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座島嶼的滄桑與現代 ││金門現代文學芻議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1,309
字型大小:

一.
約五年前,我決心開始獨立編撰一套三冊「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原先規劃包括詩、散文、小說、評論諸家,後來,評論因收錄篇數不足而告取消。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特地為這套書撰序,他在序文裡作這樣的觀察:「……為金門作家寫論,恐怕正是這樣一種生命態度。作為一位旅台的金門作家,他和他的同鄉們,在環境變遷中逐漸形成一種相當有意思的金門意識,而且正通過組織新的社團(中華金門筆會、金門旅外藝文學會)、編印刊物(《金門文藝》)以及把故鄉放進時空脈絡的書寫(即金門書寫)來實踐,……」「在環境變遷中逐漸形成一種相當有意思的金門意識,」從這番話,我們不能不提到1992年到2001年,由金門民間揭櫫、龔鵬程隨即提出論點的「金門學」構想,以及金門縣政府編列預算支持、楊樹清執行的《金門學叢刊》。
《金門學叢刊》前後分三輯,總共推出三十本含括歷史、地質、建築、社群、民俗、語言、戰爭、古蹟、田野檔案、民間戲曲、傳說……等等內容題材的書籍。頗堪玩味的問題是,我們發現這三十本叢刊書籍,探討純文學方面的書,竟一本也沒有。雖說這套叢書文體定在論述,而非創作,但文學相關的論述何以也付之闕如呢?鼓勵「金門學」的推動,包括日後「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等等,和大量「史」的方面圖書的編撰,在在可管窺出,在當今金門朝野,「史」和「文」(文筆、純文學)的推動,恐怕是偏向前者、呈現失衡狀態的。
金門現代文學如此景境,緣自何來呢?捫心自問,最根本的,是文學作家們要自我檢討吾等創作成績的不足。百年來,金門現代文學創作力的消沉,我們至少可歸納出外在因素者三:一、金門因島鄉貧瘠,戰火兵燹不斷,自古以來,讀書人為要出人頭地,一向偏重科舉功名,純文學創作或被視為相互酬唱,或雕蟲小技、壯夫不為,風氣延及至今。二、金門自1949年以來,國共內戰,國府撤守金門,隨即實施戰地政務及戒嚴,戰地氛圍及白色恐怖影響下,純文學命脈因此若續還斷。三、金門社會宗族文化強大,影響所及,甚至擴及政治,重史而輕文,因「史」較之「文」更具有聯結性層面及實際社會交際功效。
值得觀察的是,宗族文化與地域史學總是不斷提倡文化的同質性,分享相同的歷史記憶,建立齊一性(uniformity),從而促進了本土保護主義的產生。這是文化創造生產力萎縮的開始,最終禍福難測。
我幾番諄諄建請金門文化當局,不宜偏史而輕文,不宜太過緬懷、駐留過往,不只因為文學時而具有破解主體或同一性壓制暴力的功能,唯文學及藝術深具秉持過去、現在、未來的線性歷史圖景史觀而滔滔不絕地奔投向未來。我們自詡海濱鄒魯之鄉,可惜在中國華夏傳統文學史上從未出現一個純文學家,前陣子在聯合報社遇見鄉彥方清河兄,他是研究「金門第一才子」許獬的史學家,但他說嚴格說來許獬也不算是文學家。來到民國百年了,眼下金門,只有寥寥無幾、少數幾位從事純文學的作家孜孜不倦在拓墾這塊區域,相對的,金門文化當局在文學這區塊卻殊少拚搏之志。我們再次懇切呼籲,地方文化施政宜文、史並重,應給予更多的預算挹注在純文學創作方面,讓文學在這偏居中國海隅的島鄉點燃照亮世界的火焰。約十年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始專款補助長篇小說寫作計畫,一時就鼓動起台灣文壇經營長篇小說的風潮。最近台灣文壇新秀吳明益的長篇小說《單車失竊記》入圍英語文學界最高聲譽的「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引起全球矚目,令人感慨良多。深盼金門朝野文化界都能見賢思齊,奮起直追,共力振興浯島文學,開創百年大業。
二.
