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文沙龍》以身為度 陳炳容行走田野問道鄉土

發布日期:
記者: 林靈/專訪報導。
點閱率:542
字型大小:
陳炳容於活動現場解說導覽。(陳炳容提供) 陳炳容於活動現場解說導覽。(陳炳容提供)
陳炳容與他人合著之著作。(林靈攝) 陳炳容與他人合著之著作。(林靈攝)

不忘歷史,不棄文化,未曾多有言及搜讀田野、長時踏查的苦樂歷程,然陳炳容身體力行,他記錄時代、書寫土地,並儘可能地查閱文獻、實地踏勘,查缺補漏;他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致力於講述與再現一個更立體、更有可見度,同時細節充滿的金門。
意料之外的文史因緣
談及自身投入鄉土史地寫作與文史研究的緣由,師大地理系畢業的陳炳容直言,地理系尤其講究實作實戰的考察,基於此,也對鄉土較易產生觀察的興趣與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無意間的機遇,亦因多方面、多元合力作用所致,不知不覺間,他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漫漫積累千里長程。
陳炳容回憶,民國77年,偶然得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研究著作比賽徵件,優等獎金四萬元,頗具吸引力;又因彼時居住於斗門,斗門有尊風獅爺,酒窩圓圓,十分討喜,因此選定風獅爺作為調查主題,此為其首次走踏鄉土,嘗試寫作地方文史民俗風情。利用假日餘暇,陳炳容在同事吳祥坤的協助下,花費數月時間完成調查,「那一年出乎我意料之外,得了全國的優等獎」。
次年,陳炳容以《金門莊稼與石製農具調查研究》為題,將早期農村耕作與莊稼用具加以調查、匯總,投件後,「很意外的又得了優等獎」。當時帶著就讀幼兒園的小女兒一同前往國家圖書館領獎,「一開始手牽牢牢」,待他上台領獎,女兒卻突地離開視線範圍、跑到會場外,「我在台上嚇得要命」;當日下午,接續進行得獎者研究心得分享,提心吊膽的陳炳容一心懸在女兒身上,「我就沒上台」。
「純粹就是偶然,會得獎也是想像不到」,連續兩年蟬連中小學教師研究著作優等獎,陳炳容笑言,「開心的是——因為突然間得到了一筆獎金」、「獎金比薪水還多」。透由現場實地考察,深掘在地文史特色,與文獻資料相互應證,進而次第增強大眾對在地文史的關注度和敏感性,更由此打開了金門的瑰寶、金門的象徵,同時也是值得我們細心維護及保存的歷史文物——風獅爺的知名度。
借鑒歷史 問道尋常
陳炳容繼續說道,民國85年,全國文藝季「高粱.酒鄉.金門城」於金門城舉辦,活動承辦人曾淑鈴委其偕同辦理該活動,《金門城》一書即為田調成果,「可惜受限於出版時間緊迫,校對不精、錯字不少」,在村史寫作尚未普及的年代,該書甚至蒙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出版;民國88年,金門縣文化節「烽火歲月番薯情」,同樣委其進行田調,繼而完成《番薯.金門.四百年》一書。猶憶當年,儘管經費有限,「勉強只夠印刷費用」,但他樂此不疲。
其後,縣府對於古蹟維護日益重視,惟一手鄉土文獻跡近於無。陳炳容提及,約莫民國85年,關涉古蹟維護之業務尚屬民政處管轄,當時業務承辦人蔡元友委其為地區古墓撰述寫書;「我那時候想,學生時代,課本中有關金門的歷史極少,更何況從未學過的古墓」,幾經思量,鑒於中國君主專制時代為差序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且中國攸關典章制度文獻豐富,若從文獻古籍著手,「一定能找到相關的墳墓規制」;不忌避於墳地與墓葬的陰森和荒涼,陳炳容善用假日餘暇、勤於踏察,將《金門的古墓與牌坊》彙整成冊。
「古墓的調查進行得很順利」,甚至藉由墓道碑和牌坊,他串連出明清時期、金門一條重要的歷史文化古道。一次,觀光處辦理古蹟解說人員訓練,由陳炳容帶領一群解說員,大夥兒騎著機車,一同找尋這條古官道,「那時候覺得很開心,有一點成就感,有這麼多人關心這條古道」;去年,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系主任唐蕙韻邀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蒞金演講,講題涉及金門古官道,陳炳容和黃振良等地區文史工作者,遂帶領一眾教授和研究生,探訪數處金門古官道遺蹟及古渡口。
