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再說民國三十九年間的金門撤軍問題

發布日期:
作者: 鄭瑞堅。
點閱率:2,307
字型大小:

前 言
今年六月中,拙作〈談大二擔島往事〉在《金門日報》刊登之後,總感覺「金門撤軍始末」所說意猶未盡,需再加以補充,才可完整表達出其「真相」。為了讓鄉親更清楚了解這一段往事,尤其是撤軍的整個歷史背景與決策過程,特閱讀相關的書籍,在探索答案當中,發現撤軍風波的肇生與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的韓戰有關聯。韓戰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冷戰對抗格局形成之初的首次軍事衝突,韓國與我們金門相距那麼遙遠,一個小島的撤軍怎會牽涉到這一場戰爭,本文將予以說明。另外,後來為何註銷撤軍命令,蔣中正總統私人顧問美國海軍退役上將柯克(Charles M. Cooke)的建言,亦有相當的影響關係,因此將作較深入的探討。至於四十三年第一次臺海危機後,美國以種種理由,要求我自金馬外島撤軍一節,雖非討論的範圍,但是為了保持問題的連貫性,以及不致斷章取義,故予以簡單記述,特先敘明。
古寧頭戰後的駐軍概況
民國三十八年,國家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下,十月二十五日的古寧頭一戰,蔣經國先生的日記寫到:「為年來之第一次大勝利,此真轉敗為勝,反攻復國之『轉捩點』也。」(錄自《風雨中的寧靜》)可見,當時軍民的士氣為之振奮,也使整個國家的情勢轉危為安,所以古寧頭大捷具有扭轉乾坤之意義。但戰後金門仍舊面臨中共的軍事威脅,在大陸環伺之下,局勢也是相當危殆。胡璉將軍所著的《金門憶舊》,在「金門防衛軍」提到:「在舟山、海南撤退之前(按:海南島與舟山群島先後於三十九年五月撤退),金門對岸之陳毅,被毛共任命為『臺灣解放軍司令員』,提出『堅決打金門、渡海攻臺灣』口號,準備積極,訓練緊張。」面對共軍的圖謀,金門守軍在司令官胡璉將軍領導下積極備戰,並決心與陣地共存亡。
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古寧頭戰役結束後,在金門的參戰部隊,包括福州綏靖公署、二十二兵團等單位相繼裁撤,青年軍二○一師亦於同年十一月底,移防高雄鳳山整補,只留下胡璉將軍所統領的第十二兵團。由於二十二兵團所屬的第五軍奉令改隸十二兵團,所以十二兵團增為三個軍(第五、十八、十九軍)。但不到半年,舟山群島情勢緊張,三十九年四月,上級抽調第十九軍增援舟山,兵團只剩兩個軍。
在「金門防衛軍」這一節,還提及兩個軍的兵力概況。胡璉將軍曰:「民國三十九年初,第十九軍移防舟山,十二兵團改為金門防衛軍。下轄第五軍,軍轄第十四師、第二百師及舟山撤退後轉回之七十五師;第十八軍,軍仍轄十一、四十三、一一八等三個師。」也就是說,戰後有六個師駐防金門,而且都是能征慣戰的部隊,尤其第十八軍的戰功顯赫,眾所周知。輔仁大學歷史系林桶法教授所著的《一九四九大撤退》,其中第十二章「外省人遷臺數量」,談到:「一九五○年五月的國軍狀況資料:當時一個師約八千餘人。」因此,研判三十九年間戍守金門的兵力概有四萬餘員左右。
撤軍相關因素探討
《一九四九大撤退》的第二章「蔣介石來臺前的部署與撤退計畫」內,引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七日《蔣中正日記》,記載:「上午入府辦公,指示(參謀總長周)至柔撤退金門之決心速作一切準備,加強臺灣本島之防務。」亦就是金門撤軍案是在古寧頭大戰之後的事情,至於金防部何時接獲此命令?據《金門憶舊》的「古寧頭.大二擔」所述,有關起訖時間點,胡璉將軍是這樣說的:「(三十九年)七月中旬我軍曾有放棄金門的計畫。……正當決定撤守並準備實施時,七月二十三日,國防部忽派專員送命令到來-仍然準備在金門作戰。」從上一段「駐軍概況」所言可知,金門雖「大敵當前」,但有「重兵駐守」,原來的作戰構想是「金門務必固守不失」,不解的是此時高層為何要下達撤軍命令,然後又註銷,宜先縷析才能曉得其來龍去脈。
美國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博士,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中國國民黨檔史資料、蔣介石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撰寫《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以下簡稱《意外的國度》),其中第七章「走到檯面下的美臺軍事安全關係」,告訴了我們為何要從金門撤軍的目的與考量因素。林孝庭的分析:「一九五○年七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輸送三萬三千兵力之準備。」這句話的可信度如何,筆者試著從其他著作的論點加以引證。
韓戰爆發之後,大陸張慶軍所著《蔣介石密檔與信函》,提起蔣總統曾急電我駐韓大使邵毓麟,電文是:「朝鮮遭受侵略,中韓宜屬手足,自應挽救危局,中國政府茲特決定先以陸軍三個師、運輸機二十架援助韓國。」所謂「陸軍三個師」,其實就是一個軍的兵力,與林孝庭所說「三萬三千兵力」的意義概同。
至於參戰的兵力由誰率領,《意外的國度》的第八章「打造海島反共堡壘」中,林孝庭又說:「韓戰爆發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立即表示願意派遣三萬三千國軍最精銳部隊,並同意由美國人所寵愛的孫立人率領,開赴朝鮮半島戰場上與聯合國軍隊並肩作戰。」這一章還記載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對我規劃派遣兵力參戰的看法:「臺北的提議傳到華府,杜魯門總統最初反應顯得相當心動,然而當國務卿、國防部長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一致表達反對意見,他不得不向蔣介石婉拒。」當美國不同意出兵之後,撤軍案其實已無執行的意義了!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韓國停火協議生效,共軍部隊由北向南調動,臺灣海峽情勢緊張,隔年金門發生「九三砲戰」。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llen Elleman)所著《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以下簡稱《看不見的屏障》),在第五章「第一次臺海危機(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五)」內,提及:「在第一次臺海危機期間,鮮為人知的是,美國曾不間歇地嘗試說服國民政府,要他們放棄包括金門與馬祖在內的所有外島。」
對於美國的金馬撤軍要求,國民政府的反應又如何?艾里曼教授說:「不過蔣介石都加以回絕。」四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蔣總統接見《紐約時報》的「外交事務專欄」撰述人塞爾資伯格(Sulzberger)時,在談話中強調:「我們的軍隊在任何情勢下,都將不從外島撤退,我們將不對任何的壓力屈服,我們決心打到最後一人。」(錄自《中央社紐約專電》)而後又多次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或發表文告時,一再重申絕不放棄金馬外島。可見,蔣總統保衛金門馬祖的決心是非常堅強的,政府固守外島的立場也絕無妥協之餘地。
從上述所說得知,我基於派遣部隊到韓國參戰,當年七月初主動考慮從金門撤軍,俾利兵力調整,然是月下旬就取消命令了。總之,這撤軍案確有其事,惟從開始草擬到撤銷結束將近一個月,但並未付諸執行,是因應韓戰開打之後,高層的考量作為,一個臨機的規劃案,與四十三年「九三砲戰」之後,美國要求我自金馬外島撤軍的性質,是有所不同的。(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