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陶笛﹕唇腔間的傳統藝術

發布日期:
作者: 江允堯。
點閱率:1,041

數千年前,中國有一種以陶土、黏土捏塑、燒製而成的六音孔樂器,一般多為平底卵形,吹孔在頂端,稱之為「壎」,相傳為伏羲所創。早在《詩經.小雅.何人斯》就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的記載,孔穎達《正義》注道:「其恩亦當如伯仲之為兄弟,其情志亦當如壎箎之相應和。」後人就以「伯壎仲篪」、「壎箎相和」比喻兄弟友善和睦。
「壎」後來傳到了歐洲,歷經指孔與吹嘴上的改制,便成為現代的「陶笛」。陶笛的原文為「Ocarina」,語源於義大利波隆那地區,原意為「小雁」。陶笛輕巧而方便攜帶,也可獨自吹奏,不但能傳承古老樂器的文化與藝術,也富有教育意義及趣味性。由於吹奏方式容易上手,並且沒有年齡層限制,各級學校及團體都相當樂於推廣。
以金門為例,2012年夏天的「陶笛好好玩音樂同樂會」活動、2013年暑假的「暑假好樂笛」活動(皆為金門縣文化局舉辦),都獲得非常熱烈的迴響。金門籍陶藝家蔡金頤擅於製作陶笛,並將金門特色與陶笛結合,如活化石「鱟」、高粱酒瓶及砲彈造型的陶笛。此外,蔡金頤也透過吹奏研習營、空中大學等課程推廣陶笛藝術。
而在旅台鄉親方面,也有從事陶瓷事業、並以「陶笛」打響知名度的例子││是誠窯業、是誠陶笛創辦人陳金續,便是本週鄉訊的專訪主角。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