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回顧金門小引

發布日期:
作者: 杜世宏。
點閱率:1,729
字型大小:

金門,我生長於斯,身處動蕩不安的年代,親歷砲火的洗鍊。回顧金門,紅土地、花崗岩,四面受風,固若金湯。從海疆僻壤到軍管戰地,始終受「動亂」的蹂躪波及;面對歷史宿命的危機,莫不涉險渡海遷徙避難,走向海洋是築夢的出路,海上的中轉站是一個必然;而困守的島民命不由己,為了活下去,只能默然承受,淡然處之;雖歷經磨難,顯示出生命力的頑強,不是輕易可被推倒的。
金門,得失可說源自海洋,大海提供島民營生的模式。在復國墩所發現海濱貝丘,見證史前先民就已在此生活的遺跡。海水在陽光下蒸發為雪白的鹽,「鹽場」生產經營成金門生計的主要來源。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讀書、追求功名,成提升身分地位之路徑;以鹽養文,以文傳家之風,促成歷代登科者舉不勝舉。環境與機緣造就金門近代武將人才輩出。歷史人文足跡、先賢傳說、民俗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文化力量,生生不息。
金門,宗族是聚落形成的核心;構築祠堂具有祭祀與規範之功能,纂修族譜強化了宗法社會。不同族群的遷移帶來原鄉的習俗與信仰,祖厝與廟會延續文化傳統,凝聚了族人和社群間的認同感與向心力。故鄉原是先人落腳定居的異鄉。昔日,聚族而居的單姓村落之間,時因糾紛而挑起械鬥,曾結成世仇禁通婚。
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海禁與築城,讓金門雄鎮海門,移民紛至沓來,族群繁衍旺盛;但因海防鬆弛,也為金門帶來莫大的災難,屢遭倭寇、海盜燒殺擄掠與荷人騷擾,付出慘烈的代價。尤其清初嚴厲的遷界禁海令,墟地焦土,強迫內遷,讓島民流離失所,遷往內地或渡海奔向澎、台。兵連禍結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天災人禍頻仍。面對嚴峻莫測的自然災害,狂風毫不留情地摧毀村莊人畜,疫癘讓聚落成廢墟。恐懼與無助的純樸島民,尋求心靈的慰藉與超脫;因此,有聚落就有宮廟與辟邪物,為緩解人在生存困境的所在,風(石)獅爺成鎮風驅邪的標幟。土地貧瘠,民生日窘,民風趨迷信巫鬼,多禁忌與陋俗,反映島民與自然抗爭中,不屈於命運的無奈。
「落番」是清末被迫的生存抉擇,懷著光宗耀祖的願望,篳路藍縷,克勤克儉,艱苦卓絕,創造了輝煌的事業。功成者大都返鄉買地蓋屋、回饋桑梓。更多葬身怒海,命喪叢林,埋骨異鄉人兒,具有謀求生活、不畏險阻的開拓進取精神,值得後人銘記。至今,大厝與番仔樓,在金門隨處可見,每一幢建物都凝固成過往的故事,還依稀保留了悠悠歲月的片段記憶,呈現來自閩南原鄉與各僑居地民居建築之美和多元文化的特性,流露著無法擺脫血緣與地緣關係的脈絡。而依然矗立在金門的貞節牌坊是封建禮教的精神枷鎖,歷經兩百年的淒風苦雨,仍在無聲的訴說貞婦的孤寂,以名節來裝飾體面。多少男人出外謀生,苦守在鄉的婦女們,後人已無從體會女性彼時的心境。
日據金門,強占民宅,役使民力為其大肆掠奪瓷土、玻璃沙等資源與毀耕地,建機場;鼓勵種植鴉片,荼毒國人;強擄馬伕,殃及島民。國軍退守金門,在物資匱乏、存亡之際,為構築防禦工事急需,城牆與建物的石材被移作碉堡之用,洋樓大厝為部隊暫駐。軍管戒嚴時期,全面軍事管制,進出需口令與通行證,與外隔絕,蒙上神祕面紗。島民不分男女老少,皆為民眾自衛總隊的隊員,每年固定接受民防集訓與操練之義務,人人配有步槍,執行支援戰鬥與後勤的任務,肩負保家衛國之使命。八二三砲戰後,政府疏遷部分島民與學生到台灣,全島防禦工事轉入地下化,其工程艱巨,工兵傷亡者眾,一切建設以軍事為先。島上雖處處軍營禁區,但軍中臥虎藏龍,專業人才濟濟,熱心地貢獻其心力,彌補當時在地人才的緊缺。同時,時勢釀造「酒廠」,酒是尋求精神解脫的飲品,致癮性造成軍民對酒的依賴和需求,帶動自豪的「金酒」發展。在鹽與酒的交替中,成為金門經濟的命脈。島中十萬駐軍的消費更促進地方經濟的活絡,顯現軍民一體。兩岸對峙時,對金門人而言,固然是苦難的承擔,但因軍事建設的積極投入,無形中奠定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的根基。
「發展的本質無非是對侷限的挑戰和突破」,換個視角是一種永續經營的資源,一種蘊含巨大經濟價值的產業。物換星移,歲月嬗替,金門產生了質變,戰時所留下的遺跡成獨具的戰地景觀,為最獨特的歷史證物。兩岸僵持解凍後,金門呈現前所未有的安和樂利景象。然而,輝煌和沒落總是相依相纏,乃歷史的循環。此時,台海趨緊張,不免我們要問:戰爭真的遠離了嗎?悲情不會再發生嗎?歷史提供了太多血淚的教訓,這是後人不應該忘卻的前車之鑑。戰爭的殘酷,若沒有感同身受的心,就難以體會到和平的真正可貴。面對歷史的傷痕,唯有以愛和寬恕平息。
戰地政務解除後,隨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推進,遇到轉型的挑戰,島民生活型態、土地開發與觀念的改變,特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韻味與特色。島嶼記憶的消失,我輩生逢其時,應就其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歷史記憶,回歸到共同的生活記憶。在緬懷過往記憶的同時,我不自量力,試圖重新追憶自己的觀看,在今昔之間架構一條超越時空交錯的管道,透過紀實與想像圖像的結合,在不同的時光中,用不同的創作形式來詮釋與紀錄,找回過去島民血淚交織的歷史變遷、生活面向,展現金門過往的真實樣貌和寄寓深刻的人文意涵;喚起島民的關注與參與,推動目前金門的文化發展途徑,加速繼續豐富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努力創新和發展屬於金門的文化。這文化遺產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裡,我們沒有大肆利用與破壞的權力,只能不遺餘力的保護與傳承,以合理的方式善加利用,從中受益,突顯「幸福金門」為最具魅力和最強競爭力的文化金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