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小人物的鄉思組曲】守護古厝的女人﹐倪仔靠「褙箔」轉運

發布日期:
作者: 阿魚。
點閱率:1,154
字型大小:

每次舉辦同學聚會,通風報信連繫時才知道:「倪仔在金門,再過半個月才回來台北。」或「倪仔在台灣,再過幾天就要回金門了。」心裡想著:是什麼原因讓她台金二地來來去去的樂此不疲?
「倪仔」本名倪明華,是我小學的同班同學,而且我們是同坐一張桌子,印象更為深刻,那時男女同班,一班42個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幾乎是一男一女共坐一張長課桌,因為她從小就是「大姊頭」,笑口常開,所以我們也都沒大沒小的以「倪仔」來稱呼她。
7月6日這天下午,「倪仔」和古典美女唐寶玉來我小書店,不久又來了阿福(楊金福),一起討論月中要辦的「五四三同學會」事宜,貼心的「倪仔」準備了自己用電鍋蒸的炸年糕、二份水果切片、二包餅乾,寶玉也把整套泡茶工具揹來,親自示範閩式茶道的規矩動作,沒想到出席人數不如預期,不過也因如此,才能幸運的在閒聊中,得知她忙碌穿梭台海二地的秘密。
「祖厝不能沒有人拜,我除夕前幾天就要回去金門忙了。」
「倪仔」原來忙的是拜祖先和守護祖厝的事。她列出從大年初一到除夕的拜拜明細表:
除夕和前幾天最忙,十二月十五(都是農曆,下同)送王爺,倪家供奉的是廣澤尊王和池王爺;十二月十六尾牙要拜土地公和拜樑神;二三送神,送的是主神觀世音菩薩兼採囤(清塵);十二月二九辭年(除夕),先要芡安茨粉、插飯春,接著貼春聯,大門一付,大廳一付,貼完了才祭拜祖先。
初一拜素菜,拜完就沒事了,下午搭機回台北。二月十五做總忌,就是所有的祖先在這一天一起做忌。清明節會回去祖厝久一點,因為雨水多。
七月節的中元普渡也會回去拜,十五拜普渡公,十六北門里普渡。八月十五做總忌,拜完搭下午五點的班機,剛好來得及在台北賞月。冬至是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也會回祖厝拜拜。
我好奇的問:「為什麼清明節雨水多,妳要回去祖厝久一點?」「倪仔」不好意思的說:「因為祖厝年久失修,逢雨必漏啊!」
倪家祖厝座落在後浦的中興路(俗稱的北門街)中段熱鬧地區,一落四櫸頭,廳堂四間房,護龍左右櫸頭四間房,每逢下雨就像在演奏交響曲,她發現「八方雲集」裝水餃餡的四方形保麗龍桶很好用,去要了八個,一到下雨天,就瞅準落點拿去盛(接)雨水;她還在祖厝的深井(天井)蒔花弄草,同學們最愛去那兒翹腳泡茶聊聊天,阿福回金門,第一站一定先去「倪仔」的祖厝探班。
「那妳人回來台北怎麼辦?」
「所以盡量挑沒下雨的日子回來台北啊!我也會拜託對面『時聲鐘錶店』的李台生一家人幫忙看頭看尾。」
這座祖厝,目前是倪家不分男女老幼十六個人共同持有,包括祖父輩的那一層及其子孫,很多人說「共同持有的人太多,就不容易談成改建」,但「倪仔」反而喜歡這樣,因為如果一下子就決定改建,古厝極有可能很快就不見了,一塊磚一塊瓦一株花一株草都帶者濃濃的家鄉土味,而且「深井向天,大門向路」,兒時同伴想來就來,如果這些都沒有了,「返回家鄉」還有什麼意義呢?曾想過要整修一下解決漏水問題,但搭個屋頂鐵皮,就要花上百萬,而且也不美觀,找縣政府做古厝共同維護,倒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倪仔」台北的「家」又是另外一番風景,目前是一屋三貓一個女主人,為何不婚?她笑著說:「都是被馬英九害的啦!」
「我不想隨隨便便阿貓阿狗找個人嫁,心目中就一直存著馬英九那樣的形象標準,對哪個男生會看得上眼?所以才耽誤到現在,馬英九真是害我一生!」
