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淺談新興毒品的毒害
當我們攤開報紙,總會有許多社會事件和毒品相關,毒品無非已經滲透入生活中,如同病毒一樣,在變遷快速的環境中變異,對社會造成巨額的成本及危害。由近期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新興毒品對社會影響加劇,毒品入侵校園、毒駕造成人民甚至警方傷亡,這一件件的事件,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悲劇。而毒品也從傳統的海洛因、安非他命類藥物,轉變出如咖啡包、彩虹菸、喪屍菸彈等新興的方式,並且衍生出嚴重的毒駕、藥物濫用年輕化等社會問題。 為規避法律而生 新興毒品於2013年聯合國毒品及犯罪辦公室定義新興毒品,為一種或是數種混合型的物質,它們非屬聯合國1961年及1971年麻醉藥品和精神作用物質管制公約中的物質,並會造成公共衛生的威脅,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規避法律對於毒品的管制,其特性利用化學方式,些微改變毒品的結構,藉以規避管制,但其藥理作用和原毒品類似,其分類有16種類,如合成卡西酮類、苯乙胺類等。 由於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犯罪與刑罰及兩者之間的關係,均需以事先的、成文的法律明文規定才得以處罰,而新興毒品恰好藉著化學結構上的改變,不同於法律所規定之毒品結構及樣態,進而規避法律的追溯與處罰,而產生檢警「無法可罰」的困境。 目標在於滲透年輕族群 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委託研究案:「新興毒品趨勢調查與防治對策之研究成果報告書」中,指出所有曾販賣新興毒品之樣本中,販售對象多以25至35歲為主,其次為18至25歲;由此顯現,新興毒品的販賣目標,在於青少年等年輕族群。 其中,依托咪酯為中樞神經抑制劑,屬於短效麻醉劑,適用於臨床插管,目的在於降低病患的不適。惟現今常見的依托咪酯濫用,是將化學原料混合其中,加熱製成電子煙油,以電子煙方式施用。而電子煙的使用依據衛福部健康署的資料: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由此可知,依托咪酯的販售目標客群為青壯年人口,以製成煙油的方式便於電子煙吸食,並得以混入於市面上的煙油中,混淆視聽並且吸引施用。 咖啡包則是單價便宜、吸食方式不易被發現等優點,在年輕族群中流傳,並透過社群媒體傳播,以網路販售等方式流通,其成分常見有愷他命、搖頭丸、甲基安非他命、卡西酮類、FM2等,其中卡西酮類與甲基安非他命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使用後會影響心血管功能並且刺激神經系統,產生幻覺且出現脫序及暴力等行為,間接產生暴力犯罪、施用毒品後駕車等犯罪情形。 當中,衍生的少年犯罪問題,使得人們重新審視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功能,是否能「處理」現今少年犯罪問題,對於法律保護少年犯引導其回歸社會,預防再犯的理想下,是否在現今毒品氾濫的現實中得以體現,值得我們深思。 政策困境與展望 隨著時代的演進,毒品樣態也同樣在演變著,並且緩緩地侵蝕下一代的人群。在傳統毒品的影響尚未退去下,新興毒品的滲透,使得本就日益增加的施用毒品人數,更加難以控制。在政策未能有效打擊新興毒品的情況下,警方和行政機關的執法顯得疲乏而無力,以撿石頭的方式,不間斷的取締毒品犯罪,並無法根絕毒品的危害及社會影響,亦無法阻止新興毒品進入校園,進而衍生出眾多相關犯罪,如施用毒品後的傷人或自傷行為、施用毒品後駕車、缺錢購買毒品而竊盜等,此等衍生犯罪將導致治安惡化、矯正毒品人口社會成本增加等問題。 對於毒品防制,一向是「預防勝於治療」,然而現今的政策導向,趨向於重刑化,如行政院研議將依托咪酯從三級改列為第二級毒品。即將上路的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政策,四年將挹注150億元,試圖完善社會安全防護網,針對毒品施用者的子女照顧,並將資源轉銜聯接,期許能夠連結公私單位,惟在毒品犯罪復歸社會困難且容易復發的特性下,該政策的效能能否達成預計目標有待我們觀察。
-
你聰明?我傻瓜?重看《阿甘正傳》有感
日前在電影台重看《阿甘正傳》(Forrest Gump),沒想到多年後重看這片子,依然讓我心頭翻攪,感慨良多。電影中有句名言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將嚐到哪種口味。」(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啊人生,究竟是你聰明?我傻瓜?還是寧可當個純真的傻瓜幸福呢? 電影中的阿甘是虛構的,但阿甘精神卻是真實的!我想,像阿甘一樣不爭不辯,腳踏實地做該做的事,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王道與天道!我更相信:「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用包容的心對人對己,一切更能自在。 《阿甘正傳》改編自同名小說,榮獲1994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六項大獎。片子透過智商75的阿甘來觀看世界,以他單純的思想及善良的個性,描繪出美國50年代至90年代的歷史變遷。雖然40年間,美國歷史有巨大變化,但弱智的阿甘突破智能限制,以一貫的誠實以及天生的直覺行動,反倒開闢了一片天地,這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最佳例證。 二次大戰剛結束,阿甘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綠弓郡一個閉塞小鎮,他先天弱智,但上帝又賜予他一雙疾步如飛的飛毛腿和一副單純正直、不存半點邪念的腦袋。小鎮上的人都對阿甘另眼相待,只有兩位女性關心、愛護著他。母親給予他偉大的母愛,青梅竹馬的玩伴珍妮則以純真的少女情懷溫暖著他的心。在她們的愛護下,阿甘長大了。帶著對珍妮至死不渝的愛戀,踏上了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阿甘經歷了整整30幾年間美國所有重大事件,他參與了5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的一些歷史事件。他與當時幾位叱吒風雲的著名政治人物會過面,其中包括甘迺迪、詹森、尼克森三位美國總統。他還教「貓王」學跳舞。他既是越戰英雄,又是反戰英雄。在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中,他瓦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大規模種族衝突,他甚至在無意中逼使潛入水門大廈的竊賊落入法網,最終導致尼克森垮台。作為乒乓外交的使者,他還到中國參加過乒乓比賽。透過阿甘的眼睛看到的是另一個世界: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嚐到什麼口味? 阿甘以一個弱智者經歷越戰、乒乓外交、捕蝦船長、長跑者而成為全國名人,在這個小說改編的虛構故事裡,除了母親離世、心愛的女人最後也因病早逝之外,阿甘可說是「天公疼憨人」得到一切,成為標榜人人平等、人人可能成功的美國夢的一次微觀展示,但《阿甘正傳》想傳達的的成功秘訣究竟在哪裡? 是真誠?是勇氣與毅力?是重情重義?是永遠樂觀、永不記仇?都對。片中阿甘完美得讓人毫無防備,也無須防備。他甚至沒有因為自己弱智而發過脾氣,只曾為心愛的珍妮而痛毆過打女人的男人。重點是,他夠單純。「真誠」、「忠勇」、「情義」、「樂觀」、「寬容」這些德性對他來說無關「道德」,他只是單單純純地具足並實踐這些。阿甘為人處事不是透過高深的知識與什麼特別的思考,他只是個單純的赤子,不傷人、不為己,純真善良地對待所有人罷了。 阿甘參與越戰,他的同袍阿布跟他說,以後要當船長兩人合作去捕魚蝦,後來阿布在戰場殉難,阿甘一直惦記著此事,退伍後積極買船捕蝦,幾經周折,事業有成,還依舊分紅給阿布家人。這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天助自助啊。同樣的,阿甘在越戰時部隊的直屬長官,斷了腿住在醫院隔床,長官痛苦又憤怒,認定人各有命,命運是注定的,但阿甘依然快樂的拿冰淇淋請他吃。阿甘心裡想,冰淇淋是好吃的,斷了腿無損於這個事實,活在懊惱中也無濟於事。後來阿甘甚至還鼓舞了這位長官重新站起來,合作經營補蝦船,一起賺了大錢。 專心真誠又執著的阿甘,無意間學會打桌球,打著打著竟然可以打敗天下無敵手,代表國家從事「乒乓外交」成了大英雄;後來當珍妮再度無故離去,阿甘開始沒理由的慢跑,跑了一州又一州,橫越美國數次,三年多不停止的慢跑,蔚為風潮,鼓舞了許多人,但阿甘依然只是單純地想跑就跑,想停止就回家,只為興趣執著去做而已。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事情想得太複雜,覺得這不可能,那很困難,而不靜心來想想自己想要做什麼,那就什麼也無法達成。例如阿甘的天真對聰明自恃的人而言是種殘忍,但他卻真實地、自在地實踐著「活在當下」的理念。 一個世俗認定的「傻子」,竟比你我「聰明人」少了多少偽飾與障礙?阿甘真是心無罣礙的,他有情有義,心靈純善,每一個心念都是愛,佔有、得到與否反倒不重要,他坦然面對現實人生的律動。珍妮臨終前兩人談到阿甘多年來歷經的事件與感受,珍妮說:「真希望我那時都在。(I wish I were there.)」阿甘頓了頓,說了句有意思的台詞:「你在。(You are.)」珍妮自命前衛激進,但經歷大半生,仍除不去童年心魔,無法原諒父親,還含恨燒掉老家,有恨就難寬容,終究無法灑脫;相對的,阿甘用包容的心對人對己,心存善念,永遠感受得到珍妮在心中、在身旁,沒有恨意、沒有怨尤,一切自然更自在。 《阿甘正傳》這部片讓我看到一個智能不足者,因為有堅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他用寬容對待身邊所有人,把每一次與人相遇都當成傳達溫暖善意的好時機,所以生命就有了和諧美好的回報。你聰明?我傻瓜?我真要為阿甘精神喝采,也願意效法阿甘,寧作傻子,心寬念純,善意對人對己的過一生!
