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夜鶯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學敏。
點閱率:1,219

就像中國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德國大文豪歌德與席勒一樣,英國浪漫主義天才詩人濟慈(John Keats,1795-1821)的名號也總是和雪萊(Shelley,1792-1822)、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44)並列齊名,他們三位是英格蘭十九世紀最閃亮的明星。
粗心的讀者,對於他們的作品時有混淆的情況,就像「羅馬假期」電影裡,飾演公主安妮的奧黛麗赫本,因御醫先前為她注射鎮定劑作用下,昏沉恍惚之中,唸了兩三句詩:「阿列蘇莎,從阿克勞瑟拉尼峰的雪柔榻上起身……」她說:「是濟慈的詩」。飾演記者喬的葛雷戈萊畢克說:「是雪萊」。安妮又喃喃自語重複著:「濟慈」、「是濟慈」。其實,喬說的才是正確答案。這詩句確實是雪萊1820年作品〈阿列蘇莎〉開篇的幾句詩文。阿列蘇莎是希臘神話裡的山林水澤仙女,為了逃避河神阿爾菲斯強烈追求,她悄悄自阿克勞瑟拉尼峰出走,一路奔逃,最後化作一泓清泉,雖到了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奧特基被河神追上,與之匯流,卻始終與河流涇渭分明。好有意思的希臘神話,好浪漫的雪萊。
那麼,〈夜鶯頌〉又出自誰的手筆呢?夜鶯最早出現在西方文學作品裡,是古希臘劇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約西元前446年-前385年)創作的《鳥》劇。十九世紀初的〈夜鶯頌〉詩作則是濟慈所作。濟慈是早逝的天才詩人。每當我感慨徐志摩36歲與世人揮別匆匆,心裡便浮現濟慈,藉以安慰自己為志摩傷逝的嗟嘆。濟慈26歲就走了。濟慈是如此俊俏,一頭濃密捲髮,眉眼鮮明亮麗,大翻領襯衫配搭白色領巾,多麼瀟灑又教人憐愛的年輕詩人啊!1821年初春,因肺結核,病逝在義大利羅馬一座四層小樓裡。
「我彷彿愛上了靜謐的死亡
在詩裡我用盡華麗辭藻
求他將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濟慈的〈夜鶯頌〉彷彿夜鶯清脆的啼音,穿越近200年,7萬2千多個夜晚,翩然飄進現代詩人與讀者耳道裡,甚或在我們心靈深處迴盪不已。這長壽的夜鶯啊!正是文學的力量。不是嗎?儘管,濟慈給自己寫的墓誌銘是:「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儘管,朱自清的解讀「聲名水上書」是:「聲名速朽之意。」但你知、我知,濟慈是牢牢活在我們心中了,不管他是夜鶯,還是最後的〈燦亮之星〉。
「燦亮之星,我祈求能像你那樣堅定--
但我無意高懸夜空獨自放光
恆久睜著眼睛
像大自然裡不眠的隱士
耐著性子 俯看潮來又潮往,那大地的神父
用聖水洗淨人們卜居的陸岸
或者凝視飄雪如面具般
燦爛、輕盈覆蓋著窪地與高山

哦!不,我只願堅心不移地
將頭枕在愛人香軟的酥胸之上
永遠感受她舒緩有緻的起伏
醒來,心裡仍充滿甜蜜的悸動
不斷、不斷溫習著她細膩的呼吸
就這麼活著,或者暈陶陶地死去」
這是濟慈的最後一首14行詩,1820年9月,濟慈與友人從英國搭船前往義大利養病,旅途中,在莎士比亞詩集上空白處,寫下這首給愛人芳妮的情詩。
雪萊在〈阿多尼斯〉長詩裡這麼哀悼濟慈:
「濟慈從未逝去
不,他活著、醒著……
躍升為天庭的光……」
然而,一年半之後,雪萊搭乘「唐璜號」遊艇從萊杭渡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暴風雨沉沒。飄然到天家會老友濟慈去了。
詩人其萎,榮耀永存。此刻,我敬謹奉引〈伊莉莎白Elizabeth〉音樂劇中,一句概括濟慈、雪萊、拜倫他們三人一生的名言,作為本文的結語:「要把生命中最好的部分獻給詩、革命和死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