但她一點都不遺憾:「除了沒嫁人,該有的我什麼都有,活得理直氣壯。」
台北新店明德路的家是她在台北工作幾十年存了錢買的,三隻母貓也不是她刻意買來養的,最資深的「咪咪」已經20歲了,相當於人類的90幾歲,是「倪仔」的妹妹未出嫁前養的,嫁人之後讓她接收,「妞妞」是「咪咪」生的女兒,都是波斯系列的;摺耳系列的「蓉蓉」則是妹妹的女兒向她表哥要來的,最後也入了她的「貓兵團」,三隻貓都不怕生,甚至有點人來瘋,「咪咪」和「妞妞」也曾托運到金門玩(每隻的托運費才300元),讓她平添不少生活樂趣,回金門期間,妹妹一家人就負責接手照顧新店家裡的貓寶貝,因為一半也是她們自己的「骨肉」啊。
成長在傳統的大家庭,八個兄弟妹,五男三女,上有兄長,「倪仔」是長女,祖父倪渥,後來戶籍登記變成倪沃,五十幾歲死了老婆,祖母好像是外配(也有可能是印尼華僑),原本嫁到半山(頂堡),老公死了,就由人撮合嫁給祖父,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倪仔」的父親倪水德是老三,母親盧雅爾本姓許,福建安海人,被「將軍第」盧家收為養女,「倪仔」小時候並不是住在祖厝這裡,全家租住在浯江街9巷7號,將軍第左前方巷子裡,國中畢業後,去唸一年制的會計技藝專修班,那時小學時期的同學紛紛遠赴台灣就學或就業,白天父母和兄長都到山上種田,感覺自己無所事事,曾經想靠剖蚵維生,但收入並不穩定。
某天到姑媽家,看到她在「褙箔」(糊金紙),覺得好玩又可賺錢,馬上學起來,到唐敏通(麵湯叔仔)哥哥開的「泉源金紙店」拿金紙到家裡褙。
當時後浦有好幾家「金紙店」,「泉源」在橫街仔附近、「啟炎」在城隍廟右前方、「徐根殿」在陳祖厝邊仔、「造福」在馬舍宮附近,我們顏家多半是替「造福丈公」、「泉源」和「啟炎叔仔」褙,「造福金紙店」是沈雪娥老師家開的,她弟弟好像叫沈凡,以前在台北主持電台節目,同時在南京東路一帶開音樂餐廳吧,我還在他的吧台當過調酒師,「倪仔」則只做「泉源」這一家。
「褙箔」的製作流程是這樣的,黃色的金紙(草紙)叫「二五銀」(溉一層金藥水就變成二五金),應該是現在的刈金或大小銀,長條形的,兩頭都要褙,褙完送去金紙店,金紙店裡的大師傅會用大木槌敲一把鋼刀從中切成二個正方形。
「褙箔」時,一頭先用磚頭固定,再整個翻上去用另一塊磚頭壓住,「箔葉」要「析」成一張一張,右手用汲取一些海菜漿糊的大板刷子蘸著「箔葉」快速刷在下面的金紙上,左手抓一張金紙蓋上去褙好,我們家多是女生幫忙「褙箔」,男生幫忙「析箔葉」,海菜像麵線一樣細細長長的,那時很好奇不知能不能吃,煮起來就是很有黏性的漿糊了。
但是「倪仔」研發出一招快速「析箔葉」的妙法:她家裡有個竹製的大吊籃,底部平平寬寬的,她把整包「箔葉」用玻璃紙蓋著,隔著玻璃紙用一個銅幣把它很快輾平,拿掉玻璃紙,用力上下甩動,就變成一張張分開的「箔葉」了,二捆算一件,工錢13元,她一天可以快手快腳的褙一件,很快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900元,61年(1972年)告別鄉里,坐船到台北打天下,在通用電子公司上班,一做就是30幾年,72(1983)年,覺得想繼續唸點書,在雅禮補校(南華中學的前身)唸夜間部,花十幾萬讀畢業並拿到文憑,有同學建議她再唸空大,但只讀一學期,她認為沒什麼必要,就中止再上一層樓。
時下很多人怨天怨地怨歹命,「倪仔」覺得她的命很好,一靠子都不必伸手仰仗他人,現在也沒有人會隨便管她支使她,自由自在,靠退休的一小筆錢平平淡淡的過生活,偶爾和老同學敘敘舊,就很快樂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