左右時醒了過來,想著早餐時同船新識友人的行程建議,翻翻手上的地圖後,今天打算不貪多,就拙政園、虎丘和寒山寺三處,再加個玄妙觀周遭的美食街當晚餐,就近遊個小半天。出門前問了櫃台服務員去拙政園的公交車怎搭?她客氣的答說:「去拙政園的公交車酒店出門左拐,第一個馬路口對面的站牌等2路公交即可,車子蠻多的、路程也就20來分鐘吧!」 來這之前,關於姑蘇城我的印象大概就是:住在姑蘇曼陀山莊的王語嫣、張繼的《楓橋夜泊》和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的逸事。來了才知這座城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有了歷史的記載,就是白居易詩中的「吳宮」,亦即春秋戰國時代吳國的王宮所在-闔閭城。相傳吳王夫差為西施修建了「館娃宮」和「姑蘇台」,於是這個城市就有了「姑蘇城」的稱呼。今日身無旁人,沿襲著杭州時的好心情,且做個江湖獨遊客漫遊姑蘇城。 如同服務員的提示,沒一會工夫公車就出現在眼前。我所在的這一區是蘇州的老城區,一路上我攤開著地圖對照著路上的風景。街道上並沒有高樓大廈,大多是略帶褐色的青瓦與灰白色牆的民居,途經一條小河、河上船夫搖著槳,一下子仿佛搭乘了時光機將自己帶回了書中所描述的古代江南。不久後便經過了網師園,雖然在此之前我並沒聽過此一林園,但在1997年時就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想必有其重要性。不遠處出現兩座佛塔,是建於唐代的羅漢塔。在雙塔旁的公園等了一個紅燈後,連續拐了兩個彎後又直直的往前進,玄妙觀就出現在左前方不遠處。根據手上的地圖顯示,拙政園就快到了!於是我往前移至公車門附近,深怕自己過站而不知。公車下車處離拙政園不過數十公尺遠,做為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據說是日本人曾最愛的園林,曾經想花二億人民幣將其買下但遭到回絕。 拙政園的入口處買了一張32人民幣的門票,大大的門票上印著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點……,說明了此林園的地位崇高。入口處的「拙政園」三個字是由陸小曼的老師汪星伯寫的,進入大門的園行入口上方則雕刻「通幽」二字,令人萬分期待的「曲徑通幽」映入眼簾將會是什麼景色?一進門一座假山擋在眼前稱之為「抑景」,風景就藏在這山的後面。我跟在一隊約莫十人的小旅行團,聽著當地導遊的解說,否則在今天早上之前拙政園這個名字還未曾在我人生的經驗裡出現過。若不旁聽點什麼,恐怕這趟我只能是走馬看花。 經過了掛著「冰玉壺」書法的迎賓館,旁邊則是一座名為「嘉實亭」的涼亭,從亭子的窗口看出去就是剛剛那一座假山。聽到導遊說,整座園子內房間的窗子都會把景緻收納入簾,得佇足看一看古人的巧思。下了涼亭的台階,地板是細碎的石板路,在抵達下一個台階前確是大石塊組成,模仿海浪而成的「澀浪」。人無法踏在浪上,於是就有了這個巧思!循階而上穿過拱門,眼前是稀疏的林子中間有座兩層疊成的建築,其中有一口井名為「天泉」。元朝時此處為一座寺廟於元末時被毀,直到明朝御史王獻臣在四十歲那年辭官返鄉,請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設計此宅子。宅子取名為「拙政」,意思是王獻臣自認不諳官場、不適合朝堂,故早早引退歸鄉。 說到吳中四大才子幼時曾聽老母親提過幾次,那便是: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其中又以唐寅(唐伯虎)最有名,而他之所以有名氣全拜民間傳說之故。才高八斗、風流倜儻,傳說中的「唐伯虎點秋香」更是被拍成許多戲劇,成了他個人的「形象名片」。但真實世界的他卻是奇慘無比!雖然他確實真才實學,但在他二十四歲那年父親、妻子先後去世,緊接著隔年母親和妹妹也病故,面對如此巨大的打擊,誰能不自暴自棄。好不容易在好友的祝枝山的鼓勵下,摘下了戊午年應天府的鄉試-解元。卻在隔年的會考被誣陷考試舞弊下獄,從此與科舉絕緣。往後餘生他在蘇州城北築室桃花塢,靠為他人作畫為生,他的畫作裡不乏古今仕女生活,因此奠定了他的形象。至於「唐伯虎點秋香」則完全係屬杜撰,在姑蘇城聽到唐伯虎的真實故事,更多的感概與同情。園中有一處名為「荷風四面亭」,沿著旁邊的池塘四周總共種了五棵柳樹,用以致敬「五柳先生」陶淵明。旁邊有一棟樓名為「見山樓」取名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足見王獻臣對於陶淵明的推崇。 根據統計蘇州官方統計,姑蘇城在唐代出了十二個狀元、宋代十個、明代八個,清代則高達廿八個。這裡大概是全中國最會科考的地方吧!不過會考試,不代表他們的官場能順風順水,於是許多懷才不遇或不想在官場上鉤心鬥角的文人選擇早早退隱,回到老家建起了一座座的林園,才造就了現今蘇州林園為世界之最的美名。林園裡山水、林花和尖閣高樓,乃至遠方的佛塔等都被濃縮到一個庭園裡,令人不禁起了妄想,希望有生之年能給自己一個小庭園。時間接近正午是大家用餐時間,園裡人潮暫時退去的時機,憑著剛剛的記憶我拿起相機四處留下這難得的美景。我悠晃到一點半才離開,到附近的小食堂點了晚乾麵、小籠湯包和蛋花湯,並且將剛剛所聽所見約略記在隨身筆記本裡。 飽餐之後我折回拙政園門口搭成「游2」路公車,在路上我隨手買了小點心和一罐瓶裝水。虎丘在姑蘇城外,公車經過了北寺塔後上了平門橋,橋下船而划過,一眼望去果真充滿了江南水鄉的風貌。姑蘇的美就像當初為其命名的緣故一樣,無怪乎人們說生得在蘇杭。過了橋車子經過了蘇州火車站前,幾個拎著大包小包的乘客擠上車來,車裡的氣氛瞬間熱鬧了起來,我開始擔心被擋在後排座位的我會不會錯過下車點。車子先是過了立體交流道,轉了幾個彎經過了留園,還好許多乘客都在此下車,頓時之間車子清空了許多,剛剛的擔心成了多餘了!真不知道自己為了這種「愛操煩、窮緊張」的性格,給自己平白無故的帶來了多少無謂的壞心情。 過了留園後沒多久車子就抵達了我的目的地!在虎丘門口,我聽到當地導遊拿著擴音器大聲的對自己的遊客說:「現存姑蘇老城區的八座城門就是當時伍子胥所建的,而虎丘之巔更是吳王闔閭的墓地,目的上方的俗稱虎丘塔的雲巖寺塔就建在目的之上。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繼位者夫差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扁諸劍、魚腸劍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傳說葬後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光光聽到這些解說就足以讓我精神為之一振,於是長年閱讀過的武俠小說中的情節紛紛湧上心頭。 2001年時虎丘的門票要23人民幣,門票設計成明信片,並且以附上郵資60分(即6毛錢)。六角!這個數字當下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原來「角」這個錢幣單位已經消失數十年之久了。記得讀小學時的台幣還有一角和伍角,金門話裡還有「一先錢」應該是來自南洋的「one cent」。而在這裡一籠「二兩的無錫小籠」只要一元兩毛錢、豆漿一杯也就五毛錢,付錢的時候感覺有點不能適應。 虎丘的入口處是一個純粹花崗石岩盤的大廣場,兩旁卻是參天大樹。廣場的盡頭是石階,而我竟想起了前些剛看完的港劇《笑傲江湖》中,主角令狐沖被華山逐出師門佇立於走出山門時的畫面,莫非就是在此處取景的?登上石階兩三階後,便看到後方兩座矮矮的石塔,讓畫面看起來也像似少林寺。不知何故?這些武俠劇的畫面在腦海裡盤旋不止。我想大概是被姑蘇這座千年古城的韻味給感染了!這巨大的岩盤又稱「海湧石」,遠古時候這裡便是臨海,海水湧上時除了虎丘此處均被海水給淹沒了,所以虎丘才有了海湧石的名稱。當然也才有伍子胥被夫差處決之後,將其屍首拋入海裡,成了浙江潮的傳說。 抬頭仰望即是俗稱的虎丘塔,但其實此塔與闔閭並無關係!現存的雲岩寺塔建於五代時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迄今已超過千年。由於此塔傾斜3.5度,而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然而比薩斜塔的完工時間較雲岩寺塔整整晚了兩百年以上,只因為比薩斜塔較具知名度就得依附其名,實在令人為之打抱不平。近觀此塔之前先到了劍池,我在劍池前佇立良久,對武俠癡迷的我而言,「三千劍冢」就在眼前,內心必然澎湃不已。 走近虎丘塔感受這千年古塔的氣息後,看了看時間該是揮別虎丘,前往國文課本上的楓橋與寒山寺的時間了!走到出口處,找了一塊大石頭,一邊看著虎丘塔,一邊喝水、吃點蘇州的小甜點,做為本處訪古尋幽的句點。
-
【小說連載】大箍呆
雖然媒人說,林美女家事農事樣樣行,但她是否願意為她癱瘓在床的婆婆把屎把尿,還是一個未知數,假若不願意,誰也無法強迫她去做。即使餵食是最基本的孝道,然則沒有明文規定媳婦一定要替婆婆擦拭沾在身上的糞便,還要幫她清洗沾滿臭屎味的衣褲,除非是一個恪守傳統倫理道德的孝媳,才會有如此的能耐。換言之,假如遇到的是一個事事計較的惡媳婦,除了會用不當的言語忤逆公婆,甚至以暴力相向者亦有之。倘若如此,到時這份服侍娘的苦差事,仍然要落在昆山哥的身上。 儘管娘之前不當的行為,已受到老天爺的懲罰,讓她中風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這是否是她該承受的業障,她不得而知,所以不能任意猜測或胡說八道。然而,上蒼理應體恤其子女的辛勞,不該再把苦難加諸於他們身上,如此,對他們來說或許才算公平。但事情既已發生,除非撐開心胸坦然面對,要不,又能奈何呢?倘若放任自己的親娘在床上自生自滅,身為其子女者,難道不會感到內疚?難道不會遭受天譴? 不一會大箍呆理髮回來了,他竟然聽妹婿的話,請理髮師為他抹了一點髮腊,而且四六分邊,增添他不少帥氣。 正在拔雞毛的西安見狀後興奮地誇讚他說:「昆山哥,聽我的話絕對不會錯,你看看,你理過髮後有多好看,尤其是抹了髮腊又四六分邊,簡直像電影明星,真帥、真帥啊!」(一九一)
-
草莓月亮下的團聚
今夜,天空端出一盞紅潤果實, 不是太陽的餘燼, 也非誰打翻的染紅夢語, 而是季節最甜的一句話── 草莓月亮。 她羞澀地從山背走來, 裙擺曳著初夏的氣息, 一顆熟透的心, 懸在六月的高枝, 輕輕低語:「來吧!看我,只在這時。」 我拉著阿嬤的手, 那雙紋理如老樹皮的手, 那曾捧過千斤歲月、萬口飯湯的手, 我們肩並著肩,雙手合掌, 對著這果紅果紅的光芒祈願── 願您的腰背不再疼, 願您的夢仍香甜, 願您的笑聲,如月光長明。 草莓月亮,不只是月亮, 她是北美原住民的祈禱書, 是神話裡盛滿感恩的果盤, 是藏在一籃豐收裡的柔光與祝詞。 她一次次升高, 一次次紅得更深, 紅得像時光最後一刻的溫柔, 紅得像生命最想留住的溫存。 不要錯過她, 不要用忙碌交換永恆的缺席。 今晚,她是天的信差, 傳遞「珍惜」兩字, 給每一個尚能牽起親人之手的人。 在這片刻的奇景裡, 我們與歲月言和, 與家人團圓, 與草莓月亮,共守這無聲的祝福。
-
玩笑開大了
在美國念書時,我與一位台灣同學住在同一棟社區大樓,因此我們常結伴念書或是到超市採購。那位台灣同學相當熱心助人,有次他到一位中國女同學的家幫忙組裝家具,被另一個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看到,那位同學便時常拿這件事對他開感情方面的玩笑。 起初大家也都一笑置之,直到又有一次我跟那位台灣同學從超市回家的路上,因為他喜歡布置家裡,便在超市買了一束花,剛好又被那位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看到,那位同學自以為幽默,便開始造謠那個台灣同學買花束送給那位中國女同學。 沒想到這件事情在留學生群組傳開,也造成那位女同學的困擾,台灣同學相當生氣,便從此與那位喜歡開玩笑的同學絕交。事後我也稍微責難了那個愛亂說話的同學,學生圈子小,任何事情都傳得很快,還可能被無限誇大。 這件事正應驗了「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的道理,有時一個玩笑,最後可能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後果。
-
家擁王者香