綜觀金門現代文學,雖無傲人榮茂盛景,但也絕非無可稱述之處。金門現代文學足可稱述處,我們認為表現在「軍旅流離文學」、「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三方面。
現代文學,之前稱「新文學」或「白話文文學」,一般是指稱民國6年由蔡元培、陳獨秀、羅家倫、李大釗、傅斯年、胡適、錢玄同等人,所共同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催生下的一個思潮及產物。金門建縣在民國4年,金門的現代文學不妨也從五四開始算起。五四運動啟動了新文學,當局教育部發行國語注音辭典、公佈小學國文課程改成國語等等措施……,白話文文學遂全面興起,全國響應,金門雖偏居一隅,也不例外。島鄉傳統舊文學典型漸遠,五四以降這一段期間的白話新文學,在金門島上也自有一番榮景。據江柏煒教授〈僑刊史料中的金門(1920─1940):珠山《顯影》(Shining)〉一文載述:「金門從1920年代起,不少聚落均辦有僑刊或通訊,如:水頭金水國小校刊的《塔峰》月刊、歐厝歐陽氏的《獅聲座談》、古崗董氏的《古崗月刊》、珠山薛氏的《顯影》等;或金門社團所辦的刊物,如:金門建設協會創辦的《浯江月刊》;甚至是海外金僑創辦的刊物,如:星洲的《浯聲月刊》,創辦刊物風氣相當興盛。1937-45年間,幾乎所有僑刊因戰爭而被迫停刊。1946年之後的和平時期,許多老僑刊紛紛復刊,新辦的新聞報又如雨後春筍創立,有黨國政治組織設立的刊物,如《浯島風訊》、《金門報導》、《浯青》、《新月》,亦有民間成立的《金山月刊》、《古寧校刊》、《瓊林小學校刊》等。」
1949年國軍撤守金門之前的上述白話文刊物,其內容大多偏重社會政經報導。唯其中《顯影》月刊,較為特殊,因刊物中也有比重不輕的文藝項目,如文藝創作及國外文學作品翻譯等等。而在《顯影》1929年4月停刊,11月才又復刊的這段期間,原《顯影》主編之一施伍(薛永麥)創《新村月刊》以替代之,這本刊物也改以文藝創作為主;而當年這些稿源、作者群或往返僑鄉,或採用筆名,不少當時名家史料淹失,甚可惋惜,有待我們再予追索考證。
國軍撤退來台駐金後,一群軍旅作家及因緣際會曾在島上暫留的作家在島上寫作,謝輝煌〈《留金歲月》投稿話今昔──留金歲月瑣憶〉一文說:「……而該報副刊(案:指金門日報前身的正氣中華日報副刊),全是『外來政權』的天下。一半以上的稿源,來自『怒潮』師生,如曾守湯、鍾靈、張眾孚……等是,其餘來自一般官兵和政府各部門的傳統詩人。」謝輝煌提到的時期是民國四十年代左右,從這時候算起,再往後,約三十年間,島上曾有近十萬駐軍,大批軍旅作家除了在台灣「中央日報」、「新生報」、中國時報前身的「徵信新聞報」、聯勤的「駱駝報」等各大報投稿外,也以當時的金門唯一的「正氣中華報」為發表園地。洛夫、阮囊、菩提、管管、朱西甯、商禽、辛鬱、謝白雲(孟浪)、孫煒、謝輝煌、文曉村、謝炯(金筑)、明秋水、朱星鶴、汪洋(王克岐)……等人都履足接踵來金;還有以金門戰火、背景人情寫出《夜襲》、《春雨寒舍花》等書的公孫嬿,都是當年勤快寫作戰地文學的知名作家。所以要說金門現代文學歷史,在1949到1979年,也就是民國四十到六十年代,這中間約三十年這世代,當時屬於文學人口之「大宗」的這個文學族群及其現象,就必須記上一筆。若爬梳金門現代文學歷史,擬其論述史觀,我把這段文學稱之為流離文學(一般則稱之為反共文學或懷鄉文學),以便接隼於金門古代文學中也有一段流離文學書寫傳統。(最知名者,莫如明末清初盧若騰的《島噫詩》六卷。)(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