-
當代人的慾望與滿足
「欲望(Desires)能夠從現實中得到滿足嗎?」這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你我應該都有過,面對「想要」的事物而猶豫不決的時刻,明知「想要」與「需要」是不同的,但還是時常陷入自我說服的藩籬,尤以開始邁入社會後,有自己可掌控的收入,因消費變得簡單,更容易邁入為慾望消費的情狀中。 「這件衣服好好看!」、「這家咖啡廳好美!」、「這個商品是期間限定!」這些是日常容易出現的欲望、以致產生「想要」的衝動,但是否有那麼「必要」?當然不,但我有時甚至會說服自己,賺錢不就是為了花?辛苦的日子總要有點自我回饋,否則也太辛苦了,最後往往會說服自己,若不滿足當下的慾望,我可能會因此陷入猶豫的情緒、浪費的也是時間成本和心情,不如滿足慾望以達到當下的快樂。「你的一天中,會出現多少慾望?」此指的是生活中所有、想做但沒做、或尚未做的事情,即便只是「想」回家、「想」滑手機、「想」吃點好料等這類以稀鬆平常的習慣或行動;當然,也包含「想」喝酒、「想」批判他人、「想」違背道德或法律等,這種容易多方影響自身、或社會觀感中負面的慾望。 近期在公司舉辦的講座中,聽到心理諮商師說道,你我的情緒反應,其實是來自自身的「信念」,而非「行為」本身。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我出門上班時不小心踩到動物排泄物,我會感到無奈、憤怒、今天一整天心情可能會低落;但假設,今天我打算去買樂透彩,事前向神明許願能中大獎,一踏出門就踩到動物排泄物,我可能會覺得這是神明的旨意,而感到興奮、確幸、認為今天一定幸運的日子。上述例子較為直白些,但可以發現,踩到排泄物這「行為」,導致的「情緒」與後續行動是不同的,取決於自身所想、當時心裡的信念;故可以再擴大來談,「慾望」的產生其實也部分來自信念與價值觀,當我說服自己,一旦擁有的此所想要之物,我「認為」我會感到喜悅和心靈富足,我認為此慾望的出現,符合自身信念中所想,進而說服自己將「想要」變成「必要」。但其實,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中顯示,人類是可以「抑制」住慾望的,人類是可以判斷是否為必要之物的,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去「意識」到此概念所在,及有沒有足夠強大的意志力。 「真正的成熟,不必是無欲無求,而是知欲知求。」這是我一次無意間在書店看見的一句話。當代網路上諸多語錄或文章都喜歡提到,人過了30歲、或人到一個階段,就該如何所做、就該富足內在等內文;老實說,我認為當今社會因網路快速傳播資訊,因此人們接收的資訊量、多半比其他時期的同年齡人更多,故不應僅限於30歲後,或是某某階段的人才該有「自我富足」和「成熟」這類的意識,甚至出社會前的學子都該有此自我意識。當今社會中「被塑造出來的『慾望』」已多到數不清,因社會存在利益和買賣,故此行為只會越來越多;當需求越來越多,也可反過來說成、「誘惑」越來越多,故人們都該有自主意識和控制的能力,給自己一個消費或投入心力的設限,再給自己訂立下一個是否需要的判斷基準,才得以於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達到生活與自我的平衡。舉例來說,很多人或新聞會談到,當今年輕人的租客族越來越多、當今不步入婚姻者越來越多,我相信其中一個契機,一定與當今社會充斥著的「慾望」有關係,因想要的事物更多、能做的事情更廣,對於一定要依循前規的理由就下降;當我能透過各方面獲得個人的滿足,就不一定需要建立家庭,因為自我的幸福程度也可能因此下降,且當我花費諸多物質和金錢在其他事務上,如花錢租房及提高生活品質,使得自身的積蓄下降,便自然地,達不到買房之類的需求,加上社會各項理念和新型態價值觀興起,故自然而然地認為此非必須。 「這些都是我的慾望,我看見它們,指認它們。也好喜歡它們。」出社會後,買一些流行性衣物的頻率下降,但購買實穿性和質感性衣物上升,與其追逐流行,越加認為舒適、適合自己最重要。又慢慢認為,比起白瘦體態,不如保有適合自我的體態和外表,放大自身優勢遠比追求一致性潮流來得重要;不再主動追求認識一些需要自己迎合或配合的群體,來獲得一些看不見的優越感或地位,而是保持幾段良好的情誼關係,適時聯繫、不硬性每天都要分享瑣碎,讓每段關係都成為舒適的存在。這是近期的我所追求的「慾望」,我還是會想要物質、還是會想要一些適時的放縱,但我越加理解自己想要些什麼,想要保有自身靈魂的特別和自由,我理解我的慾望,我能看見、指認它們,也喜歡這些慾望,拋開身體和例行得執行的公事外,這讓我心靈獲得極大的富足。 有時候我會想念金門,陰雨綿綿的台北真的容易使人心情低落,雖然金門的空氣也時常不佳,但真的,每回回家、以前學生時期走在金門街道上,都有種心情開闊的感受,目前我在台北會移動到的地區都是高樓或社區居多,時常有種看不見天空、沒有自由的念想。我在求學期間,產生要到台北打拚事業的慾望,而今正進行中,卻時常有種想放鬆回家的慾望,讓我常認為自己是矛盾綜合體,總是在抉擇和念想另一事物的路上。我認為,「慾望」和「需求」之前的差異,往往使人感到心理不平衡,我們不斷追求更多、更優越的事物,這隨時代變遷,應該會越加強烈;想必我們的祖先追求的慾望不會是最新型的蘋果手機,而是不斷尋求資源以保生存「需求」。慾望的根本應來自人類的本能,因人類會追求更優質的生存和後代,但當慾望無限膨脹時,可能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滿足心態」、「比較心態」,會使人們感到不幸福。我持續思考著,如何克服這種不滿足,如何體會生命真正的需求和意義呢? 也許,唯有培養感恩之心,或是再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慾望,以及,追求對自己有意義的活動和關係,才能克服這種不平衡的心態。也許,當生活變得更簡單,人們才更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產生的慾望也能更加純粹且帶有長久意義。
-
教室中的隱形手
在我上學的日子裡,常常聽到父母耳提面命地叮嚀:「今天上課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哦!」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我們都很習慣「老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然而也因為長期處在這種學習環境下,學生開始依賴教師傳達的知識,無形中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者,這種教育似乎將學生的思維綁架了,在教室裡總是習慣等待老師的答案,限制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這種思維的限制,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傳遞者到引導者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幼兒時期的生活是我最開心且歡樂的時光,因為那時候的我,幾乎都在家裡自由玩樂,沒有上幼兒園,在安全範圍下,能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當我開始進入學校的學習殿堂時,所有的變化開始悄然無息地侵襲而來,我慢慢要適應學校裡的規範,在課堂上的學習也幾乎都是老師在台前講述較多,而在台下的我就是不斷地被動吸收。在當時高壓的環境下,教師總是充當著知識的傳遞者,使得學生變得被動且毫無朝氣,一味依賴大人所下的指導棋,以及面對無法消化的知識與內容,讓學習過程更加艱辛,課堂裡的氛圍也顯得沉悶,種種因素讓原本對於學習充滿熱情的我,漸漸失去了笑容……。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教育理念的轉變,學生在教室中的角色逐漸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角色也在改變,當教師願意將發球權還給學生,轉變為引導者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參與討論時,教室裡將激發出不一樣的創意火花。正如心理學家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認知發展論中提到,透過成人或是有能力的同儕,幼兒將能從他們搭建的鷹架中,主動去建構學習(張春興,2007)。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幼兒園學習的幼兒來說極為重要,可以讓幼兒擁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教學模式的演進 在傳統教育體制中,學生往往被養成只會應付考試的機器、不知變通,這讓身為教師的我需要深思,究竟想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能力?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經濟時代的來臨,我想應該培養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跟著轉型,因此當時在日本有一位學者佐藤學提出「學習共同體」確實在日本掀起一波改革潮,強調教師以協同方式與學生一起探索,並且注重學生在課堂上彼此間的對話與思維交流(林政逸、吳珮瑩,2016)。除此之外,幼兒園的教學模式也逐漸從傳統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直接教學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題教學法、方案教學法或是學習區教學等多樣化形態,這些模式的共通性在於教師的角色是一位協助者與觀察者,支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與環境互動、建構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教師在教室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如何透過其雙手幫助幼兒成長與學習?是我們必須不斷探索的課題。學習過程如同一場馬拉松,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成效,此時教師在幼兒學習的漫長跑道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引導幼兒掌握方向?並且成為他們賽跑途中的最佳後援,值得我們深入反思!教師若能在不同角色轉換間找到平衡,我相信教室裡也會有不一樣的美麗風景再現!
-
生離死別之健康護理
在人生中,有些日子對我們來說無比重要。俗話說,「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經之路,生離死別更是我們人生的一大課題。這次經歷,是我第二次面對至親的離世,第一次是在高中時,回想起那段時光,眼淚不禁滑落,但心中安慰自己,他現在已經在更好的地方了。 這次來到殯儀館,看到人潮湧動,一度錯覺是否有奇蹟般的重生發生,像電視劇裡的情節,但很快理智告訴自己,這只是幻想,阿公真的離開了我們。看著禮儀師為阿公梳妝打理,放上一層層的紙錢與遺物,當禮儀師請舅舅向阿公道別時,舅舅輕聲說:「爸,我會照顧好媽,你在天堂不用擔心我們。」短短一句話,卻飽含著無數的情感,思念、責任、尊敬、愛意與不捨,讓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哭到喘不過氣,覺得阿公這麼慈祥,但上天仍然帶走他,可是又想著阿公在醫院躺著半年之久,是多麼的痛苦、煎熬,多麼的無助,或許這是脫離苦海深淵,此時我想起小時候去阿公家玩時,他常說:「你有沒有乖,來,阿公捏一下。」隨後總會從口袋裡掏出一疊鈔票給我們當零花錢,即便我們已長大成人,他仍然如此。只是歲月無情,最終誰也無法逃脫死亡的結局。如今,阿公真的走了,我們再多的不捨也無法改變事實。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無法抵擋,但想到阿公已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承受著無盡的痛苦,或許他的離開也是一種解脫。 歲月老去,終究挨不過死亡,在這一天才真正的感受到阿公的離去,即使我們萬般不捨,上天仍決定帶走阿公,讓阿公到極樂世界去享清福。阿公的追思會十分隆重,當天好多人來參加阿公的追思會,風風光光結束人生,正所謂人生就像一場戲,終究有結束的那一夜,想到這我不禁又感嘆起,人是那麼的脆弱,一個不小心的跌倒,到後來引發這麼多的疾病,最後甚至賠上性命,因此我真的覺得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有瞻前顧後,時刻小心謹慎,並且保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知足常樂,有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度過每分每秒,健健康康的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唯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照顧好身旁的人,所以從現在起就要認真規劃自己的健康作息表,帶著家人多到戶外踏青,強健身體、預防老化,多吸收芬多精,不然死後也只是化為一罈灰。 因此健康護理的重要性是人類生活的基石,而健康護理是確保我們能夠維持良好健康狀況的關鍵,伴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加以及環境污染加劇,健康問題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的一大挑戰。然而個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預防疾病,還在於提高生活品質和延長壽命,健康對於每個人來說,是目前首要重視的,國人定期體檢、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量運動、以及身心理健康管理都是必要的措施,健康護理不僅僅是醫療專業人員的責任,也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的生活態度。 在健康護理過程中,我們會面臨許多挑戰,但隨著網路的發展,關於健康的資訊層出不窮、唾手可得,然而這些資訊的真偽難以辨別,對於普通人而言,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出可信的、科學的建議也是一大挑戰,我們更需要自律,持之以恆地實行健康計畫。