另於《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出版後,引起不少台籍古墓研究者的興趣,一度造訪金門、探尋古墓,其中不乏執業風水師;陳炳容亦由之被誤認為對風水頗有研究,「事實上,我對風水一竅不通」,陳炳容解釋,書中敘及的風水知識,純為寫作之需,他僅臨時漫讀相關書籍,略知皮毛而已。
立足田野 探文明之源
因緣際會下,曾獲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主任閻亞寧之邀,配合進行金門縣定古蹟東溪鄭氏家廟等三處古蹟之調查研究;後又應地區傳統建築大木匠師陳榮文之邀,協助進行縣定古蹟慈德宮調查研究暨修復等三處古蹟的歷史研究。另自金門開始辦理「金門學」、「閩南學」學術研討會,學者江柏煒、唐蕙韻、陳益源等人,不時邀其參與會議、發表論文;然陳炳容自認,「自己所寫水準不怎樣」、「我只是不怕人家笑」。
退休後,赴陸進修,取得古典文獻學專業,並陸續前往武夷山、深圳、寧波、泉州等地參與研討會;也曾隨董群廉踏訪泰國、馬來西亞等地訪問鄉僑。如今主要參與文化局為推廣閱讀而辦理的四季走讀活動,定點導覽、帶領解說的陳炳容強調,歷史重視的是「真實」,此亦為其導覽解說時所把握的重點,且他深覺金門蘊藉了極為豐厚的文史積澱,唯有了解自身文化,才能建立自信,激發愛鄉土情懷。
為擴大在地文化的參與及近用,又為厚實地區文史素養與知識內涵,金門除每年輪流舉辦「金門學」、「閩南學」學術研討會,金門大學成立金門學研究專室、文化園區設有閩南學研究中心、文化局亦有金門學書庫之設置,陳炳容另提出建議,由於《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同安縣志》等基本工具書,本地不易見到,委實需加以充實及拓展,盡可能地收集和保存在地文史相關典籍與文獻資料,在文史研究的工具和資料上堅實基礎。
他並以黃振良深入同安等地,完成《浯江衍派:金門徙衍古同安內地的家族聚落》一書為例,又有董群廉深入南洋、日本等僑社,走訪金僑多年,完成《金門鄉僑訪談錄》套書,以及江柏煒長時著力研究金僑海外發展史等,陳炳容愈發覺得,放寬金門文史研究的視野,自有其必要。他認為,金門文史研究需與中國史、閩南史、南洋史、海洋史等互為聯結,可透由此一文史大鏈條,仔細端詳金門人在時代變遷下與外界之互動,如何環環相扣地接觸、交錯和影響。
2022年,陳炳容與吳秀琪偕同出版的《古地圖與金門史研究》一書,乃是利用國內外圖書館之電子資源,經查詢與檢索,多方涉獵,查找出不少金門相關地圖與資料,繼而將文本進行整理、摘錄、閱讀和分析,產出研究成果;他也分享,若遇不易尋得的文獻資料,可嘗試查閱國內外圖書館的中外文電子資料庫,或將事半功倍。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覺
中國大陸經文革摧殘,這一場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道德淪亡的災難,而台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又企圖在文化教育領域去中國化,陳炳容直指,「金門就顯得十分重要!」長年歷經戰地政務、軍事管制的金門,開發速度相對緩慢,無意間保留許多傳統文化,「金門應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曾國籓在其膾炙人口的〈原才〉一文中有言:「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時至今日,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風行草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加之關心在地文史的青年一輩近乎斷層,陳炳容深有所感,為「士」者理應身攬重任,尤以堅毅、耕讀、刻苦耐勞、尊祖敬宗、重視家庭等立身行世的依循,「該當持續傳揚與維護」。
田野調查和文獻收集等一應事務,本就篇幅浩繁、極為龐雜,但通過對一個個文史碎片的關注,陳炳容藉由實實在在、有跡可循的田調與研究,嚴謹縝密的考辨,細細梳理與釐清浯島的歷史發展脈絡;他讓在地文史有實物可鑑,有文獻可證,他同時將一個個文史碎片拼接與綴合成一幅幅相對完整的圖景,這一幅幅面相各異的地域圖景,既是公共表達,又是時代記憶,其內含括了一座島嶼的風骨、一方水土的靈韻,還有數百年前那一條崎嶇漫長卻又生生不息的古官道勝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