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淺談戰史館虎旗——紀念古寧頭大捷五十五周年

發布日期:
作者: 田興柱。
點閱率:3,860

 古寧頭戰史館大廳中央兩根柱子上掛有三面虎旗,三面虎旗上的出柙猛虎,乍看都一樣,細觀卻不同,不同之處那裡?在虎頭。

過去我也不曾注意。去年七月,金門縣寫作協會總幹事陳秀竹(藍茵)小姐,寫了一本深富濃郁地方色彩的散文集︽滿園飄香浯江溪畔︾。因為我們都曾是軍訓教官的一員,我又癡長她幾歲,她謙稱我為學長,她出書,免不了要寄贈我一冊。我捧著書細讀,在二○七頁上看到:「在陪同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參觀古寧頭戰史館時,一位軍官簡報,特別介紹了因為國軍的英勇表現,而獲頒了三軍陸軍最高榮譽旗,一面下山虎旗,兩面回頭虎旗;他解釋下山虎旗是正面攻擊,回頭虎旗則是左翼及右翼攻擊。」看完這段報導,引起了我的好奇,去年十二月來金門,專程去戰史館印證,確實是三面虎旗的老虎頭各有不同;一面是向前,一面是向左,一面是向右,得向前的是十八師,得向左的是二○一師,得向右的是一一八師。這表示十八師是正面攻擊,二○一師是左翼攻擊,一一八師是右翼攻擊。但這和實際作戰時的情況不符,因為二○一師是擔任后沙至湖下的防禦,是守備部隊,談不上攻擊。擔任攻擊的是十八師及一一八師,十八師從后沙、壟口、東、西一點紅沿海岸線攻擊。一一八師從後盤山、西山、東堡、觀音亭山、湖南、安岐攻擊。還有十四師,從吳厝經過一三二高地向西浦頭、林厝攻擊(為國捐軀的李光前將軍,就是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如照軍事上的戰術行動來區分,擔任正面攻擊的是一一八師,右翼攻擊的是十八師,左翼攻擊的是十四師。當然,虎旗只含象徵性意義,不必苛求。不過,古寧頭之戰是具有歷史性的戰役,有必要把所知道的做一概述。

因為古寧頭之戰是歷史性戰役,過去這些年來有關它的著述,可謂車載斗量。著述多,難免魯魚亥豖,略有所誤。現僅以古寧頭戰史館來說,館內就有兩個史料值得商榷。

進入館內右邊牆壁上有幅圖表,詳列民國三十八年國軍在金門的指揮系統,其中第二十二兵團所轄單位,青年軍二○一師隸屬線是直轄於二十二兵團,這是錯誤的,二○一師隸屬於二十五軍,由二十五軍軍長沈向奎指揮。關於二○一師隸屬於二十五軍,現有兩個史料可做有力的佐證;一是二○一師擔任后沙至湖下的防禦,是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日晚上九時奉二十五軍絮戰龍字第三五六號命令(二○一師師長鄭果將軍著︽明恥教戰︾─并述民國三十八年金門古寧頭戰役史實第三一頁)。

另一史實是,二十五日凌晨二點,情況發生,鄭果師長從頂堡住地進入師指揮所,半途吉甫車遭砲擊,駕駛兵負傷,他只得步行進入指揮所。進入指揮所後,立即用電話向各團、營長連絡,並下達與陣地共存亡及誓死抵抗的命令,然後將情況向沈向奎軍長報告(曉巖著︽從低潮中奮起︾第八九頁。曉巖原名張蘊琛,作戰時任二○一師六○一團第四連連長,守安岐。後一直追隨鄭果將軍)。

從上列的記述,證明二○一師隸屬於二十五軍。

軍隊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按軍、師、團、營、連的編制序列,非特別需要,不逾級指揮。

再一個值得商榷的是俘虜共軍的人數。

民國三十八年的那些年代,生活窮困,物資短缺,攝影器材更是貧乏,許多戰場上的珍貴鏡頭都沒有保留下來,戰史館只得用十二幅油畫來取代。這些出自名家手下的彩筆,真實的把國軍在古寧頭戰場上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犧牲精神表露無遺。在這些油畫裡,有一幅方向先生的大作,題為「我軍清查所俘共軍,總計俘虜九百餘人」。在大廳中央牆壁上簡述古寧頭之戰,也如是記述。俘虜共軍九百餘人的數字是不正確的?

俘虜共軍九百餘人的數字不正確,但究竟俘虜共軍多少呢?可說誰也報不出一個精確的數字來!現今在史料上可查考的,有二十二兵團的作戰要報及史學家李守孔教授所記述的七、三四一人(另說七、○五九人)。在正史上有記錄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年鑑︾,該年鑑記載說:「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三十一日匪軍俘虜三、七一九人,由『啟興』『海黔』兩輪運抵基隆,其中營長六人,連長五人,指戰員一人」。

雖然史書上有記載,其數字都僅能參考。原因是有的俘虜負傷,而階級職務又較高,具有相當的情報價值(如共軍八十四師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是用飛機運回台灣的。還有,有的共軍士兵是原來國軍弟兄,到了金門就反正過來,因是自家人,沒有當俘虜處理。另外,在作戰中不願替共軍當砲灰,掉頭協助國軍作戰的,也沒有把他當俘虜後送。所以俘虜人數實在難以精確。

縱然俘虜的人數難以精確,但年鑑所載三、七一九人仍具有崇高參考價值。因為被俘共軍在昔日台中干城營區(現干城商業區)編組「新生訓練營」,由二○一師負責,據參與工作的同仁們說:「在訓的新生弟兄共三千餘人」。所以俘虜共軍三千餘人是較正確的數字。

中華民國政府,真是一個講人道、夠仁慈的政府;三千餘人的新生弟兄,經過長時間的撫慰、教育,仍有九百餘人「執迷不悟」,政府乃依其志願將之運送回大陸。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的五、七、九、十二月,分四批用登陸艇送到福建的琯頭、馬尾、浙江的大陳,洞頭等地,再換乘當地漁船進入大陸。

進入大陸的共軍人員,完全不得中共當局的諒解,不僅未能妥善照顧,在「戰俘」這一不光榮的名詞下,歷盡滄桑,受盡折磨。直到一九七八(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才獲平反,但所得補償也寥寥無幾。

時光飄逝得真快,古寧頭大捷已經過去了五十五年。當年在一三二高地上和共軍廝殺的十八、九歲年輕小伙子,現今已是視茫茫、髮蒼蒼七十四歲的老人,說不定那天「蒙主寵召」就告別了這個繽紛世界。而古寧頭戰史館,是珍藏「古寧頭戰史」的殿堂,其記載的史料,所敘述的史實,都應該具有正確性、權威性。所以趁古寧頭大捷五十五周年的前夕,把所淺知的一鱗片爪盡情的吐露出來,謹供參考!

今年十月二十五日是古寧頭大捷五十五周年,當年在古寧頭海灘上播撒血汗,至今仍苟活的少數伙伴,自費組團來金參訪;憑弔昔日戰場,奠祭為國捐軀的戰友。並於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一月八日,在金門縣文化局舉辦書畫特展,以資紀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