儘管我們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夠持之以恆地實行健康計畫的人卻並不多,例如,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定期運動,常常因為忙碌的生活而被忽略,如此一來再怎麼健康的身體,終究有壞掉故障的一天,因此,自我約束力也是保持檢康身體重要的一環。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學會選擇可信的健康資訊來源,例如世界衛生組織、醫學期刊等。同時,建立適合自己的健康護理計畫,並持之以恆地實行,這需要自律和持續的努力。現在科技發達,3C成癮,影響國人健康也是一大主因,又因疫情嚴重時期,大家只能與手機或電腦當朋友,根本無法出去與人交談,久而久之,那些本來就社恐的會更加不敢與人相處,繼續跟3C產品互動,如此以來造成健康多大威脅,所以,適當的社交支持也是健康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成員、朋友和社區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健康挑戰,並在需要時提供情感支持。現在就來探討心靈與身體的雙重護理,健康護理不僅僅是關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很多時候西醫吃藥的方法已經不足以解決健康問題,而是要搭配中醫、以及戶外活動等等,一起努力,讓壓力、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釋放出來,如果不及時處理,會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心靈和身體是相互影響的,心情愉快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而良好的身體狀況則有助於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因此,學習放鬆技巧、冥想、運動等方法來管理壓力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健康護理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個別化的健康護理成為可能。這些技術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還能提供針對性的健康建議。例如,可穿戴設備可以實時監測心率、血壓等指標,並通過數據分析提供健康建議,而遠程醫療則可以使患者在家中接受醫生的指導,尤其在偏遠地區,這種方式更方便偏鄉地區的患者就醫,可以大大減少死亡率,是非常不錯的技術,這樣一來就解決偏鄉地區缺乏醫療的困難,能幫助更多患者,以及更多家庭。 最後要告訴大家健康護理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通過積極管理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早睡早起精神好,不熬夜、不吃消夜,注重身體健康,我們可以預防許多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了解科學的健康知識、建立良好的自律習慣、保持心靈健康,也能透過大自然的力量,「森林療癒」及「芳香療癒」,來改善現在國人壓力大的部分,以及利用科技的進步來改善健康管理都是至關重要的,未來,隨著健康護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們的生活質量會越來越高。
-
從養魚談教養-淺談霸凌、性霸凌
112年的某一天,妻子拉著我在夜市中閒逛著,突然兩眼放光看著撈魚的攤位,「老公,我要玩這個!」魚而在水中快樂的游著,中間還放著水蘊草點綴。妻子氣勢洶洶的五分鐘,隨後又充值了300元換了幾隻撈魚紙。一種手握撈魚紙,征服天下夜市的氣勢。 不久逐漸到了夜市關門的時間,花光了身上的錢卻始終撈不到半隻魚,妻子以眼巴巴的眼神,看著正在收攤的老闆。老闆:「咦?一隻都沒有喔,我以為最少會有幾隻的,來這兩隻送你,還有這幾株水草」。於是整晚苦瓜臉的妻子,瞬間破涕為笑。這就是我所收養的第一對魚。 魚是一種有領域性的生物,養魚有一句諺語是:「每1公升,可養1公分的魚」。隨著我收養的第一對魚幾個月後,妻子發現,養魚這麼簡單啊?我用六公升的寶特瓶把頭部去掉,直接做了一個澡缸。底部鋪滿了綠色地毯(綠藻),頂部養了些黃金葛,而細細長長的黃金葛根又與水蘊草彼此交錯,儼然一個生態池。也沒餵過飼料魚就長得好好的。於是妻子就跑到水族館,花了2,000元買了3公升的水族箱、過濾設備及6隻「四間魚」。 什麼是霸凌呢?是一種當下與長時間持續發生,而被霸凌者因為某種原因無法有效嚇阻霸凌者,所造成被霸凌者身心靈的傷害。四間魚又稱為虎皮魚,養魚界中打架的霸主。別看他小小一隻鬥起狠來,可是魚屍遍野。很快的信心滿滿的妻子就發出了求救,只見最貴的兩隻螢光四間,翻著肚皮隨著水流漂著,隔壁的魚還咬了他一口,又掙扎了一番。我心想,這樣不行水缸可能太小了,也需要急救措施。於是立馬拿起0.6公升寶特瓶切頭、切尾製作,生命的救生圈。主要是把被欺負的魚可以隔離,避免繼續遭受攻擊。 魚兒的性霸凌、大魚追小魚,這些是屬於常見的危機狀況。母魚特別容易被公魚追,而缺乏休息,剛生產的完的母魚也要特別注意,因此需要將母魚隔離,使其恢復體力,避免集中且持續追擊,造成魚隻死亡、跳缸。而生產時期,也需要將母魚單獨一缸,並設下產子隔離盒,使小魚能逃出大魚的範圍,避免幼魚淪為口糧。寶特瓶的自製隔離盒因此而生,可以救被欺負的魚,也可以保護剛出生的小魚。原理就是,將寶特瓶切幾個洞口,這樣小魚可以從洞口逃出,而母魚仍在隔離盒。而被欺負的魚在裡面也可以休息,避免其他魚隻的進攻。 最終,翻肚的魚仍然沒有挺過來,而虎皮魚的欺善怕惡,又使得魚跳缸、翻肚,最後僅剩下2隻魚,一隻明顯有創傷症候群,會躲在角落,並且無視飼料,專心地躲著他的同梯。而另一隻水中霸主,則佔領了所有資源,搶走魚缸中的飼料並攻擊其他魚隻。只能先以一魚一缸的策略,避免魚隻再次死亡。 分缸策略進行後,創傷症候群的魚隻始終不吃飼料。查閱了許多文章,當中有些人採用搶食魚類的引導行為,這似乎與教學法的鷹架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基於輔導受創症候群的虎皮魚,因此特別將孔雀魚餵食時併入同缸,讓虎皮魚觀察如何吃飼料。結果意外的發現,受創的虎皮魚連孔雀魚都會懼怕,好比一隻害怕老鼠的貓。經過多次的魚隻輔導之後,創傷症候群的虎皮魚,從孔雀魚的行動中,重新學會了魚的領地,並開始追趕孔雀魚。一場新的霸凌即將開始,而身為飼主的我立刻將他們分缸,結束了這一階段的治療。 如果用養魚來比擬教育場域的應用,則好比班級是一個擁擠的魚缸,有的學生較為強勢,有的較為弱勢。而維持班級的勢力均衡則是每一個課堂經營者的必修課。但在魚缸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採用觀察或是監控錄影,來釐清魚兒的追逐態樣,是屬於多隻持續性的霸凌攻擊?或多隻公魚追母魚的性霸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魚隻的死亡也可以重新添購;然而教育場域中,僅仍透過教師上課時的觀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一定能有效察覺班級的問題,同學所受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休學、轉學、退學的紀錄中有可能是無法彌補的心理陰影。 成就每一個孩子,是108課綱的教育理念。在比拼紙本測驗中,僅能測出學生對科目的理解能力。但學科能力真的是一切嗎?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換句話說掌握人際關係,就掌握了幸福。人類當然跟魚不一樣,魚的衝突不會考慮是否人類在場觀察,而人類的情感交流能力較為複雜,發現師長或長輩則會掩飾衝突態樣,致使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辨別問題。班級上有的人較強而有的人較弱,當兩者發生衝突時,同一個班上是否會被迫選擇站隊?有人說,班級是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在公司中強勢的人與弱勢的人發生衝突,那麼有人能保持中立嗎?黑道的電影中,常有的一人一刀捅向受害者,有沒有人可以拒絕?拒絕是否會因為利益關係不一致而被視同告密者? 這些年來的教育新聞不斷,正是社會在檢視校園的責任問題,校園監視器的議題是「釐清真相與保護隱私的衝突」。僅考慮隱私則學校將淪為一條吃遍天下的大魚,吃光所有困在校內的學生;而僅考慮真相的過度監控,將嚴重侵害隱私不符比例原則,兩者需要綜整考量,使校園能兼顧隱私亦能保留證據,釐清真正的問題,才能達成我們的教育理念,成就每一個孩子。
-
與過去和解
我喜歡在備忘錄寫東西,可能是某個地方看到的話引起我的共鳴,可能是想珍藏那一刻的喜樂憂愁,也有可能是和自己說話,想要抱抱他說一切都是很好的安排。 在華語文學系的宿舍午睡醒來,忽感一陣悵然,夢的細節早已模糊,但帶來的情緒體驗久久不散。我像是追風的少年,懇求她給我留下那一株花的芬芳。 於是我打開了備忘錄,在這裡能喚起許多遺失的記憶。那些不同時刻寫下的文字,彷彿插在時間軸上的標籤,可以把鐘錶上的指針撥回到過去的某一刻。 在對一個人過去的解讀中,或許可以捕捉到他對自己的評價和對生活的態度。我記得,當我還意識不到自己體內的能量與頭腦中的智慧,還迷失在生命的荒野中時,我是怎樣的抱怨與指責一切。我疏遠所有人,覺得他們懂不了我。我痛斥老天爺是個渾蛋,讓一個生命承受如此多的痛苦。我埋怨父母為什麼把我帶到這個世界。我嘲諷自己這麼活著到底圖個什麼。我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極度的怨天尤人,我無法與世界走在同一條路上。花沒有我喜歡的香味,就是它的問題。天空不萬里無雲,就是糟糕的天氣。 後來我發現自己還是有股勁的,否則我應當繼續沉淪下去。上東華大學後,我開始迷上打球,看書,寫作。我始終沒有停止接觸新的事物,不斷尋求事物背後的答案,主動認識引領我走出泥淖的人。 那會也曾沉迷於青春小說,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中,桐華開篇就寫下了這麼一段,「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學習一件事情,就是不回頭。只為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後悔,不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後悔。」它像是磁石一樣,一下子把我吸住了。因為這段話,我人生觀的框架開始破碎,然後重建。現在它是我的座右銘,當我懷疑自己曾經的某個決定時,這句話就會浮現在腦海中。要嘛不做,做就不後悔,我似乎成了一個瀟灑的人。 世上沒有神丹妙藥,單單一段話當然不會擁有警醒一個人的力量。力量是你自己的,這段話可以是板機,協助你射向過往叛逆的子彈。 自己的力量需要自我覺察。我無法用語言描述出其中的困難。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感受不到自己的能量。我從不主張痛苦的必要性。人一切行為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尋求快樂與滿足。但對於一個有心氣的人來說,某個撕心裂肺的瞬間可以推翻他以往的生活,顛覆他的認知,讓他重新審視自己。 在這些撕心裂肺的瞬間中,對愛的追尋是逃不開的話題。說到愛,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愛情。包括我自己在內。我曾認為愛情是人類情感中最神聖最偉大的感情,它不根植於血緣關係。一見鍾情便是愛情中最璀璨的明珠。 曾經我的生活中有一位異性,我自認為我們的關係是友情以上,戀人未滿。是能夠彼此看見的知己,是共同面對困難的戰友。對於一個一直追尋愛的人來說,表達愛,勇敢愛是他交給自己的答卷。只是後來這份答卷淹沒在人海中。 那段時間我很痛苦,很挫敗,常常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我問自己:你是什麼不受待見的人嗎?以前的美好都是假的嗎?你接下來的路途還能靠什麼支撐著走下去? 痛苦是那麼的真實,我難以忍受,又無法抽離。我只能慢慢消化它,體驗它。我感激自己是個打不倒的人,當再次體會到有一絲能量重返軀殼時,我牢牢抓住它,我開始找人打球,找知心朋友聊天,繼續學習熱愛的心理學。我讓自己繼續熱愛生活,重新燃起來。 直到現在,我又重新體會到平實的快樂。與之前不同的是,我的快樂不完全寄託於外界給我的回應。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我應該眼界放寬,看到曾經忽略的親人的愛,朋友的愛,去好好關心他們,愛他們。學習,健身,成長不應該只是為了讓別人更喜歡我,我的出發點應該回歸到更愛自己,讓自己更好,人生是場養成自己的主題遊戲。所以我很佩服自己的一點是,無論多麼大的痛苦挫折都沒有擊垮我,我最後都能站起來,並從中有所感悟。世人皆言,愛他人勝過愛自己是一種美德,而我卻背道而行,我認為愛自己才是美德發芽沃土。 我也懷疑過是否親手葬送了一段關係。但這些天下來,我終於能斬釘截鐵的說一聲:我就是執迷不悔。我相信自己,對於當時的心智,我做出的已是最好的選擇,那就是我的最優解,再來一次也是一樣。我還是會想起那些時光,這正是因為它本身足夠美好啊,何必急著去逃避和遺忘呢。有時候逼著自己遺忘反而會造成對自己的二次傷害,真正的釋懷應當是坦然接受和面對。不妨試試把美好回憶想像成霜淇淋,在今後每一個無助的時刻,再品嘗一口它的甜,汲取一份力量,然後繼續勇敢無畏的走下去。人生就是不斷成長的過程,美好的回憶有,痛苦的回憶當然也就存在,我們用美好助推前行,用痛苦警示未來。 很多時候,結果是無法改變的,但切換一下視角,轉變一個信念同樣能獲得不一樣的心境。我最後總能選擇樂觀和希望,因為它們能夠讓我感到充盈和幸福。我應該感謝那些過往,或許過程有些沉痛和無助,但它們讓我變得不那麼浮於表面,讓我看到自己的決心和力量。人嘛,也許先要迷一段路才能找到最終的路。 用劉瑜老師的話說就是,原諒上帝他老人家讓我經歷這麼多挫折,因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給了我。請記住每一刻的感動,心存感恩。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不會走上黑暗道路,我們的感恩不會隨著我們各自的時間心態變老,不會因為我們一步步分別就失去價值。感恩是如此簡單,懂了,那我們的心態方向與追求也會得到調整與擺正。感恩在東華大學的師長與同學,與青春同行,與時光相伴,帶著生命的律動,讓我們揚起奮鬥的風帆,牢記初心,不忘初衷,在歲月的長河裡閃耀青春的流光溢彩。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你有發現自己的品質嗎?