內人熱衷種植花木,尤其喜愛栽養蘭花。因此,我們家現在養了近四十盆的「王者香」。 「王者香」意為「王者之香」,是蘭花的別名。緣於其香氣馥郁,乃被譽為「國香」、「王者香」。漢蔡邕《琴操.猗蘭操》有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另孔子《家語》也記載:「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明周履靖《蘭》也有「欲擷騷人佩,能遺王者香」的詩句。自此,「王者香」成了儒家人人心中高風亮節的代表花朵。 深植在文化藝術中的蘭花 我家養蘭,當然主要是因為蘭花帶著一種高潔的個性與渾厚的內在、同時融入了自然與人文,滋潤我們的不只是美麗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如詩如畫的生命情懷與淵遠流長的文化意涵。除此之外,蘭花對我家而言還具有一層親人傳承的特殊意義;我岳家原也住在新竹,岳父在世時喜歡蘭花,養了幾盆嘉德麗亞,有單一大朵的,也有多朵整盆小花的。岳父辭世後,岳家遷居台北,這些花就留在新竹由我們照顧。睹花思親,我和內人就更加珍惜並盡心養護了。 我家二樓有一長方形尚稱寬綽的露台,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正適合蘭花的生長。內人就請鐵匠鑄了幾根鋼柱,固定在女兒牆上,再架上幾根橫樑,把一半的空間覆以黑網,佈置成簡單的蘭架,就這樣讓我家數十盆的「王者香」不致流離失所。 只是,風城以風聞名,冬天一到,東北季風鬼哭神號,威猛凜烈,稍不留神,蘭葉或花朵常會被吹黃或枯落;夏天的酷熱又像「火燒埔」(閩南語喻如火燒原野般的燠熱),雖有黑網覆蓋,仍不足以抵擋蘭葉被烈日曝曬焦枯凋萎的危機;而當春夏之交,乍暖還寒,尤其當梅雨季節來臨時,往往電光火石,雷雨交加,天氣變化激烈,同樣不利蘭花的生長。這些情況都需靠人工搬上搬下,移進移出,才能「趨吉避凶」。 換盆汰弱重見生機 我家蘭花除了自家老欉繁殖,有一些則是友人好心送養,日積月累,愈養愈多,很多老株已經是「人老珠黃」,沒有開花能力,尸位素餐,枉費天天澆水,徒勞無功。因此,內人就在去年春天下定決心,挪出一段時日與我聯手徹底整頓一番。我負責把老盆撬開;內人負責汰弱留強及移植新盆工作。撬開老盆看似簡單,其實時日太久盤根錯節,根深柢固,沒有粗錐鐵鎚使勁敲打還不能竟其功咧!內人把汰除後留下的「潛力股」移換新盆,先用軟鐵絲把新枝芽「五花大綁」綑紮固定在兩邊的盆把上,並裝填入新購的蛇木,使其乖乖聽話,不致東倒西歪。幾天後,待新芽長出、根部也穩固了,才逐漸「鬆綁」,讓其自然生長。這可是一件頗費工夫的工程,多虧內人耐心「侍候」,才能大功告成。經過這次大整頓後,目前我們留存有三十八盆各式各樣的蘭花,包括素心蘭、嘉德麗亞、石斛蘭、蝴蝶蘭、毬蘭等等。花不名貴;但花開仍然悅目,花香依舊迷人。 由於大部份蘭花經過去年的一番移盆「大手術」,今年幾乎都在休養生息,不見花影。只有前陣子一盆沒移盆的素心蘭,貼心地穿著澄黃鮮明的衣裳、像是「跳舞的女郎」前來聊表慰藉之外;這一陣子就剩兩盆蝴蝶蘭抽枝突蕾、迎風招展、搖曳生姿、差堪告慰了! 翩翩飛舞的蝴蝶蘭 蝴蝶蘭屬是蘭科下的一個屬,包含約九十一種蘭科植物。其拉丁文學名是由希臘語phalaina和opsis構成,因為其花外形與蝴蝶相似,故名。(參見維基百科) 我家喜歡蝴蝶蘭基於它象徵兩層特殊的意義: 其一、幸褔飛來:蝴蝶蘭是蘭花中主要的、也是最多樣化的一種,象徵幸褔和美好。開花時,像是破蛹而出的蝴蝶,翩翩起舞;而蝴蝶斑爛多彩的翅膀和輕盈飛舞的姿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給人一種溫馨祥和的喜悅。所以蝴蝶蘭的開花就像蝴蝶飛來,給人幸褔的感覺。 其二、純潔的愛:蝴蝶蘭代表純潔的愛情和珍貴的友情,特別是白色大花的蝴蝶蘭,有些國家更是當作高貴的象徵;在風水學中,蝴蝶蘭也被視為是招財進寶的象徵,適合擺放於辦公室、客廳或是玄關,為空間帶來和諧與繁榮。因此常常會被作為開幕花禮或升職花禮,展現高雅與貴氣,同時象徵祝褔新的開始和未來的成功。 蝴蝶蘭一年可以開一至兩次花,甚至更多。花期主要在春節前後,觀賞期可長達二至三個月。我家今年僅有開花的兩盆卻是在暮春時節才姍姍來遲,對空窗期缺花的我家而言,它倆的降臨,已使我們倍感可貴,從而更加珍惜照料。搬上搬下,移進移出,本就是照顧蘭花的日常;只是這兩盆生逢春夏之交變化多端的天氣,一有風吹草動,我們的一顆心就像懸在半空中七上八下,但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有費心把它們遷移至一樓廊簷下的舉動,一則美化門面,怡人怡己;一則避免風吹雨打,延長花期。很欣慰的是它倆已韌性堅強地展現生命力個把多月了,截至本文完稿為止,仍孜孜不息,堅守本分,為人們「飛來幸褔」。 不管蝴蝶蘭也好,其他蘭花也罷,我家這些「王者香」,希冀都能透過辛勤地照料,讓它們枝繁葉茂,持續盛開,成為家中的亮點,提升生活品質,舒適居家環境,增進身心健康。朋友們,盍興乎來!但願您有機會也能體驗一下「幸褔飛來」的感覺。最後,容我用一首詩來表達對我家蝴蝶蘭目前仍不離不棄、戮力綻放的感動: 〈詠蝴蝶蘭〉 破蕾成蝶舞翩翩, 風吹雨淋楚楚憐; 露台無遮恐傷體, 心緒有愛欣護顏; 移盆容可妝門面, 舉手定能飾戶簷; 恬淡幽香令人醉, 飛來幸褔飄欲仙。
-
凌晨三點
凌晨三點。手機的震動聲響在床頭櫃蔓延,我迅速的關掉鬧鈴,深怕吵醒熟睡的妻子。又是一天的開始,總是睡眼惺忪的我,呼吸夜的寧靜,至一樓處盥洗後,喝了一杯溫開水。樓下的時針與分針被秒針追逐,我呆呆的望著它,以及被我驚醒的毛小孩,用衛生紙擦拭濕潤的臉,一天的開始。最近,這已經成為我的日常。 已過而立之年邁向不惑,無論再怎麼養生,初老症狀像藤蔓般地逐漸爬滿全身,熬夜於我而言已是天方夜譚,更別提是長時間做一件事。妻子總會笑說,下班後,我總是打開電腦,認真地敲打一陣文字後,接著突然沉寂下來,她近身來關心,才發現我在打瞌睡,就連與她一同看電影,無論情節多精彩,我仍會不小心睡著。 驚醒之後,迎來的並不是一陣精神抖擻,反而是睡意更加纏身。老了,真的是老了。當我細數那些初老症狀,心中開始盤算要怎麼對抗這樣的症狀,總不能什麼也不做,就放任身心靈就那樣逐漸老去。那樣,我會不甘心。而我確實是需要調整眼前的生活,就如同新冠肺炎所帶來的防疫新生活,漸漸融入了個人,甚至是家庭到整個國家的習慣與氛圍。而人,總是遇到危機,才會積極地想要做出改變。 我便開始估量,到底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哪個時間適合截長補短,讓原本規律的生活能夠調整為適切的作息。於是,我便聽從了過往一位前輩的建議,他跟我說,如果累的時候,就不要勉強,讓自己放心去休息,等到休息足夠,要做什麼事情才會有執行力。我發現自己在朝八晚五的生活中,一回家就會疲累,所以,吃完晚餐、夜間散步後,時間就已落在晚上七點多,洗好澡至房間就已經是八點了。八點到十點這段時間,是我做些瑣事,以及閱讀的時間,十點,睡意襲來就去睡。 一向習慣睡五個小時的我,至少要睡足五個小時,不能太少。於是,我便以此為衡量基準,開始計算我該起床的時間。起初,我也做過不少實驗,例如撐到午夜十二點才去睡,凌晨五點起床,後來發現原有的疲累並沒有消除,反而是影響到隔天上班的精神。於是調前了一個小時,改由四點起床,雖然是可以接受的時間,但前一天的十點到十一點,幾乎是瞌睡狀態,其實已經是精神不濟,只是在硬撐。 於是,我又提前了一個小時。這次總算抓到適切的時間,我到一日疲倦的最高峰,到床上好好休息,然後凌晨三點,起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我而言,這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時段,如果累了,就繼續休息,如果不累,就依照這樣的時間起床,兩、三個小時,剛好是看一部電影的時間,也可以閱讀書的好幾章,更能在桌前思考寫作。凌晨三點,靜謐的夜,不會被誰打擾,只剩下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我揮別疲累,養成習慣,減少那些打瞌睡的次數以及無形之中浪費的時間,開始能計畫一些想做的事情。也許,這也是我所展開的新生活,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中。
-
難忘的霧台之旅
清明時節的霧台,天氣意外的晴朗,遊客意外的少,山景格外令人心曠神怡。走進巷弄中,富有美感與巧思的家屋、雕刻,讓人大飽眼福。 耳聞魯凱族生性靦腆,與他們共存於此的動植物卻截然不同。從石板牆、階梯縫中冒出的蕨類,一株株像熱烈歡迎旅人的小精靈。貓,一反既定印象,我隨意呼喚,牠們竟然會友好的「喵嗚」給予回應。 我甚至還得到其中一隻貓的特殊待遇。在神山巷遇見牠時,因其碩大體型,連一向對動物不太關注的同行者也都發出驚嘆。端坐如雕像的牠頓時留意到我們,雍容雅步的走來,先是獻上誠意十足的「蹭」禮,接著趴在我腳邊任我撫摸,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飯後,順道至岩板巷裡喝咖啡。正悠哉吃著午餐的小店長見到來客一開始有些矜持,不過想與人交流的渴望似乎從他那銅鈴般的眼中洩了出來。果然,面對同行者連番發問,他皆侃侃而談,樂在其中。 好奇心十足的我本想加入「採訪」行列,但此時咖啡已端上桌,於是打消念頭。沒想到小店長竟擱下午餐,湊了過來,開始替我「上課」。 「小老師」授課認真用心,從狩獵技巧到他出生前「佳暮英雄」的故事,他都說的頭頭是道。看到我上衣繡著兔子,便就「衣」取材,教了我兔子的族語。 小老師有著天生的自信和氣魄,不過舉手投足間仍保有稚氣和純真,純真有股感染力,讓我卸下心防。平時我是受叢林規則所掣肘的「白兔」,總擔憂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複雜的人心圈套,難得有一場如此無隔閡、零負擔的交流,我這隻白兔就像在原野裡奔跑般的暢快。 可惜時間晚了,無法多聊,臨別時,小老師叮囑我莫忘今日所學。 今日雖是匆匆一遊,但我不會忘記貓的「禮物」,還有我也一定不會忘了兔子的魯凱族語是「usagi」。 註:經查證(族語E樂園網站),「兔子」的霧台魯凱語為「Irutuku」或「usagi」。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儘管秀香未出嫁時曾經協助大箍呆挑水肥,但水肥已經過稀釋和陽光照射後,不會像剛拉出來的大便那麼臭。縱使把大便拉在褲子裡的是她的養母,而親手清理她的糞便卻也是第一次。一聞到那股嗆鼻臭屎味,難免也會感到噁心,因此,她非常佩服昆山哥照料娘的那份耐心和耐力,也能理解他承受的精神壓力,難怪要趕緊娶妻來分擔他肩頭的重擔。 如果當年遵從娘意跟昆山哥成親,今天照顧她的重擔必須由她來擔負。雖然昆山哥為她找了一個好婆家,讓她過著優渥的生活,可是卻換來他自己的苦痛。之前必須承受娘的怪異脾氣,即使已聽不到她夭壽死囡的罵聲,現在則要為她把屎把尿。而躺在床上的娘可曾知道,伺候她的是她口中的夭壽死囡仔大箍呆。 秀香先把她娘的褲子脫下,然後包起來放在一旁,並用濕毛巾幫她擦拭沾在臀部的糞便,再把沾滿著糞便的褲子拿到井邊洗滌。即使聞到那股臭屎味有反胃之感,可是一想到昆山哥已照顧她好長一段時間,而自己只是第一次而已,兩人相較實在是微不足道。雖然有人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往後孝敬的是婆家的公婆,把娘家的父母放一邊。 但即使她是養女,也曾被養母以不同的方式虐待過和咒罵過,然她並沒有忘記養母的養育之恩,而是嫁入另一個家庭後,上有婆婆,下有孩子和丈夫需要照顧而分身乏術,不能經常陪伴在她身邊,照顧她的責任必須由兄長來擔負。儘管昆山哥因農事家事兩頭忙,時而會有情緒上的反應,但這似乎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發洩,只要不過分,或許也能博取他人的同情,不會指責他不孝。 假如換成性情較粗暴的子女,或許會以更強烈的語言或動作,來對待自己臥病在床的父母也說不定。縱使不能打、不能罵,但當他的理智控制不了情緒時,有時也會扳起面孔怒目相向,甚至心不甘情不願地應付了事,正眼也不看他們一眼。它除了印證「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更道出長期臥病在床,即便親生兒子也不會耐心服侍的心境。(一九○)
-
古牆上的鎮宅物--石敢當
金門地區有句俗諺說:「人若旺,鬼就不敢來相弄;人若衰,鬼就來相偎。」說明畏懼鬼祟上身的想法,故凡居家不安,都會歸咎凶神邪惡作怪,所以安宅的符鎮常見於民宅各處。 《顏氏家訓》中提到:「偏旁之書死有歸煞,子孫逃竄,莫肯在家,書瓦書符作諸壓勝。」其中石敢當的信仰源流久遠,饒富民俗趣味。不僅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閩南沿海地區也引來作為鎮宅護身的避邪物,常見於路煞及巷沖,有護境保平安的心理功用。 福建區域立石敢當的習俗,目前最早可上推到唐代。宋朝慶歷4年(1044年),秘書丞張緯出宰莆田,在新縣中堂地基太高,不與他室等,治之使平,得一石銘長5尺闊,驗之無刊鏤痕乃墨跡,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自唐代大曆5年(770年)至宋慶曆四年(1044年),墨跡如故,將石敢當的用意明白清楚的表示出來。 金門的傳統風水理念上都認為犯煞不吉,住家也以石敢當來壓避,在牆壁當街巷處,恆見以磚石刻上「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鑲嵌於牆身,少數是獨立安置「泰山石敢當」銘文碑座,形成該聚落的守衛神祇。 石敢當會加上泰山的緣故,大致是借助泰山掌管鬼祟的神威,鎮壓一切逆境中的邪惡魔道,形成泰山石敢當的信仰。泰山是中國五嶽中地位顯赫的東嶽,歷代的帝王都親赴封禪,以東嶽大帝的神格居功厥偉。泰山治鬼的傳說起源甚早,大約始自東漢,《三國志‧管輅傳》更明顯寫法:「謂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晉人張華的《博物志》曰:「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地孫也,主加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後漢書‧方術傳》提到:「峻自云嘗篤病,三年不癒,乃謁泰山請命。」千年來的民間信仰,東嶽泰山始終都掌握人的生死命運。 根據向金門的傳統建築匠師訪談結果,大部分屋主要求工匠安置石敢當,冀望房子的基礎能穩如泰山,不動如磐石,不輕易受任何風災地震的毀損,有「堅如石,不裂痕,不倒塌」的作用。泉州地區在明朝萬曆32年(1604年),發生規模8級的大地震,許多的房屋坍塌毀損,頓時成為一片廢墟。記憶猶新的百姓更期望能有一種免受地震恐慌的心靈寄託,於是石敢當變成房屋的護身符。 金門的鎮宅避邪物琳瑯滿目,石敢當算是歷史最悠久的民間信仰之一。「居之安」帶來美好生活的舒適感受,雖然只是牆角的一隅,可別輕易忽略了千古的人文圖記,它曾經深刻地烙印在斑駁的古牆上,顯現出一段漫長的歷史痕跡,值得正本溯源的去解讀與欣賞。
-
為島嶼書寫篇章
