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藝術赤子美的使者──感悟張國治

發布日期:
作者: 高立憲。
點閱率:396
字型大小:

《映射》篇幅小,卻描繪出他的家庭背景,刻劃出父親為生存辛苦勞碌的形象。父親做雜貨店小生意,做年粿年糕發酵用的白麵、煮花生、炒花生米、製冰棒,又要肩負小店的批發零售。在潤六月六,溽暑時節,「父親于早上先用水煮未去殼的大鍋花生,披灑在店門口馬路兩邊,用日曬法將花生曬乾。中午以後就進行著花生另一種製法,即沙炒花生米。其過程是最先進行花生米的篩揀瀝沙,以鹽巴、八角等香料放進清水煮好,撈起後,在竹籐編織的大盆晾乾。父親約略休息片刻,以雜貨店剩餘的紙盒紙箱或舊書撕開起火,再以幹樹枝煨熅,晾乾過的花生米摻合著細沙全倒進烈火大鍋中,再以木製的炒鏟,不斷于鍋中將其翻攪。濃煙升起,父親在高溫火焰中持續翻炒著。整個過程繁瑣極其辛勞,父親一面以脖子上毛巾擦汗,一面揮汗翻炒,甚少中斷停頓。」(《映射》)

雜貨店招老鼠,需要貓來協助管理。家裏就有一些貓到處鑽來鑽去,無孔不入,無處不在。貓在年少愛靜的張國治眼中是很不討人喜歡的。

在他看來,貓有點陰、冷漠,旁若無人,好吃懶做,不懂禮貌。「我待在家的日子,隨時都會感覺有一雙貓眼處處盯著人看,尤其是到晚上,一雙銳利、水晶貓眼總是先到處看看,反射式的眼神更停留在你身上幾秒鐘,然後一閃就走了。家裏的貓接近人的時候,通常是不動聲色,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向你喵了幾聲,你一趕,它就走了,貓與人相處久了,其實還是十分不懂禮貌的!」

「貓的殺戮叫聲時常迭起,貓特別愛尖叫,尤其你不小心踩到它時,它准淒厲的尖叫起來。」

他尤其強調貓「叫吃飯時就來了」,「家是可以慵懶,可以伸手抓著就吃,自由自在地進去,然後想偷吃點葷,就出去打野食,卻又戀棧著家,時間一到,就鑽回來了!」

他繼而聯想到「許多人不是如此嗎?」

他對貓是反感的,不願意去瞭解。父親對貓卻摸得很透,努力細心地照顧著它們。「父親照顧我們,就像照顧貓一樣,照顧他的生意一樣,恰如其分,好像每一個人,每件事、物都一樣輕重。」

父親慈善,感情內藏;在他眼中,眾生平等。夜深了,貓尚未歸家,大家想關門睡覺又擔心貓回來時無法進來。(這種擔心表明作者雖然不喜歡貓卻還是有愛的)。這時,父親不慌不忙地說:「留一扇窗子開著,它就回來了」。父親的話深情而不經意,讓人怦然感動。我以為,《留一扇窗子開著,它就回來了》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家,永遠有溫情在等待。留一扇窗子開著,讓浪子回家來。浪子,請一定回家來。

散文集《藏在胸口的愛》,飄出了許多藏在胸口的情思,有親情、友情、師生情、藝術情、自然情。張揚人情、人性、人品、文品、藝品的同時,在內省中自律中也發出批評的聲音。

在《藝術追尋的沉思——走出畫室》裏,作者記述去探視蟄居山裏的畫家一事。畫家和美麗熱情的妻子,「相約守住這遠離俗塵的清淨之地,似乎是令人豔羨的。典雅的陳設,窗櫺糊紙上水墨字畫,牆面地上也掛滿堆積了畫,刻意的室內擺設、民藝搜集,庭前的花草扶疏,予人的感覺,正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藝術是浪漫和理想的鮮明標幟。」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真讓人羡慕啊。不過,畫家卻讓作者失望了。畫家身在純靜之地,卻拋不開紅塵。由於媚俗而不能與周圍環境相融,簡直有辱自然。談的是名畫家來訪,創作的理念,畫的與都市畫家一樣,甚至矢口否認自己的藝術淵源。

