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風雞護衛土地佑子民
一般人都知道「風獅爺」是金門村落的守護神,亦是大家普遍耳熟能詳的辟邪物。然而,「風雞」卻是烈嶼特別的辟邪物,也是烈嶼的吉祥物、村落和民宅的守護神。民俗學者林馬騰、林文鍊向參與烈嶼鄉文化館志工培訓研習活動的志工們深入介紹「風雞」之所以成為烈嶼鄉民心中守護神的由來,由於時空變遷,烈嶼不再有風害與蟲害,但風雞依舊昂然挺立,精神赳赳,氣宇軒昂的護衛烈嶼這片土地。
林馬騰指出,「風雞」,是烈嶼的吉祥物、村落和民宅的守護神,目前在西方社區後方,往后宅的上坡處,有座風雞塑像最具代表性,碑誌上還記載著「烈嶼先民深受風災、蟲害之苦,因求助無門,村民乃於村口或屋頂,豎立風雞,藉以鎮風煞、克白蟻,護宅保平安。」。他說,風雞因泥塑身漆白色,又稱白雞,今日之風雞就是古時的白雞,白雞不知何時改稱為風雞,無可考證,可能是近幾年來,因金門風獅爺名滿天下,人們乾脆也讓牠跟著風獅爺姓起風來。
林馬騰表示,「白雞」約可分為兩種,有公與私和大小之別,一般較為大型者,含基座高約兩公尺,為村落鄉民所共有,一般豎立在路口或坐落於廟宇旁,面向北方迎風處,主要是鎮地理形勢的風缺口,意在鎮風煞、避邪氣,保佑鄉民和路人平安。塑法是先用紅磚塊造基座,再用磚砌成雞之雛型,泥上海蚵殼燒的白灰,塑雕成雞形,以黑色的破瓷片安裝做為眼睛,貼上紅瓷片做雞冠而成。白雞若是安放在民宅的屋頂上,大不盈尺,一般為住宅欠安寧、或遭白蟻侵蝕時,由王爺(乩童)派令安置,位置並不一定是在屋脊,有的在門牆頂上,有的在屋簷角,主在鎮宅避邪、制煞禳災、驅白蟻、求平安;目前散落在各村莊,如西方、東坑、黃厝、庵頂、后宅等民宅,只要注意尋覓就可發現;塑法是先用泥土揉個形狀曬乾後,外再糊白灰捏造成型,用黑色點上眼睛,紅色畫雞冠。
林馬騰表示,白雞之造型並無一定模式,往往隨匠師的意念,發揮其豐富的想像力與創作力,線條樸拙簡潔,基本上造型為蹲臥和立姿兩種,因塑材之關係,立姿並不容易雕刻塑造,以蹲臥為多數。烈嶼早期的大型白雞因戰事損毀,早已蕩然無存,在民國五十年代西方社區發起在北風王處重建白雞,而後又於七十年代,由傳統彩繪藝師林天助,在白雞側續興建彩繪北風王,近年因鄉村整建,又將原建之白雞改為石雕雞,已失古典之歷史原貌。據烈嶼耆宿林典、林金樹父子回憶,今日建風雞之處,古時原為一座石雕北風王之舊址,並無白雞,白雞是立在山坳處。
他指出,上林將軍廟旁北側建有白雞,卻是坐北朝南,除了鎮北風煞之外,並寓意破解上庫石造小橋之蜈蚣穴,因廟正前方對著小橋,橋以石條一節一節相聯構造,狀極似蜈蚣,堪輿師以一物剋一物,用雞去啄蜈蚣;白雞已毀於三十八年戰事,小橋也因陵水湖之興建而沉入湖中。
林文鍊也表示,目前小金門的風雞分佈根據調查為:東林四尊、東坑四尊、西方二尊、青岐二尊、南塘一尊、后井一尊、黃厝一尊、庵頂一尊、庵下一尊、湖下一尊、九宮一尊。
有關風雞的傳奇故事,林文鍊說,在小金門有一則相當有趣的傳奇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小金門地區住著一戶善良的農家,他們平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工作非常勤奮,過著簡單、樸素,與世無爭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無情的旱災、潦災、蟲害、風災接二連三的吞食破壞了他們的農作物,讓他們所要追求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夢想破碎了。此時此景,農夫望著滿目瘡痍的農田,受損的作物,搖搖欲墜的房舍,心內充滿無限感傷與無奈,正當他們感到無奈、無助的時候,忽然,從遠方飛來了一隻風雞,但見牠雙翼展翅,紅冠白羽,昂然挺立在牠踏過的每一個地方馬上又恢復了往日的蓬勃生機。農夫頗感奇異,笑了起來,甚感快樂開心,為了感謝上蒼的厚愛與風雞的奇異恩澤,特別將「風雞,」的神采塑立在村落旁及屋頂上,為後代子孫供奉追念的對象。
烈嶼鄉文化館志工培訓研習活動,一連進行兩天的課程,內容有烈嶼鄉文化館簡介(館長林水綠),烈嶼吉祥物|風雞傳、烈嶼的兵事(林馬騰老師),烈嶼的民間信仰與傳說(林文鍊老師)、烈嶼的地質景觀(校長林英生),金門民俗文物、金門傳統住宅與擺設、談金門堂號燈號及家譜(葉鈞培老師)、金門傳統民居的特色(王建成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