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解讀前水頭昔仔寺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國龍。
點閱率:1,564
字型大小:

在「北雁南飛─金門部落」的網頁中看到介紹本村金水寺旁的昔仔寺,文中盛讚這是一個「有情場景」,也引述作家蔣勳的兩段話:其一:「有戰爭,許多外來的年輕人死在這個島上,鄉親好心,就為他們收了屍骨,供奉在寺廟中」。其二:「昔仔寺的對聯,將那個時代不可思議的荒謬和個人內心的荒涼,寫得淋漓盡致」。作家畢竟不同凡響,雖非在地人士,信手拈來,令人無限感動,也讓身為前水頭一份子的我深感與有榮焉,但這一個說法,個人認為是含有許多的揣測與想像成份,偏向於詮釋「國共內戰」時期以來的背景,有點以偏概全,所以我覺得必需加以補充說明,這也是撰寫本文的動機。
昔仔寺的建築年代已不可考,一般人大致從大門對聯的編輯者生平來揣摩它的創建時間,作者黃啟政(已歿)生於1925年,以此推論建造後適逢戰亂,供奉他鄉陣亡之靈自屬合理。但訪談比黃啟政大三歲的陳老太太,她是水頭的女兒,也是水頭的媳婦,從小就住在金水寺附近,常常當廟祝的「派遣工」,她說昔仔寺從她小時候就有了。此外,後面講到的一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更可以證明昔仔寺在清朝早就存在了。
再從昔仔寺的「寺」字探討,中國人的習慣,一般的講法是:祭祀一切聖賢、神靈的場所統稱為「廟」,佛教的廟宇,則稱為「寺院」。昔仔寺是金水寺的附屬建築,金水寺原名「漢壽亭侯廟」,1689年(康熙28年)陳才將軍主持重修,增建後落供奉觀音大士,才改為金水寺。可見也稱為「寺」的昔仔寺,應當在主要建築金水寺之後才蓋的。金水寺是整個村莊的,也是以前全村聚會場所,更是調解糾紛、議決公共事務的所在,每一項議案,都是在神明的面前,由鄉老(俗稱老大)主持集會,所以即使要蓋一間小廟,也必需經過大家同意才行。他鄉人士在水頭逝世,身後事如何處理?安葬經費怎麼籌措?神主放置那個地方?許多問題產生了,才會去尋求解決的方法,由於鄉親們內心「存仁」,行為「守義」,所以會建築昔仔寺安奉非本村民眾靈位。
金水寺重建於康熙28年,距離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澎湖、臺灣,已經六年多了,陣亡的軍魂想必已經有了妥善的安排,將士們復臺立大功,身後事絕不可能拖延這麼多年才處理,況且安置在低矮又簡陋(本處指五十年代以前的建築物)的昔仔寺中,絕對不可能。就以民國38年發生的古寧頭戰役為例,戰爭期間,先後抬了百多個傷患到黃氏大宗廟(權充臨時野戰醫院),死了幾十個,民眾用門板抬到矛山山麓沙堆中挖坑掩埋,也沒聽說有軍人靈位供奉在昔仔寺的,這必定是從前沿襲下來的慣例,昔仔寺僅安奉他鄉住本地,而逝世後沒有親人前來參與葬禮的人,就算當時軍方有所要求,村里的人也會用這個理由拒絕。
水頭濱臨海岸,早年是四大渡頭之一,商旅兩岸往返頻仍,且船隻溯金水溪而上,距離金門所城很近。明末清初,吸引許多的移民潮,陳姓自陽翟,吳姓自石馬,蔡姓自瓊林,鄭姓自永春,江姓自港尾,王氏自東沙,稍晚的蕭氏、林氏,有一家一族的,也有隻身前來的,有家人的倒沒啥問題,孤家寡人的有個三長二短那就傷腦筋了!其後南京條約的簽訂,五口通商後,鄰近廈門,來往的人潮更多了。前水頭素有「文里鄉」之譽,基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並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所以才有「昔仔寺」的建築。舉例來說,故老相傳有位姓「伍」的內地人,是行駛船舶兼做生意的,急病過世,鄉民把他埋葬在「塔仔埔」(矛山塔前山腳下的通稱),神主供奉在昔仔寺中,後來侄兒輾轉獲知訊息,跑來前水頭把他的神主牌迎回故里。
昔仔寺建在金水寺旁,有幾個考量:一、地點、經費由金水寺廟裏的鄉老主持議定、籌措,配合寺廟慶典的日子祭拜,村民便利。二、位於村落邊緣,孤魂野鬼在神明眼皮底下不敢莽撞造次,村里的善男信女「平安」較有保障。三、寺院經年累月暮鼓晨鐘,有心志於道的亡者,可受到菩薩的教化和普渡。四、建在村莊外圍,和聚落中的類似建築,如「公嬤宮仔」、「公婆宮仔」,有所區隔。現在的昔仔寺是八十六年完成的,當時基金會剛成立不久,經費並不充裕,長案桌及八仙桌也是用鋼筋混凝土灌製,「桌裙」等彩繪又不太細緻,加上最近地磚破裂,才僱工稍微整修,把平滑的地板磁磚更換掉。