-
6G時代:技術發展與產業競爭力的雙重挑戰
隨著全球對6G技術的競賽逐漸升溫,台灣正透過與歐盟的合作,邁向全球6G技術發展的前沿。2024年10月8日,經濟部與歐盟執委會資通訊網路暨科技總署(DG CONNECT)聯合舉辦「2024臺歐盟6G SNS聯合研討會」,並宣布台灣成為全球最大6G實驗網計畫「SANDBOX」的合作夥伴,這不僅是我國技術實力的重要突破,也是台灣在6G標準制定前奠定產業優勢的重要一環。本次合作涵蓋多家台灣企業及學術單位,如光寶科技、工研院及中山大學等,顯示出台灣在微電子與資通訊領域的研發實力。這項國際合作將為我國6G技術帶來哪些發展契機?同時,台灣又應如何透過政策與技術布局,鞏固在全球6G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首先,台灣與歐盟共建6G實驗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測試平台,更是進入國際標準制定圈的重要通行證。6G技術預計在2030年邁入初步商業化,2040年全球市場規模可達3,405億美元。在這個背景下,各國競爭的核心已不僅限於技術研發,更包括誰能主導標準制定。台灣若能在標準制定階段獲得一席之地,未來將更容易融入全球6G生態系,並在標準確立後獲得技術授權與市場先機。透過與歐盟多國研究單位及企業的合作,台灣不僅能共享歐洲前沿技術成果,也能參與歐盟各項研究計畫,擴大技術創新網絡。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提升台灣在國際科技舞台上的能見度,也為台灣6G技術進一步與全球接軌鋪平道路。 其次,透過6G技術的跨國合作,台灣能有效填補資通訊產業升級所需的技術缺口。根據本次研討會的資訊,台歐合作的6G實驗網將結合先進的O-RAN(開放式無線接取網路)技術、AI人體姿態辨識、3D感知成像技術等前瞻應用,這些技術的整合不僅擴展了6G的應用場景,還可有效提高通訊網路的智慧化管理能力。對台灣而言,這樣的技術交流能夠提升國內通訊產業的技術層級,帶動半導體、光電、及網通設備製造業的同步升級。例如,光寶、仁寶等企業透過參與這些前瞻技術的研發與驗證,能夠提前佈局6G相關設備與模組市場,並以技術領先的優勢進一步搶佔全球市場份額。這些技術的升級與應用將不僅有助於台灣產業提升附加價值,還能打造更強的全球供應鏈競爭力。 然而,這項合作背後亦存在潛在挑戰。6G技術的發展與商用部署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還需要具備高度技術能力的研發團隊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根據歐盟的規劃,未來數年內將投資超過3.82億歐元於6G SNS計畫,而台灣是否能有足夠的資源和技術人力,持續投入並保持領先,將是一大考驗。台灣的科研與產業界雖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但在面對歐洲、北美及韓國等技術強國時,依然需要更積極的政策扶持與資源挹注。為此,政府應考量擴大對6G研發的投資規模,並透過國際合作項目引入外部技術人才。同時,應鼓勵國內企業加強與學術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技術生態系。 此外,台灣在推動6G技術發展時,需特別重視知識產權與產業安全的保障。隨著6G成為新一代通訊技術的核心,其對戰略安全、經濟自主的重要性愈發顯著。歐盟執委會在本次研討會上強調,6G不僅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個影響全球科技格局的戰略技術,這意味著台灣在與歐盟合作的同時,必須確保自身的技術自主性與產業安全。政府在推動國際合作時,應加強技術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確保台灣在6G技術上的自主權,避免因國際間技術共享而導致關鍵技術外流。此外,應建立嚴密的資通訊安全標準,確保未來6G技術在國防、智慧城市及產業應用上不受潛在安全風險的威脅。 最後,台灣若能有效運用與歐盟合作的機會,勢必能在6G技術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然而,這需要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的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國際級的技術研發與測試環境。台歐聯手建立的全球最大6G實驗網,將成為台灣展示技術實力的舞台,但要真正將這些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價值,還需更多政策與產業鏈整合的配套措施。政府應進一步強化對6G產業的支持力度,建立穩固的研發資源平台,並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未來的6G競爭中成為關鍵玩家,並確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桑梓揚芬留追思 ──張邦育先生事略(1933至2024年)
民國一一三年十月十一日,張邦育先生在新北市永和區張宅中仙逝,享年九十二歲。「張邦育先生治喪委員會」由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出任榮譽主任委員,新北市政府市長侯友宜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則由陳福海縣長等十八位地區產、官、政、學各界首長代表出任,總幹事由黃獻平擔任。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自九十年九月十五日,創立二十四年以來,張邦育董事長均受聘為協會榮譽理事長,長期大力義助並支持地區文史工作的扎根及推展活動,九十五年十月十四日,《烽火鄉情:張邦育回憶錄》出版發行,在金臺兩地隆重舉行新書發表會。一一二年十月,新北市文化局獎助作者撰述《金門旅北飄泊的敘事》,該書中收錄有〈張邦育烽火歲月創業楷模〉。 回顧張邦育先生一生的重要事蹟,共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烽火歲月成長期 民國二十二年農曆九月初一,張邦育出生於金門縣洋山村,比中華民國小二十一歲。他曾回憶一生中,可以說是嘗盡人生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及貧窮富貴等滋味。 張邦育伯父張明佐先生,在「走日本」的時代就下南洋,父親張明油先生因兄長在南洋的關係,在他四歲時,就曾舉家到南洋,除了在民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度舉家返鄉外,亦長年遠居於南洋,留下他和姊姊張麗玲及母親黃玉荷三人在家鄉相依為命。 就他父親的生涯歷程,因與僑鄉有密切的關係,對他日後來臺創業人脈條件幫助非常大,尤其是張允中、張允伏二位表兄,對他日後事業的發展,助益良多。 二十六年十月,張邦育五歲,根本不知時局的艱難,因日軍攻陷金門島,讓島民在異國統治下,他身歷其境,雖是幼兒時期,跟隨父親和家人一起遠走他鄉,飽嘗流離失所之痛,直到四年後太平洋戰爭發生,八歲時才和父親從印尼經廈門返回金門。 張邦育從印尼返鄉時,雖已屆齡八歲,是可以上學的年齡,但因地區學校少,三十二年九月,已經十歲只能就近在村內的私塾就讀。因父親被日本軍隊強徵去建機場,家裡只有他和母姊三人,所幸家裡人口不多,擁有可耕地不少,除種植甘藷、花生、大小麥外,還可種些稻米、甘蔗等,基本溫飽不成問題。 父親在他十三歲時,再度去印尼,因為生意不穩定,沒有固定寄錢回家,他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因此學會下田耕作,家裡養二十多隻豬,也各養一匹牛和馬。 他回顧在青少年時期,在逃難流離失所的日子,沒有學習教材,也缺乏系統化教學內容,有關品格教養與學習經驗,完全是靠家庭教育與農耕生活的實際經驗,他終身為人敦厚樸實、誠懇待人的人格特質,可說奠基於這段時期。 三十八年底,金門發生古寧頭戰役時,他已經是十七歲,因時局紛亂緊張的關係,連小學都沒能畢業。 三十九年八月,金東私立中學成立,因他連小學都未曾畢業,所以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應試,那時私立金東中學校長是張榮強先生,張校長面試後同意給他先寄讀,若第一次月考成績及格,即給予免試直升。 從初中到高中他除了學校的課業外,最重要的生活角色,就是要擔負起家裡的農耕重擔,因此他經過多天思考,認為如果不繼續讀書,恐將終身失去讀書的機會,亦經再三與母親商議,母親贊同他能繼續升學。 四十三年,他二十一歲那年,金門發生「九三砲戰」,金門中學被迫遷到陳坑,讓他親身見證在砲火下艱苦流離的日子。 四十四年一月,金門中學陳永坤、薛芳煌、于文岳三位同學因響應「建鑑復仇」運動,而決定志願從軍獻身救國,「投筆從戎」進入海軍官校就讀,學校特為他們舉辦歡送會。 當時張邦育本來也響應從軍,想和他們一起同行,奈何因為他是家中獨子,而母親亦持反對意見,所以最後才作罷,但因他響應「建鑑復仇運動」的義舉,所以在四十四年二月一日,獲得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頒發榮譽狀一紙,表揚他參加此項有意義活動。 四十六年一月二十六日,當時來臺成員代表,金門縣支隊長尹殿甲,秘書徐萍,學校大隊長易希鎬,社會大隊長徐榮祥,導師康天元,軍訓教官謝逢源,社會團員葉德輝和李翠吟,學校團員許丕華、呂永美和張邦育三人。 高中畢業之前的臺灣之行,不僅開拓了人生視野,也影響日後他對自己生涯角色的抉擇,因為就當時的處境,選擇不升大學,可說是一項顧家與務實的抉擇,雖然日後回想起來,仍不免有些遺憾,但仍是屬於不後悔的決定。 四十六年七月二日,金門中學舉行體育運動大會,會場上留下一幅很長的對聯:「中華兒女最雍容珠璣錦繡文章個個琳瑯鯤鵬慧業,八閩子弟好身手鐵餅標槍球藝一行騰耀龍馬精神。」當時無論是校歌內容或是運動會主題,均充滿慷慨激昂的朝氣,在這種氣氛成長的青年,自有其堅忍的人格特質。 四十九年八月,金門中學才又回到金城中正堂復校,是由金中、金東兩所中學合併成福建省立金門中學,籌備會召開日期為八月十三日,而第一屆開學在當年九月三日於中正堂舉行,學生有兩百七十餘人。他一生最重要的學習階段,都和金門中學有關。 二、耕耘基層發展期 四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歲的張邦育在高中畢業後,很快完成婚姻大事,開始忙著找工作,當時在金門有高中學歷,工作不算難找,約在四十六年九月,金沙鎮浦山國民小學,聘他為臨時教員,因只有高中畢業的學歷,只能當代用教員,每月薪津連眷補的津貼,合計是新台幣四百七十元,在當時因生活程度很低,一家三口,且兼作農牧,所以家庭生計還算可以過。 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式聘為農業推廣教育幹事,擔任文書工作,當時農會理事長時常要他代其函覆信件,推廣課除繕寫農業報告,還須時常陪同推廣課長或督導員下鄉指導農業推廣工作。 