「許多植物茂綠而深厚的成長著,山裏的雲厚厚堆在寧謐的天空,透著微翳的光線,天都快暗了,整個自然外在的面貌因著光度遞減也不斷變換著,我想到梵谷、高更、塞尚,他們筆下的景觀。

從我眼前的畫家,我只能看到那些和都市畫室一樣題裁、一樣形式、色彩的畫面,我看不出他周圍苗栗山間的風物、自然裏清新的空氣、陽光,甚至陰濕。」

藝術之路充滿陷阱。讓一切交給時間,應當沉寂的總會沉下去,應當浮出水面的總會升起來。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畫家都重視品質,重視獨創性,重視自然,尋找到自我表現藝術的立足點,但從這篇文章裏,我們能看出張國治的藝術品性。

從《藏在胸口的愛》中的很多篇章,我們可以看出張國治很注意情景交融,他詩性地迷戀自然,對自然的描寫細膩而動情。他觀察到位,對事物、色彩敏感,以書寫方式為我們畫下許多自然素描。他沉醉於表達自然美的語句,婉美如一條條彎彎曲曲的線條,引領我們一起去欣賞,一起去沉醉。他滿懷詩情地自話自說,如捧給我們一罐甜酒;他有時是囉嗦的,我們微醺得想在自然中沉睡。

「那條雨後的山路,山色澄明,沾了雨水的嫩綠葉微微搖曳著,穿過林木列隊斜倚的暮色還透露些陰翳的光線,杜鵑謝了的山坡潮得使人寒冷,我在大學路慢慢走著,腳底踩著被雨拍打下的淡紫黃小花,那時,寧靜的緩拍,我的心緒是喜悅而條理的。」

「那晚沿著一條黑夜小徑走著,前面是野百合,高大竹林一叢叢迷濛樹林,黑影疊著低沉夜空,嵌著每一顆亮閃星子,然後倚著遠處溪聲,滿山螢火蟲點點飛繞穿梭在林叢,有時在低樹叢,有時高臨樹枒末端,有時在腳跟下,淒迷的點燃山裏一盞盞引路小燈。而無邊巨大岑寂、森冷,你也曾經在那樣夜晚秉一絲微弱燈火修書嗎?寫下最冷冽詩句,在觸及那一片無止的林木之間,可以永遠的遺忘,靜靜將自身永遠的投入?」(《初晤山色》)

「開始,我傾聽一些劃破山群的清音,太陽已經向山后沉下去了,遠處山家灰褐色的炊煙自迤邐的山腰間升起,雲也是灰的,繼而白鳥拍翅劃過,小孩的嬉浪聲在晚餐後疊起,山家的人有些出遊了,我們便高坐於巨岩上,俯望著沿山屋一路排列下去的山家房屋,稀疏的燈火一顆顆亮起,直至藍色天空整個非策劃的緩緩落下,山裏燈火在瞳中便止不住跳動著。」(《山家記》)

「你也曾嚮往著山的崇高和冷峻嗎?你也曾有著一夜叩訪萬重山的經驗嗎?在記憶裏有許多對山的呢喃,我曾經謁晤過許多山地,叩訪許多原始的部落,在一夜迷霧中輾轉未眠,屏息聆聽許多山靈交響,閉上眼睛,躺在山腰的吊橋上,體驗著那山的神秘、高貴的真諦。無邊的遼穹,黑色星光月影的岑寂裏,整個心靈浸入平靜的休息中。」

(《岑寂的迴響》)