以前金水寺護龍是一廳二房,往南是一塊小菜園,四周則擺放花盆,住持種植花卉,初一、十五摘花擺放在佛桌上供奉。再向南地勢低窪,就蓋著一間比現在還小的昔仔寺。86年重建時,菜園地就建了餐廳、廚房、盥洗室各乙間,護龍及昔仔寺都增加高度,昔仔寺外牆長4.83M,寬4.27M,面積20.62M2;寺內長3.72M,寬3.67M,面積13.65M2,「寸白」(長度的數字)都很吉利。昔仔寺以往只有二種顏色,一種是屋頂板瓦的磚紅色,一種是從裏到外、從上到下、由左至右的白灰原色,素雅是好聽的講法,說實話叫做粗糙。重修時增加「半廳紅」,外面的大門及二個子午窗(又名「牴牾窗」,「螭虎窗」)增加燒瓷的對聯,窗上左右是「存仁」、「守義」,大門則是「昔仔寺」匾額,兩旁是「昔違故里辛酸客,寺奉他鄉漂泊魂。」的對聯,至此裏裏外外,煥然一新。
對聯作者黃啟政為飽學之士,擁有也主宰前水頭一甲子以上的文資,他所編寫的大門對聯則將昔仔寺的功能闡釋得很清楚:以前的前水頭經濟繁榮,吸引外地人士來此謀求生計,他們千里迢迢從故鄉到這裡,離鄉背井的的無奈與痛苦,只能用萬分辛酸來形容。在工作之餘,想起遠方家鄉的親人,自己有時候遭受到委曲,也沒有人可以傾訴和獲得安慰。偶而有人不幸在前水頭(他鄉)往生,卻不知道他的原鄉住在何處,無法將消息通知故鄉親屬。素來行為公正合宜,心地長存仁愛的村民,不但料理他的喪葬事宜,也將他的神主牌供奉在小寺中,讓日後聞訊趕來的家人,雖然陰陽永隔,也能找得到「他」。以上是我畫蛇添足,將對聯作一個解釋。事實上,昔仔寺早在黃啟政出生之前就有了,他所編輯的「昔」、「寺」兩字的嵌字聯,雖然對仗工整,感人肺腑,但是否和最先替昔仔寺「命名」的人本意相同,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講述二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第一件事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黃天生接任金門縣自衛常備中隊長(見金門縣志/職官志/第三節中華民國武職),有一位貼身衛士名叫徐斌,對他忠心耿耿,黃天生不知是何方人士(縣志說是金門人),後來因緣際會,「繼枝」在金水黃氏三房御公派下,故老相傳他任職中隊長時要出門,四個持「駁壳」槍(閩南語手槍)的衛士隨侍左右,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可惜好景不長,到當年的十一月份就被換掉了,主人據說到後浦受雇馬家賣米維生,徐斌則留在前水頭討生活,住在現在里公所圍牆(以前是個大土坡)處的一個土窯洞中,養了一隻老狗作伴,在即將離開人世的後期,長時間臥病在床,鄉民憫其身世,嘉其忠實,幫忙辦理後事並將他供奉在昔仔寺,這是村莊老一輩的人經常提起的往事。
第二個和昔仔寺有關的故事則發生在清朝末葉,從漳州港尾來了陳姓一家人,父母和三子三女來到前水頭,寄居在黃氏小宗派下六祧所有的一間護龍,男主人在後浦的賭場當荷官,賭具閩南語叫「十二面仔」,雖然這不是一種好職業,但他技術高明,賺多賠少,太太則幫人做些針線活兒,生活還不成問題。三個女兒之中,一個嫁給黃姓,一個嫁給某姓(姑隱其姓氏),日本佔據金門,年輕人大逃亡,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從矛山南麓搭船到廈門,輾轉抵達馬來西亞,後來從事進出口貿易,經過數十年的打拚,生活才逐漸富裕起來。赴南洋的經費則是某姓親家向別姓長老洽借的,長老把祭祖前經手保管的「吃頭」經費先讓他「挪用」,之所以有恃無恐,因為親家是「大作穡」(農業大戶),隔幾日就賣花生,一定能把借款補足,保證絕不會讓冬至的祭典開天窗。三子性格憨厚,在捉騾馬兵時代替別人出門,九死一生回到前水頭,此時父母雙亡,房子也還給人家了,三個姊姊上有翁姑,如果想要長期養護他,畢竟有所不便,所以寄居在昔仔寺,有一次食用捉來的鱟(前水頭海邊最盛產),可能是衛生問題,就一命嗚呼。村民們將他草草掩埋,本來埋在海岸的沙崙,後來和父母遷葬到某姓親家的田埂上,幸虧二位兄長和親家都有聯絡,民國七十年代,回唐山迎請三「人」到南洋供奉。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