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是星期六,而他剛好要當班,不能回家,很快就逃進防空洞,並沒受到太大驚嚇,但因母親在洋山,夫人陳玉端回娘家在斗門,這二個村落都是砲兵陣地,是匪砲轟擊的目標,所以內心十分不安。 四十七年十月中旬,政府宣佈金門民眾可以自由遷臺,第一批共有六千一百餘人分乘軍艦抵達高雄,政府為妥善安頓這批民眾,由救濟總會每人發放救濟金新台幣三千元。 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張邦育調升為縣農會推廣課課長,此雖是他個人職業生涯中的榮譽,亦是一份責任感使然。掌管全縣農業推廣計畫執行,包括:農事推廣、四健教育、家計改善,還需注重農牧品種改良與試驗等。 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正式接任供銷課長,從此他由農業推廣課長調任供銷課課長,負責全縣農用物資採購與供應,因秉性忠直、工作認真負責,當時農會因盜賣案損失,經濟情況非常拮据,但因他調度適切,故對金門農用物資:肥料、種子、農具等,均得以供應無缺,因此深受農會長官與同仁器重。 在他金門農會擔任農業推廣課長時,引進臺農六號玉米種子及栽培技術,增加農民的收入,而在他擔任供銷部主任時,首次創辦金門毛豬活體外銷臺灣,解決地區毛豬滯銷問題,使農民免受滯銷的損失,讓金門毛豬能夠產銷平衡,實為一舉兩得,對改善當地農民生計,幫助非常大。 張邦育在農會服務十六年來,除於四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被選為金門縣模範青年,接受表揚外,並自四十九年至五十九年十年間,因主辦歷年農民節農產品展覽會及舉辦各種活動,深受各界肯定。 三、旅臺創業貢獻期 六十一年底,張邦育岳父為了興建洋樓,從新加坡返金,略知他與洪榮華總幹事有若干事情不能溝通,因此提議往臺灣發展,如果有經商的興趣,他可與張允伏表兄研議,當時他亦覺得長久在農會服務,最多只能升到總幹事的職位,亦無多大的空間,可供自己發揮,而那時他已生兒育女,一家大小已是九口之家,生計壓力大,若每個月只靠農會的薪資,亦非長久之計。 六十二年二月,四十歲,他與表兄張允伏相約在臺灣見面,相見敘談很愉快,因此決定在臺北成立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做此決定後,他立即返金向農會提出辭呈,結束在農會的工作,當時作此抉擇,可以說是他這一生中,最大的人生抉擇與轉折點。 六十二年四月初,他離開服務十六年的金門農會,的確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挑戰,一則是因家庭生計很重,二則隻身來臺,創業成功與否充滿不確定性,而且自己又缺乏資金,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卻要舉家來臺,當時生活壓力很大。 六十四年三月,他與張允伏表兄合資成立煒達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並在臺北市復興北路七十號四樓購置辦公室。六十九年五月,煒達改組成立銘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本額增為貳百伍拾萬元,由陳奇逢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由他擔任董事,但業務仍以煒達公司為主體,公司員工只任用四人,因此工作十分繁忙,陳奇逢兼會計工作,呂有明跑銀行,而一切業務都由他負責。 七十一年八月,煒達公司再向世偉建設公司訂購長春路一七二號八樓辦公室,於七十三年一月一日遷入辦公,而長安東路的辦公室暫租出去,直到七十八年,因煒達公司人事重新改組後才出售。 七十三年四月間,原吉星船務代理公司楊福來來公司洽商,擬與東光船務合資代理船務事宜,經與表兄張允中洽商,對方有意要買東光船務公司的執照,由他與楊福來合作經營。 七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前往新加坡與張允中研議,並決定以新台幣壹百貳拾萬元向原東光船務公司侯太太買執照,並投資伍百萬元,由他擔任董事長、楊福來擔任總經理、呂有理兼任副總經理,並於七十三年五月正式營業,初期由他負責貿易工作並兼任船務,業務更加忙碌。 東光船務代理公司自七十三年至七十八年之五年中間,由於大家努力,且太平公司配合與協助,每年均有盈餘可分發紅利。東光公司一向秉持優良的服務品質,提供客戶經濟、便捷、安全運輸服務,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項目,整櫃及併櫃皆收,船期密集,運價超值。 七十四年四月二日,成立東輝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因東光船務代理公司係代理新加坡PIL公司在臺灣業務總代理,其攬貨港口係以有灣靠港為主,但尚有許多世界口港PIL航線無灣靠,為服務出口商之全方位需要,而成立東輝攬貨公司,以為出口商解決貨運問題,亦可彌補船務代理業務服務面之不足,進而可以增加業務量。 七十四年八月,東光電腦公司原名為新州電腦公司,原係與翁正雄合夥,於八十六年八月因公司改組,改名為東光電腦公司。公司業務初創時期,為政府機關行號處理資料及登打,中期則是承包辦理經濟部、勞保局等單位資料輸入建檔等工作。 八十五年,張邦育調任長子張群釗為總經理,至此業務慢慢進入正常階段,此後太平船務公司PIL、太平船務公司子公司ACL的航線一再擴充,因此業務量亦隨之增加,營業額亦歷年成長。 九十二年,金門地區舉行兩岸海陸祈福大法會,表兄張允中也透過他捐贈新台幣一百萬元,張邦育認為張允中一生的成就,可稱是「全球華僑之光」,亦是「金門鄉梓之福」,絕對是值得兩岸三地人民效法的創業楷模。 太平船務公司,除在新加坡擁有龐大船隊外,至九十五年已超過一百艘,太平船務營業額達到三十億美元,公司業績連年增長;雖然張允中長子張松聲謝絕記者,以「船王」名稱來稱呼他父親,然而對張允中來說,「航運界鉅子」應該是當之無愧。 四、服務鄉親奉獻期 張邦育除了出國時段外,人不是在公司上班,就是在家裡,是作息非常有規律的一個人。夫人陳玉端守護著家人,在高中畢業那一年就結婚,因此夫人讀完高一就休學,在家相夫教子,一輩子為家庭與家人犧牲奉獻。 由於夫人陳玉端大半輩子都在家裡服侍公婆、教養子女,讓他在外頭事業發展,完全無後顧之憂,夫人勤儉持家,盡心盡力教育子女,讓三子二女都順利完成大專學業,而且都在公司服務,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也都有優異的工作表現,家庭和樂,伉儷情深,均讓他感到無比的欣慰。 張邦育長子張群釗四十七年次,成大企管系畢業,曾任東光與東輝公司的總經理職務,為人處事穩健幹練,在公司服務多年,可說適才適所,近年來,同鄉會的公益活動均由長子群釗代表父親出席,深受鄉親父老肯定有加。 長女張碧珠五十年次,高商畢業,曾任東光公司航線經理職務,做事認真負責。次女張碧惠五十二年次,專科畢業,曾任煒達東光電腦公司財務經理職務,做事認真仔細。次子張群增五十五年次,專科畢業,曾任東光公司總務經理職務,做事認真幹練。三子張群達五十九年次,專科畢業,曾任東光東輝公司業務員,做事負責踏實。 九十四年七月,張邦育母親以百歲高齡過世前,為克盡為人子孝道,盡量抽空陪伴母親晚年時光,最後幾年,每個星期都會返金侍母,一年達到五十六次,其父母親都在家鄉度過安詳寧靜的晚年。 張邦育自來臺迄今,已累積四十餘年企業經營的經驗,主張應當與員工們分享利潤,同時應提供合適的工作環境,加強對員工教育訓練,增加員工對工作的安定性,也就是說不要只爭一時的利益。 員工也應該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並應發揮最大敬業精神,公司主管應協助員工專業化,協助員工遵守兩大原則:一、在主要的責任範圍內,快速培養負責專業的工作態度。二、在工作崗位上,把專業知識的實際功能發揮出來。 於商場工作環境較為複雜,充滿挑戰性,但仍然本著金門子弟「務實誠信」做人原則,做什麼像什麼,身體力行,將工作崗位的角色發揮到淋漓盡致。在事業有成後,熱心經營金門同鄉會,同時首開風氣之先,口述回憶錄,其一生秉持誠信待人原則,為旅臺鄉親與金門同鄉會樹立了最佳的服務標竿。 張邦育回顧其一生的人格特質,由於早年的人生經歷,從十三歲起就必須到田裡從事農耕,負責起家庭生計,因此從小就養成腳踏實地的習慣,從少年時期到青年時期,從小深知勤儉持家,乃至到高中畢業後,到農會服務期間,均是本著苦幹實幹的精神。 張邦育在金臺兩地從事社會服務,前後達六十年,在金門服務十六年,在臺灣經商四十四年,他一生秉持努力學習,精益求精,待人以誠,嚴以律己,知足常樂,有所為有所不為,刻苦耐勞,凡有益社會之事都願意參與。 在臺灣經商四十四年來,從未與人結怨,在商場上只有朋友,凡事能退一步想,就會海闊天空,吃虧就是佔便宜,從不與人計較,也是其人生的價值觀。 七十七年,張邦育五十五歲,榮任臺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職務,體會到同鄉會要強化組織功能,才能有一番作為,才能及時照顧需要關心鄉親的需求。 此外,擴大集結鄉親資源,獎勵年輕學子上進心,發放獎助學金,強化《鄉訊》報導內容,逢年過節慰問低收入戶及住院鄉親,以及策辦旅遊活動等,當經費不足時,都會伸出援手。 在過去擔任二屆同鄉會理事長期間,至少捐贈新台幣貳百萬元。他常說:「不是我有錢,而是我節省自己,肯出手幫助人,這是我一貫的作風。」同鄉會的事務,須要大家同心協力,希望鄉親一起共襄盛舉。 九十二年十一月,受聘為金門縣政顧問,有機會參與金門縣政顧問與諮詢角色。九十四年十一月三日,金門縣長候選人李炷烽競選連任,籌組成立競選總部,大家公推由他出任後援會會長。 九十三年,受聘為金門水陸大法會名譽副主任委員,九十四年五月,受聘金門大佛籌建委員會委員,並於九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獲選為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理事。 參與金門家鄉各項盛會及活動,諸如臺北縣金門同鄉會急難救助仁愛基金、水陸大法會、金門家扶中心活動、金門愛心基金會活動以及金門大佛籌建基金會成立,以及洋山家廟六甲西宮籌建等,均抱著回饋家鄉的心情,盡力而為,先後捐獻金額新台幣四百餘萬元。 九十五年六月,國立金門高中舉行第五十二屆學生畢業典禮,並表揚顏忠誠等三十位傑出校友,其中工商企業類:顏達仁、歐陽自坤及張邦育等三人。 顏忠誠主席於《張邦育回憶錄》序文〈旅臺鄉親的創業楷模〉中說:「張邦育鄉親出生於民國二十二年,金沙洋山人,是第一代八二三烽火旅臺創業有成鄉親代表,歷經金門日據時期,最難得的是親歷『臺灣奇蹟』國家經建的行列,在事業有成後,熱心經營金門同鄉會,同時首開風氣之先,其一生秉持敦厚誠懇待人原則,為旅臺鄉親與金門同鄉會樹立了最佳服務標竿。」 李炷烽縣長於《張邦育回憶錄》序文〈真誠關懷家鄉發展的長者〉中說:「張董事長邦育是一位年高德劭,令人尊敬的長者,雖長期旅居在臺,但關懷家鄉的心從不稍減,對於金門政經建設,未來發展,屢有高瞻透矚之灼見,其自民國七十年代赴臺創業以來,秉持勤苦拚搏的精神,成功的開創了個人事業版圖,寫下了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也刻劃出屬於那個世代的偉大篇章。」 一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上午,張邦育董事長將於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懷愛館舉行家祭及公祭,作者承蒙張董事長提攜愛護長達三十餘年,謹就個人對長輩的認識及敬仰之情,撰述輓聯如下: 敬輓張邦育董事長千古: 一生鞠躬盡瘁心力於金臺鄉親, 一世無私奉獻物力於兩地桑梓。 晚輩張火木泣淚拜輓於一一三年十月二十日。