《島嶼面面觀》是我的第十八本書,從《金門日報》的浯江夜話再到《金門季刊》、《金門前鋒報》的專欄,在近五十篇的作品裡,仍然以周遭為主題,沒有刻意地去雕塑,有的是真實人生的反映,以及心靈誠摯的呼聲。 走過一甲子,看盡人生百態,但回首來時路,總有不順遂的時候;無論情境為何,向來堅守原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搖筆桿四十餘年,筆觸來自周遭,迄今我仍然厭惡那些惹人煩的三姑六婆們,站著說話不腰疼,不過就是吃飽太閒,撐著沒事幹,喜歡道人長短、搬弄是非,惟恐天下不亂,如此不可取,卻亦成了筆下主角。 嚐盡酸甜苦辣的歲月,要有好人緣當是物以類聚,我無法與那些狐群狗黨為伍,總而言之就是不屑。而本書近五十篇的作品,從喪葬禮俗到垃圾分類、從祭祀祖先到廟宇醮慶,捕捉浯島各角落的真實故事,不忘本的耕耘,只想為島鄉留點什麼。而島嶼的祭祀多,每每看到那些尖酸刻薄之輩的一臉誠心樣,不禁令人做嘔,總在心底畫個問號:心那麼壞,拜神有用嗎?不如有生之年多積德、多行善,否則多行不義必自斃。試想,天上的王爺與神明,難道是保佑惡人的嗎?有時想想,在節衣縮食下,每年花在祭拜的費用著實可觀,而能獲得祂們保佑者又有幾許?但這是長輩口中的傳承與希望,身為晚輩惟有遵從。儘管如此,仍有自己的想法,在新舊觀念之間取一個平衡點。 亦因此,這一輩子只能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但慶幸未能走出廚房的同時,自己還能保有一絲興趣,提筆上陣數十年未間斷,在看盡人生百態後,將之化筆為文,方能成就這第十八本書。 《島嶼面面觀》乃近年來的作品,均刊登於報章後集結成冊。本書係以浯島各角落的故事為題材,秉持一貫的書寫風格,寫自己,亦書寫週遭的人事物,並沒因為外界的閒言碎語而卻步,反而得到更多的靈感。在化筆為文後,集結成一篇篇誠摯的篇章,當然有某些作品,讀者持不同的意見,但這些都是好現象,表示拙作有人看。而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一,真理是越辯越明,相信讀者們想看到的,是說真話、寫真事的作品。 《島嶼面面觀》是多年心血的結晶,除了與讀者分享,也是為酸甜苦辣生活體現的一點點紀錄,讓讀者讀來有身歷其境的感受,這不僅不會辜負島鄉文化園地的期許,也同時為這片土地貢獻一份棉薄的心力。 感謝諸多前輩及媒體,多年來的提攜與鼓勵,今年能再出擊,完成第十八本書籍,非常感謝評審們的肯定與激勵。
-
浯江島上一雜誌─《金門文藝》
2025年6月14日再度到廈門參與兩岸文學交流(中國作協港澳台辦公室、福建省文聯、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25海峽兩岸文學論壇)其間中國作協李主任說:很高興再次相遇。前幾次在衢州等地每回都有遇到。16日座談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羽教授主持,她首先抱怨我倆互有微信這麼長時間,一直找不到《金門文藝》相關資料。她提醒我目前台灣研究院一直在整理的史料,獨缺《金門文藝》要她的博士生趁機趕快問我。心頭一悸,未曾想到《金門文藝》如此被看重。心裡既驚且喜。 返台趕緊聯絡台山兄令千金中琳幫忙整理復刊後的22本寄到廈大,台山兄回以用寄的費時費事,會找人幫忙直接送給張副院長。另外也找總編輯張姿慧幫忙整理一些書面資料給發過去。 回想15日晚有一場文藝沙龍,我手上拿著雜誌揚聲介紹它的來龍去脈。在場作家學者無一不動容。 會後一位年輕教授:我要支持這本雜誌,不要稿費,用詩歌支持。返台後接到他兩首新詩。 心情靜下來,思索《金門文藝》這本雜誌,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六月份學期結束逢郭強生教授退休,我送他一本《金門文藝》79期,他拿在手上摸一摸掂一下跟我說:紙張質感都一流呢。我竟有點羞赧,怕老師過譽,可回頭一想,多少文壇前輩及高手都曾這麼說,顯然代表「金門」的這本雜誌是承受得起讚美。想我近年無數次兩岸文學交流、筆會,每回都會帶幾本出門,得到許多美好回應。 此雜誌是全金門人的,上周和樹清、玉芬、姿慧小聚,順道進去墊腳石圖書公司,眼簾下遇見金門文藝79期擺在極為顯眼的架上,我們幾人莫名驚喜:遇見老友了。心想各大書店如果沒有《金門文藝》參與,應該不夠閃亮。胸臆一股感動,不敢或忘老戰友社長陳長慶的叮嚀,以及浯島鄉紳前輩們的期許。 偶爾我們也會倦怠。某次編輯群開會發行人李台山有感而發:一本雜誌維持十年也不容易啊。或許可以……?最辛苦的靈魂人物總編輯張姿慧:編了二十幾本,每一期想專輯也真費心思。然,編輯群兄弟姐妹這十年來培養的團隊精神,團結是我們唯一的目標,要改變也必須有更佳方式。想想每個人推雜誌不遺餘力,三千二千二萬三萬捐款都令人感動。去年王瑀得浯島文學獎獎金伍萬元全部捐給《金門文藝》,我們都許願她可以一直得獎。 要向多位鄉親募款非不可能是不想,因為夜闌人靜時思忖:個人好名更好義,今後會不會鄉親見到我立即躲開?當然不會,母島成功人士大部分對「牧羊女」是信任與愛護,連陳若曦那等大作家,平時樸素無華省吃儉用硬要捐一萬,我和洪玉芬堅決不收,可為雜誌故募款何時了?永續經營需有永續經營模式。 大夥會議共決若《金門文藝》從各大書店消失,「金門」兩字何時可再重新上架?瞭解行情的人都知道下架容易上架難。 這雜誌不是我一個人的,也不是編輯群諸人的,它是家鄉眾人的,為何要傷這腦筋?無非是責任感作祟。加上對岸對金門文學寫作者友善,下半年還有二場文學交流,其中一場指定與金門作家交流。在這政治掛帥的年代,不得不感嘆幸好有文學,文學洗去時代的憂傷,吾等同好攜手前行吧。
-
夏季讀書會的補充
日前,金門縣寫作協會在金門文化局三樓的會議室舉辦夏季讀書會,洪春柳理事長主持,前前理事長王先正介紹三位演講人,第一位講者是陳炳容博士,講述〈我對金門文史研究的淺見〉,第二位是名記者陳永富講〈金門惠安石工的迢遙歸鄉路〉,第三位由前中央社名記者黃慧敏講〈在金門遇見迦南信仰〉。三位的著作都令人佩服喜愛,例如陳炳容博士的《金門風獅爺》曾榮獲77學年教育部中小學人文社會科教師研究優等獎,民國83年金門社教館與他合出《金門風獅爺調查研究》,民國85年他又改寫列為《金門學》叢刊第一本,後來炳容老師又努力調查撰述了《金門的古墓與牌坊》、《族譜與金門史研究》、《古地圖與金門史研究》等鉅著,都是為人傳誦的名著。陳永富才情過人,採訪認真,效率驚人。短短幾年內,採訪寫出《鄉訊人物》五集、另外又寫了《戰地36-金門戒嚴民主運動實錄》、以及東洲、榜林、西浦頭等地的村史、口述歷史如《國慶閱兵-金門民眾自衛隊》、《金門少棒風雲錄》、《金門將軍學校》都是知名作品。黃慧敏熱愛新聞工作,青春歲月都在中央社,志願來金門,愛上金門,近幾年著作成書有《劉兆輝回憶錄-我的一生平淡無悔》、《金門我的迦南美地》,書中有很多曾經在金門工作或金門人的精彩故事。 三位講者所言《金門日報》新聞已刊登,但因我提供資料及報紙篇幅有限,刊載陳炳容所講稍短,在此,我想稍加補充。因陳老師所講用心良苦,理應公開讓多一些文友來共同深思。他為人一向低調謙虛,演講中一再聲明他所言若有冒犯,請賢德們諒解,他所談純就學術立場而言,並非針對某某人。 陳炳容老師說金門文史研究,累積不少成果,近年來更年年得獎,可喜可賀。但我們不自滿,要追求更好,我們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可能有什麼不足,陳老師提出幾個問題詢問大家,例如:金門到底有多少尊村落風獅爺?烈嶼有6尊風獅爺嗎?說要為村落風獅爺正名:風獅爺可以是石獅爺,但,一般屋牆上或屋頂上的石獅爺,不見得就是風獅爺。談數字「十三」的兩樣情,金門人以前講十三鄉,或稱井深十三噚,可能只是將十三當做形容詞(多數),對十三,其實並不排斥。後浦城隍廟為什麼大迎十三鄉?十三之所以被說成不吉利,恐怕是受西洋文化影響,西洋人說十三日又逢週五,是「黑色星期五」。陳老師針對金門地名「九頭十八坑」也加以探討,又說有些宗祠之科舉匾額不可盡信,「外翰」是指什麼?陳老師以投影秀出一張「歲進士」相片,問說匾額內容何處有誤?說寫史應重視考證,說金門有些解說牌或碑刻有誤,例如1.田浦「萬曆四十二重修田浦城」,2.國軍駐守金門後?才有大小金門之稱,3.大擔島舊屬廈門《96年續修金門縣志》,4.料羅順濟廟「嶼內外不許設立罾棚」之解說,5.西園鹽場原設立在門口之解說石碑。這些都有待查考探索。 陳老師的結語:1.「史實之探索」是歷史研究追求之標的與任務,金門之文史研究應重視考證。2.金門文史研究要有更寬廣的視野,「調查、訪談」之外,也應重視文獻之收集與解讀,金門史不能侷限於金門地方史,而應與中國史,世界史建立聯結。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門的紙本古籍資源不豐,我們應透過網路聯結各大研究單位所掌握的資料庫,例如國內外圖書館,博物館等電子資源的利用。4.《金門志》、《金門縣志》之糾誤與攸關金門史之解釋、導讀。最後他祝福在場朋友中樂透,平安如意。 聽了陳炳容老師深入而精湛的演講,在座文友倪振金也起來回應,建議說:史家是找出史事後面的思想,以春秋精神建立天人史觀。章學誠《文史通義》言:「整輯排比,謂之史纂;參互搜討,謂之史考,皆非史學。」因此史家必須兼具史學、史識、史才、史德,方能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金門寫史者應切遵此訓!
-
金中30屆同學的十年之約
常來常往,常走常親,一點不假。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各種關係、各種圈子,游離親疏、交疊重合。有源於家族血緣、親屬宗族;有源於工作同事、事業夥伴;有源於休閑愛好、社團交誼;也有源於個人信仰、宗教組織……,形成屬性不同,友誼性質各異,故而親友、校友、戰友、教友、跑友、牌友、山友、畫友、棋友、股友、狐群狗友……也不一而足;其中最單純自然、最穩固綿密,也最沒有摻雜利益色彩的,就屬校友中的同學關係。 上個月,小學同學盧財龍(龍哥)返金參加其長兄喪禮,另一位從小遷居台灣南港、極少返金的顏允仁同學也正好請神明返金做客;當晚酬神宴,允仁叫了些賢庵國小同學,有被我們暱稱大姐頭的陳碧隨、經營旅行社的林有鳳,家住庵前、軍隊退休的陳永棋及返金定居的陳素爾;有在酒廠上班的顏允科及盧永廉、曾經經營民宿、如今為海釣船長的盧承國;有總統府衛士隊退休的鄰居盧禮安、經營民宿的盧清鑫。其中姓顏姓盧的都是賢聚同村宗親,認真計較起來,有的是宗祖、有的要叫叔公,當然也有平輩及侄輩。事後算了一下,我們這一屆,賢聚同村的國小同學就有22位。 小學階段懵懵懂懂、趣事也多。放學逃路隊、水庫塘壩游泳、打群架、被老師處罰、被家長修理……,都是最大的記憶點。到了國中階段,學區擴大了,同學關係也發生了一次重組;但或許是國中時,打罵教育太盛行,讓此一階段生活有點不堪回首。國中升高中後,學區再擴及整個金門,同學之間又重組了一次。由於同班、同校或高中時是否住校及同寢室,相處時長不一,同學間革命情感也親疏有別。但大體上,各種「同學會」,都是在二千年網路及社群軟體(如臉書及賴)盛行之後,才慢慢興起的。當然,同學會或同學間情誼培養,需要有熱心人出面號召、也要有人穿針引線。 我們這一屆(金門高中第30屆)同學會,應該可算是目前金門所有同學會中,規模相對較大、互動比較頻繁、感情也比較綿密的一屆。初成立前,是由住金門的幾位同學間偶爾閑聊小聚開始的。如:千禧牙醫蔡添國醫師、輔諮中心主任(現湖中莊錦智校長)、留美博士(現社區規劃師理事長)許丕肯、經營建設公司的何應權、上校退役於民族路經營種子店的黃培迪、同樣上校退役時任官澳龍鳳宮總幹事的楊義群、金門黑蒜頭領軍人物王水義、設計師楊志宏同學、任職工務處的陳全和科長及陳文光同學……等。 首屆同學會由應權出任創會理事長,我這同學兼高中英士樓室友,出任秘書長協助協會申辦事宜及聯絡跑腿。協會初始只限於偶爾小聚,或組織同學出席長輩紅白事致意。之後,由旅台經營廣告出版的孫國欽接任同學會會長、認真細心的錦智同學出任秘書長;國欽任北區主任後,與錦智、添國積極串聯,台金同學間互動日益頻繁,許多業務或公務繁忙的同學也開始撥空參與同學餐會或聚會。如:平素看診繁忙的佑城楊恭孝醫師、金門醫院的陳根雄副院長、曾任衛生局長及金醫副院長的李錫鑫醫師;現任觀光處副處長的何桂泉同學……等。 本屆時同學會的高光時刻,是由繼國欽會長之後、擔任第三棒會長的吳金順同學締造的。金順同學事業有成又熱心奉獻,甫上任就贈給每位同學統一的會服,並慷慨捐贈同學會三十萬(已陸續捐贈本屆同學會六十多萬),並邀請同樣事業有成的林水在同學擔任榮譽會長,水在同學亦捐贈同學會二十萬,也帶動李丕贊同學、王海浪同學捐款協會;其後,更捐贈母校金門高中三百萬成立獎學金、捐贈金門高中校友會三十萬。金順同學不僅樂善好施,也能歌善舞、幽默風趣,在他的帶領下,許多平素不太愛露面的女同學都積極出席同學聚會。 這兩年,同學陸續邁入花甲,以國人平均餘命(男約78、女約84)觀之,餘生確已不多。在金同學彼此關照,一起出遊、一起走讀、一起爬山、一起海釣、一起烤肉、一起聚餐、一起慶生、一起品茶喝酒、一起歡笑唱歌……。尤其丕肯和義群組織的走讀活動,更是同學間強而有力的黏著劑。真的,同學常走常親,在金同學有了走讀,不僅聯絡了情誼,也認識了家鄉的美;有了走讀,本屆的校花陳娟治同學加入了行列、美女同學王麗白、李固治等也經常返鄉相聚、成勇山同學更是熱心充當司機,經常載送娟治、淑玲和我,一起爬山或走讀。如勇山同學所感:「(畢業)40年的歲月,大家在渾濁的光陰下洗練,原也認不了大夥幾許,就算在街上擦身而過,也只有那濛濛記憶印象。而今之緣,一根細繩串起你我之手,相信未來有更多的遊子情牽故鄉,也是走讀團的光輝。」 今年5月20日,在金同學出席了金門高中校慶。學校特別邀請了畢業50周年的老學長們出席,看著學長姐上台歡喜合照,台下的我們也相約,要把身體顧好、把生活過好,大夥兒一起出席民國123年、高中畢業50周年的校慶,屆時一個都不能少。誠如義群同學所說,「生命中的相遇,如山花淡雅。似美酒飄香,有同學的地方,就是風景最美麗的所在;不管各自發展如何,仍保持著赤子之心,不攀比、不炫耀,相互關懷、彼此鼓勵,讓老後的人生不孤單!」。還有固治同學也說得極好,她說「十年約定當天在不在場無所謂,但我們應該選擇參與這份約定。十年之約,不是因為在那一天誰說了什麼,而是因為有人願意把這個約定放在心裏,記得、相信、守護。」 有如此一群同學相伴餘生,夫復何求?
