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在紙一方 為島鄉歷史留痕─作家李福井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883
字型大小:
金門書院邀請國寶級作家黃春明(右)蒞金門演講,並請他留下「現代赤壁古寧頭」墨寶。(李福井提供) 金門書院邀請國寶級作家黃春明(右)蒞金門演講,並請他留下「現代赤壁古寧頭」墨寶。(李福井提供)

透由語言的針腳、細節的雕刻,李福井的著述在歷史的縱深中游刃,既關注現實生活中個體人物的處境和命運,同時切中時代疼痛的癥結;在其筆下,一個個方塊文字宛如磚石,它們排列銜接,它們牢牢守衛,作為一個讀者,我們僅需以清晰明亮的咬字,或朗讀、或唸誦,而後,在看似眾聲喧嘩、復調混響的言說中,側耳傾聽歷史深處慢慢傳來的回聲。
懷揣鄉情 細繪浯島圖景
回望過往,歷史煙塵撲面而至——進土洞、躲砲彈,防空洞裡明燈如豆、地面返潮、牆壁滲水,砲擊之下、屋舍盡毀……,出身於古寧頭,經砲火洗禮的李福井表示,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也是與金門土地連結最為深刻的一代,故鄉的草木、人事、氣味、色彩早已悉數烙入骨髓。浯島生活之於他,是成長的根基,是肉身中的血液,生活的試煉已成生命年輪,自然成為文學創作的養分,一種文脈的衍貫;文學創作遂成其鄉土情感的延伸,以及對故鄉的深情矚望。
金門向來邊緣又邊陲,早期地瘠民貧、物資匱乏,文學環境、文學給養更是難中之難。自小喜愛歷史與國文、好讀古典小說,高中開始投稿的李福井,透由自我摸索,勘探通往文學的隱秘入口。坦陳自己有很深的古文癖,李福井說,他為了改這古文癖,改了好久;選填大學科系時,卻因緣際會地錄取了新聞系。1974年學成返鄉,於正氣中華報服務,翌年編副刊、寫方塊,內容多為如實反映當時社會現象;後遠遊台北,1999年出版《古寧頭戰紀》與《古寧頭歲月》,為後來的戰史寫作跨出第一步。
2006年再度返鄉,工作餘暇,文學創作以外,「不容青史盡成灰」,作為時代的觀察者、思考者、記錄者,亦是燃點火種的引路人,他以新聞之眼、記者之筆、歷史之感、文學之愛與鄉土之情,訪問耆老、進行田調,足跡橫跨兩岸三地,一頭栽進了口述歷史與戰史的寫作。
撿拾歷史灰燼 為庶民發聲
個人命運的起伏輾轉往往和歷史進程的洶湧澎湃、風雲變幻緊密結合,金門這一座飽受苦難的島嶼尤是。李福井直指,歷史向來都由帝王將相佔據大部篇幅,「但時代不同了,從社會層面來說,有血有肉的庶民歷史可呈現歷史的多元面向,理應受到重視。」他格外關心離鄉背井的老兵,此一歷史機遇下的特殊族群,「這個區塊的故事,是民族的大融合,具歷史的延展性。」以親歷者回憶的獨特角度,他將之一一拼湊與記錄,寫出了被湮沒在群體意識裡的個體意識,揭秘大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悲歡命運,也為歷史留下厚重而深沉的見證。
詳備地蒐羅史料,長時的發掘、開採、提煉;從事口述訪談,費心地分析檢證、去蕪取菁。對準確字詞的艱難捕捉,抑或加以詮釋或修潤,交織了難以計數的身臨其境者的多重經驗、多重視角,猶纏綿出格外豐厚、駁雜的歷史人文細節與思想感情之蘊含,足見李福井傾注心血甚深;如此提煉出來的文字,既是對歷史的還原,亦是對生命的落實,箇中艱辛自不待言。
憶及撰著《古寧頭戰紀》之初,「當年初生之犢,完全不知困難何在?」李福井直言,「只是想為鄉親寫故事,可一腳踩進去,才知道水有多深」,令他深感萬事起頭難。一日,造訪古寧頭戰史館,機緣巧合之下,得以按圖索驥,飛赴台中訪問裝甲老兵沐巨樑,因沐巨樑平素蒐集戰史資料甚多,令他如獲至寶。《古寧頭戰紀》完成後,思及八二三戰史史料紛陳,且自覺對於相關寫作素材的蒐集未臻完善,茲事體大,李福井遲遲不敢動筆;經宏闊、長久的閱讀與研究,歷跨度長達十二年的田調採訪、資料採集暨彙整,其後更於三芝偶遇退伍充員兵莊明陽,而莊明陽同沐巨樑一樣,滿手的八二三資料。
