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讀《釣磯詩集校釋》雜感

發布日期:
作者: 洪騂。
點閱率:514
字型大小:

幾經躇躕之後,終於狠下心來,在網路上訂購了一冊《釣磯詩集校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沒有打折,花了五百元,這金額對於舊債如山、收入不豐、又想買其他書的我來講,確實有點心疼。端午返金過完節後,再回到賃居的三坪小窩,書也跟著寄到了,展卷而讀,漫意流覽,瞻前顧後,頗多感觸,聊記二三,以寫我憂。

1.青眼與白眼

  注釋金門的古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我已經再三強調過了,而比起搞那些古蹟啦、建築啦、景觀啦、民俗啦等等調查研究計畫,注書者所耗費的時間和心血,絕不會少,值得讚揚、鼓勵。可是呢,同樣屬於文化建設的一環,它所能獲得的金錢報酬或公部門的資源,卻也少得可憐,著實讓我為注書者抱屈。因為,在某些公部門主事者的眼中,注譯一本古籍的價錢可能只有六到八萬元,這和那些古蹟啦、建築啦、景觀啦、民俗啦等等所謂的調查研究計畫,動輒五十、七十、上百萬的經費,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語了。也難怪回家之日,又聞友人嘆息連連:訴說在「請!上坐」與「嗟!來食」之間,在油水水的「文化紅人」與慘淒淒的「文化乞丐」之間,其間的差別待遇還真是千里又萬里!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猜測:或許,有些人的確是將古籍整理、譯注的工作,看得太簡單、太輕賤了。不管他們的潛意識或顯意識裡頭,譯注古籍壓根兒是不需花多少錢、費多少力氣、也不需有多大學問的!所以,儂寫他寫又有什麼差別?只要最後能扮演好散財童子的角色,分肉般丟給作者們一點點小肉屑,既達到雨潤均霑的效果、又能搏取「多多益善」的出版量,那又何妨樂此而不疲呢?至於,做出的成果是怎樣或不怎樣,又有誰能怎樣或不怎樣呢?

說真的,那樣的心態,我很盼望,會在短期內有所改變,但,也不敢奢望。而作為一個曾關心過金門古籍之整理狀況的局外人,我所能說的,也就到此為止。說得對不對,講得有沒有一丁點道理,也不是我一個人說了算。但無論如何,對於那些將古籍注譯看得太輕易的種種想法和作法,我是絕對不敢苟同的。

關於金門古籍及其隨處可見的問題,我最近已寫過幾篇文章,相信讀過的人,即使毋須認同我的論述,但至少可以瞭解到:真要卯起來徹底研究金門的古籍,那又談何容易!而這樣「實事求是」的觀念不建立,則所謂的「金門學」、所謂的「文化立縣」,它的基礎、它的成績、它的前景,在我看來,都是不免要打些折扣的;或者,悲觀一點來看待,它或許將淪為自我吹噓、自我陶醉的夢幻泡影也未可知!

為政不在多言,為學亦何嘗不然!空言無益。以下,謹以個人隨手翻閱《釣磯詩集校釋》所發現的幾個紕誤為案例,藉以說明古籍之研究,同樣是一門需要終身以之、全力以赴的學問,而絕不是某些眼光短淺者主觀上所想像的、以為隨便抄抄寫寫就可以交差了事的那種「偽學」。

2.句讀須辨明

 且說句讀吧——也就是標點的問題。今日我們所讀的古書,大多是經過標點的了,平常可能不覺得標點是一個大問題。只有常常接觸古書,虛心向學的人,才能理解,為什麼魯迅會說出「古書標點而後古書亡」的警語;為什麼老輩學人楊樹達先生要寫《古書句讀釋例》這樣的書,引導後學進入國學之門。

在《釣磯詩集校釋》一書中,可以發現它有好幾處標點是頗有疑問的。有些可能是手民之誤,不必深求,但有些則顯然是作者自己的誤讀所致。

例如頁13,施世騋〈釣磯詩集序〉:「因思古來志士仁人遭時否,塞其胸中鬱勃不平之氣,發而為詩,………」案:「遭時否,塞其胸中………」,應作「遭時否塞,其胸中………」。

