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原鄉美學──讀張國治《戰爭的肌膚》組詩

發布日期:
作者: 落蒂。
點閱率:375
字型大小:

金門在過去幾十年中,位於兩岸的對壘的最前線,形成一種十分特殊的景觀。開放觀光後,遊人在憑弔古寧頭戰場、馬山前哨站、擎天廳、地下坑道、碉堡、戰史館、金門文化村………等,無不留下噓唏不已的深刻印象。

身為金門的文化藝術工作者,無不傾全力為金門打造一個歷盡幾十年戰火洗禮的「美術形象」。於是乃有「迷彩之戀」的大型藝術活動。身兼詩人、畫家、攝影家及視覺傳達設計人的張國治,首先以組詩「戰爭的肌膚」(刊於創世紀143 期),為他的故鄉金門形塑一個全新的美術形象而發聲。

這一組組詩,一共有四小節,處處展露了他平日與文友交談時所表現的對金門濃濃的愛,也就是處處展現了他的原鄉愛戀。文學藝術家,不論走到那裡,都會展現一種濃烈的鄉愁,即使不離開出生地,也會有「離閉母體的鄉愁」

鍾理和的「原鄉人」正是這樣一種原鄉意象的小說。李永平的「拉子婦」、「吉陵春秋」等作品,也都是時時刻刻想回到他出生的原鄉「婆羅洲」。張國治這一組詩作,正是對金門的原鄉想像書寫。

在他的腦中,時時浮動「戰事潛水艇」、「記憶坑道」、「炮火鏽斑、腐蝕粉末」(原詩第l小節),這種戰地原鄉印象,一直在他的心中,即使離開金門,到台灣工作教書,但「離鄉是鄉愁的開始,也是原鄉文學的起步」(王德威序李永平自選集《 》「原鄉想像,浪子文學」)這些故鄉印象,一直像「無法擺脫的幽靈」,於是詩中不斷出現像「山川田野,海洋何其遼闊」、「有花崗磐石座標的視高點」、「厚牆鐵鉤的碉堡」等意象(原詩第2 小節),這正是「移民或漂流者的宿命」(本文論點延續前註王德威論文,以括弧表示之,請讀者自行參閱)。

「不再是鐵蒺藜草春天的悲情/不再是迷眩、監視、狐疑、惶恐/漆黑摸索的心情/我們義無反顧凝向天際線遠眺/記憶讓海水沖刷淋襲/情感安居浯島,觀念迎向世界舞台」(原詩第3 小節),一種對故鄉的「孺慕之情」,不斷的在詩中展現,人雖在他鄉,但期望故鄉浯島能迎向「世界舞台」的念頭,仍十分強烈。

「由戰備道、地下坑道/昏濁、潮濕、模糊、混亂濃濁筆觸/迎向高粱碩黃、藍天碧野的畫幅」(原詩第4 小節)詩中充滿故鄉寫實的場景,以之來「營造一個即真即幻的敘述策略」。請看原詩第四小節的敘述:「遮蓋戰爭惶恐的迷惑/駐守不再驚惶的田野」,這種內心的惶恐,幾十年前即已存在,戰地政務雖然解除,但戰爭的陰影,仍無法抹去。詩人希望「恣意揮灑亮麗的彩墨,以新形式語彙」、「以美好畫架寫生,濃烈豔彩」去「驅趕反空降樁佔據,蠕動的陰影」,這種「虛擬的情境」,使我們對戰地金門人民,幾十年來的恐懼生活,有了活生生的「畫面」,因而感同身受。

張國治的原鄉敘事,十分具體,不會讓人無法捉摸,只是他在詩中的字裡行間表現了較為含蓄的暗示,那就是金門人「失去了救贖能力」,在那種「自己也不能被救贖」,又無法「自己救贖自己」的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人們除了如張國治詩中的句子:「把夢航向一個寬闊的海洋」、「重新噪動,翻身一次」、「以彩筆替代槍枝,以吟詠替代憂傷」及「並許它為一個孤島,形塑/全新的海洋意象」外,那一天「戰爭又爆今」,又變成戰地,到處都是「反空降樁佔據」「炮火鏽斑」,你又能奈何?詩人表面雖然樂觀,但深沉的讀者,仍可以讀出那「一種歷史的宿命的焦慮瀰漫字裡行間」。