是詩?是畫?是攝影?是散文?反正,是美的,甜的;甜得有點膩人。

應當說,張國治算自然的赤子。

  四

  一個詩者獨立面對天地感悟人生,創造詩歌。

一首詩在完成之後是獨立的生命,自有它的命途;是的,它是生命,縱使是醜孩子也回不到母體重新投胎。

詩是雙親受孕;一個是神,一個是作者。神或許並不存在,但對於詩歌創作來說,確實有著神秘因素起作用。靈感可能與一首詩分娩時間有關,與詩的受孕時間卻不相干。詩歌早已生存在詩者生命的內部。在創作之前,無法看清它的形體,詩者卻能隱隱地感覺到它的存在——這種存在與詩者的仰望相關。詩神什麼時候送來種子的?不知道。生命本身充滿神秘,何況還有著機緣的存在。神秘的因素甚至貫穿著詩人的生命閱歷及其走向。

詩人,倍受詩神恩寵的人;我們應當敬重。

然而,我們在破壞詩的神秘性的同時,破壞著詩的完整性,甚至導致原創失去極至的純粹性。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或許是因為詩的魅力太大了,人們開始猜想、琢磨詩歌,解構、分拆詩歌,想看一看它的局部,甚至細胞組成,犯下試圖解釋甚至批評的錯誤。

可憐的詩者被迷惑了。人們錯誤地以為詩者應當都是堅強的。其實,很多詩者比常人更單純敏感脆弱。心之純粹才能誕生原創。受干擾太多,原創漸漸失去極致的純粹性。外界評介造成的影響可能是良性的亦可能是劣性的。鼓勵可能是誤導。批評可能是傷害甚至是扼殺。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都是劣性的,破壞了詩者心靈原有的純粹質地。評論者啊,千萬不要以為你是善心的幫助,你的功德即是你的罪過。

除非,評論不影響詩者心靈的純粹質地。反正,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不可教化的人可能擁有獨創性;注重融入的人可能走向博大。

當我感悟佛經本來僅僅是一首詩,聖經本來僅僅是一首詩,(迎合著人類天性的仰望);當我領悟「神」是人類創造的最高詩歌文本,我深深知道,我生存在詩歌的內部。

詩歌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而詩歌太美了,一不小心就會被統治階級或別有用心者所利用。詩歌被利用就成為別的東西:宗教或哲學或政治或歷史,或其他。

莊子不過是一個詩人,卻錯誤地被稱呼為哲學家,好像哲學家比詩人還高貴、偉大。人類的發展史是進步的歷史,亦是詩性墮落的歷史。

詩的誕生與詩的意義,與詩本身一樣,充滿生命的神秘性與莊嚴感。至少,詩不是為了寫給評論家看的,不是為了寫給別的詩人看的,而是寫給不寫詩的讀者看的,那就是廣大的民眾。甚至,詩不是寫給當前的民眾看的,而是呈獻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包括慰藉那些已經長埋的祖先們。當詩者以完整純粹的詩心向冥冥宇宙摘取真理,感悟天地萬物的詩性,他獲得天人合一的永恆,無論人們是否能夠感覺,他都與眾生共在。

這些思緒出現在談論美之使者張國治之時,我願意以「美」來再談一談詩。

詩,甚至不是為了呈獻給人類,不是為了提升詩者自己。詩,是誘惑詩者無法不去以美的語言捕獲之美。詩的美,除了詩的形體之美,還有著內涵之美:愛之美,情之美,自由之美,真之美,善之美,美之美,智慧之美,力之美,光之美,崇高之美,氣韻之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純粹之美,純靜之美………包括醜到極致之美,一切之美,人類最想留住的美的一切,人類天性仰望的美的一切。包括生存之淒美,甚至死亡之淒美。人類需要在美中感動、純化,人類想在詩中獲得所仰望的物質之外的美。詩,不一定能成為民眾仰望之美,卻應當首先是作者仰望之美。