又頁18-19,陸心源〈丘釣磯詩集序〉:「況以先生理學經術媲仲元、貞白邁韶卿,………於是先生遺集寫定,可傳以視四,如存雅諸集,搜羅放失,掇拾零星者,精詳完善,為殊勝矣。」案:黃仲元,號四如,後人輯其遺稿為《四如先生文稿》、《四如講稿》等書。方鳳,字韶卿,遺作有《存雅堂遺稿》,乃其同邑張燧所輯。所以,從文義來看,這段話是說邱葵的詩集,在經過整理後,整個保存的情況,要比宋末遺民黃仲元、方韶卿的遺集來得完整。因此,「於是」以下一段,就應讀作「於是先生遺集寫定可傳,以視《四如》、《存雅》諸集………為殊勝矣。」

因為以上兩處句讀之誤,和羅元信先生〈金門藝文訪佚(三)〉(刊於2002.12.29~2003.1.7金門日報副刊)的引文如出一轍,故推斷並非手民之誤;況且黃、方兩位遺民的文集皆收錄在《四庫全書》中,作者一時未檢,而致此繆,因此特別提出,並作為史學方法舉隅的一個實例。

3.馬伯庸非漢籍

  《釣磯詩集校釋》頁31提到:「當地方首長與漢籍御史馬伯庸,因邱葵之名,捧幣前來邀請致意。………」按是書頁336注下:「馬伯庸,………河北光州人。其先為雍古特部,居於靖州的天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西北)。」這裡作者既已提及馬伯庸(祖常)其先為雍古特部,為何卻又誤認馬伯庸為「漢籍」,實在不可思議。難道是因為馬伯庸姓「馬」而引發「想當然耳」的誤解嗎?

馬伯庸的祖父「月合乃」,其傳見《元史》卷一百三十:「月合乃字正卿,其先屬雍古部,徙居臨洮之狄道,金略地,盡室遷遼東。曾祖帖木爾越哥,仕金為馬步軍指揮使,官名有『馬』,因以『馬』為氏。」(點校本《元史》,頁3244。)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九十五對此記載有所考釋,茲錄其文如下,以見乾嘉學人治學之一斑:

  案:〈馬祖常傳〉云:「高祖錫里吉思,金季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其官以馬為氏。」祖常撰〈禮部尚書馬公神道碑〉云:「公諱月合乃,(即「月乃合」,又作「月忽乃」。)父錫里吉思,仕金為?翔兵馬判官,死節,官名有『馬』,因以立氏。」與此傳互異。祖常為月乃合之孫,?其先世,似不應誤。今考《金史.忠義傳》:「馬慶祥字瑞寧,本名習禮吉思,先世自西域入居臨洮狄道,以『馬』為氏。」習禮吉思即昔里吉思也。(亦作錫里吉思。)史既系以『馬』姓,則以『馬』立氏由來已久,昔里吉思又以兵馬判官死節,子孫引以為榮,故歸之昔里吉思耳。且昔里吉思父名即有『馬』字,若以己官命氏,又於父諱有嫌,故知馬氏之始,當以此傳為正也。

  另所謂「靖州的天山」,錢大昕認為「〈馬祖常傳〉作『靖州』,《金史.忠義傳》作『淨州』。以金、元二史〈地理志〉證之,當作『淨』為是。」(以上詳錢大昕,前揭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初版2刷,頁1313-1314)

這裡鈔撮了錢大昕的一大段文字,一般讀者恐怕難以卒讀,然而,真要做學問,也只能循此途徑,實事求是而已,別無其他捷徑。凡是想攀捷徑、把做學問看得太容易,以致於隨便就下斷語、妄發議論者,皆非治學之正軌。所以,就不避煩冗,特別舉錢大昕考釋「馬氏」和「淨州」的例子,提供給有志於整理金門歷史文獻的作者及主事者當作一個參考,想想前代的學人是如何敬謹從事於學問,而吾人治學之心態與心術,能無愧於前賢否?

關於邱葵其人其書,以及《釣磯詩集校釋》中詩章的注解,自然還有許多可以補正的地方,但這裡並不打算逐一臚列、檢討。因為我瞭解,要做一個稱職的注書家,其實是要下很深的工夫的。況且,為學如積薪,後來者居上,網路上已看到「金門古書新譯叢書系列」中有一本關於《釣磯詩集》的新注,至今仍無緣購得此書一讀之,依顏之推「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之說以自繩,探討邱葵詩的相關細節乙事,也只能期待將來有空再說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