-
文學思維的自我迭代
「面對人生,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先寫下自己想演的劇本,然後創造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人生;不然,就只能演別人的角色,度過一個遠遜於自己期望的人生。」這是全球暢銷書《生命咖啡館》作者──約翰‧史崔勒基的勵志名言。 約翰又說:「不知道哪一刻起,我們在生活裡迷路了……,走了一條自己本不想走的路……,無論你走多久?……總要停下來想想,當初,為甚麼出發?這是──『初心思維』。」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MBA--財經作家劉潤說:「如果你只是想取得一些小進步,就改變行為。如果,你想取得大進步,那就必須改變思維。」 對於像筆者這樣一個年近古稀的文字工作者而言,以上這些警語,除了教我感到懇切、犀利、又發人深省之外,還懊惱著自我覺知得太晚了些。因此,自2024年10月開始,卯足了勁,悉心檢視自己長久以來的文學思維,追想「當初,為甚麼出發?」不就是四歲那年,父親開啟我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初心?《論語‧述而篇》裡,孔夫子的那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獨鐫刻在父親為我起的名字上頭,進而更融入靈府深處,化作一股暖泉,涓涓滴滴流向我十七歲懵懂頓拙的筆尖。 轉眼,半個世紀過去,這五十個年頭裡的前三十年──白晝,我縱橫企業職場;暗夜,我老老實實筆耕。靜寂地、持續地在純文學創作路上踽踽獨行,唯有書櫃裡幾千個古今中外的優質作者,默默陪伴書桌前挑燈揮筆的女子。長年下來,敦促自己要有「成長思維」,內心清楚知道,文字歷練是必須不斷成長的,文字功力不斷增強才有路可走。回顧自己的青澀少作,某種心虛的感覺湧了上來。昔時文學創作的字裡行間,乍看,直抒情性者多;雖也長時間關注、涉獵、研習繆思九女神:文藝、詩歌、舞蹈、戲劇、音樂甚至建築與天文……等各個領域。然而,認真細讀舊作,則不免感覺這樣的文學作品少了深入的哲學思考,顯得單薄而欠缺厚實底蘊。 其後的二十年,先是經由不住地自省,加上婚後枕邊那位老作家的譏諷,我判定自己更需要的是「精進思維」──努力擴張文學創作的境界,探觸更新、更寬廣的創作題材與範疇。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最近幾年,我的文學創作揉進了「哲學思維」;同時,也不得不與時俱進地加入「科普思維」。話雖如此,但我卻毅然嚴拒人工智能侵犯我的文學創作。說得更直白一點兒,我堅決不要利用AI寫作,嚴格自我設定維護文學尊嚴的門禁。 曾經認真拜聆「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江才健教授的一場演講,主題是「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科普思維的再思考」。他開宗明義:所謂「科普」,即科學普及。把艱深的問題說得簡單,就叫「科普」。江教授說,2002年,中國大陸就已明文為科普立法──「科學普及法」。事實上,中國大陸有大量文學創作者,早已在他們的文學作品裡加入先進、前衛、超高效的「科普思維」。我們隨手搬出中國大陸一部百萬言的大河小說來看,其內容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涵蓋領域之廣,氣勢雄渾,科普得厲害啊! 綜觀當今的文學作家,除了必須有前述「初心思維」、「成長思維」、「精進思維」、「哲學思維」、「科普思維」之外,還應該特別重視最後這一項「突破思維」。尼采說:「不蛻皮的蛇只有死路一條,人類也不例外。」這話不正是在告誡我們,不能老在原地踏步,老抓著舊思想。我們必須警醒──人是會從內部腐敗的!文學創作者想要脫胎換骨,必須讓文學思維新陳代謝,自我更新,主動求變,讓思維升級,才是最好的自我迭代方式。 最後,讓我們回到文學的濫觴,想想文學作品的靈魂依歸,應該是甚麼呢?筆者且以2025年4月號《香港文學》月刊裡,總編輯游江先生「卷首語」一句非常觸動我心的話:「情感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可不是嘛?抽離情感,文學作品就頓失了魂靈,還有甚麼可讀、可談的呢?
-
七里飄香
屋外飄來一陣奇香,尋香找去,原來是種在庭院中的七里香又到開花季節,花香撲鼻,不愧是七里飄香美名。 七里香是金門的原生植物之一,原產於亞洲南部,生於山地疏林或密林中或低地的丘陵地之中,喜溫暖較濕潤的氣候。為芸香科九里香屬植物之一,其花能提煉芳香油,熟果可供食用、曬乾後的花則可泡茶飲用,古人使用其樹皮或樹脂,與雅香同置薰籠中薰香衣服,木材堅硬可作手杖、印章、農具及刀柄等,從樹根到樹葉幾乎都有功用存在。 我家種有數棵七里香,有多棵是自已長出來的,像老家那幾棵充當籬笆樹的,是我十年前移植的,如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公分,樹型碩大,每次開花都吸引路人圍觀,因為它的香味真的傳播甚遠,十分迷人。 七里香,又叫月橘、滿山香、九里香、十里香、萬里香、四季香、石芬等,多生長在低海拔山區,金門到處都可見其蹤跡。學名為Murraya paniculata,本地人叫它為「塵掃」,原因是民眾在年底大掃除時都會拿它來當作「拂塵」的工具,所以才有這個別名。 2015年太武山腳「蔡厝古道」入口一株近百年七里香遭人連根挖除,縣警局成立專案小組會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縣林務所追查,查獲「山老鼠」陳姓父子涉嫌盜挖,原因竟然是買新屋要美化庭院。同年珠山「大道宮」後方林區,一株估計已有一百五十年的「七里香」老樹遭人盜挖,找不到盜挖者,推估也是被人挖去當盆栽。 七里香老樹被盜挖其實在金門屢見不鮮,從金門解嚴撤軍後,很多老營區裡都有野生的七里香樹,很多識貨的民眾都跑進廢棄營區內挖七里香樹頭,用來當盆栽或庭院種槙的景觀樹,野生的七里香樹已被盜採幾盡,現在野地裡很難再看到高大的樹種,很多樹頭因沒先斷根直接挖走,存活率並不高,殊為可惜。 價值不菲的七里香樹頭,長年受到少數不肖庭院造景業者,或圖謀暴利之人,更糟的是又結合「山老鼠」橫行相關山區盜挖開採林木,低價收購並擇地栽植後,復以高價出售牟取暴利;外傳「山老鼠自山區盜出轉賣後,買家再以走私方式運往大陸,直徑逾十公分的七里香,賣到大陸的價格,高達數十萬元」,然而,「七里香樹幹要長到直徑十公分寬,至少要數十年」,地區原生種樹頭被盜賣,以後就很難再看見。 七里香還可入藥,在《中國藥典》中,記錄了月橘以葉和帶葉嫩枝入藥;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月橘以葉和帶葉嫩枝入藥,味辛、微苦,性溫,有小毒,歸心、肝、肺經,陰虛火亢者忌用,藥材主產於廣西、廣東、福建等地。中藥藥用之名始載於《嶺南採藥錄》,具祛風除濕、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解毒等功效,主治胃痛、脘腹氣痛、風濕痹痛、牙痛、疥癬、腫毒、皮膚瘙癢、跌打腫痛、蟲蛇咬傷等。 由於七里香在園藝市場行情甚佳,香傳十里相當受到中國大陸富貴人家喜愛,將它拿來當作庭園造景的樹種之一。在二○○八年時北京奧運時曾有中國貪官即以奧運場地造景為由,向台灣大批收購七里香,透過地下匯兌洗錢漂白,新聞還被大肆炒作,一時聲名大噪。 詩人席慕蓉第一本詩集就名《七里香》,一九八一年出版即打破台灣詩壇的紀錄,一年內再版七次,並長銷至今。「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在綠樹白花的籬前/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而滄桑的二十年後/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微風拂過時/便化作滿園的鬱香。」那意境之美曾讓多少文青人手一冊,為之傾倒著迷。 七里香是金門的原生樹種,種子隨風飄落就落地生根,所以並沒有受到大家的青睞,只有等它不小心長大成材時,才會被人看重,它從夏至秋天每年數次綻放五瓣小白花,散發充滿穿透力的香氣,每當它開花時我就在想它的宿命,小而賤,大而貴,生死都由人定,只有那一縷香魂隨季節飄留人世間。
-
浯江溪畔,讀《湖濱散記》──藍色公路思梭羅
家住金城後浦小鎮,近南門海,我喜歡海邊的散步,由浯江溪畔走到金廈水域旁的藍色公路。 海邊散步多年,年過60,我竟屢屢想起美國作家梭羅的《湖濱散記》。 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湖濱散記》出版於1854年。梭羅16歲入讀哈佛古典文學,一生未婚,45歲卒。 30多歲的梭羅,有感於周圍人群的急急惶惶,為勞動而勞動,為五斗米而折腰,終日操勞如機器人。即使家財萬貫,也如戴上純金的手銬腳鐐,不得自由。 於是,他由繁華大城走向偏鄉小鎮,在麻州康鎮的瓦爾登湖畔,當個森林志工,投身於大自然。獨居2年多,返樸歸真,嚴肅思考、尋求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湖濱散記》表達遠離社會、心懷上帝、簡樸生活的理念,被視為極簡生活的先驅。 人之異於禽獸,在於有靈性、有格調。那麼,當一個人食飽、衣暖之後,下一步的追求是什麼?顯然地,《湖濱散記》的答案是:灌溉心靈。追求心靈的自我解脫,生活的創意,能克制自我,不競奢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因此,170年前出版的《湖濱散記》所以能成經典文學,有「綠色聖經」之稱,其價值在於: 1.啟發讀者思考如何生活? 生活是藝術,不必千篇一律,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多參考前哲的生活智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尋求生活的本質,去嘗試多種生活的可能性,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湖濱隱居2年,梭羅正是嘗試以一種簡樸、自足的生活方式,去探索生活的需要、想要,追求靈魂、精神上的豐富、自由。 2.引導讀者觀察大自然。 梭羅認為「生活的真理存在於大自然中」,他對大自然擁有強烈的好奇心、親近心,並能以樂觀、善意的眼睛,來觀察、欣賞四季和世界的變化,尋求大自然的和諧規則。 湖泊是大地最具靈性的眼睛,自建小木屋於湖畔的林木中,梭羅把每個早晨都當成愉悅的開始,安排自己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晨耕、午讀,早上在戶外的農地耕種,挖蚯蚓,到湖邊釣魚;下午在木屋中嚴肅地讀書、沉思,看看老鼠,欣賞飛鳥,甚至旁觀紅螞蟻、黑螞蟻大打群架,……感受日光、月光和孤獨。 3.學習獨處、淨心、安身。 梭羅認為:景色中最豐富的元素,就是天真無邪的陽光。 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擁有夢想、理想的方向,保持內心的平靜。人,平衡群性和個性的需求,人不一定要離群索居,大隱隱於市,自由、知足地活在當下、享受當下,隨遇而安,更是值得修行的生活態度。人生如果達到了某種境界,自然會認為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安身。 我在2020年代金門的浯江溪畔,遙想1840年代美國的瓦爾登湖濱。 梭羅筆下的湖濱,湖水近綠、遠藍,冬冰呈白色。冬湖結冰,可行馬車,讓人不辨湖上、陸上,好像天空在人們的頭上,也在人們的腳下。3月春來,湖冰逐漸解凍,春雨、春陽帶來新綠、新生,波平如鏡,划船湖面,可與潛鳥、野鴨互相嬉戲。 顯然,我的浯江溪畔沒有冬冰,我也不懂得划船,水邊風情不如瓦爾登湖濱豐富。但年過60,處身於工商社會製造虛擬需要的物質氾濫,生活於周圍親友老病死的日常,我散步於金廈水域邊的藍色公路,刻意學習隱者梭羅,淨化心思,緩慢腳步,認真聆聽大自然的風聲、水聲、蟲鳴、鳥叫,認真地觀賞相思樹、木麻黃、七里香……,認真地觀賞潮起潮落,認真地感受日光、月光,心平氣和,彷彿遙契隱者的淨心。
-
畢業旅行
畢業旅行是學生生涯中的一次特別旅行,也是每位學生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之一。每一屆的六年級學生都會參加畢業旅行,因為他們即將離開這所學校,這次旅行將成為他們共同的回憶。畢業旅行不僅是一次玩樂的機會,更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讓我們對周遭的世界、人生、生活以及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們的畢業旅行從第一天開始,首先來到了臺鹽通宵環境教育園區,隨後我們在鹽鄉小棧享用了午餐。午餐後,我們前往尚順育樂世界,玩了許多遊樂設施。我最喜歡的是碰碰車,因為可以在玩樂中撞到別人,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接著,我們去小時厚牛排餐廳享用晚餐,那裡的食物非常好吃,還有我喜歡的爆米花、飲料和冰淇淋。用餐後,我們回到飯店,洗澡後大家聚在一起玩遊戲,度過了愉快的夜晚。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參觀了麗寶樂園,最讓我興奮的是海盜船、雲霄飛車和飛越中國,這些遊樂設施既刺激又好玩。我們還去了月眉糖廠、喝喝茶、巧克力工廠、審計新村、自然科學博物館、雪樂地以及日月潭纜車。每次回到飯店,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同學們一起玩手機遊戲或聊天,這讓我感到非常開心和放鬆。在喝喝茶和搭乘日月潭纜車的途中,因為山路陡峭,很多人感到不太舒服,但這也讓我們更了解旅行中的挑戰。 在這次旅程中,我本來以為海盜船是個簡單好玩的遊戲,但隨著它越來越高,我開始感到害怕,甚至有點暈眩。下來後,我覺得又很好玩,所以決定再玩一次。第二次玩時,感覺比第一次更暈,我便和同學一起去餵魚,讓自己稍微放鬆。玩海盜船時,當船在搖擺時,我把眼睛閉起來,這樣能讓我不再那麼害怕。 畢業旅行不僅讓我們擁有了難忘的回憶,還讓我們之間的友情變得更加深厚。這次旅行的美好時光,我將永遠銘記在心,也會成為我人生中最難忘的旅程之一。
-
談閱讀
現在的我們,幾乎每天都與手機形影不離。但你知道閱讀的好處嗎?只要你嘗試體驗閱讀的樂趣,我相信你一定會願意放下手機。現在,讓我來告訴你閱讀的好處吧! 你知道讀書有什麼好處嗎?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帶來的益處多得數不清。它不僅能提升智慧與專注力,還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紓解情緒,並且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閱讀讓我們與時俱進,增長見識,真的是好處多多。大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也道出了另一個深刻的道理:「人類要努力攀登書籍做成的階梯,而這階梯通向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知識殿堂。」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汲取書籍中的知識。 每到假日,我總是央求爸爸媽媽帶我去圖書館閱讀。每次一踏進圖書館,我總會聞到那熟悉的書香味,安靜的環境裡,大家都在專心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那裡有偉人的傳記、童話故事、漫畫,還有歷史故事,每一類書籍都能教給我們不同的知識。我最喜歡的書是歷史故事書,特別是《如果歷史是一隻貓》這本書。它的插圖不僅有趣,內容也搞笑,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深刻理解了歷史的演變。因此,我也要推薦大家多讀好書! 「書籍就像是一把梯子,引領我們攀登知識的殿堂;又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啟智慧的大門。」讀書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它能帶給我們的益處多得數不清。我建議大家多看看書,因為閱讀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還能提升寫作水平,增強語言能力。相信我,你一定會從書籍中獲益匪淺!