-
戰地政務時期金門百姓的生活悲歌
六、燈火管制: 軍管下的金門,因實施燈火管制,入夜後就是黑漆漆的一片,不准有任何燈光。 民國56年金門大部分地區有電以後,政府於民國59年11月9日頒布「戰鬥警戒時期燈火管制辦法」及同年12月4日頒布「防空警報燈火音響設施管制辦法」,規定所有燈具都要加裝紅黑布做成的雙層燈罩,只留向下照的一小方燈光。 每到夜晚就實施燈火管制,副村長會隨時出勤查看各家戶的燈光有無外洩,有點光源外露,馬上敲門提出警告。 新建的房子要申請驗收,先要經過「照明安全檢查」這關,能通過檢查,取得證明後才准使用。且住戶申請用電,須先檢查燈罩是否皆合乎規定。 在戒嚴時期,避免於夜間行駛時成為共軍攻擊目標,所有車輛大燈的上半部,都要塗上一層黑漆,夜間在濱海道路行駛,還不准打開車燈,怕暴露目標引來砲擊。直至民國77年2月23日,才廢除各型車輛車頭燈半漆黑之規定。 民國77年10月17日,燈火管制規定修正,次要管制區之樓房,才開放准予設置有燈的廣告招牌,惟晚上十時開始宵禁仍須關閉。 七、物資管控: 戰地政務期間,為加強前線戰備,因應自力防衛作戰需求,防止屯積抬價,對易受壟斷之民生物資,如民糧、燃煤、香菸、酒、砂糖、食油、麵粉、煤油、汽油、輕柴油、鍋爐油、火柴、水泥、鋼筋、煤氣等,均經國防部暨經濟部,邀相關中央部會及臺灣省單位,聯合組成「前方物資調節會報」。每年定期集會一次,檢討核定金馬地區需要物資品量,由金門縣政府與臺灣省各供應機構簽訂貸售合約。再由金門物資供應處依需求量,按月統一申貸運抵金門辦理配銷,平價供應。並維持三個月以上安全存量,民間不得擅自臺灣進銷。 米是在戰地政務期間係列為「戰備物資」,為確保戰時儲備物資足量屯儲,依國防部於民國48年4月14日公布之「金門馬祖地區戰時儲備物資管制辦法」規定:各地區戰備物資之屯量,由國防部視地區實際需要核定之,再由各地區物資供應處於貸售物資中推陳換新。 在一切為軍事、一切為戰鬥的考量下,避免戰時遭敵人封鎖,運輸補給困難,其「戰備物資」應維持一定期間的安全存量。 軍管初期,民間所食用的米糧一部分為軍方儲存達一定期限所推陳下來的戰備糧。後期米糧雖由物資供應處申貸進口,但都要經過「戰備米」的洗禮過程,經由新米進倉而舊米出倉的推陳,才會配銷給百姓食用。 戰備米一進倉,少則一年,多則可達二、三年才配售,新米都成了老米,在戰地環境倉儲簡陋,米糧滋長了米蟲,其黃麴毒素值也偏高,然而逆來順受又循規蹈矩的鄉親,還是吃下肚,以「共體時艱」? 那個年代經年累月吃「戰備米」,我們是無知還是資訊不發達?卻不懂「戰備米」對健康潛在風險。之前金門肝癌病例很多,大家都說是吃了「戰備米」的關係,是否真有關聯?留待有心人去追蹤研究。 民國68年8月大米雖由麻布袋包裝改為塑膠袋真空包裝,但還是要戰備推陳。還好78年12月1日,戰地政務委員會訂定「金門地區食米供銷管理暫行規定」,試辦食米開放自由進口三個月,我們才有新米吃。 金門人犧牲健康,吃了30年的「戰備米」,那個年代「食品安全」、「保存期限」的名詞似乎距離金門很遙遠。 八、全民皆兵: (一)金門自衛隊員: 在兩岸烽火連天,國共軍事對峙緊張的那個年代,大前線金門,全民皆兵,不分男女老少,都納入民防隊任務編組,接受自衛部隊訓練,隨時準備上戰場。 民國45年7月,金馬地區實驗戰地政務開始,國防部即督導金馬兩地加強民眾組訓,整建民防設施。46年國防部頒行「金馬地區各縣民防總隊編組辦法」,開始了金馬地區人民參與軍事防務的歷程。 金門男丁年滿18歲至45歲,須服自衛隊員,擔任防護、軍勤、船舶、醫護等任務。46歲轉編為「預備隊」,直至50歲才正式退役。 金門婦女年滿16歲至35歲、未婚的,編為「婦女隊」,加入「金門民防隊」,接受民防訓練,每個女兵都十八般武藝,包括醫護、射擊、野生訓練、政戰等,都要學習。 而16歲至17歲之男女,以及46歲至50歲體格健壯之男性,則編入「預備隊」。 金門從民國35年11月1日成立「金門縣民眾自衛隊」,凡18歲至45歲的縣民都必須接受軍事訓練,維持冬令治安。民國42年2月11日金門恢復縣治後,改設立「金門縣民防指揮所」,民國46年10月再改設為「民防總隊部」,55年9月又改為「民防指揮部」,60年12月又改為「民防總隊」,62年6月再改為「自衛總隊」,67年1月16日行政院核定為「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直到民國81年11月7日戰地政務終止才裁撤,走入歷史。 金門人從民國35年歷經任務隊、民防隊、到自衛隊員等,其一輩子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國家,為國犧牲的精神何其偉大。 (二)金門戰鬥村: 金門戰鬥村是在戰地政務體制下,所建立的特殊行政體制。 民國57年9月遵奉故總統蔣中正先生「時時備戰,日日求新」訓示,金門建立了戰鬥村的體制,以加強民眾組訓,使人人成為戰鬥員,村村都是戰鬥堡,構成全面制敵的戰爭面,以發揮統合戰力,支援軍隊作戰。 全縣有155個自然村,依戰術需要,視人口、地形、面積、指揮掌握等狀況,併編為73個戰鬥村。在戰鬥村體制下,設自衛區隊,村里長兼任中隊長,而金門除村長外,特設有副村里長專任副中隊長,負責業務。 自民國65年起陸續在12個重要的戰鬥村實施工事整建,以各村既有碉堡為基礎,增建地下坑道,用以連結貫通,如金城民防坑道長2,315公尺、瓊林坑道1,350公尺、盤山坑道683公尺,期「保存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上」之要求。 金門民眾自衛訓練,依對象及任務需要,區分:幹部訓練、自衛部隊訓練、員工戰鬥隊訓練、學生暑期訓練及專業訓練等項,強化戰鬥技能,達成「人人戰鬥、全面制敵」,以因應戰時之需。 九、沒有人權: 金門於戰地政務時期為鐵腕查禁賭博財物,國防部於民國63年6月3日訂頒之「金門地區肅清賭博實施辦法」,其嚴厲程度,可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 按照該辦法的定義,所謂「賭博行為」,凡以各種不同形式,而有財物或籌碼為賭注,博取金錢之輸贏者,均屬之(第二條)。舉凡公教員工涉及賭博事件,一律一次記兩大過免職,且永不錄用;而一般百姓參與賭博或在賭場逗留、把風、放哨者,一經查獲第二次者,則依「金門縣戒嚴時期不良份子管訓辦法」規定,解送金防部「明德班」管訓一至二個月,第三次查獲者則管訓三至五個月。 迨至民國77年7月15日,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才宣布廢止「金門地區肅清賭博實施辦法」,民眾或公教員工涉有賭博者依中央法令處理。 肅清賭博政策之實施,雖有斯時之時空背景因素,但這些單行法令制度的頒行,從人權保障、民眾生活、思想等層面而言,卻值得我們省思。 十、負擔高價油電: (一)高電價: 金門是離島偏鄉,更是屬於地域弱勢族群。由於立地條件、土地、人口規模的限制,在經濟上難以自立,生活資源匱乏,人民生活清苦,以民國63年為例,平均縣民所得為新臺幣1萬7,151元,為臺灣平均國民所得的52.39%,致造成人口外移。在軍管的戰地政務時期,卻又犧牲民主與自由,政府理當對戰地居民更多的照顧與扶持。但事實不然,斯時金門百姓負擔的電價約高於臺灣二倍,而車輛油料費亦高於臺灣本島。 戰地政務時期,臺灣電力公司不管金門的供電,金門用電,係於民國57年5月1日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金門縣政府及民間企業組織而成的「福建金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所供應。 民國77年4月30日,中央補助差額,金門地區用電降價,幅度平均達41.68%,並溯自元月一日實施,但電價還是高於臺灣。 迨至民國80年2月6日,政府始以為照顧離島民眾,以達電價與臺灣相等之目標,乃經行政院核定,自是年7月1日起,將金電公司委託臺電公司代管經營,其虧損由中央政府專款補貼。 民國81年11月16日,金電公司宣布採用臺電收費標準,再調低電價,降幅40.04%,與77年之降價,兩者合計達81.72%,金門自此始才與臺灣電價相同,可見金門之前電價有多高,百姓負擔沉重。 民國86年為充裕金門電力供量,提升用電品質,促進地方繁榮,復奉行政院核定將金電公司併入臺電公司統一經營管理,虧損由臺電自行吸收,自此金門才真正享有與臺灣同等待遇的電價。金門縣政府並同意將持有之金門電力公司股數3,695萬4,200股,計新臺幣3億6,950萬2,000元,以象徵性有償價格新臺幣一元讓與經濟部。佔比2%之民股則全數無償捐贈。同年7月1日,臺電公司金門區營業處正式成立。 民國89年3月21日制定之離島建設條例第14條:「離島用水、用電,比照臺灣本島平均費率收取……」,這是遲來的正義。 (二)高油價: 戰地政務期間,金門所需的汽、柴油,係由金門物資供應處統一申貸進口,民間不得擅自臺灣進銷。其油品運補作業,依行政院71年7月核示原則暨「金馬地區民用汽柴油納入軍油運補作業」規定,由軍方負責協運輸入油槽。 由於在油品的運輸方面,斯時中油僅補助臺灣碼頭裝卸費、海運費等,其餘的油桶、包裝、銷售管理費及耗損等,均由金門縣政府自行吸收,致金門油價一直高於臺灣地區。75年1月1日,為減輕消費者負擔,經向中油公司爭取補助地區油料銷管費用,臺金油料價格才一致。 十一、奇特限制規定: 軍管時期,金門道路雖沒有設紅綠燈,但一條「白標線」,每一位駕駛人行車至白標線時,都會把車停下來,並做到「停、聽、看」再開,比設紅綠燈管用,這應該是「守法的金門」之表現。 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杜絕行車事故,確保交通安全秩序,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於民國65年2月5日令頒「金門地區公私有車輛行車安全實施要點」(下簡稱本要點)規定:「駕車由支線進入幹道前,或十字路口、丁字路口、圓環,及設有停車再開白標線處,未停車察看行駛者。」處新臺幣1,000元罰款。 憲警人員執法時,若機車騎士駕車行至「白線」處,不祗應停車,兩腳還需著地,否則視為違規,處新臺幣1,000元罰款 為展現「禮貌的金門」,本要點也規定:「遇有高級長官(插有將星旗)、外賓座車(插有陸軍旗)及車隊時,不禮讓或超車者。」則處新臺幣600元罰款。 本要點有些規定,就今天的時空背景,也許我們無法接受,但誰敢異議?大家見怪不怪。其中本要點規定:「借用他人機車者。」