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發布日期:
作者: 陸建國。
點閱率:5,150

壹、前言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為整體教育的三大支柱,在少子化的當下,如何給孩子正確的身教,正是給孩子未來立足社會的無形無價資產。
學校教育方面:從92年起,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德育」課程漸被忽視,當前台灣的青少年不僅忽略了基本的「生活禮儀」,「道德標準」也日趨低落。103年所訂定的12年國教的課綱,沒有「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課綱缺「品德教育」,更是引起很大爭議。
社會教育方面:從早期的教育不重視人文,只講求物質,所以價值觀以金錢至上,加上台灣的投機文化根深蒂固,連事業或投資也是以賭博心態來玩,喜歡跟人家趕流行,造成炒作風氣盛行,看看最近遭遣返詐騙嫌犯多是年輕人。鬧得沸沸揚揚的台大校長遴選爭議中看出,不只平民百姓,連居上位者都以無恥為榮,「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因此本文從家庭教育方面著手,試著找出兒童良好的教育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
家庭教育是由出生即開始,在早期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有著最大的影響力。此外,早期兒童的教育過程幾乎全都依賴父母來加以處理。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指父母親的所做所為均會影響兒童行為。而社會學家也相信一個溫暖的家庭會帶給兒童良好的社會化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
家庭因素對兒童的影響是比學校和社會來得深刻及長遠,家庭是兒童第一個社會化的機構,父母的教養態度、家庭成員間彼此的相處關係、父母感情狀況、父母個人行為等,都會對兒童日後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也正由於父母是影響子女品格形成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探討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接著再提出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
貳、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最為密切,受家庭的影響也最大。所以家庭是形成人格基礎和養成生活習慣的地方。而社會學家也相信一個溫暖的家庭會帶給兒童良好的社會化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以下就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性和家庭的功能性作說明。
一、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兒童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方式都會影響兒童外在的行為表現,家庭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功勞不可言語。學者林生傳認為家庭是人類創立的社會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種制度,也是吾人生活中最直接接觸的一個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在學校制度未建立之前,家庭社會化幾乎可以說是與教育屬同一概念。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之後,家庭教育仍是教育主要的一環。學生在未入學以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完全接受家庭給予的社會化或教育,個人受家庭的影響可想而知,且家庭對於個人社會行為之養成,普遍存於任何文化與社會中。
學者黃富順認為家庭的主要功能要透過合作、互動方能彰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融洽,是否願意將個人資產、經驗以有效的方式傳承給子女,能儘可能公平對待子女、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發展。學者陳奎熹亦提出,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種組織,負有生物的、心理的、經濟的、政治的、教育的、娛樂的與宗教的功能,涵括個體的一切活動,與個體息息相關。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很大,不論是人格發展、語言發展方面、價值觀念方面或是個人學校經驗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性
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我國向來注重家教,所以做父母的都應盡力教導子女。敦品勵學,明禮尚義,使子女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豐富知識和優良的品德,成為家庭的好子女。再把家庭所受的良好教育,加以延續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好市民、服務社會。
家庭教育的目標就是家庭生活教育。它的內容很多,具體是要教導子女能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下列各項:
(一)認識家庭在社會和國家中的地位和責任,了解「家為國本」的意義,使子女具有高尚的情操。
(二)了解家庭中整潔、應對、處世和待人接物的禮儀,培養子女優良的品德。
(三)從處理日常工作和衣、食、住、行等實際生活經驗中,訓練處理事務的能力,培養獨立的精神。
(四)培養高尚的興趣,養成愛好藝術、勤儉儲蓄等良好習慣。