-
我最愛的校園小角
在一個神秘的角落,充滿著無處不在的知識,那就是大家都很喜愛的圖書館。圖書館是我心情不好時的避風港,一進門就可看到整整齊齊的書本,讓人想拋開煩惱,享受閱讀的樂趣、共享學問的美好,這就是閱讀帶來無限的好處和收穫。 圖書館收藏了許多的書籍,有歷史、地理、科學,圖書館就像一個充滿知識的寶庫,一本本的書如同大海般的廣闊。窗外的太陽照亮著書本,彷彿是圖書館內的燈光,讓我感到非常暖和,每一本書都在等待我們呼喚著它。在偌大的圖書館裡,也能看見外面一顆大大的榕樹,而一片片掉落的葉子,宛如一場大雨,把地上鋪成一片大地毯。 在圖書館裡,無論晴天還是雨天、夏天還是冬天,總是那麼溫。圖書館裡,學校的志工媽媽會幫我們找書,例如楓之谷大冒險、神奇樹屋等,這些書籍常常被別人借走,讓我非常失望。但是,圖書館裡還有如大海般多的書,若好好去發掘,一定會找到其他令我期待的書籍。 閱讀知識很重要,相信一定也有許多和我一樣喜愛閱讀的小朋友,歡迎大家一起來圖書館探險吧!你會發現校園中最美的角落就在這。
-
聖誕園遊會
今天是12月25日耶誕節,學校特別舉辦了園遊會,我們班也有參與擺攤和表演,想必會是充滿歡樂的一天。 我們的攤位設有「滑滑樂」和「快樂來投球」兩種遊戲。老師說:「每人都要去找十個人來關顧我們的攤位,這樣生意才會興隆。」我嘗試我們的遊戲後,發現有些難度,但只要抓到訣竅,就能連續成功拿獎品。我覺得我們設計的遊戲本身趣味度十足,攤位肯定可以門庭若市。 活動即將開始,大家趕緊招攬客人來玩我們的攤位遊戲,畢竟此時是大家手上最有錢的時候,其他攤位還沒開張呢!而活動中,輪到我們這組表演時,我緊張得有如膽小的老鼠,遲遲不敢上台。不過,表演時竟然零失誤,整個表演堪稱完美無缺!為了能將商品賣出賺錢,我們不僅將商品打折,還請朋友來遊玩。除此之外,我還購買了許多我愛吃的小吃呢! 活動結束後,同學們一同清掃,一下就將環境整理得乾淨溜溜。接著,我們一起結算今天的收入,大家把錢清點清楚,終於將園遊券換成夢寐以求的現金。 經過這個活動,讓我學到做生意必須沉穩,生意才會更成功;其次則是要釐清「想要」與「需要」的不同,不要因為一時的「想要」而去買不需要的物品,應該要好好守住自己的錢包。
-
珍藏一個回憶
翻開著存封在記憶裡的相簿,種種美好回憶頓時湧上心頭,開心歡喜的,抑或者是悲傷難過的,都是成長路上的趣事,尤其讓人無法忘懷的,是我和外婆在廚房內的點點滴滴……。 狹小悶熱的廚房,待上一會兒便使人汗如雨下,然而外婆卻從不把累掛在嘴邊,獨自穿梭在餐桌與廚房的走廊上,這是自從我住在外婆家時,對她的第一印象。尚且年幼的我,不懂得農民的辛苦,也不曉得煮飯會有多疲累,只知道,每天都能享用桌上的佳餚,是件幸福的事。直到某天,我偶然間瞥見在廚房忙進忙出的外婆,數不盡的汗水從白鬢間滾落,看得令人心疼不已,正當我尋思著能提供點什麼幫助時,緩步靠近廚房,這才驚覺廚房堪比戰場,溫度和外面簡直是天壤之別。 日後的好幾個月,我也披上了名為圍兜兜的鎧甲,和外婆一同上戰場與食材搏鬥,當我炒出幾道像樣的小菜時,心中竟充斥了滿滿的成就感和數不清的雀躍。技巧方面,也從外婆身上學到了些許毛皮,更令我歡心的是,外婆不再是孤軍奮戰,有了我這位小軍師,她明顯不那麼勞累了,廚房中有了歡聲笑語,我們之間的情感也因這小小的空間而有了更多的聯繫。 又是好幾年過去了,我也即將迎來了高中生涯,不得不離開她的身邊,從此餐桌上甜蜜的滋味,便停留在我的記憶中。 這段令人難忘的回憶,教會我許多事情和道理,也明白「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生活中的便利與充盈,莫不是仰仗許多人的辛苦付出。外婆那雙充滿傷疤的雙手,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張滿足的笑容,也是她生活中的一部份,在廚房的那些時光,我永遠無法忘懷。
-
等待段考的日子裡
每到了段考的日子,我的內心總是焦躁不已,深怕考題不會寫,讀的內容沒考到,猜的答案也猜錯。而成績出來後,我才終於能放下心中那塊沉重的大石頭。 每逢段考前一週,我會把所有的課後活動都暫停,因為我想要有足夠的時間來複習功課。在這段期間,我的內心非常緊張,常常會想:「這次如果考不好怎麼辦?要是考試時不會寫怎麼辦?」這時候,我只能告訴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準備。 到了考試當天,我滿懷信心地走進教室,因為前一晚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當上課鐘聲響起,我馬上開始作答,不到下課時間,我絕不輕易放下筆,也不浪費任何一點可以答題的時間。 考完後,下課的鐘聲一響,大家立刻聚在一起討論剛剛的題目。有些人會衝去找老師對答案,甚至問成績。這時候,辦公室裡大概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臉上笑咪咪、考得不錯的;另一種則是悶悶不樂、對自己不太滿意的。不過,無論考得如何,段考總算結束了,大家終於可以輕鬆一下,開開心心地玩了! 在等待段考的日子裡,我總是感到非常緊張,但當考試結束之後,我也能慢慢放下心中的壓力。
-
我所知道的台北美食
台北的美食大多集中在熱鬧的夜市之中,而台北最有名的夜市之一,應該就是西門町了吧!那裡的食物種類非常多樣,有火鍋、牛排、拉麵……各式各樣任君挑選,其中最多的絕對是烤肉吃到飽的店家。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到台北比賽,結束後我們一群人就一起到西門町吃晚餐。我們選擇了「熊一燒肉」,雖然價格不算便宜,但裡面的肉品非常軟嫩好吃,自助吧也有非常多的選擇,飲料區提供了西瓜汁、可樂等多種飲料可以喝,還有香濃的和牛咖哩飯可以無限享用。最後如果想吃甜點,也有哈根達斯冰淇淋可以吃到飽,真的非常過癮!這家店非常值得一試,雖然價格稍高,但絕對物超所值。 如果是喜歡吃牛排的人,台北也有一家名聞遐邇的牛排館。這家店的牛排套餐只要三百五十元,就可以吃到雙主餐,算是非常划算的選擇。在台北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這樣的價格真的很難得。而且,店內的自助吧也非常豐富,有玉米濃湯和羅宋湯,羅宋湯裡的牛肉給得非常大方,玉米濃湯則香濃滑順,每次喝了都覺得暖心又滿足。至於主角牛排,肉質鮮嫩,不會硬到咬不動,反而是那種入口即化的美味。和家人朋友一起來這裡聚餐,氣氛輕鬆,真的非常適合。 說了這麼多,其實每個人對美食的喜好都不同,我介紹的這些,都是自己親身吃過且非常喜歡的店家。如果有機會,希望大家也能去試試看,也許你們也會跟我一樣,愛上台北這些令人回味無窮的美食。
-
夢想不能被拿走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事物一直在失去和擁有。有些東西失去了無傷大雅,有些東西失去了會對人生的軌道產生深遠地影響。而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會使人生變得黯然失色,黑白且無趣,就例如夢想。有了夢想的人生是色彩繽紛的,但是失去了夢想的人生就像是老舊電視中的黑白雪花,蒼白乏味。 雲門舞集創辦者林懷民先生曾說:一個人的人生,什麼都可以被拿走,只有夢想不能。夢想就像是一束亮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為我們指引方向。人生的道是崎嶇的,但是抱有夢想的人不會害怕,依然大步向前奔赴心目中的理想。 雖然我們在嘲諷他人異想天開時會和他說:有夢最美。但是擁有夢想卻真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即便你的夢想在旁人眼中並不是閃閃發亮。夢想一定要是當醫生、當科學家、發大財嗎?其實並非如此,夢想不一定離我們很遙遠,萊特兄弟最初想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而不斷地嘗試製作飛機。「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如果只是空想,那麼它就永遠是那個美麗的幻影,不可能化為實質。所以有夢最美的下一步是勇敢追夢,唯有付出行動才能獲得報酬。 我從小就有個明星夢,看著電視中的明星偶像們就好像看到了我閃閃發亮的夢想,我也十分喜歡唱歌跳舞,也非常熱愛舞台。我認為我以後雖然不一定會當明星,但是這個夢想卻像引擎一樣推著我走向更好的自己,如果我的生命中失去了夢想的色彩,那想必會很無聊吧! 夢想是什麼?也許是對未來的嚮往,也許是對愛情的憧憬,又或許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的情感。不管你的夢想是否遙不可及,也不管你的夢想在旁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大步向前,總有一天你會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
去菜市場的機會教育
我很幸運,家人從小就帶我到傳統市場走踏,而我的姑姑一家人也在市場裡面賣魚。所以,從小我就時常在市場內玩耍,見證每個攤位的興衰,以及他們的辛酸。有些人總覺得,不喜歡到傳統市場,因為夾雜著太多的氣味與雜亂,不過,那就是他們生活的日常,擺攤過後,又會恢復昔日的正常,夜晚的寧靜代表一種休息。 休息時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所以隔天一早,許多攤商也會提早做準備,因為昨天的休息而養足精神,為了迎接每一天的人們。雖然現代已經有許多大賣場出現,也方便地為顧客分門別類的把許多東西擺好,提供舒適的環境去處。但是,我認為,還是要到傳統市場裡面去,去見證當地的庶民文化,去融入在地人的生活。 曾聽一位老師說過,走訪各個國家時,他最優先去的地方,當然就是在地的傳統市場,因為裡面保有著傳統與文化,還可以見證當地人怎麼生活,了解當地有什麼特別的產物或是吃些什麼。我認為這種做法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從市場出發,我們確實可以明白許多事情,同時,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事物。 看到不少網紅影片,走訪世界各地的市場,見證他們的人事物,那些似曾相識,卻又不同的場景,彷彿勾勒過往的歷史藍圖。在那邊買到的,是無包裝的真實感,是秤斤秤兩的東西,並非像是機械化下的商品,貼著無數標籤的內容。而貼近的真實感,讓人不得不醉心於這樣的氛圍,拿起每一樣東西,來訴說著它的故事。 現在不少家庭都吃外食,或是直接叫外送,很少有機會自己煮,到現代化的大賣場已經很少了,更何況進到菜市場裡頭去。如果有機會,我認為家長們還是要帶下一代到市場裡頭去看看,讓他們見證時代的變遷,以及當地的許多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種在地的生活方式,我想,這些孩子一定會很有感觸的。 而我姑姑的攤位傳承到第三代,第一代姑姑與姑丈,辛苦在菜市場撐起一片天,無論烈陽,無論颳風下雨,他們都會早起去魚市場批貨,接著整理魚貨,然後在市場販售。現在換到第三代,也就是我的姪子,他與太太努力地在市場賣魚,努力地為了生活,每天都很勤奮,而退休的姑姑以及哥哥、嫂嫂,也充當他們顧問。 去菜市場的機會教育,可以學習到很多,比起冰冷的標籤產地,或是圖文故事,更能貼近人生的,是親自到菜市場走一遭,就會發現更多不同的人事物。我喜歡到國內外的市場走走,我也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多到菜市場走走。無論是保持傳統,還是從傳統中蛻變的菜市場,都有屬於他們的特色。而菜市場內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每一天都為了人生而奮鬥,然後傳承著屬於他們的心血。而我們能學到的,就是無數的這樣的精神與故事,但必須得親自走一次才知道。
-
如果你的創意出現在AI生成作品裡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有關美國聯邦地區法官駁回一群作家對臉書母公司Meta的指控。他們控訴Meta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其著作來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侵犯著作權。而舊金山聯邦地區法官在判決中則表示,這些作家未能提出足夠證據說明Meta的AI會削弱他們作品的市場價值,藉以證明Meta的行為違反美國著作權法。 這是個嚴肅也是有趣的問題。 我首先想到:我從小在漫畫出租店租的書,付的租金,書店老闆違反了著作權嗎?查閱網路的結果,只要該書是正版重製書籍,該出租行為不違反著作權。這便是所謂「權利耗盡原則」(First Sale Doctrine):一旦著作權人將作品合法出售,對該實體的控制權就「耗盡」了,買家可以自由轉售或出租。問題是:創意不可以被抄襲,不可以被非法複製,但可以被轉售或出租嗎?各國的法律規範不同。後來,錄影帶出租業興起,不過我想這個行業後續應該有受到管制,盜版的錄影帶、錄音帶不用說了,正版的重製品必定受到發行商權利金的約束。 但是網路時代開始後,數位閱讀與線上授權興起,透過網路來消費的出租行為很難不受到管制了。過去漫畫出租店的老闆只要收我五元,我把書借走,誰也管不著,現在網路出租的金流及租售都是有跡可尋,一切都攤在記錄裡,這個問題又重新浮上了檯面。 平心而論,如果我到圖書館借閱了一本書,我還會想去買這本書嗎?應該不會,除非我要珍藏,而都市人居住空間那麼小,能有多少空間拿來擺書?看過了書,便不會想再買,所以出租店大量購書後反覆出租,本來要買的人都不買了,削弱了原創者的市場報酬,所以出租的確是對於創作者權利的一種掠奪。現在網路時代,閱聽人的消費行為都透過網路進行,交易透明,反而相當程度上保護了原創者的權利。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搜尋引擎公司為了訓練AI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包山包海地以各類知識餵養智能機器,甚至鸚鵡學舌地模仿歌手嗓音、畫家畫風,說不定以後還有劇本編寫及拍片風格。它這些資料從何而來?當然是從人工智慧研究與開發公司而來,比如Open AI。如果這些AI公司學習後不營利也就罷了,就好像圖書館出借書籍但不收租金,屬於公益性質。問題是既然它學習了知識又用知識去賣錢,那麼該不該算它侵權?Google News使用各地媒體新聞而損害了媒體利益也是類似的問題。 這問題或者也可以打個比方:假使今天有一個絕頂聰明的曠世奇才,一切自學,成就了他在天文、地理、藝術、工程……所有各方面博古通今的知識,然後拿這些知識來賺錢,那麼所有這些知識、藝能的原創者都可以向其或其父母索要權利金?這當中的差異不過是一為自然人,一為法人而已。 所以,或許某日你我的見解或者創作也出現在生成式AI機器的作品中,那麼,你會覺得權利被侵犯了嗎(很難說你會不會是下一個歌手孫燕姿或者漫畫家宮崎駿)?誠如受理此案的舊金山聯邦地區法官所言,企業是在創造出一種往往會嚴重削弱這些作品市場價值的東西,從而嚴重削弱人們以傳統方式創作的動力。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人工智慧與人類創作之間的競爭呢?