、「燈光未依規定用黑漆蓋三分之二者。」處新臺幣500元罰款。 肆、結語 金門、馬祖兩縣在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下沒有遺漏任何一段歲月,「壽與國同」見證金馬與中華民國密不可分的歷史地位。回顧實行36年餘威權軍管的戰地政務體制,有著戰爭的血淚,更是一部犧牲庶民基本權利堆疊的生活悲歌史,它們戍守前線,今日臺灣的安定與繁榮,是金馬兩縣犧牲當地百姓諸多基本權利與自由換來的,對臺灣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意義。然而有誰感念金馬人民的付出?在「轉型正義」當下,以具體的行動給予應有的肯定與撫慰! 《戰地36-金馬戒嚴民主運動實錄》係由官方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委由資深媒體人陳永富所撰述的,於民國109年11月7日金馬解除戰地政務28周年時出版,是書寫另一頁金馬人民的悲歌。這是官方首次委託民間徵集、彙整戰地政務期間威權統治,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其中部分調查報告,為那段鎖島軍管年代以及戒嚴白色恐怖下人民受害個案留下紀錄,也為曾經風起雲湧的金馬人爭取民主運動留下民間觀點及史錄。然而戰地政務體制下金門百姓的生活悲歌又何止這些。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於民國106年12月27日公布施行,其第一條第二項規定:「威權統治時期違反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不法行為與結果,其轉型正義相關處理事宜,依本條例規劃、推動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相關法律之規定。」而為處理二二八事件賠償事宜,落實歷史教育,釐清相關責任歸屬,使國民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政府亦在民國84年4月7日制定公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其第二條第一項規定:「本條例所稱受難者,係指人民因本事件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遭受公務員或公權力侵害。」而給予受難者賠償金,暨成立基金會辦理真相調查、史料之蒐集及研究等。 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張景森在《戰地36-金馬戒嚴民主運動實錄》薦序中指出:「相較於臺灣的『228事件』,受害人或家屬都已獲得政府道歉,並獲平反恢復名譽及相當的賠償,金門、馬祖軍管戒嚴時期的諸多白色恐怖受害者,至今仍未能完全獲得轉型正義之撫慰及補償。」這的確道出金馬人民的心聲,但我們期待,這不是張景森個人的意見,而是政府的態度。在政府高喊「轉型正義」當下,中央政府應以更為務實、積極的態度與作為,嚴肅面對金馬戰地政務體制下,其軍管戒嚴的歷史與人民生活的悲歌,正視金馬人民的轉型正義課題,給予轉型正義應有的撫慰及補償,並應調查、整理更多金馬軍管期間之史料、真相,修復撫平這些歷史傷痛。(下)
-
戰地政務時期金門百姓的生活悲歌
壹、前言 金門這座文風鼎盛、海濱鄒魯的僑鄉島嶼,在二十世紀的後半葉被捲入了國、共的衝突中,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戰地。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7年12月10日宣布全國戒嚴開始,並於民國38年12月撥遷來臺;同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兩岸陷入長期對峙。 民國38年金門古寧頭大戰後,臺海兩岸情勢緊張,「為適應戰時需要,統一戰地軍政指揮」,行政院於民國45年6月23日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金門、馬祖自民國45年7月16日起開始施行戰地政務體制,後臺灣地區於民國76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但金門、馬祖仍維持戰地政務體制,被排除於解嚴範圍之外。 隨著民主意識的高漲,從民國76年9月起,部分金馬鄉親開始展開「廢除戰地政務」一連串請願、遊行、抗爭行動,如民國78年8月23日「金馬愛鄉聯盟」舉行「八二三金馬愛鄉大遊行」,至立法院、行政院、監察院、國民大會、國防部等單位陳情,提出廢止金馬戰地政務、解除戒嚴、開放觀光等訴求。經過金馬民主人士數年來的奔走與努力,政府終於在民國81年11月7日宣布終止戰地政務,金馬地區全面回歸憲政體制,還政於民。 金門、馬祖,自民國45年7月16日起至民國81年11月7日止,共實施36年又3個多月的戰地政務體制,此期間一切以軍事為重,司令官獨攬黨、政、軍大權,金門及馬祖處於集權統治,金、馬「全民皆兵」,不管食衣住行育樂都被嚴格管制,尤其思想也戒嚴。身處前線的金門人,除飽受戰火蹂躪,更犧牲民主與自由,保衛後方,才有今天臺灣的安定繁榮。戰地政務時期金門人的這一頁悲歌、這一段歷史,有必要回顧,讓大家瞭解。 貳、金、馬戰地政務體制與變遷 金門、馬祖自民國45年7月16日起列為戰地政務實驗區,開始施行戰地政務體制,在金門防衛司令部與馬祖守備區指揮部下分別設立政務委員會,委員五至七人,以該地司令官與指揮官兼任主任委員,政治部主任兼任秘書長,其下設政務、經濟、秘書三組及主計、監察二室。金、馬兩地政務委員會所有請示事項與中央對兩地之指示,皆由國防部核辦與轉行,地方政府則受政務委員會指揮監督,且為辦理戰地政務工作,並由國防部派戰地政務工作大隊協助推行。戰地政務體制,易言之,就是軍管體制。 為適應當年備戰需要、協助執行戰地政務實驗工作,民國50年國防部成立戰地政務局,其編組擴大為戰地政務工作第一總隊,並設一個大隊,第一、二中隊分駐金門、馬祖。 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運作13年後,於民國58年1月,改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直屬國防部,同時精簡組織,保留編制,縮減員額,各幕僚機構除保留監察室及祕書一人,其餘各組室均暫行廢置,業務劃為縣政府相關部門接掌,政務委員會專司行政決策與監察,其直屬單位除縣政府外,有物資供應處、金門酒廠、西園鹽場、正氣中華報社、金門電力公司,及金門高級中學、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兩校於七十三年改制為國立,直屬教育部),業務均由縣政府督導,實施會(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縣(金門縣政府)合署辦公,戰地政務仍為最高行政決策與指揮監督機構。另為達到文書簡化,係由金門縣政府「代辦政委會稿」,函發中央或全金門各單位。 福建省政府原本在福州,大陸淪陷後,於民國38年10月輾轉播遷至金門,由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兼任福建省主席。惟福建省政府於民國45年7月16日為配合戰爭需要,實施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戰地政務體制,在金門、馬祖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同時播遷至臺灣(臺北縣新店),專司研究光復大陸後之省政設計,不處理政務,金門行政權責,統移交戰地政務委員會管轄。 民國81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依據「福建省政府暫行組織規程暨編制表」,福建省政府職司督導金馬兩縣,以及中央與地方事務承轉等事項,並於民國85年1月15日自臺灣新店遷回金門辦公,寄居臺灣的時間前後長達四十年之久。 福建省政府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最高行政機關,民國16年7月3日設置,嗣因應「去任務化」及108年起不再編列預算,自民國107年12月31日結束辦理業務,設置91年的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正式劃下句點。 依「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規定,金門縣政府受戰地政務委員會指揮監督;另中央派駐金門非屬戰地政務委員會所屬單位,如福建金門地方法院、福建金門地方法院檢察處、金門監獄、調查局福建省調查處、交通部金門電信局、金門郵局等,基於戰地安全需要,應接受政委會之管制;又為因應戰地特殊情況及軍事需要,得訂定地區性單行法規,司令官批准後便可施行,司令官權力相當大,什麼事,他說的算。戰地政務的推動與軍事建設,為戰地司令官的重點工作項目,而軍政、建設不分家,事事完全配合軍事需求,此向為金門地方建設的最大特色。在軍事與經濟民生無法兼顧時,在「一切為反共,一切為勝利」的大旗下,司令官往往選擇軍事取向,而犧牲地方經濟建設與民生需求,甚至不惜犧牲當地百姓的人權、民主與自由,致阻礙了金門民主政治的起步與發展,更扭曲了金門的經濟型態。 參、戰地政務體制下金門百姓的生活悲歌 回顧金馬實施36年餘的戰地政務體制,司令官獨攬黨、政、軍大權,金馬兩縣處於「集權」統治,要求軍民應自力更生,克難圖存。尤其在管、教、養、衛四大建設指導方針下,需「全民皆兵」,並「寓兵於民」;而在「一切為反共,一切為勝利」的大旗下,以軍領政的戒嚴體制,支配整個金門民間社會的運作,島上居民的日常生活納入嚴密的軍、黨、政組織系統內,為當然成員,在如此嚴密的組織系統中,金門百姓的日常作息與食衣住行育樂等都受到極大的嚴格限制,如:限制政治參與、實施人民移動管制、思想戒嚴箝制、安全管制、貨幣管制、燈火管制、物資管控、全民皆兵、沒有人權、負擔高價油電、奇特限制規定等,這些是金門百姓身心的痛楚,更是一段抹不去的生活悲歌,深深影響在地的民主政治及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福祉,允宜加以回顧,並讓後輩瞭解,記取烽火下百姓生活的苦難,遠離硝煙,追求和平,才是百姓之福: 一、限制政治參與: 金門自民國四年設縣以來,地方自治的發展頗為曲折辛苦,在戰地政務期間,在軍政一元化領導下,更是背離民主政治發展的軌道,無法與臺灣人同等享受民主憲政的權利。 金門第一任民選縣長陳水在於民國82年12月20日宣誓就職,比臺灣第一屆民選縣市長於民國40年6月1日宣誓就職,整整晚了42年6個月又19天。 臺灣第一屆縣市議員於民國39年9月24日至40年1月28日舉行選舉,但金門於實施戰地政務期間,於民國46年5月依「金馬地區實驗戰地政務施政綱要」規定,設置縣政諮詢會議,由縣政府就各鄉鎮人口多寡,遴聘諮詢代表。79年1月20日,始選出第一屆民選縣政諮詢代表21人。