美是提純的結晶。美是難以捕獲的精靈。美太珍貴了,人們得一點一滴都應當感恩。只有感恩的心才能體驗它的珍貴。而美,又太廣闊了,一個詩者不可能全部佔有之。一個詩人想貪心地獨佔一切之美,那是妄想。一個詩人只能做到努力於捕獲,努力于創造。何況,美太多了,就會失去美之價值。人們將渴望平淡。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們所能看見的詩歌文本絕大部分都算詩,都具有一定的詩性。善解的讀者能夠通過作品這道橋樑(包括不成熟的詩寫),能夠看見作者詩情湧動的?那——心靈之詩象,照耀的神光。從狹義的角度來說,真正能征服全人類的詩歌從未出現,包括「神」這首詩亦不能征服全人類,越來越多的人並不信神。誘惑我們前行的是若隱若現的靈光。詩,正是以它的不可捕獲性呈現著它的偉大。

我們的詩——被成形的詩,只是我們追尋詩的過程中的一份記錄。真正的詩,永遠在我們前面,以若隱若現的靈光誘惑我們去仰望,去捕獲。

真正的詩人,將以其追尋詩歌的精神迴光返照人間大地,如火焰,如星星。 



   「一個人能成為畫家的時候,為什麼還要做伯爵呢?」法國畫家亨利‧圖盧茲—洛特雷克這樣說過。

我說,張國治能成為詩人,為什麼還要做畫家或攝影家呢?除非,他的畫是詩,他的攝影也是詩。又或者,繪畫或攝影能夠成就他詩寫的個性;正如日記、散文是詩的基礎積累與訓練。

我們容易發現張國治的詩寫深受繪畫與攝影所影響。他的觀察力極強,對象的捕獲力極強。他的眼睛比他老家雜貨店的貓的綠眼還可怕,(讓人想起深圳地王大廈的掃射燈,沿著街角一路掃過去),現代社會種種現象(尤其是都市生活現象)盡收眼底,在他的心靈上凝固深藍的憂鬱,而他的神思妄圖擊碎之。他詩寫常見太多的排比,出現橫向思維廣度無邊無際之跡象。他早期的作品有散文化傾向。

他的性情總是溫和,他的態度總是熱情,他的底色總是憂鬱。或許是現實中過於沉默,他的憂鬱趨向極限,他無法不發出激情的詩言。《憂鬱的極限》收集了1986年至1991年度他創作的詩歌。那時詩人心中滿是憂鬱,滿是憤慨;他是激情的,甚至是激進的、抨擊的。他不僅以內在的品格與俗世的污染抗衡,而且是呼喚式的,喚醒式的,以渴望純淨純靜向城市的浮躁宣戰,以人文精神向商品文化、速食文化宣戰。那時,他自稱地下詩人,不屑容身種種火爆場面,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激情,為著地上的人們而焦慮,企圖阻止他們人性的沉淪。

在《大造無私記》中,他寫出:「藍天負荷一隻白鳥的迷失」,「人們丟棄的不只是物質的垃圾/連德行/一起焚燃了」,「這是一座城市/終端機上是我們心靈版圖的磁帶/人格被掃描的版/一一分類庫存」。

在《城市進行式(一)》中,他寫出:「他們去Disco舞廳/享受重金屬的夜/啤酒泡沫加名牌菸絲/搖滾分貝和發香鼻息」。

在《城市進行式(二)》中,他寫出:「解嚴膚色解嚴政治解嚴信仰/亮出流行的簽證」,「白人黑人黃種人/我們相遇在臺北/舞動的身軀踩在臺北屋脊」,「節奏為和平宣言/欲歡為五族共和」。

在《之後》,他寫出:「讓錢勢攻打美德、信仰失陷/荒荒涼涼的心在十字架上磨蝕」。

在《肯德基和上校》,他寫出:「敬謹啜飲松鬆脆脆的速食文化」。

他寫《我和我的城市一起流血》。他寫臺灣新品種三號:「解放青春」的《星月少年》與「空虛的路燈」《映帶女郎》。甚至寫《雅痞手記》。

《所以,一到夜晚》:「許多革命在不同城市進行/許多旗幟在風中升起消逝」,「我們承受愛的稀薄/承受眼淚超值的重量/承受失血的宣言承受動腦筋急轉彎/我們仍然沒有情節/頑強地正在活著」,「在肥沃的夜/和情人約會」。(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