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離鄉二十八載之心情隨筆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天源。
點閱率:1,134

一九八九年六月告別雙親後,提起行李,前往金東料羅灣候船,自此展開於都市叢林之求學及工作與尋夢之旅,轉眼,離鄉二十八載,金門亦開放觀光多年,以及劃時代開啟兩岸小三通,現今的金門已褪去戰地色彩,更是外人眼裡,都說福利好的地方,但是為何每年還是有大量年經人選擇離鄉外出奮鬥,而留在故鄉的雙親,卻也日漸衰老,並倚門而望,望那離鄉的遊子,何時捎來歸鄉信息?
回首十八世紀末,金門因疾病、土地貧脊及開發近千年鹽業日漸式微,諸多先民為求生計,紛紛外出或下南洋(落番)討生活,是以無數正值青壯年華之浯島子民,拜別年邁雙親或新婚妻子後,毅然遠離故鄉,自此開展一連串在異鄉安身立命及忍受人生幾許的離愁與悲歡以及開創事業、光宗耀祖之血淚史,此乃貧瘠浯島子民,不得已之選擇。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臺灣,基於軍事安全,遂於金門駐紮十萬重兵,自此,金門的市集、都市與人口發展,便形成以沙美、陽宅、山外、料羅、金城、頂堡、小徑、烈嶼東林等,各區域的商業與市集,熱鬧滾滾,計程車供不應求,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熱絡,國民政府逐年裁減兵員,導致金門主要消費人口(阿兵哥)大量減少,直接造成金門經濟蕭條嚴重及人口大量遷往臺灣或他地,對外交通,相較於過往,現在的確方便許多,如今,更拜兩岸小三通之賜,往返臺金之班機依然頻繁,惟利用小三通過境之旅客,真正停留於金門島內各鎮(鄉)消費與過夜之人數,卻寥寥無幾,這對於一般商家之經濟及觀光復甦,無太大助益。
金門在軍方長期實施戰地政務,故所有民生物資糧食、能源、建築材料等,皆需仰賴台灣進口,造成一種心理,就是以台灣建設模式為依據,對於自身所擁有珍貴傳統風俗及建築物等文化資產,一直以來,總有人覺得是退流行的,有意、無意的拆除傳統建築物及自然生態與大興土木構築現代建築物等,因而造成自我擁有特殊、珍貴的文化、建築與自然生態等資源,漸漸消失,導致前來金門觀光的人,覺得不好玩,不會再第二次踏上金門島,而政客口裡高喊的兩岸小三通,只是加速台灣與金門的資金流向大陸,方便台商往返兩岸與航空公司荷包賺滿滿,對金門實質的經濟,無太大助益,一群對金門經濟有實質貢獻的消費者(阿兵哥),卻一再裁撤,造成地區經濟發展雪上加霜,一落千丈,導致現今諸多浯島子民,依然,必須與先民一樣遠離家鄉外出奮鬥,難道,這是蒼天賦予浯島子民之歷史宿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