-
改名優先席能否解決座位爭議
由於博愛座衝突屢屢發生,近日立法院初審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並將原先博愛座的優先對象「老弱婦孺」改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此舉旨在減少爭議,提升社會包容性,但實際成效仍有待觀察。 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是希望打破博愛座僅屬於某些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讓任何有需求的乘客都能安心使用。然而,名稱的改變是否能帶來實質的影響,仍存在疑問。事實上,捷運系統過往曾於車廂內設置相關標語,如有些人或許有隱性需求等概念,提醒乘客不要因自身主觀判斷,責難坐於博愛座的人。但衝突仍層出不窮,這代表僅靠提醒或改名,可能不足以改變人們的深層認知與行為。 有些人認為只要完全取消博愛座,將所有座位設置為普通座,那麼便能進一步消弭座位標籤化的問題,但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更大的矛盾。過往曾有長者要求普通座位乘客讓座,甚至在火車「對號座」上,乘客因未讓座給孕婦而遭拍照公審。這些案例反映了部分人仍抱持「長者必須有座位」的錯誤觀念,或是「只要有需求」便能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那麼取消博愛座可能演變成「全車都是博愛座」,道德壓力甚至不減反增。 筆者認為,解決博愛座爭議的關鍵,在於調整大眾的價值觀與行為。首先,要透過宣導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每個人都有權坐優先席」。對於有隱性需求的群體,如身心障礙者或短暫受傷者,強調他們的需求與權利,減少因未明顯顯露需求而遭受的異樣眼光或指責。同時,也應針對部分長者進行教育,糾正「年長者必須優先享有座位」的錯誤觀念,鼓勵互相體諒,而非強迫他人讓座。 其次,可以考慮引入罰則機制,針對以情緒勒索或強迫方式要求他人讓座的行為進行約束。例如,若有人因要求讓座而對他人造成困擾,可處以警告或拒絕服務。此舉有助於保障所有乘客的乘車權利。同時,也應設立舉報與調解機制,讓受衝突影響的乘客能夠獲得適當協助。 改名「優先席」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這僅是表層的改變。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教育與規範著手,結合宣導與罰則,營造一個更尊重與包容的公共交通環境。唯有如此,才能減少衝突,讓每位有需求的乘客都能安心乘車。
-
高齡駕駛評估制度亟待革新
隨著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七十五歲以上的駕駛人口持續增加,如何確保行車安全與長者的行動自由,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根據目前規定,高齡者在換照時需通過一項認知功能測驗,內容包括記住當天日期、地點,還有看圖記憶圖像等項目。乍看之下這樣的測驗並不困難,但實際情況卻讓不少人感到挫折--有些長者初次測驗沒通過,但因為題目類型重複,只要多考幾次抓到訣竅,就能順利過關。這種現象讓人不禁質疑,這樣的制度真能有效把關交通安全嗎? 不少人認為,目前的測驗設計頂多能篩檢出中、重度的失智症狀,對於處於早期、輕度狀態的駕駛者,卻幾乎無從察覺。然而,這類駕駛者其實潛藏風險,一旦進入複雜路況,或臨時需做出反應時,可能會反應遲緩、判斷錯誤,增加事故機率。更重要的是,導致高齡駕駛肇事的原因並不僅限於認知退化,還包括突發疾病如中風、低血糖等。單一測驗無法全面掌握駕駛能力,形同紙上談兵,無法真正預防風險。 我們更希望政府能夠設計出一套「有感、有效」的駕駛評估制度。這不僅僅是為了年輕用路人的安全,更是為了高齡者本身的安全與尊嚴。駕駛與否,不應該只看年齡,更應該看整體健康狀況與實際駕駛能力。有些人雖然年紀大,卻身體健康、反應靈敏,開車上路毫無問題;也有人雖然剛過七十,就已有慢性病或認知衰退的跡象。現行制度卻以一把尺衡量所有人,不僅不科學,還可能造成不公平。 很多民眾也支持導入更多元的評估方式,例如由具專業背景的第三方人員進行實地觀察與個別評估,而非僅依賴紙筆測驗。一些先進國家的經驗顯示,職能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員若接受駕駛評估訓練,能夠針對個別狀況提出精準判斷與改善建議。這樣的制度若能落實,不僅能有效辨識真正有風險的駕駛者,也不會讓健康的長者平白被排除在路權之外。 當然,現實層面也有挑戰。醫療資源有限,偏遠地區甚至連基本檢查都不容易進行,更遑論額外增加專業評估人力。不過,不能因為資源不足就放任風險繼續存在。許多民眾認為,若能跨部會合作、統籌資源,讓交通主管單位與醫療單位攜手設計合理流程,或許可以分階段導入、逐步推動,也讓政策更有彈性與可行性。 說到底,高齡駕駛不是非黑即白的議題,而是需要更細緻對待的公共安全課題。我們期待未來的制度不只是把關,更能成為協助高齡者安全駕駛的支持系統。這樣一來,不僅讓路上的每個人都更安心,也讓長者能持續保有行動自由,在安全與尊嚴中優雅老去。
-
水橋連湖峰 煙墩海視界 湖埔好展望
「慈湖水悠悠,煙墩山蒼蒼」(校歌詞,楊成業),藍天、煙波、橋墩、老洋樓、莊稼聚落,簇擁著,眷顧著,為106歲的湖埔國小,塗抹著一身光鮮繽紛。七老八十的校友,喜歡管她叫做「湖峰」,咱仔「私塾」學堂。源起於荒蕪中興辦私塾,塾師授業。1918(民國7)年由私熟轉為私立小學,借民房宗祠為校舍,晚至1921(民國10)年才奉准改為公立小學,這樣「私塾化」太久的波折拖緩了湖埔邁入教育現代化的腳步,在金門所有小學中唯一僅有。 筆者服務於「寧園」(寧中小),按月發餉時面見的「出納」,正是慈眉善目的老好人,楊氏族中長老楊志文先生,崇敬他的古文造詣與孰悉典故,總會與之互動,聆聽他細數湖下村落點滴。「湖下村」、「湖埔國小」與「四埔」之關聯,是由他、楊瑞松、楊肅惠、楊福舜、楊肅魁、楊肅藝、吳婉治等老同事,以及該校楊清栽、楊天貺、楊國和、楊和平、洪天送、許鵬飛等老師暨來自湖埔的學生,開啟我的懵懂。從慈湖路轉入或從東坑下坡挺進,總要閱歷錯落有致房舍,挨成左轉右閃的巷道,才能峰迴路轉的見識到湖埔國小的真容。她的幅地被周遭鄰居愛的擁抱而限制了空間發展,在全縣是屬於「嬌小玲瓏」村姑型學校。傑出校友「牧羊女」每次回家路過,「心想這學校還真是小巧玲瓏,卻也樸實可愛」(2016),喜愛她的生機活潑。傑出校友楊永斌回味過往,以「一串半徑不斷擴大的同心圓」(2018),描摹對金門故鄉的心境,而湖埔國小就是「我第一個圓」,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裏,先是祠堂和民房,後才有平房課堂,「能夠上學就是很幸福的事了」。敘說了小校邁步百年的艱辛。然而湖埔學子堅忍不拔,努力不懈的優異底質,從楊永斌聽從母親「不會念就不要念」,定調自己「要做就做最好」的人生方向,獲得驗證。 「麻雀雖小,機能俱全,發展亮眼,希望工程」,是對這所百年小校的觀察。在歷屆校長暨團隊努力經營下,創造無限可能。包括趙悔金(42.2 -43.1)、顏民威(43.2 -44.1)、盧六英(44.2 -45.1)、王芳茗(45.2 -47.7)、楊太平兩任(47.8 -50.7;54.8 -56.7)、林漢保(50.8 -51.7)、王經權(51.8 -53.7)、盧金龍(53.8 -54.7)、王欽元(56.8 -70.7,長達15年,任期最久)、莊聰榮(70.8 - 76.7)、薛永變(76.8 -78.7)、楊成業兩任(78.8 -79.1督學派任;89.1 -97.7遴選派任)、楊瑞松(79.2 -82.2)、吳啟騰(82.2 -86.2)、李友漢(86.2 -87.7)、許鵬飛(87.8 -88.12)代理、楊肅藝(97.8 - 105.7)、蔡玉羨(105.8 -113.7)、曾秀玲(113.8迄今)等計有21任。 領導團隊背負宗親鄉老們的期許,堅忍圖強,不斷創新求變。由於四埔近城區,被視為「自由學區」,不少學生流向中正國小,導致就學人數下降,不只影響校務發展,更波及金寧中小學國中生源。因配合九年一貫國教實驗政策,從王欽元校長任期內,開始被迫矮化為古寧國小附屬分校長達25年(民國63-87年),總引來不甘情愫,發不平之鳴。經過親師生爭氣亮眼表現,地方民氣後盾,努力不懈,直到民國87年恢復獨立校格,遴選楊成業為獨立期首位校長。獨立後的湖埔國小非常爭氣,先是引進「第7屆金門文化獎」得主陳為仕藝師,長期深耕民俗歌仔戲和鑼鼓隊,扎入校園傳承,蔚為特色,奠下文化素質。之後教學團隊尋尋覓覓,先是具英語專長的楊肅藝校長任內找到「跳繩」與「英語教學實驗」兩項,禮邀名師,引進大學資源指導,開始在地區教育圈闖出知名度;具語文專長的蔡玉羨校長接棒,親和靈活,調配資源,乘勝追擊,從雙語教學、國際學伴計畫、國內外姊妹校計畫、國際化認證試辦學校推向國際教育,透過「課室英語」帶動全校師生一起共學,讓英語學習成為校內的一項新運動,為因應全球化、地球村時代來臨,扎根孩子的英語能力,提升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從國教示範區、夜光天使點燈等重點教學計畫,發展程式設計,透過社團與課程活動,擴大學子交流,拓展視野。讓孩子初體驗scratch、EV3樂高機器人、mBot、VEX等程式設計,寓教於樂,培養邏輯思考、運算思維來找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曾於110年在「自走車」挑戰之「迷宮」與「循跡」競賽分獲第二名、第三名佳績,敲開孩童AI夢。經過蔡鴻祺、李志翔、劉文雄、鄭人誠、黃孟元等老師與教練,讓健體領域「跳繩」蛻化為民俗展演室內室外兩相宜的「魅力秀」。平素學區內包括傑出校友楊瑞松校長、議員楊永立、鄉長楊忠俊、村長楊誠平、楊朝基、楊振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守信、代表會主席陳成泉、副主席楊水信、前縣商會總幹事楊清沃等都是長老、校友及家長「三棲一體」的貴人,總能帶頭作用,在活動中心撰寫春聯免費送到家,支持學校發揮學校社區化本色;村內「信源海產店」與「寶芝林」與學校密切互動,經常挹注學校餐飲,關懷營養與健康,湖埔學童個個身強體壯,頭腦靈活,奠定進德修業好本錢。 2002-2003年楊成業校長,完成地上二樓及地下一層的中棟大樓,運動場及兒童遊憩區等改建工程;2012年重建「湖峰樓」(普通教室);2021年造價7,300多萬元,地上3層加頂樓1座瞭望台、地下1層設置停車場的幼兒園教學大樓落成啟用,楊鎮浯縣長期許「成為金門幼兒教學場域的新標竿,讓小朋友開心學習,家長也可以更安心。」近年來辦校績效良好,112學年度全校學生數達318人(含幼兒園),預計115學年度國小部達12個班級。可是欠缺專科教室,權宜之計改搭的簡陋活動中心使用多年,不敷逐年增長需求。未雨綢繆,2024年陳福海縣長為優化「國小部綜合大樓暨活動中心改建工程」親訪該校,強調爭取1.2億元要能打造「有溫度的教育學習環境」,擴大校園空間多元利用。巍峨壯觀的校舍,映照金門大橋,饒富生機。 隨著「金門大學城」跨境四埔所帶來的機遇,引來移入人口增益周邊社區發展,湖埔學生數隨之增加;金門大橋冉冉上升後,慈湖路沿線崛起如「貴婦」般豔光四射,造就四埔與湖下社區價值翻轉,成為支持湖埔國小發展之堅實後盾。外在形勢看好,硬體環境也上軌道,國際教育與雙語並行襯托學校軟體發展潛力,若能深耕海洋教育、兩岸文化交流,突顯島嶼國際化做為湖埔學子獨一無二的教育哲學,轉化成特色課程深植人文素質。借用楊永斌語:「在未來的歲月裡,我也希望自己能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時勢所趨,人和運轉,華麗轉身,發光發熱,湖埔國小蛻化如金門高粱穗之金門大橋橋塔,風姿綽約俏立臨海,正朝著定義自己的「春夏秋冬」,抬首昂揚,展望大未來!
-
說「對不起」容不容易
在快樂國中的活潑班中,有個學生名叫小承(化名),他長得很可愛,但座位附近總是凌亂不堪;課本、文具、餐具、零食、紙屑、發票、悠遊卡……各種想像得到的東西,都經常、不時地散布在他課桌椅四周的地上。 剛開學時,導師一進教室,看到小承這個情況,自然是要數落道:「你的座位附近怎麼這麼髒亂?趕快撿一撿!」而小承總是立刻說:「對不起!」就趕緊撿一撿。頭幾次,導師覺得小承能立刻認錯,還算可取。但後來發現,不到半天,小承座位附近又「恢復」髒亂;每回念叨他,他便說「對不起」,但不久又故態復萌。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早自習時,小承又是座位髒亂、一被導師糾正就說「對不起」,導師無奈地說:「不能只會說『對不起』,要切實改正;希望有一天早上是我誇獎你『座位附近很乾淨』,你可以回答『謝謝』!」 下課時間,幾個男生到球場打籃球、活動筋骨,其中小宏(化名)和小豫(化名)起了衝突,來到導師面前。小宏說:「打球時,因為我犯規,小豫就罵我髒狗,然後我傳球給他時,不小心手滑,讓球輕輕地打到他的肚子。我當下有說對不起,但他可能沒聽到,就生氣地衝過來,我有點害怕就轉身跑走,他就跑過來很用力地抓我的衣領,把我的脖子抓傷了。」導師聽了這段,便知漏洞百出,但不動聲色,要小豫陳述一遍。小豫說:「雖然我有罵他,但他也罵我豬,而且他是很明顯故意用力地用球打我的肚子,打得很痛,並沒有說對不起。我要問他為什麼打我,他一直跑掉,我只好抓住他,不小心抓到他的脖子,但我並沒有想傷害他,而且我剛剛經過他身邊時有說對不起了。」 聽完雙方的說法,導師分析道:「根據你們的說法,你們兩位都有需要反省與道歉的地方。首先,兩人都使用了不禮貌的言語。即使在打球時,也不應口出惡言。其次,都發生了用球打到對方或用手抓到對方的情形。無論是不是無心之失,都應表示歉意。雙方都認為對方『先怎麼樣』、『是故意的』、『很用力』,而自己只是『不小心』、『輕輕地』;但即使對方先有不當行為,也不表示自己就可以以惡制惡。而且,『不小心』也不等同於完全沒有責任。所以,你們兩位都應該向對方道歉。」 說到這兒,兩位都點點頭,表示認同導師的教誨。但到了要道歉的環節,兩個小男生卻都彆扭到不行,兩個都說自己早已道歉了,但兩個都說並沒聽到對方道歉。導師只得說道:「道歉應該誠心誠意,而且對方聽到才算數。你們在我面前再好好道歉一次吧!」結果,兩個都極其不自然地扭扭身體、動動嘴巴,好不容易才從嘴裡擠出極小聲而模糊的三個音,勉強類似「對不起」三個字,好像道歉是多麼有失面子的事。導師看得出他們已是盡了極大努力才「拉下臉來」,若再要求他們非得字正腔圓地說出那三個字,簡直是難如登天,只好告誡幾句「以後要好好相處」云云,就讓他們離開了。 下班回家後,導師看著電視新聞中的政治人物或影視明星,面對醜聞的應對方式,再想到班上同學的行為,不禁想到:把「說對不起」當成太容易、或是太不容易的事,好像都不是好事。看看新聞中有的人犯錯時立刻出面道歉,但一再重犯;有的人堅持不道歉,硬拗到底;能夠第一時間誠心道歉、而且不再復犯的,倒也屈指可數。至於自己,不久前與家長溝通時不慎失言,也選擇了在第一時間極力解釋,在「第二時間」才猛然驚覺自己說了過多越描越黑的話,並趕緊道歉。犯錯時如何恰到好處地道歉,且發自內心了解自己的錯處,警惕自己下次遇到類似情況不要再犯——看似不難,實是要相當的歷練和修養才做得到呢!