和詩作中的「戰地原鄉意象」相呼應的是張國治2005年攝影加觀念、裝置藝術展,那種《以紅色為名:紅色解放&紅帖&絕對安全》中的「刺眼的紅」,那種「紅語錄」、「寫紅語、說紅話一接龍遊戲」中的「一片血紅」,象徵著什麼樣的「戰地原鄉美學」?(參閱《創世紀》143 期張國治《紅色計劃》系列特輯pl~16 )

葉維康說「為了抗拒本源文化的錯位異化,抗拒人性的殖民化,表面彷彿寫的是個人的感受,但絕不是『唯我論』,而是和全民族心理情境糾纏不分的」(參閱葉維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錯位》,刊於《創世紀》雜誌第100 期)。張國治的詩和藝術裝置攝影展,絕不是『唯我論』的個人感受,而是全民族「悲劇的代言人」。

章亞昕說:「詩人必須面對自己的文化環境,因為文化環境即便是困境,亦代表了精神上的一種生存狀態。歷史滄桑,必定給人帶來被放逐的深刻感受,使痛苦伴隨人生進入陌生的天地。」(章亞昕《滄海桑田:創世紀的時空意識》收在《情繫伊甸園》一書中)。八二三砲戰發生時,我正在初中就讀,班上突然來了兩位金門的轉學生,由於兩岸歷史的滄桑,他們「被迫放逐的深刻感受」,從他們的眼神中,展現出來。張國治的詩和《紅色計劃特輯》,正是替這些痛苦的人,說出了他們的「精神上的生存狀態」

洛夫說:「我一向認為,一個詩人畢其一生不可能只寫一種風格的詩而不變。」(洛夫《詩魔之歌》 導言)。但張國治的詩不論怎麼變,其心中的「戰地原鄉意象」永遠不會改變,它已經深深的融入了張國治藝術創作的骨髓之中。

【附錄】

張國治

戰爭的肌膚

~為金門形塑一個全新美術形象「迷彩之戀」而寫

世界日,我們把戰事潛水艇

沿著記憶坑道

靠岸停泊,光華展示

揮別陰霾濃霧,遠遠地

把重重炮火鏽斑、腐蝕粉末

向天際拋成美麗的弧線

把夢航向一個寬闊的海洋

  山川田野,海洋何其遼闊

我們據有花崗磐石座標的視高點

逐一撒去戰亂佔地

拔高升起,厚牆鐵鉤的碉堡

剷除零亂歷史蔓藤糾葛

摧毀、破壞、建設

一如畫裡空間的形塑

我們以著還諸島民重劃的紅土層

讓兒童搭起戰爭迷彩的藝術館

迷彩是戰爭的肌膚,浯島的符碼

刻劃戰爭的顏色,我們

削去戰爭厚牆,揉軟攻防鐵壁肌膚

犁平了鈣化、鬆弛的地雷土壤

沏一壺鄉土水仙、鐵觀音

舒緩迎向鷓萬歸返的火紅落日

為了起造新世紀美田遠景

浯鄉新生赤子,春分驚蟄時令

讓我們徹底

重新噪動,翻身一次



  不再是鐵蒺藜春天的悲情

不再是迷眩、監視、狐疑、惶恐

漆黑摸索的心情

我們義無反顧凝向天際線遠眺

記憶讓海水沖刷淋襲

情感安居浯島,觀念迎向世界舞台

以重而有力手工藝,鑄打歷史鋼刀

重新拉胚,雕塑一個掀天

火花四射,藝術的宣傳砲彈

以新「觀念」打造花崗岩的文藝復興

以軌條砦「裝置」反登陸戰爭原件

以「行動」撇除每一枚膽顫地雷

以「包紮」碉堡治療戰爭傷口

以石雕「地景」建構全新標的

我們小心修護山牆、馬背形制

擦拭朝代交折更替的紋樣

鉤勒糾纏歷史文件、脈絡

爬梳戰事溝壕肌理

以彩筆替換槍枝,以吟詠替換憂傷



  由戰備道、地下坑道

昏濁、潮濕、模糊、混亂濃濁筆觸

迎向高粱碩黃、藍天碧野的畫幅

恣意揮灑亮麗彩墨,以新形式語彙

遮蓋戰爭惶恐的迷惑

駐守不再驚惶的田野

以美好畫架寫生,濃烈豔彩

驅趕反空降樁佔據,蠕動的陰影

我們深埋一枚小小美育種子

以孕育一個亮麗美好未來

並許它為一個孤島,形塑

全新的海洋意象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