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城市歷史保存與再生

發布日期:
點閱率:445
字型大小:

今年度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計畫,本縣所提出的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的發展構想,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此外,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下半年亦已匡列預算,擬根據學術考證與真實性原則,試驗性地恢復一小段(約48公尺長)、明代洪武年間形制的金門千戶所城牆。這些資源的到位,讓金門城的歷史保存與再生工作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從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築城開始,金門城的歷史迄今已有六百餘年。江夏侯周德興奉旨建置金門千戶所,選擇在這個居高臨下的濱海要地,興築城池守禦東南海疆,並從各地遷徙軍戶至此,現居於城內的倪、邵、王、俞、成等姓氏即是軍戶之後。明中葉至清初是金門城鼎盛時期,根據推估當時人口應達四千人以上。金門城的城牆規模,比同屬永寧衛的惠安崇武城略小,城周630丈(約2016公尺)、城牆寬度1丈(約3.2公尺)、城濠深丈餘、城牆高度洪武二十年時一丈七尺(約5.4公尺)、永樂十五年增修為二丈五尺(約8公尺),面積達25公頃。

正因軍事城堡之故,戰爭威脅所帶來的不安,轉化成信仰活動的虔誠,「金門城宮,平林祖厝」的地方諺語,點出了這項特色。城內有金門最早的城隍廟(今古地城隍,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後),在文獻中另外還記載著有纕帶廟(北向奉祀上帝公,南向奉祀關帝爺,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後)、寶月庵(奉祀觀音菩薩,明嘉靖年間已存)、睢陽著節(奉祀張巡)、俞大猷生祠(創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華巖庵(奉祀觀音菩薩)、太子廟(奉祀禮府太子)、水仙宮(奉祀水仙王)、媽祖宮、王公廟(奉祀五府千歲)等祠廟。這些祠廟或因清初遷界而化為坵墟,或因人口式微而合併消失,但畢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撫慰過人心,故仍深植於地方百姓的歷史記憶中。

金門城南門外的南磐山,築城初期構有文台寶塔,以為航海標誌。明嘉靖十四年(1547年),都督俞大猷任金門所千戶,曾遊憩於此,並題「虛江嘯臥」以明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楊宏舉於塔邊興建「嘯臥亭」,萬曆三十五年(1609年)百戶陳輝題刻「湖海清平」四字,後又刻「文台寶塔」四字於塔基磐石。文台寶塔,幾百年來是往來船隻進入料羅灣、水頭港、金門城南門外的重要指引。

在北門月城外,於金門城築城之後,逐漸發展成一條長約百餘公尺的南北向市街,為店屋形態的建築形式,靠牆的一端(南側)叫「街頂」,北側叫「街下」,街下、街頂各建宮廟一間。街頂為嶽帝爺宮,背倚連城牆,街下為王公宮,座北朝南。在閩南泉漳廈一帶及臺灣地區幾乎已經沒有明代的市街,稱這條街為「台閩第一老街」可謂實至名歸。

除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閩南文化研究所師生們數年來嚴謹的調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存方案外,金門城歷史保存與再生的契機在於社區意識的覺醒。幾年前,因為酒廠回饋金所建造的城門形制並不符合歷史風貌,使得居民們思考「不當的建設可能是一種破壞」的道理。陳介允、倪振瑞、陳世宙等社區青壯輩,試著整合大家的意見,促進社區居民的交流與認同感,引領大家共同討論金門城的未來發展,當然過程十分辛苦,往往也得任勞任怨。然而這樣的精神,感動了其他人。現在,金門城的居民們對歷史保存與再生、未來經營管理愈來愈有共識,加上意見領袖、里長、鎮代表、企業家的支持,金門各地方常見的土地產權問題、保存限制等問題在這裡都可以被討論,居民也不認為這是私產,而將珍貴的文化資產視為公共財。

歷史保存與再生,是金門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硬體建築的修護而已,更是居民的文化意識、價值觀與行動力的展現。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