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劉登翰汪毅夫楊彥杰金門史稿三人行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台北。
點閱率:2,016

 劉登翰,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生於福建廈門。
汪毅夫,一九五○年三月九日生於福建廈門。
楊彥杰,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生於福建龍海。
不同的出生年代,一個與金門共同的閩境,讓他們合力完成了《金門史稿》一書,對金門的歷史文獻研究、傳承,作出貢獻。一九九九年《金門史稿》在廈門出版後,三個人等了十年,二○○九年十月,兩岸分治一甲子,因著「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邀請,終於能相約在他們書下的土地─金門以及汪毅夫的祖鄉台南見面,但也有遺憾,還有一位共同作者謝重光,迄今無緣踏上金門。
三人年紀中較長的劉登翰,就出生在「七七抗戰」那年那月的廈門,日軍南侵,在襁褓中被父母帶著逃難的情節自是少不了。成長獨立後,一九五六年離開廈門赴北京大學讀中文系,畢業後歷經十年文革,一九八○年入福州的福建社科院任研究員迄今。
汪毅夫的身世、身分最特殊,他祖籍台灣台南,曾祖父汪春源是清光緒二十九年進士,也是科舉制度結束前的台灣最後一個進士;一八九五年,鴉片戰爭下的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殖民,台南汪家因而遷徙至福建廈門定居,汪毅夫的誕生,化身「大陸的台灣人」,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歷任福建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一九九八至二○○八年,又當了位於福州的福建省政府副省長,現於北京任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並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所教授。
楊彥杰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從福建社科院學術研究、教學領域,二○○六年出任占地一百五十畝、有如皇宮格局的泉州「閩台緣博物館」創館館長迄今。
劉登翰、汪毅夫、楊彥杰,再加一個謝重光,四個在大陸的福建人,除了劉登翰經歷過「中華民國」的時代,其他人一出生已是「新中國」成立之時,在國、共冷戰對峙之際,「金門」止於在廈門大學校園遙望的模糊印象。
直到兩岸逐漸開放的一九九○年代初,「在台灣著名畫家李錫奇先生(金門籍)的引介下,呂振南先生數度來閩。在廈門,在福州,也在北京和台北,我們有過許多愉快而難忘的相處。呂先生也是金門人,對自己故鄉的歷史人文,十分關心。鑒於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金門處於兵火的前沿,本就不多的史冊典籍慘遭損失。近幾十年來雖屢有《金門縣志》的修訂和出版,但由於資料的欠缺,歷史部分過於簡陋。呂先生便有從內地搜尋有關金門先賢的遺著史料,並借助大陸學者的力量,重修《金門縣志》的宏願,並委託我協助他具體運作」,劉登翰寫在《金門史稿》後記的內容,交代了一段緣起,又嚴肅提及要隔岸大陸學者編撰一部符合客觀實際的縣志,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於是改採撰述下,限截至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金門史稿》,作為今後重修《金門縣志》的參考,也能讓兩岸學界和讀者,認識金門的歷史文化。
《金門史稿》,遍及福建各地的圖書館、檔案館以及民間私藏和各種方志著述中找尋的被遺漏在縣志的金門史料;單是有關金門先賢的著述的館藏圖書目錄,就選擇複印、抄錄了一百多卷,同時又查閱、摘錄了隱藏在《明史稿》、《清史稿》裡的金門文獻,也翻閱福建省檔案館的金門檔案資料。所有文獻、資料到位後,始進入整理、分類、著述,專治客家史、閩南及潮汕文化史的謝重光負責撰寫《金門史稿》前一、二、三章〈引言〉、〈建置〉、〈歷代以金門為中心的政治、軍事鬥爭〉;專攻台灣史、福建史、客家史的楊彥杰,撰寫四、五、六章〈移民與開發〉、〈社會經濟的發展〉、〈財政收支〉;專注台灣文學、台灣文化研究,廣涉歷史、宗教、民俗等領域的汪毅夫撰寫七、八、九章〈科舉和教育〉、〈語言和文學〉、〈民間信仰與民間習俗〉。
耗時超過五年,呂振南、劉登翰策劃,汪毅夫、楊彥杰、謝重光共同著作的《金門史稿》,一九九九年八月,交付廈門鷺江出版社問世,也寫下了金廈兩地共同合作編金門史的珍貴紀錄。
在金門戰役、國共隔兩岸分治一甲子的二○○九年,劉登翰、汪毅夫、楊彥杰經由金廈小三通中轉到台南,再由台南飛金門,出席跨台金兩地舉行的「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面對六十年前的那場慘烈戰役,楊彥杰說,「過去的就把它給忘了吧!」台灣人、當過十年中國福建省副省長的汪毅夫只談文化,避談政治,但十月二十五日晚又戲劇性的在葡京餐廳與金門這邊的福建省省主席薛承泰相遇、共飲高粱,汪毅夫只吐露了四字心情:「我愛金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