多部口述歷史著述漸次完成,李福井相當感謝一路所遇貴人,「凡發過願者,老天都會幫你完成。」他甚至覺得,冥冥之中,老天只是假借他的手,完成了金門戰史的寫作。
寫大文章如烹小鮮
不拘一格、樂於探索各種寫作方式,他以不同文類對我們所處的時代與社會進行塑型和呈現,其著作除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廣博的歷史視野,不乏對歷史細節的鉤沉。自謙口拙、開竅得晚,李福井近來將寫作重心轉向小說,並將平日採寫所得轉化為創作素材,進而塑造人物、構思情節、琢磨故事細節。「現在稍微有一點點開竅」,李福井笑說,寫小說是一種衝動,「事實上,這是意外」,其首部長篇小說創作《蔣介石密碼》,是福至心靈的突發靈感,是受莫言長篇小說《酒國》的偶然觸發,然卻一舉拿下浯島文學獎長篇小說優等獎,經由文學桂冠的驗證和加持,繼續為他供給小說創作的支持及勇氣。
李福井認為,小說創作要從人生取材,生活經驗愈豐富,愈能以文字來彰顯,故事內容愈發精彩;筆記便箋則是日常必備,用以記錄流星一般稍縱即逝的靈感。至於接連幾部小說及散文,採魔幻寫實手法,以批判、諷諭、後設、抽離、隱喻等方式,呈現歷史與現實的虛實,亦有對心靈的勘探、對生命的寫實,及其內心深處翻湧而上的悲憫情懷;不光藉由創作吐露部分真情,他更以此追問歷史、回報時代,映射出波瀾壯闊的世紀煙雲和被時光風化的島與人,讓親身所歷的一切皆有所註腳。
將寫作視為樂趣,精神愈用愈盛,但李福井也不諱言,「寫作是一個人的戰場,是一個人心靈的探險,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裡。」自承是個「無趣的人」,李福井說自己既不幽默、又不夠熱情,但其行文風格詼諧有趣,可天馬行空、或諷刺挖苦,完全迥異於他的外顯個性,宛如另一個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或許是受到外在環境的過多捆縛與制約,唯有透過創作,讓他得以飛馬馳騁、自在奔放,「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以文字為火 照見歷史縱深
曩昔為活化朱子祠,傳承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之風,時任金城鎮長石兆瑉找上李福井,後成立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禮聘大師來金開講,同時開設親子兒童讀經班,提昇地方文化內涵與生活層次,一度被譽為浯島最美的人文風景。李福井表示,他雖為學會理事長,但其妻邱英美厥功至偉,舉凡學者專家的邀約與聯繫,乃至後續諸多細節的安排,幸有其妻的體貼細膩,以及十足的行動力與親和力。
以母鄉金門作為寫作的出發地與滋養生息之地,李福井細心觀察、耐心等待、順勢捕捉,他以安靜的步態、沉著的眼光,經由構思、深挖、反覆打磨;這些貫注深情、體現情懷的篇什,取歷史文化為之打底,執人生經歷作為鋪墊,每一部著作都是靈魂的拓印,都蘊藏著滾燙的生命血液和深刻的生命思索。「我一直想寫僑鄉的口述歷史。」談及此一未了的心願,李福井不免喟嘆,畢竟,為平衡寫作、家庭生活與自我實現,年屆七旬的他,現以健康為要、為先,「每天寫一點,拉開戰線,以時間換取空間。」積少成多,鋪成長篇。
現實擾攘紛紜,歷史轉頭即忘,但李福井以熾熱之情驅散周邊的冷氣,不在任何一個細節和轉折上顯現鬆弛,甚至未曾怠慢任何一個標點,於是我們看見,當其筆尖落下,一字一句如微火聚攏,以此光光相照,遂昭明錚亮如炬,照見浯島歷史,也照亮所有晦暗空白之地。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