-
金門啟建水陸法會的公益與功德皆歸全民
緣吾鄉金門於民國九十三年至九十八年間凡三次,由地方鄉賢、海內外鄉親共同發起「金門地區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其目的在祈求金門永離戰爭災禍,為先烈祖靈超渡以淨鄉土;虔心祈求消災解厄,讓我們世代子孫,在自己的清淨家園安居樂業。 時蒙各級長官贊同支持,省主席、縣長、主委及縣議會議長擔任法會發起人成立籌備會,兩岸三地與海外鄉親出錢出力,歷任縣長鼎力相助,及至法會功德殊勝圓滿,年來境內風調雨順,雖有新冠疫情侵擾全球,吾鄉仗佛菩薩慈悲庇佑,境內安然無恙,萬民感戴,兼具孝親功德與大眾公益的精神理想。 歲月匆匆過,距前次水陸法會,已有十五年之久,諸多海內外鄉親懇切要求,期待金門再啟建水陸法會,藉此佛法殊勝因緣,為祖先做功德,為子孫消災祈福,陰安則陽泰,萬事順遂吉祥。籌辦一場水陸法會需要的人力、物力極為龐大,除了以誠心、決心和毅力來籌募推廣,通告十方法界四聖六凡、以及全體海內外鄉親共同誠心參與,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法會不是某些特定人士的事,也不只為某些特定人而為,佛法真義即平等慈悲,誠心一致,功德就一致,絕對沒有差別心,只要生起信心,寧靜虔誠祈求,都可以為祖先拔濟度脫,往生淨土,法會期間茹素不殺生,並且多唸阿彌陀佛助力,果報不可思議,這樣的用功法門,捐一百元跟捐一百萬元,功德是相同的。 凡報名參加法會者,冥陽皆會有靈感,如果無法親自到場與會,無論在海內外記得於家中佛壇召請祖先,請他們前往參加法會,若無佛壇,亦可於家中清淨的地方或對門口,雙手合十誠心恭敬召請,口唸:「奉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引魂菩薩、仗佛光明慈悲願力。弟子○○○(功德主姓名)召請○氏歷代祖先(三代內可唸其姓名)以及闔家宿世歷代冤親債主,前往金門縣金湖鎮太湖路三段1號(金湖國民中學)參加「金門地區啟薦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以受甘露法味,願佛菩薩慈悲,功德善皆受食飽滿,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更祈解冤釋結,令弟子並眷屬身心自在、業障減輕、消災增福、吉祥平安。」 召請文唸畢,上香於爐上,或雙手合十,再唸三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想祖先已隨佛菩薩前往法會道場。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可見孝親圖報,自益良多,每次法會都是為眾生拔一切業報,但因為眾生各有習性,業報不同,修為次第差異有別,有需循序漸進,逐一開化之必要,終至皈依三寶往生淨土,故法會旨在超拔六道眾生,脫離輪迴,不以一次為足,猶如學海無涯,層層考試品位節節高升,為祖先做功德很重要;若有繼承祖先房地財產者,更應把握十年一次難得的水陸大法會機會,以孝心感恩回報祖先。得到功德的祖先,必將保佑子孫平安順利、事業發達,冥陽兩利、皆大歡喜。 今年水陸法會盛典,秉持前次法會精神與規範,設想更為周延: 一、迎請全縣各村落境主神明駐駕護法,同享佛法妙味,真趣菩提之向,威儀莊嚴殊勝,永保家園清淨平安。 二、以平等心、慈悲心,超薦地區無主孤魂,為本次法會重點。據金門殯葬所統計目前暫厝在所內的無主骨骸有近萬具。加上數百年來落番未歸的海外鄉親,過往祖先無人奉祀者難以估計,今朝水陸大齋盛會,因緣難得,為祂們超渡拔薦,是責任,也是善機緣和空前的大功德,我們共同圓滿。 三、忠烈先靈為國獻身於金門,吾等當以敬佩感恩之心,召請參與法會,往生淨土。啟建水陸法會超渡之功德,無以倫比,常現異象,前次法會圓滿送聖時,瞬間雷電交加、疾風勁走,閃光接海,氣沖斗牛,普降甘霖,見者無不動容,一時幽怨化為金光,祥瑞之氣盈滿金門全島,當下全體人員都心生歡喜。 以法會友,弘法利生,是舉辦法會教化生靈的方式與理想,今年廣邀兩岸三地、南洋各國及各方善心大德,共同參加,在大家慈悲心願力下,家家孝親功德滿,村村平安吉祥多,阿彌陀佛!(不支稿酬)
-
醫生百百款
近聞某家醫院醫生「找錯病人開錯刀」的離奇新聞,一位白挨一刀,一位該開未開。讓我想起年輕時曾因尿液潛血陽性,至臺北某知名診所看泌尿科,醫生安排膀胱鏡檢查,只需局部麻醉。檢查當日,護士叫我躺在手術檯並脫掉內褲,先進行周邊消毒,並言「等一下你會睡著。」「我是騎機車來的,可以騎回去嗎?原來局麻也會睡著。」護士聽我一問,再看病歷,聳了一下肩,發現只是局部麻醉,幸虧護士有言而我有問,否則就白被全身麻醉一場,醫療疏失常因習慣性動作出了差錯。 自幼生長於金門,當年生活貧困、醫療匱乏,加上交通不便,感覺醫院遠在天邊、醫生住在海角。幼兒時發燒就吃蟑螂膽,腹瀉就服蟑螂屎,幸無記憶。及長,浦邊雜貨店已有販賣各類成藥,發燒就買「五分珠」,咳嗽就吃「傷風克」,腹瀉就服「鷓鴣菜」,牙疼就用「檸檬精」,這是當年一成不變、人人適用的處方。國小階段,鼠蹊部常不期然長出硬塊,寸步難行,父親以腳踏車載我到洋山衛生連注射「盤尼西林」,當年軍醫比民醫普遍,免費嘉惠無數縣民。 時至今日,醫術精進、醫藥普及,醫療院所,林立街頭,各門各科,任君選診,大病小症,一律交由醫生,因而看遍醫療院所,也見過形形色色的醫生。 ◎速戰速決型:早年病歷手寫,曾因感冒掛號,醫生每問一症,便開一藥,問診結束,處方完成。並未量量體溫、看看喉嚨,做一通盤評估,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感!莫非醫生閱病無數、未卜先知、斷病如神。 ◎急診救急型:有云:「病急亂投醫,逢廟就燒香」,急診室的醫生採輪班制,掛急診的病人則是七病八痛,若逢非本科醫生值班,可能出現亂投醫的現象。記得小女出生三個月,夜半高燒不退,急至附近小醫院掛急診,適逢非小兒科值班,醫護共商劑量,令我們心驚膽跳,所幸安然出院。也是小女年幼時,深夜咳嗽發燒,改至北市某大醫院急診,照了X光,兩位醫師對著片子反覆再看、斟酌再三,確定為肺炎,開了高單位抗生素服用,小女不堪負荷,手指顫抖,回診看主治醫師,我問:「肺炎有沒好些?」「誰說是肺炎?」「急診醫師說的。」「這些藥以後別吃了!也不必再來。」又是一場誤診吃錯藥的下場。 ◎幽默風趣型:年輕時左額有顆突出物,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公牛轉世?因而牛角尚未退化。及至任教重慶國中才到公保大樓掛三總骨科,醫師說是「骨瘤」(骨上長骨),但要改掛神經外科,我問手術風險,醫師回答說任何大小手術都有風險。於是改掛臺大神經外科,同樣問其風險性,「就像人走在路上被車撞死」(喻風險低),驚嚇的譬喻令我印象深刻。手術當日,醫師問我的家屬呢?我說家屬沒空。「人家連拔顆牙都要家屬陪,沒有家屬我不敢開。」待家榮弟帶著母親去才肯動刀。去年腎功能不及格,榮總腎臟科醫師說:「只要好好保養,可以再用三四十年。」安慰大於實質,真愛說笑,即使非真,聊以欣慰!醫師幽默風趣,化解診間的苦悶,帶給病人新希望。 ◎視病猶親型:一般而言,看病是煩瑣的,診間是沉悶的,醫病關係是冷漠的,但這一類型醫師笑臉迎人、和藹親切、診察細心、有問必答,處處為病人設想,主動為病人檢查,讓病人看病如見親友般的輕鬆,不具壓力,令病人滿意度高,信任感足,是位兼具愛心、耐心、貼心的良醫。 ◎態度惡劣型:曾跟母親到附近一家皮膚科就醫,一進門就沒好口氣,如見仇人似的,當醫生用液態氮為母親噴眼眶周邊突物時,隨即催趕母親起身離位,母親說:「我眼睛睜不開,你至少給我一張衛生紙擦拭。」姑且不論母親高齡,連最基本的禮貌佛心都沒有,母親從此謝絕往來。 ◎三緘其口型:醫師深知「沉默是金,寡言是福」之理,對你所問,不理不睬,休想從醫生口中得到答案,最後是不知病情、不曉報告,丈二金剛、滿頭霧水而返。 ◎沒完沒了型:一就診先誇大病情,讓病人畏懼萬分、不敢不來,曾因足底長了一顆不知是疣或是雞眼,走路壓痛,醫師以液態氮治療,不知不覺地就診了23次,長達23週,掛號費花了3,450元,仍未治癒,於是改至公保大樓看某位皮膚科醫師,如實相告,醫師只「蛤」了一聲,不知何意?經其三次治療,完全根治,真的是「食對藥,青草一葉;食毋對藥,人參一石」。 ◎好了別來型:這一型與沒完沒了型恰恰相反,常說「藥吃完了就不必再來」。曾有一位腸胃科醫師,開了一週的藥,我問如果好了要不要再來,醫師回說:「好了來幹嘛?」信誓旦旦、直截了當,「有病升堂,無病退堂」。 ◎慢如龜速型:候診是磨練,看病是折磨,時間長短,過猶不及,曾陪內人到診所看眼科,等一位需二十分鐘,直到下午返回,原來是醫師邊看手機,也不知是為公為私?一兼二顧,醫師辛苦,病人煎熬。 ◎眾說紛紜型:醫師看多了,各有高見,天差地遠,孰是孰非?莫衷一是。若是同時看了中西醫,中醫說西藥傷肝,西醫說中藥傷腎,該聽哪位?該吃哪藥?不知所從。難怪金門俗語云:「先生緣,主人福」,就在某機緣巧合下,藥到病除。 走上街頭,舉目四望,醫療招牌,琳瑯滿目,兒時醫療遠在天邊,今日已是近在眼前,醫生各有專擅,也各有類型;病人各有病痛,也各有需求,選你所愛,看你所需。雖然有人說「慢病者長壽」,我不認同,試問有誰不想「無病一身輕?」快樂活一生。父母生我育我,醫生醫人救人,偉大情操,恩同再造,當感恩戴德!
