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相逢,為何不相識? ──談林希元與黃偉有否交誼?

發布日期:
作者: 郭哲銘。
點閱率:784
字型大小:

 陳琛引了同安的兩位先賢──蘇頌與丘葵。說蘇頌不依附王安石而罷歸,是一位正人君子;丘葵處衰世,卷懷不出,雖因隱而無所建日,也是正人君子。且這兩位同安先賢,其出處皆因《周禮》。在朝的蘇頌,因王安石變法一以《周禮》為本,他甚為質疑,未曾以之為是,所見不同,故而罷歸。丘葵在野,老而篤學,鑽研《周禮》,乃有《補亡》一書,以是為未來經世之藉。這兩人都是同安人,也都是正人君子,也都是因《周禮》為藉,一朝一野,而有如此懸殊的見解。所以陳琛接著說,「義理固自無窮,而所見亦不必皆合,惟其人之正而乙耳。正則自古,非必事事步古人之故轍也。」另且譬喻說,「蘇公不附介甫,固未必謂《周禮》盡不可行;而使釣磯得行其志,亦未必謂《周禮》一一皆宜于今也」,是謂人易地易時,所施所行,未必就如事後所見一般。
 不愧是「天下第一通」,陳琛這段說理,極巧妙,也極透徹的說明了,林、黃兩人的人品,以及對同一事情的不同看法。這兩位不但同鄉,且都是正人君子,然而對朝局、對議禮,有歧異,這應該而且也不必,損減他們兩修德進業之道,以及正氣相砥礪,以為後學標示之模範。
 若是換個角度,以對方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這個朝局,或許彼此應處之道,也不必然要如彼此心中所存的那分感覺吧。
 世事,其實盡皆如是。《紅樓夢》中的那句名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理是啥?正義又是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地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陳琛不愧是知此二位至深的同鄉前輩,這一段飽寓哲理,又巧又妙,既不會使人尷尬,又顧了主客之間的面子,還將他兩心中最不易觸動的芥蒂,挑明了,講說穿了,還有什麼不可說的呢?
 但除了外在可見的政見不同外,我仍相信,林、黃二位心裡,有些「瑜亮情結」,這恐是其最深層的障礙。陳琛算是看明了,但林、黃二位如何看待呢?還是用陳老先生的話說吧,「余於孟偉【其實應再加上茂貞】,既不敢自謂知之盡,則於古道,固有不能盡知者矣。而又何言以贈哉於其行也?姑隨諸大夫與飲酒。」不能盡知,亦可相知。人之在世,所在面向極多,所處勢局亦紛。此之一刻,未必是彼之一刻,但人心中友朋間,不是還有那一點冥靈的真意?去了欲盡知之意,隨性相往,陳老先生惜此並時瑜亮,無能共濟、相引,為憾吧。
 憾中之外,猶有一股勸喻的味道。他誘想同道相交,同鄉相扶,兩個好人怎就不能相濡以沫。惜也!憾也!這分勸和誘使深交、同道相引的期待,五百多年了,讓人讀之,猶仍餘思難解,久久無法自釋。
 從看林希元的集子,到寫到現在,不過一個禮拜;真正落筆,至而今,也不過兩天。迅筆急走,是怕失掉這一點靈感,有一種急切的執拗,渴望知道,亟於理棼。我不敢說我讀到了這三個人的心靈深處,或者更正確的說,不是讀,而是我與這三位老先生聊了一個禮拜的天,然而我真的讀懂?或者聽懂了他們嗎?不知道。不過,一篇七百字的文章,能讓我叨絮了六、七千餘言,幾乎沒有翻檢史料,只是順著性、順著思,一路而下,此中真意,復又誰知?(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