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文化景觀」重思金門的歷史保存與土地利用

發布日期:
點閱率:2,568
字型大小:

金門獨特的島嶼環境、地緣政治與歷史脈絡,造就其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閩南聚落、僑鄉建築、戰地設施等。在解除戰地政務近30年來,一方面金門國家公園及金門縣政府各局處對於相關資源的保存保育,付出相當大的心力,但一方面隨著開發壓力及地價的攀升,保存與發展的對立性爭議,層出不窮。
以晚近的戰地空間資源來說,便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也成為施政決策上有待定奪之處。然而,如何有系統地看待戰地空間資源,使能掌握其價值,進而提出適宜性的保存與再利用,實為重要的課題。過去,描述這類資源的概念或名詞相當龐雜,有時指涉的對象也不一致,如軍事營區、軍事設施、軍事景觀、軍事遺產、戰役史蹟、戰地史蹟、碉堡、據點、營區、地下坑道等。但是,上述的用語多半狹義地指認軍事防禦相關的空間,而且也聚焦於構造物本身,一方面沒有涵蓋較為廣義的環境資源,如地形、地貌、地質、植物等,也沒有涵蓋民間社會多樣化的戰地空間資源。因此,戰地文化景觀可為一種方法。
在這裡,文化景觀的提法,並非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界定或文資類型,而是將之放回一個更廣義概念去理解。「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Santa Fe)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所提出,同年納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執行指導方針》中。其中,在這裡定義「『文化景觀』一詞包括了人類與其所在自然環境之間互動的多種表現」,「……它們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同傑作』……。文化景觀見證了人類社會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的進化,也展示了社會、經濟和文化外部和內部的發展力量。……文化景觀通常能夠反應可持續性土地利用的特殊技術,反映了以及與大自然特定的精神聯繫。保護文化景觀有利於將可持續性土地使用技術現代化保持或提升景觀的自然價值。傳統土地使用形式的持續存在支持了世界大多數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對傳統文化景觀的保護也有益於保持生物多樣性。」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National Park Service)有相似看法:「文化景觀定義為一種地理區域,包括文化和自然資源以及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或家畜,並伴隨著歷史事件、活動或人物相關聯,或表現出其他文化或美學價值。」
因此,不論是遵循風水觀念、宗族倫理等價值而逐步形成的金門傳統聚落,或是長時期因戰地狀態而留存的戰地空間資源,甚至是島嶼上的湖庫水系、山丘平原、農業地景、灘岸蚵堵、生態棲地等,都可視為一種文化景觀,表明了社群與環境互動的表現,也呈現一種對於永續土地利用的在地智慧,更是生物多樣性維護的核心價值。
因此,吾人提倡文化景觀重要性之目的,在於促成:1.社群文化與自然環境並重的整合性保存觀點;2.有形(物質)與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兼顧;3.地方智慧與永續土地利用的鏈結;4.傳統與歷史的當代對話、世代對話;5.地方創生與風土經濟學的提振。了解且保護金門的文化景觀,有助於金門品牌的建構。
而公部門可以切入之處在於:1.深刻了解社區文化,從記憶庫的建置、空間資源盤點到文化認同的凝聚;2.公共事務的擴大參與,並提高決策程序的透明度;3.地方培力(empowerment)十分重要,民間社會的強大才是社會進步指標;4.從保存、轉譯到創生,運用「設計力」,創造具有美學、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風土經濟學;5.積極推動進階版的社區營造,讓都市計畫、文化資產保存、地方經濟、景觀風貌、傳統建築修復再利用等分散式的政策,匯集一體,並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擬定共同的戰略目標。
「文化景觀」在考量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價值的概念下,已經成為國際之間的共識,也有一套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在思考金門發展的大戰略之際,文化景觀是空間治理的重要策略。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