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王振漢《廉隅清節蔣孟育》序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1,246
字型大小:

一九九六年,我的《福建文學發展史》出版,此書論列的是福建歷代重要的作家、流派和討論某些區域文學史全局性的問題,挂一漏萬,今天稱作閩南的漳泉兩地,進入重點研究視野的不過歐陽詹、王慎中、李贄數人而已,而且是淺嘗輒止。
《福建文學發展史》脫稿之後,我著手研究的是晚明晉江作家黃克纘,其《數馬集》刻本傳世極少,一九九七年由廣陵書社影印出版,由我撰寫前言。 龍溪張燮所著的《東西洋考》,為經世致用之作,頗受海上交通史家的重視。早年我治六朝文學,曾在鄭州大學古籍所見到一部張燮《七十二家集》(有殘缺)影印本,故對張氏有較多的留心。一九九九年,沈葆楨後人、台大沈冬教授,在李亦園院士的帶領下,到泉州研討泉州學,席間,我請沈教授代為留意藏在台北的《群玉樓集》。沈教授是位有心人,回台不久,便為我影印郵來,讓人感動不已。《群玉樓集》是現存張燮詩文集中最晚的一部,之前所作、流傳至今的還有《霏雲居集》和《霏雲居續集》,部分留傳下來的還有《藏真館集》。以個人之力,搜集張燮諸集費時費力,依我的個性,既然對張燮的研究有興趣,開了頭,一定要堅持下去。張燮的研究有一個較龐大的計劃,包括全集的整理、年譜長編、以張燮為主的漳州玄雲十三子研究等等。年譜長編和「十三子」的研究,涉及到上百位晚明泉漳人物,特別重要的也有二三十位。于是,又得著手搜集相關的別集,讀方志。「十三子」的別集,除了張燮的數種,迄今見到的只有鄭懷魁的《葵圃集》、高克正的《木天遺草》、陳翼飛的《長梧集》和蔣孟育的《恬庵遺稿》數種。當我得知台北藏有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恬庵遺稿》影印本,心喜若狂:一則蔣孟育是出生在龍溪的金門人,《金門志》有傳;二則蔣孟育之集為張燮所編,張氏併為之序;三則此集多達三十六卷,存錄了許多與泉漳人士往來的書牘和詩歌,內容十分豐富。
研究張燮不能不讀蔣孟育的集子,不能不對蔣孟育有較多的了解。但是限於精力和時間,對蔣孟育的研究,肯定不可能像研究張燮那樣花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甚感遺憾。恰好這幾年投到我門下的博士生有好幾位來自家鄉金門,出於對故鄉的熱愛,他們的選題多不離金門古代近代文學和文獻。在金門的博士生中,王振漢本科和碩士讀的都是中文系、所,古文基礎相對其他同學好。蔣孟育的《恬庵遺稿》沒有整理過,沒有標點本,研究幾乎處在空白的狀態,無所傍依,沒有較好的古文基礎,絕對作不了這個課題。經過審慎考慮,我建議振漢領走這個課題。蔣姓在金門戶籍數很少,蔣孟育的名字在金門也很少人聽說過,更遑論讀《恬庵遺稿》了。大家都知道蔡厝有蔡復一,知道蔡復一卒後贈兵部尚書,卻不知道浦邊有蔣孟育,不知道蔣孟育卒後贈吏部尚書;蔡復一(部分)文集有學者整理研究,蔣孟育的研究在王振漢之前沒人問津,相差也太大了!振漢從事蔣育孟的研究,張皇金門歷史文化,發掘金門文獻,經過數年努力,完成了研究蔣孟育的博士論文,同時還完成了《恬庵遺稿》的標校工作,振漢將兩者合而為一,名曰《廉隅清節蔣孟育》,獲得金門縣文化局補助,即將出版。此書出版之後,相信蔣孟育在金門不再寂寞,相信更多人能知道《恬庵遺稿》、讀《恬庵遺稿》,振漢功莫大焉!
