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再論戰地文化景觀保存的核心價值

發布日期:
點閱率:1,892
字型大小:

無疑地,金門是20世紀中葉以來,國際地緣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之一。冷戰時期的東亞第一島鏈前線,以及後冷戰時期的交流平台,在在顯示這座島嶼在兩岸關係、全球史地位上的戲劇性地轉變。
2001年起定期航班的開通,改變了自1949年以來金門╱廈門、馬祖╱福州之間的斷絕。小三通提供了臺商、遊客等往來兩岸的另一種選擇(在此之前需要經過香港、澳門轉機),自2001年實施以來,不論是航班或人數顯著成長。以2001-2018年這17年間為例,雙方往來達99,399航次客船、40,198航次貨船。人數方面,2018年全年,循金門進入中國大陸的人次達1,898,407人(金門縣設籍人口僅13萬餘人)即使在2008年臺灣與中國各城市之間開辦直航航班,但「小三通」仍呈穩定成長的態勢,並未受到太大的衝擊。說明了昔日戰地今日成為兩岸交流的平台、觀光旅遊的勝地。
然而,另一方面隨著臺灣主體意識的深化,金門似乎是臺灣共同體論述建構過程中被忽視的部份,並使得金門人角色愈來愈尷尬。主張臺灣獨立的人士,以《舊金山合約》為依據,主張臺灣地位未定論,但未包含金門、馬祖。多數金門人對這些論述,深感不安,特別是長期捍衛臺海和平所付出的犧牲卻未得到接納之集體情緒。事實上,自1949年起,發生於金門的歷次戰役其實是臺灣共同體建構的共同歷史之一,同時長期且大量的臺灣青年來到金馬外島服役,以及金門人在遷徙到臺灣本島各地求學、工作、通婚及定居,早就融入在地社會。金門不但不應被排除於臺灣之外,反而是臺灣現代史的重要篇章。
另一方面對於金門來說,解除戰地政務之後的持續撤軍,地方經濟面臨極大的轉型壓力,昔日所仰賴的軍需產業快速式微,也出現不少閒置的軍事營區。因此,昔日遺留的冷戰景觀何去何從,成為地方發展的關鍵課題。
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的成立,其目標之一即為戰役史蹟的保存。因此,曾為古寧頭戰役場景的「北山洋樓」、北山斷崖、喊話站播音牆,以及包括乳山故壘、古寧頭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馬山觀測所、迎賓館等史蹟,被加以保存及再利用;2009年起,金門國家公園於翟山坑道舉辦首創之「坑道音樂節」,讓軍事空間成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展演空間,歷經10年,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饗宴;同年,瓊林民防館開幕,以庶民生活為主,呈現民間社會被軍事動員的情境;2010年位於小徑的特約茶室(軍中樂園、八三一)舊址,也通過展示,再現當時侍應生(慰安婦)的情境,提供人們反思。地方政府亦積極活化利用戰地文化資源,金城民防坑道、獅山砲陣地、大膽島等軍事觀光的提倡,以及金門高粱酒、牛肉麵等戰地飲食文化的促銷,作為地方發展的資源。
然而,更深刻的課題是:如何重新理解冷戰時期金門之於臺灣海峽兩岸、東亞區域、世界史的角色;並且在後冷戰時期,找出國族論述與常規戰爭史之外的人民集體記憶,藉此了解戰爭的可悲與和平的可貴。認識金門,是認識臺灣海峽兩岸問題的重要視角,也是比較東亞各地的冷戰及後冷戰歷史進程的一種途徑,從韓半島的38度線非武裝地帶(DMZ)及其相關城市、離島、日本沖繩、越南、中國大陸廈門與福州等。這些歷史現場(historic sites)的網絡連結,以及追求和平發展的經驗(如安保觀光、和平觀光),是彼此可以相互認識、學習的普世價值,更是引領歷史和解的開端,特別是戰地文化遺產如何成為建構和平與和解的媒介,進而成為不同歷史經驗者、文明價值之間相互理解、化解衝突、積極對話的載體。
當然,和平與和解不是廉價的口號,而是基於歷史反省及人文主義核心價值之維護才能達成。過去,金門所扮演的地緣政治與歷史角色,今日的演變或許可以成為兩岸對話、和平與和解的一個起點。這是這座歷史現場的島嶼,無可迴避的新使命。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