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同安古代的清官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199

清末太監孫耀庭94歲時撰寫一副對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這也許是他一生目睹官場的感觸。當官若能「清清白白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社會安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同安古代官員不少,民國版《同安縣誌》收錄400多位文武鄉賢名宦的傳略,從地方教諭到中央宰相都有。這些官員秉承「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理念,或風節廉能,或衛國干城,都為古同安的文明史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們典型的事蹟,足以後人照鏡子,正衣冠。下面以幾位官員為例,從他們身上可以找出「古為今用」的正能量。
一、蘇頌雖貴奉養如寒士。
蘇頌(1020-1101年),字子容,諡正簡,同安縣城人。一生從政56年,73歲時任宋哲宗丞相,是古同安官職最高的鄉賢。他位居丞相,又首創世界最早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還編寫了惠及萬民的《本草圖經》藥書。但他既無「灰色收入」,也無「科技獎金」,過著平常人的日常生活,「雖貴,奉養如寒士」、「妻子衣食常不給」、「贍給常苦不足」。退休後也沒有建「宰相府」,只是「築第京口,僅蔽風雨」。謝世時,來弔唁的人,「見其服用儉素,皆歎息而去」(引文見曾肇《贈司空蘇公墓誌銘》)。據報,當今秦皇島北戴河供水總公司總經理馬超群,家中不但有1.2億元現金(人民幣)、37公斤黃金,還擁有68套房產,對比蘇丞相「僅蔽風雨」的陋宅,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二、林希元無家可居。
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1481-1565年),字茂貞,號次崖,同安垵山人。出仕前在同安鳳山設館教書,其「啃木雞腿」的故事迄今仍在坊間流傳。他任官二十多年,「平生仕宦不言錢」,身居兩京寺丞,也曾文官掛武職,任廣東按察司僉事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備道。但因為人慷慨鯁直,「凡事只論道理,不問利害」,故仕途坎坷。歸籍後竟無家可歸,只好寄身後倉妻家,還以「斗室唯容妻子我,寸心不愧天地人」自嘲。他「歸家田不數畝,常時雞不妄殺」,雖在嶽口天興寺購得一地,也是「此稱彼貸,東塗西抹,曆二紀(24年)余而不能燕其落成」,其坑內的墓地,是他生前自擇,但卒後封塋則是諸門生所共成。(資料引自清林道坦《林希元生平軼事》手抄本)
三、蔡貴易居家不蓄媵妾。
蔡貴易(1538-1597年)字爾通,號肖兼,明代金門平林人,官至浙江按察使。初任浙江崇德縣令時,對商人非常照顧,一些安徽商人籌集四百多兩銀子要慰勞他,被他嚴厲拒絕。這些商人便在崇德縣建立一座「四知亭」,把他與東漢拒賄的清官楊震相媲美。因而御史蘇浚書其堂曰「清白」,其子蔡獻臣文集也以《清白堂稿》為名。他一生不善奉迎,生活節儉,「居家不蓄媵妾,不溷官府」,臨終時囊■蕭然。封建社會官員三妻四妾,不犯法也不見怪。現在許多貪官,把貪得的錢用來泡小妞,養小三,包情人,與人通姦,實在不如從前那些潔身自好的清官。
四、池裕德辦案只需半升米。
池裕德(1539-1617年),字仕爵,號明洲,明代同安嘉禾里(今廈門市區)人,金門平林蔡獻臣的岳父,官至太常寺少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後,被派到浙江遂昌當縣令。離家時父親池揚在祖廳送他一副手書對聯:世積儉勤,席祖蔭,追思昔日;官期清白,戒兒曹,努力將來。
池裕德謹記父親「儉勤」「清白」的家訓,摒絕「千里來做官,為了吃和穿」雜念,一心為民做主。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他辦案從不收費,還告示百姓到縣衙打官司,只要帶上半升米解決來回的伙食就可結案,因此百姓稱他「池半升」。他平常生活靠七石半米的薪俸安排日子,夫人傅氏18歲嫁給他後,把娘家陪嫁的一副金釧典當讓他讀書,他也發誓日後要為妻子買副金釧。可他當了縣令後,仍然沒有財力實現對妻子的承諾。妻子對他非常理解,也從不提金釧換銀釧之事,而是和家中的婢女一起紡紗織布,依靠自己勞動所得補貼家用。
五、蔡守愚以「六不敢」自律。
蔡守愚(1550-1621年),字體言,號發吾,金門平林人,蔡貴易堂侄,官至雲南布政使,卒贈通奉大夫(從二品)。
蔡守愚任雲南布政司時,有溢餘公銀一千多兩,屬吏說「羨金(盈餘的稅款)歸長官所有,向來是慣例,你不拿,後任怎麼辦?」但他仍然分文無取。他在蜀地任官14年,以「六不敢」自律,即「不敢受各屬一果一菜,不敢取地方一粟一絲,未敢任喜怒而出人一罪,不敢聽囑託而臧否一人,不敢傳舍(旅舍)官府,不敢秦越(疏遠)軍民」,因此川民稱他為「蔡佛爺」,居家書齋匾以「寧澹」,見其「寧靜致遠,澹泊明志」操守。(資料參考蔡是民撰著《瓊林風華》)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