其實,蔣孟育在金門不太為人所知,也有它的原因:林豪《金門志》卷十《人物志》二《蔣孟育傳》曰:
蔣孟育,字道力,號恬庵;浦邊人。入龍溪庠,萬曆戊子舉人,己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終養歸。起補,歷國子監祭酒、南吏部侍郎。古心謙德,無貴態;操守廉潔,始終如一。在吏部時,其子履決,不能補,相視笑曰:「吾父子何貧也。」終以清節著。卒,贈尚書,賜祭葬,諡「文介」,祀鄉賢。所著有《臺閣文獻選粹》等書若干卷。
「入龍溪庠」四字,隱約道出其緣由。蔣孟育萬曆十七年己丑(1589)金榜題名,然《龍溪縣志》、《南靖縣志》、《漳州府志》或說他是龍溪人或說他是南靖人。張燮〈通譯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恬■蔣公行狀〉一文則明確說蔣氏「其先為同安之浯洲人」,則孟育為金門籍無疑。據振漢考證,孟育之父嘉靖間移居龍溪,以《毛詩》教授諸生,孟育當出生於此地。孟育之父早年離開金門,孟育也不是出生在金門,蔣姓在金門又不是大姓,故金門人知之不多,也就情有可原了。
蔣孟育父移居龍溪,孟育生於龍溪並「入龍溪庠」,由此我想到另一個問題:金門人離開家鄉到外地發展(無論是內陸、台灣或者南洋),我們都不要忘記他們。金門鄉先賢中還有一位入了他籍而成了進士的重要人物林釬。釬,字實甫,號鶴臺,甌隴人。由龍溪籍舉萬曆四十年(1612)鄉貢,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歷國子監司業,遷祭酒監。現在金門當地知道他的人也不是太多。在大家的記憶中,許獬是會元,廷試二甲第一名,如果從廷試的名次看,林釬的一甲第三名還略高於許獬。林釬這位以他籍舉鄉貢、廷試進入一甲的金門人,似乎也應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應當讓金門民眾對他有更多的了解。
往昔舊志,大多講金門人從哪裡來,較少講金門人又到哪裡去;講內陸的官員在金門的建樹,很少講金門籍的官員在內陸的作為;講金門人內陸的座師是誰,很少講金門人在內陸有多少故吏門生。振漢進行田野調查,在漳州市區發現一座「兩京■歷」蔣孟育的牌坊,這座牌坊係明崇禎四年(1631)、即蔣孟育卒後十二年所立。我們知道,蔣孟育萬曆三十二年(1604)為會試分考官、三十四年(1606)為浙江鄉試主考官,這座牌坊為孟育的門生故吏所立,門生故吏都是當時遊宦於福建會城、泉漳和莆田的地方官員,包括龍溪縣知縣徐耀、同安縣知縣曹履泰。振漢對建此座牌坊的蔣孟育門生故吏作了一一考證,蔣孟育在內陸培養了這麼多的人材,實在不簡單。蔡復一晚年任貴州巡撫並節制四川、雲南、湖南臨近貴州的郡縣,以羸弱之軀統帥三軍,病卒於軍中。過去的文學史,總是說蔡復一盡棄其學而學竟陵。鍾惺且不論,萬曆四十四年(1616)蔡復一駐守辰陽,時為諸生的譚元春拜蔡為師,蔡為之延譽。此後十年,譚元春始終執弟子之禮。蔡復一卒,譚元春連續作〈送少司馬蔡師閩襯文〉(《譚元春集》卷二十六)、〈武陵侍少司馬中丞師祭公黔襯五首〉(《譚元春集》卷十四)、〈敬夫師易名祭葬後未即入閩展拜傷懷作歌〉(《譚元春集》卷十二)以弔之,師生情宜之深,讀之令人動容。
我一向主張,研究一位歷史人物,如果他有詩文集和相關著作,應當從標校詩文集入手,從研讀其著作入手。當代某些所謂學者專家,研究歷史人物,不讀相關的詩文集及其著作,而是忙於搜集當代的研究論著,從中摘取他認為有用的「材料」,連綴成文成書。我建議振漢,如果有可能,趁便標校《恬庵遺稿》。剛開始,振漢覺得「頭大」,當他進入研究的實質階段,反而受益甚多。上文說過,蔣孟育的集沒有整理本,附在振漢論文之後的標校本,也就成了世上第一個標校本。別人讀博,完成的是一篇論文,是一個成果;振漢完成的,實際上是兩本書:一本論文和一本古籍整理著作,是兩個成果。我堅持這樣要求學生,有好幾位學生也照我說的去做,但是真正落實出版的,目前也就只有振漢一位。研究古代文史,必須先讀懂古書;要讀懂古書,必須從句讀開始。誰想繞過這一關,誰就會吃苦頭。當然,振漢初次作標校工作,也許未必盡善盡美,但有了這第一步,將來可能會越做越好。
蔣孟育研究工作雖然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我還是認為振漢的研究工作尚未完全結束。《金門志》著錄蔣孟育的《臺閣文獻選粹》,此書一般都以為失傳了,我以為不妨繼續查找。明興,臺閣文風鼎盛,歷二百五十年之久,蔣孟育編臺閣文粹,有無重振臺閣詩文雄風的用意?振漢還考得蔣孟育或注或評的兩種駱賓王的文集,並且得知這兩種著作都藏於日本。在資訊非常發達的今天,獲得這兩種文獻似乎不太艱難。崇禎間,龍溪張燮整理包括駱集在內的初唐四子詩,不知蔣、張的喜好是偶然的巧合,還是閩南人對初唐詩有所偏好?種種問題,似都可以加以探究。
振漢這部《廉隅清節蔣孟育》的著作得到金門縣文化局地方文獻項目的補助,即將出版。文化局推出這個補助項目,凡是喜愛金門地方文獻的專業或業餘的文史工作者,無不以手加額,以為呂坤和局長甚有遠見。振漢請序已經有些時日了,我答應他八月初到金門之後交稿。入住金門大學之後,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看一本博士論文。今天,已經到了最後的期限,希望不影響本書的出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