三、家庭的功能性
家庭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機構。對子女而言,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教養的環境。家庭提供社會成員社會化的功能,社會化是一種經由不自覺的模仿過程,吸收父母行為模式,學習社會中的規範、信仰、態度和社會價值,使個人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因為人一出生便處於家庭之中,家庭便是個人最早可獲得社會化的場所,家庭中由父母親人提供教育功能,使個人人格獲得發展,並學得基本生活知識與技能,並透過社會化,使其能與他人互動和溝通。這即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家庭社會化正向發展能促進家庭成員間滿足和諧的互動關係,鼓勵家庭成員發展潛能,並使家庭有效處理壓力和危機,幫助形成正向家庭認同氣氛的社會與心理特質。Hirschi, T.(1969)提到個體在其漫長的一生當中,在家庭所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他場域,個人的行為、態度也多受家庭影響,家庭允許個人表達其喜怒哀樂,扮演安撫與支持的角色,與家人之間所建立的情感連結具有長久性,對於個人身心情緒的發展,有絕對的重要性。
叁、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
家庭是個人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個人最先享受愛以及與人建立信任關係的場所,對個人人格、價值觀及行為習慣養成極其重要,因此許多研究均指出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是起因於家庭。而家庭確實在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基於此,要想真正防制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首要之務即是從強化家庭功能著手。個人提出以下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作法:
一、維持家庭結構的完整性
父母除了力求婚姻關係和諧以維持家庭結構的完整外,也要注意到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如此才能凝聚共同意識,以建立成員們對家庭的向心力。
二、營造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依附關係建立上,父母除了應該經常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時刻表達對子女的關心和期望,當他們無形中感受到這股控制力量時,這時便會產生情感上的認同,進而維持強而有力的依附關係,此時抑制偏差行為的效果便能真正發揮出來。
三、採取適當的管教方式
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若父母在管教上偏向以體罰或辱罵的方式,極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不正常發展,進而容易有偏差行為的發生。因此父母在方式上應該採取正面的支持和鼓勵來取代嚴厲的管教行為,如此對孩子的行為發展才有所幫助。
四、注重言教與身教
父母是少年重要的模仿認同對象,父母本身所樹立的良好行為楷模,最能讓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倘若父母言行不一,那麼不但會造成子女們心理上的矛盾,同時子女也可能透過模仿而學習到不良行為。因此為人父母者應該要以身作則,以免淪為子女的錯誤示範。
五、關心子女的交友狀況
生活中,慎選結交朋友,避免與偏差行為者交往遊蕩,是有效預防偏差行為的方法。基於此,身為父母者應該要隨時掌握瞭解子女的交友狀況,同時教導孩子人際交往技術,勇於向偏差者拒絕。
六、重視與學校之間的聯繫
喜歡學校的孩子,與家庭的依附關係也較良好,可見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是互為影響的,因此父母要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繫,一方面掌握少年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及早發現少年的偏差行為,並儘速給予矯正。
七、協助子女慎選媒體內容
大眾媒體是今日社會各種資訊、新聞傳遞的重要工具,也充份發揮其社教的功能;然而媒體業者在考量到商業利益的原則下,使得色情、暴力等媒體內容隨處可見。色情媒體內容與暴力媒體內容對少年的行為均呈現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於這樣的結果,家庭實有必要協助子女慎選正面的傳播內容,以免影響到子女的行為發展。
肆、結論
透過家庭,人們學到了自己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等,進而成為了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而此即為社會化。對大多數人而言,社會化的最主要執行單位是家庭,家庭代表著社會,同時把社會規範、文化、價值觀念等灌輸到個人心裡。尤其是家庭中擔任父母角色的成人,更是孩童們第一個接觸並建立連結的對象。因此家庭是提供正當社會化和道德化的主要場所,透過社會化和道德化的過程,父母親與孩子建立起強固的「感情鍵」,而能溝通彼此的理想、希望和期待等。假使父母親與孩子間的「感情鍵」沒有適度建立,孩子將無視於父母親的期望和存在,不僅無法學習道德和守法態度,亦無法發展所謂的良心和超我。
家庭是社會化的最基本單位,今日仍然沒有任何機構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社會化功能。將既有的文化構成要素,如語言、符號、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法律……等等,而這些都要傳遞給下一代,代代相傳,因而每一社會對其成員都有所期待,而這些都需要經由家庭來完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