-
A Visit to the Haunted House 參觀鬼屋的奇妙經歷
上週末我遇到了一件又奇怪又難以置信的事。那天原本陽光明媚,但突然間下起大雨。我和朋友 Jeff(胖胖的傑夫)在田野中奔跑,想找個地方躲雨。我叫 Jack(瘦瘦的傑克)。我們發現一間房子,它看起來華麗、古老,而且非常偏僻。我們覺得那可能是間鬼屋。身為兩位勇敢的少年,當然決定進去探險看看。 一走進去,一位老爺爺接待我們,他叫 Dennis(老丹尼斯)。他帶我們到客廳,天花板上有一盞大吊燈,讓整個房間看起來很高級。牆上掛著一位英俊勇敢士兵的照片--會不會是年輕時的丹尼斯呢?誰知道呢?這位老先生一路上都很安靜,看起來懶洋洋又想睡。 他說:「我要在沙發上睡一下,你們自己當自己家吧。」 我和 Jeff 一頭霧水,因為沒有枕頭可以靠,也沒有被子可以蓋。我們只好勉強躺在一間空房間的角落。說實話,地板一點也不舒服,但我們實在太累,很快就睡著了。 隔天一早,溫暖的陽光把我們叫醒。我們起床後去找丹尼斯,卻只看到一副骷髏。這時我們早就不是什麼勇敢少年了,嚇得拔腿就跑,回到田野裡。就在這時,我們回頭一看,那間華麗又古老的房子竟然消失了。風把一張舊照片吹到我們手中,那是丹尼斯的照片,上面寫著:他在二十年前的戰爭中就已經過世了……。
-
Care for Your Fish 照顧你的魚
Fish are quiet pets. They are easy to feed. You can just put fish food in the tank and let them eat. You don't need to play with them. The following tips will help you care for your fish better. First, you have to have a fish tank that you can see through. The fish tank must be big enough for the fish. It should also have a lid to stop the fish from jumping out. Second, you need to get the things the fish need. They need lights, a heating rod, a filter, an aquarium pump, and seaweed. They may also need some stones and shells. Third, clean the tank every two months. Cut the seaweed with clean scissors and throw away the trimmings. Use a drain pump to change the water in the tank. Make sure the pump is working properly. Lastly, always check if there's enough fish food. You have to give your fish the right food. The food should be the right size for them-not too big or too small. Don't feed them too much because they can't eat too much! Remember, fish die easily. You must make sure you have everything the fish need. If you don't, your fish may die. 魚是很安靜的寵物,也很容易餵食。你只需要把魚飼料放進魚缸,讓它們自己吃就可以了。你不需要跟它們玩。 以下是一些照顧魚的小建議,讓你能更好地照顧你的魚。首先,你必須有一個可以看得清楚的魚缸。魚缸要夠大,讓魚可以自由游動,並且要有蓋子,防止魚跳出來。 其次,你需要準備一些魚需要的東西。魚需要燈光、加熱棒、過濾器、水族箱泵以及海藻。它們可能還需要一些石頭和貝殼。 第三,每兩個月清潔一次魚缸。用乾淨的剪刀剪海藻,並且丟掉剪下來的部分。使用排水泵更換魚缸裡的水,並且要確保這些設備運作正常。 最後,要記得常常檢查魚飼料夠不夠。你必須給魚合適的食物,食物的大小要適合牠們,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要餵太多,因為牠們吃不完的! 記住,魚很容易死。你必須確保所有魚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如果你沒準備好,它們可能會死掉。
-
My Family 我的家庭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My dad is handsome and smart. My mom is smart, too. They are both busy with work. I have an older brother. He like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on weekends. W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We don't like doing homework, but we like doing housework. 我的家庭有四個人。爸爸既帥又聰明,媽媽也很聰明。他們都很忙,常常工作。我的哥哥比我大,他喜歡在週末玩電腦遊戲。我們每天都上學。我們不喜歡做功課,但我們喜歡做家務。
-
A Spooky Experience 一個可怕的經歷
Something strange and unbelievable happened to me last weekend. Jack and I had planned to go to a national park. On our way there, it suddenly started to rain.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run to a spooky house nearby. "Knock, knock! Anybody home?" When there was no reply, we opened the door and saw an old lady dressed in white. "She looked just like anyone's grandmother," I thought to myself. She calmly welcomed us into the house, as if she had expected our visit. "It's already too late. Stay for the night and continue your journey tomorrow!" she said. Jack and I looked at each other for a moment and agreed hesitantly. At that time, we hadn't realized that staying overnight in the spooky house was a bad idea. We followed the old lady into the living room. It was big but quite empty. She showed us a large blue couch where we could rest, and a small bathroom nearby where we could take a shower. After we took turns in the shower, the old lady returned and said, "I'll be sleeping in my room. Sleep anywhere you like. Have a good rest, boys." After we waved goodnight to the old lady, Jack and I left the living room to find a bedroom to sleep in. We came to a much smaller room with only one bed and no other furniture. To make things worse, the ceiling lights kept flickering, and we could hear strange noises coming from the walls. We tried to figure out where the sounds were coming from, but there was nothing we could do to stop them. The only thing we could do was ignore the noise and try to sleep. To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Jack and I sat back to back. It had been a long day for both of us, so we soon fell asleep. The next morning, we woke up early and quickly got ready to leave. Before we left, we wanted to thank the old lady for her kindness. To our surprise, the old woman had turned into a skeleton, still dressed in white, sitting motionless on the blue couch where we had sat the night before. We were so shocked and scared that we screamed and ran out of the spooky house. Even now, we still can't explain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What a spooky experience! 上個週末發生了一件奇怪又難以置信的事情。我和Jack計劃去一個國家公園。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只好跑到附近一棟陰森的房子避雨。 「敲敲!有人在家嗎?」 沒有回應,我們便推開門,看到一位穿著白色衣服的老奶奶。「她看起來就像是每個人的奶奶,」我心裡想。她平靜地迎接我們進屋,好像她早就預料到我們會來。 「已經很晚了,留下來過夜,明天再繼續你的旅程吧!」她說。 Jack和我對望了一眼,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同意了。那時,我們並沒意識到在這間陰森的房子過夜根本不是個好主意。我們跟隨老奶奶走進客廳。那裡很大,但空空蕩蕩的。她給我們指了指一個藍色的大沙發,讓我們休息,並告訴我們旁邊有一間小浴室,可以去洗澡。我們輪流洗完澡後,老奶奶再次出現,說: 「我會去我的房間睡覺。你們隨便選個地方睡,休息好,孩子們。」 我們對老奶奶說了聲晚安後,便離開了客廳,開始尋找可以睡覺的房間。我們來到一間更小的房間,裡面只有一張床,沒有其他家具。更糟的是,天花板的燈光不停閃爍,還能聽到一些從牆壁裡傳來的奇怪聲音。我們試著找出聲音的來源,但發現沒辦法阻止它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忽略這些聲音,試著入睡。為了互相照應,我和Jack背靠背躺著。那天我們都很疲倦,沒過多久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我們很早就起來,迅速準備好離開。在離開之前,我們想感謝老奶奶的好意。 但讓我們驚訝的是,老奶奶變成了骷髏,依然穿著白色衣服,靜靜地坐在我們昨晚坐過的藍色沙發上。我們嚇得尖叫著跑出這棟陰森的房子。 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無法解釋那晚發生了什麼。真是一個可怕的經歷!
-
My brother 我的弟弟
My little brother is the most adorable person in my life. He has big, round eyes, a small nose, and a mouth. I feel happy whenever I see his smile. Although he can be naughty sometimes, he is actually very smart and likes to act like a spoiled child. We often ride bicycles together, play tag, talk about homework, and do many other things. I am very happy to have him as my brother. He makes our family life full of laughter and warmth. 我的弟弟是我生命中最可愛的人。他有大大的圓圓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每當我看到他的笑容,我就覺得很開心。 雖然他有時候會很頑皮,但其實他很聰明,還喜歡裝作像個被寵壞的小孩。我們常常一起騎腳踏車、玩捉迷藏、討論作業,還有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我很高興有他當我的弟弟。他讓我們的家充滿了歡笑和溫暖。
-
All About Me 關於我
My name is Ivy. I'm 10 years old. My height is 144cm and my weight is 32kg. I like ghost videos because I am brave. My favorite subject is PE because I like playing soccer. I also like English class. My favorite foods are ice cream, hamburgers, and fries. That's all about me. 我的名字是Ivy。我10歲。 我的身高是144公分,體重大約是32公斤。 我喜歡鬼片,因為我很勇敢。 我最喜歡的科目是體育,因為我喜歡踢足球。我也喜歡英文課。 我最喜歡的食物是冰淇淋、漢堡和薯條。這就是我啦!
-
Exploring the stories of Sihu Village
本期文章為金門大學企管二乙僑生吳紹良同學探訪泗湖之作品,透過吳同學精心採訪及文字表達,希望能讓更多國外旅客認識金門之美,也提供本報讀者英文學習之參考。 Located in the countryside of Kinmen (金門), Sihu Village (泗湖村) is a charming testament to the island's rich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With its well-preserved Hokkien-style architecture, serene ponds, and lush fields, the village offers a peaceful escape from modern hustle. As one of Kinmen's many historic settlements, Sihu embodies the island's unique blend of Fujianese culture and wartime legacy. Strolling through its narrow lanes, you'll encounter century-old stone houses, ancestral temples, and remnants of Kinmen's military past—all set against a backdrop of idyllic rural scenery. Beyond its scenic beauty, Sihu Village is a living community where traditions endure, from local handicrafts to age-old customs. Whether you're exploring its quiet pathways, admiring its traditional swallowtail roofs, or learning about its role in Kinmen's storied past, Sihu provides an authentic glimpse into the island's enduring spirit.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y and legends of the Wind Lion God in Houhu fills me with a deep sense of wonder. This isn't just a stone statue - it's a powerful spiritual guardian that has watched over the village for generations. The way villagers believed it could punish wrongdoers by breaking animals' teeth gives it an almost supernatural presence. It's fascinating how this cultural artifact blends practical wind protection with deep spiritual beliefs, showing how closely intertwined daily life and folklore were in traditional Kinmen society. The restoration efforts in the 1950s speak volumes about how valued this Wind Lion God was to the community. Even after years of weathering and damage, the villagers recognized its importance enough to carefully rebuild and reposition it. The ritual of using white rooster blood to empower it adds another layer of mystical significance. These traditions reveal a worldview where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realms constantly interact, where a well-placed statue could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rmony and chaos for the whole village. What strikes me most is how this Wind Lion God represents Kinmen's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Positioned strategically to block winds from Mount Taiwu while avoiding populated areas, it shows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forces. The detailed craftsmanship - from its fierce fangs to the seven stars on its face - transforms it from mere decoration into a character with personality and power. Even today, knowing these stories makes me see these stone guardians differently, as silent witnesses to centuries of history and belief. Learning about Mr. Gong fills me with a solemn respect for the way communities honor even the unknown. The small, humble temple housing a pair of unidentified human bones speaks to a deep cultural reverence for the dead—a belief that even nameless souls deserve dignity and worship. It's moving to think that fishermen, upon discovering the bones, chose not to discard them but to enshrine them, transforming a chance finding into a sacred tradition. The fact that villagers still offer sacrifices during festivals, and that even the deity Lord Liu acknowledged Mr. Gong's presence, shows how seamlessly this unknown spirit has woven itself into the fabric of Sihu's spiritual life. There's something haunting yet beautiful about this practice. The bones could belong to anyone—a lost sailor, a forgotten traveler, or even a victim of war—yet they've become a protective force for the living. The 2008 reconstruction, where Mr. Gong requested a raised base to avoid dampness, adds a strangely intimate touch, as if the spirit itself still cares for its own resting place. This blend of mystery, respect, and communal care makes Mr. Gong more than just a folk belief; it's a testament to how humanity seeks meaning in the unknown, turning even fragments of the past into guardians of the present. The Stone Turtle's history stirs a different kind of awe—one tied to survival, play, and the unseen forces of nature. At first glance, it's just a rock formation, but its role as a bomb shelter during the 1949 August 23rd Artillery Battle gives it a heroic weight. Imagine villagers huddled beneath it, finding safety in its shadow while war raged outside. Later, it became a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a place where laughter and games momentarily eased the hardships of postwar life. This duality—protector in crisis, companion in peace—makes the Stone Turtle feel almost alive, a silent witness to generations of joy and fear. The legends around it deepen its mystique. The tale of the antique dealer who suffered misfortune after disturbing the Stone Turtle suggests a lingering spiritual presence, one that punishes disrespect. The geomantic belief that Sihu's landscape resembles a "tiger forcing a turtle into water" adds another layer, tying the stone to the village's very identity. It's fascinating how a natural formation becomes a character in local lore, its "divine power" shaping both land and lives. Today, though children no longer play around it, the Stone Turtle remains a sacred stop during temple processions—a reminder that some guardianship never fades, even when the world changes around it. Learning about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fills me with a deep sense of reverence for how faith and community intertwine in Sihu Village. This temple is far more than just a place of worship—it is the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heart of the village, a living force that has shaped daily life for generations. The idea that the temple, the deity (the "King"), and the villagers form an unbroken chain of mutual care and devotion speaks to a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 where belief is not just personal but collective, binding people together in shared rituals and responsibilities. What strikes me most is how every aspect of life—from temple construction to seasonal festivals, from divine consultations to communal labor—revolves around this sacred space. The temple is not just a backdrop to life; it actively guides it, offering protection, moral order,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emphasis on selflessness and collective benefit in maintaining traditions is especially moving. It suggests that the temple's endurance isn't just about faith in the divine, but also faith in one another—a shared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what uplifts the entire community. There's also something powerful about how the temple adapts. The mention that "customs can be established or changed" reveals a dynamic spirituality, one that balances deep-rooted tradition with the need for renewal. This isn't a stagnant relic of the past, but a living institution that evolves while holding fast to its core purpose: fostering harmony and justice under the King's watchful gaze. To witness such a tradition is to see how sacred spaces can become the soul of a community, anchoring identity and purpose across centuries. Ultimately,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feels like a testament to resilience—not just of a temple, but of the people who sustain it. It reminds me that the most enduring traditions are those that unite, adapt, and above all, serve the greater good. Walking through Sihu, one can almost feel the presence of that unbroken chain, link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n endless cycle of devotion and care. Exploring the stories of Sihu Village—from its Wind Lion Gods and Mr. Gong's humble shrine to the Stone Turtle's protective embrace and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s sacred influence—reveals a community where history, spirituality, and daily life are deeply intertwined. Each landmark is more than just a physical structure; it is a vessel of memory, belief, and resilience, shaped by generations of villagers who have relied on these guardians for survival, identity, and hope. The Wind Lion God stands as a fierce protector against both 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threats, embodying Kinmen's struggle against the elements and its unyielding spirit. Mr. Gong's shrine, with its anonymous bones, reflects a profound respect for the unknown dead, transforming chance discoveries into enduring traditions of reverence. The Stone Turtle, once a wartime shelter and children's playground, carries the weight of legend, its geomantic power a reminder of the unseen forces that villagers believe shape their fate. And at the heart of it all, the Dai Tian Xun Shou Palace orchestrates communal life, binding people together through rituals that balance divine worship with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 金門大學王宏男博士(評析):來自南洋的學子吳紹良同學,在我這學期通識中心開設《金門生態學》中,展現了令人讚賞的穎悟之姿。尤其在《泗湖村史》的筆耕之間,字裡行間流淌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眷戀。願他在往後的四年光陰裡,這份赤忱之心,終能學有所成,圓滿大學之夢。
-
Where Will I Be in Ten Years? 十年後的我會在哪裡?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your future is to create it." - Abraham Lincoln In ten years, who will I be? Will I find success and happiness? The future is unknown,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 have the power to create it. This is the story of my journey ahead, the choices I will make, and the person I will become. My name is Nick. Right now, I am a student at Jin-Ning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 enjoy listening to music and reading books. In ten years, I will be twenty-four years old. I plan to study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cram school teacher, because not only can I choose the students I want to teach, but it is also a stable job that allows me to earn a lot of money. Most importantly, I feel accomplished when teaching students and learning new things. I have some dreams that I want to achiev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see a Taylor Swift concert, and earn a lot of money. These dreams are not easy to achieve, so right now, I have to improve my English skills by listening to English songs and watching English videos every day. I used to like English songs just because of their melody, but now, I've star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lyrics and try to sing along with them. I think this is a good way to improve my English. Step by step, I believe I will get closer to the life I dream of. The road will not always be easy. Sometimes, English grammar will be difficult. Sometimes, traveling will be too expensive. I might not get into my first-choice school. But each problem will help me grow stronger. Problems are not walls - they are steps that help me become the teacher I want to be. In ten years, I hope to be more confident and brave. I wish that when I face a problem or make a mistake, I will be able to handle it better. I feel excited and nervous about the future because it is challenging. Lincoln said that we can predict our future by creating it. I say that we can create our future by first being brave enough to dream it.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亞伯拉罕‧林肯 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會找到成功與幸福嗎?未來是未知的,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我有能力去創造它。這是我未來旅程的故事,這些是我將做出的選擇,還有我將成為的人。 我叫Nick。現在,我是金寧國中小學的學生。我喜歡聽音樂和閱讀書籍。十年後,我會是24歲。我計劃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英語系繼續深造。未來,我想當一名補習班老師,因為不僅可以選擇我想教的學生,這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讓我能賺到很多錢。最重要的是,我在教學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會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有一些夢想想要實現:環遊世界、看一場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以及賺很多錢。這些夢想並不容易實現,所以現在,我每天都會聽英文歌和看英文影片來提升我的英語能力。我以前喜歡英文歌,只是因為它們的旋律,但現在,我開始更注意歌詞並試著跟著唱。我認為這是提升我英語的好方法。一步一步來,我相信我會越來越接近我夢想中的生活。 這條路不會總是那麼容易。有時候,英語語法會很難;有時候,旅行會太貴;我可能無法進入我的第一志願學校。但每一個問題都會幫助我變得更強大。問題不是牆壁,而是幫助我成為理想中的老師的階梯。 十年後,我希望自己能變得更有自信和更勇敢。我希望當我面對問題或犯錯時,能夠更好地處理。我對未來既興奮又緊張,因為它充滿挑戰。林肯曾說過,我們可以通過創造來預測未來。而我說,我們可以通過勇敢地去夢想,來創造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