81年11月7日終止戰地政務,縣政諮詢代表會方改制為臨時縣議會。但第一屆縣議員係於民國83年1月29日選舉,並於83年3月1日與臺灣省第13屆縣市議員同步宣誓就職,金門縣議員選舉晚了臺灣43年。 二、實施移動管制: (一)移動管制: 戰地政務期間,政府對金門百姓做了很多移動管制。民國45年,金門開始實施宵禁,每天晚上10點至隔日清晨5點為管制時間,於各交通要道設置檢查哨,有時警察更於7點30分便在市區巡邏,查察不良份子與特殊營業的臨檢。10點後,各住家商戶要將門戶關閉,禁止在外活動。 為了確實管制流動人口,民國54年3月16日縣政府更制定公布「金門縣流動人口管理辦法」,將流動人口分為外宿人口及旅行人口兩類。設籍本縣居民因事外出居留稱為外宿人口,民眾若留宿他村,應填妥「外宿人口登記卡」,於原居住地的村里公所辦理登記,核對身分後始得放行,抵達他村後,再向他村辦公處辦理登記,並於外宿人口登記卡上蓋章註記。 若於戶口檢查時,外宿民眾未完成外宿登記手續,收留之屋主應受懲罰,聯保之四戶亦應受連帶處分。通常是關禁閉及處罰做勞役。 宵禁的實施,規範了人民生活的時間與範圍;檢查哨的設置,限制了人民的生活空間。 (二)入出境管制: 戰地政務期間,金門人赴臺灣需提出申請取得往返臺金許可證,始得赴臺。臺灣人或其他地方人民更不能隨便來金門。 依「戡亂時期臺灣與金馬地區往返申請辦理辦法」規定,金門民眾赴臺需填妥「金門縣民眾赴臺(返金)出入境申請書」,並出具保證人一名附保證書,由戰地政務委員會授權金門縣警察局核發民眾「往返臺金許可證」。 出境逾6個月以上者,即通知其家屬或鄰長,代辦戶籍遷出。短期赴臺者,應向居住地警察所辦理到臺手續,申報流動戶口登記;在臺原有戶籍者,應向該管戶政機關申報戶籍,與辦理戶籍遷入登記。 另為避免妨礙自衛部隊訓練,於民國70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頒布「金門地區防止規避兵役及自衛部隊訓練實施規定」將各類自衛隊員及返金探親或因故來金人員列入管制,自年訓前1個月開始管制自衛隊員出境至訓練結束,另赴臺探親或經商每年僅限一次;赴臺就醫須由醫院與醫師發給證明;學生赴臺考試超過時限需將戶籍遷出,不得辦理延期等等,金門人無法享有憲法賦予的遷徙自由。 民國79年6月1日,國防部才宣布,原籍金門、馬祖地區的民眾,其往返臺金、臺馬,除役男外,試辦一年以身分證替代原用的往返同意書(出入境證),使用多年的出入境證制度,從此走入歷史。 三、思想箝制 (一)莒光日政治教育: 服過兵役的弟兄都清楚,莒光日為國軍政治教育,每週星期四舉行一次。自民國65年11月2日起,金門地區各機關、團體、學校與自衛隊員,均須參加莒光日教育活動,透過政治教育以鞏固地方軍民的意志與信念。 為檢查莒光日教學成效,分組進行績效評比,早期評分標準分為心得寫作及分組討論與收看華視教學兩部分,心得及討論重視內容和結構,電視教學部分重視出席與聽課情形,評分若未達70分,單位主官記申誡2次;至民國68年5月起,擴大實施莒光日政治教育績效評比,以到課人數、教學督導、教學實況為主,第二節活動為輔,平時督考與普考成績各佔50%。 另為提高學習興趣,亦舉辦有獎徵答活動,自民國72年起更舉辦政治大考供民眾自由參加,以此鼓勵民眾收看莒光日節目。 (二)收音機管制: 軍管時期,對金門百姓的安全管制包羅萬象,深怕金門人意志不堅,受中共所影響,為了防止金門人被對岸中共廣播所污染,訂頒有「金門地區機關學校社團民間收音機(暨器材)管制辦法」,除了申請通過的漁民團體(收聽氣象),居民不得擁有收音機。 為了阻止收音機流入金門,料羅碼頭是重要的關卡管制節點,民國70年代,「漁港管理檢查處」經檢課人員,最喜歡查驗進口傢俱的床頭櫃,斯時臺灣流行在床頭櫃裝設收音機之音響,若傢俱輸往金門,則會接受金門店家要求,將收音機拆除。但總有漏網之魚,「漁管處」經檢課人員每查獲收音機一台則記嘉獎一次。 民國78年9月10日,「金門地區機關學校社團民間收音機(暨器材)管制辦法」方廢止,並開放收音機具暨零組件可以輸入金門。 民國78年11月30日,金門縣政府進一步宣布,縣民往返臺金者,其所持之各型收音機器材,准予隨身攜帶出入境,但每人以一台為限。 四、安全管制: (一)漂浮物品管制: 戰地政務時期,為了防範金門防區軍人及百姓,泅水游泳去大陸,對於有浮力且能有助於游泳之漂浮物品,如汽機車之內胎、籃球、排球、塑膠桶等,政委會訂頒有「金門地區漂浮物品管制實施辦法」,規定上述這些漂浮物品,自臺灣申請進口,需向金門縣政府財糧科提出申請,由財糧科簽會「人二室」後報請金防部核准,再核發准予進口證明,由進口商號憑單於料羅港向「金門縣漁港管理檢查處」之「經檢課」聲請驗放。商號販售上述漂浮物品,還需登記流向。 「金門地區漂浮物品管制實施辦法」於民國79年3月1日才廢止。 如今金門於民國90年1月2日與大陸廈門開啟「小三通」,後於民國98年8月5日在大陸舉辦首屆「金廈海峽泳渡活動」,兩岸民間交流,可以不必借助「籃球」了?物換星移,回想以往兩岸隔絕,採取的種種安全阻絕措施,似乎祗能莞爾一笑,這是那個年代的必要之惡嗎? (二)機車管制: 金門在軍管時代,很多東西都管制,管得有點千奇百怪。那時,機車汽缸排氣量超過100cc者不准進口,祗能進口90cc以下,說是基於行車安全考量,為配合地區需求,製造廠商硬把100cc改成90cc。後說每一戶祗能擁有一部機車,因為機車數太多,會影響交通秩序與安全;之後又更改規定,機車擁有人不得把機車借給其他家人騎用,因為其他人對該機車性能不熟悉,會發生騎乘事故,推翻每一戶祗能擁有一部機車之規定,若要騎乘機車要自己買,形同每一人要一部;如此朝令夕改,不合理規定,讓人啼笑皆非。 民國77年7月25日,金門車輛管制規定大幅修正,機汽車進口數量一律不再設限,五年原裝引擎的中古車也可進口。 五、貨幣管制: 「限金門通用」新臺幣,是金門前線戰地貨幣上的獨特現象。 貨幣發行,宜乎全國統一,惟中央政府退守臺灣,金門自「古寧頭戰役」之後,考量前線戰地軍事、經濟與金融發展,避免敵人企圖擾亂經濟金融秩序,保障地區軍政金融穩定,安定軍民生活,並配合軍政需要起見,中央銀行訂定「金門新臺幣行使及匯兌暫行管制辦法」(下簡稱本辦法),在金門地區發行「金門」新臺幣,即限金門地區使用之新臺幣。臺灣銀行於民國41年5月1日開始發行,形式和規制大抵和市面流通之新臺幣相同,唯獨幣面上印有「金門」、「限金門通用」或「限金門地區通用」字樣的紙鈔。 依照民國74年12月修正之本辦法規定:「金門」新臺幣,限在金門地區流通,不得攜出金門地區以外使用。而由臺來金人員持有無地名新臺幣而須在金使用者,應向臺灣銀行金門分行或其指定兌換處所,兌換金門新臺幣使用。 奉准赴臺軍、公、民憑核准出境有關證件,向戰地政務委員會領取兌換證,在府會合署辦公期間,係向金門縣政府財糧科辦理,持向臺灣銀行金門分行或其指定兌換處所,兌換無地名新臺幣,其中一部分並准免費匯撥,以一般民眾而言,其兌換無地名新臺幣限額為1萬元,免費匯撥為2萬元。 另軍民匯款,也有限制,需憑身分(補給)證,並按照普通匯款手續辦理,以一般民眾為例,每人每月不得超出3萬元。 民國77年10月15日,金門才取消匯兌管制,兌換無地名新臺幣不再受限制。(上)
-
以盤山村下堡西翁氏宗祠的彩繪修護探討文物修護的真實性
下堡西翁氏宗祠為兩殿兩廊式格局,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僅知1912年、1970年曾修建。2022年10月我受託來修護正廳和門廳中脊梁,由於宗祠本身未具文化資產身分,沒有前期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物件未充分瞭解的情況下完成修護工作。 巨大完好的百年木樑 當兩支巨大木樑從屋頂落架後運送到我工作室時,首先驚訝於正廳中脊梁的巨大、無損、扎實,經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曾逸仁教授檢測,木材材種為福州杉木,材齡超過40年,在進行木材檢測敲擊兩邊端部時,竟然發出近似金屬的鏗鏘聲,相較於當今採用人造林快速成長質地較鬆的木材,這樣的木料極為罕見,再觀察彩繪使用礦物顏料,我判斷兩支木樑可能是1912年所畫,1970年重修時狀況良好未抽換的部分,因此,雖不是法定的文化資產,我還是比照古物來修,尊重其真實性,盡可能保留物件的原貌和原始材料。 翁氏宗親希望在2023年上半年兩支中脊梁能修好並擇吉日上梁,因而我只有幾個月時間,老實說,當修護好時,我還沒完全研究出彩繪題材,只覺得中脊梁畫有兩個外國人很特別,從未見過,直到上梁之後數月,2023年8月我才梳理出緣由。 修完才瞭解意義的彩繪 翁氏宗祠正廳中梁中央繪四隻蝙蝠向心環繞太極八卦,以避邪制煞、鎮宅平安。八卦兩側為身穿西方紳士衣著頭戴禮帽的番人騎獅,手持蕉葉掛了銅錢,加上蜻蜓(閩南語稱「田嬰」)、蝴蝶等有多子、幸福寓意的圖案,中梁兩側中段彩繪鳳凰展翅,還有琴棋書畫象徵詩禮傳家,中梁端部以花卉惹草飾之。(圖1、2)因正廳為祭祀場所,以致彩繪表面有煙燻污染,又因是開放空間,中梁上有許多鳥禽駐足遺留的排泄物痕跡,另外,過去塗刷、注射的防蟲蟻藥劑也在彩繪表面形成許多凹凸痕跡(圖1至圖3)。 原以為翁氏宗祠選取少見的番人騎獅(異國人與異國動物組合)為中梁題材,是源於下堡翁氏族人當年到新加坡和印尼經商,受到西洋和南洋文化的影響,將高大威猛的番人和獅子畫在中梁上可能類似門神的功能。深究之後,發覺「番人騎獅」或「胡人騎獅」並非與翁氏宗族早年下南洋的經歷有關,而是中國古老的題材,可以追溯到張騫出使西域後就帶進的異國文化,到了唐代相當流行,在《冊府元龜》、《新唐書》、《舊唐書》中均有關於西域諸國貢獻猛獸和馴獸師的記載,採用這類題材的開端可能只是獵奇,也寓意國力強盛、天下太平,多用於皇室宮殿陳設,但後來演變為守衛、鎮宅、祈福的作用,目前可見的實體文物,如2003年在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考古發掘的青瓷胡人騎獅形器(圖4)、唐武惠妃墓石槨上胡人騎獅圖案、花蓮縣文化局石雕博物館典藏時代不詳的番人騎獅栓馬石、由民間收藏曾出現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賣市場的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胡人騎獅熏爐(圖5)等,只是我們未在臺灣的彩繪見過,特別是在民間的建築,而翁氏宗祠的番人騎獅不拿武器,手持蕉葉掛銅錢象徵招財,也是畫師特別的創意。 為何要重視文物修護的真實性 一般民眾對於文物修護的期待可能是「完美」,可是修護師費工耗時修完之後的成果可能是歲月痕跡仍在、顏色依舊黯淡,下堡西翁氏宗祠不是法定的文化資產,其實可以不受文資法的約束,聘請畫師依照其慣用題材重新創作,既省時又可能節省經費,但是,如此一來,彩繪的特殊價值可能在這一次修復工程中消失無蹤。 修護法規和國際憲章要求尊重文物的真實性、儘少干預,是因為這些原始物件和材料可能承載許多我們當下不知道的資訊,而如《威尼斯憲章》提示:「修護文化資產的目的,是保存藝術作品與歷史證據,將其具真實性之完整豐富面向傳給後代是我們的任務。」 下堡西翁氏宗祠目前已修復完成,預訂於2024年12月9日至10日舉行奠安典禮,12月12日開祖厝門,部分彩繪和雕刻仍維持原貌,鄉親期待未來可以透過這些老物件,解開祖先留下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