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兒時童玩童趣

發布日期:
作者: 吳家箴。
點閱率:615
字型大小:

(二)、玩金龜子:「金龜子,體圓形,長約2公分, 金綠色,背有甲,六足。」兒時常見,捕捉不難,捉來之後,先在地上磨其肛門,口中還要唸道:「金龜臭屎甕,會食勿會放。」經此一磨,肛門組織受損,也就解不出大便了,而後拿一條長細線,一小塊碎瓷片,或加上一小卷紅紙,綁在金龜腳上,一手持著線端,金龜子便會飛起來,與瓷片、紅紙一同轉圈圈,綠、紅、白三色相雜,構成一幅美麗的圖案,以此自娛娛人,直到金龜子精疲力竭,才停下來。

(三)、捕蟬:蟬兒高踞枝頭,悠閒歌唱,照常理說,正是享受「讀書吟罷蟬鳴樹」的時刻,而我們卻拿著捕捉工具,對著牠虎視鷹瞵,我們手持長竿,頂端做一鐵絲網圈,網上塗了一層蒼蠅紙的粘膠,我們在樹下躡手躡腳,步步逼近,出其不意,向其背部覆蓋下去,十之八九逃脫不了,捕來之後,也是當「玩具」。

(四)、植物類玩具:鄉下植物,放眼盡是,只要花點巧思,一枝一葉,即成玩具。隨意截取一節樹枝,置於胯下,可當馬騎;握在手上,可當寶劍;各種樹葉雜草,也可做為草編各類玩具的素材;放嘴一吹,即成樂器。還有那各種植物的種籽,龍眼籽可以當彈珠,木麻黃籽可以當彈弓的子彈,土  籽剝一剝也很好玩。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說取用不盡,由於種類繁多,不便一一贅述,僅以聊聊數語概括之。

(五)遊戲型玩具:此類玩具的性質,偏於遊戲或比賽,以增趣味。

一、摔壁錢:兒時所用的銅錢,即是清朝或民初所遺留下來的「銅幣」,金門話叫做「銅  」。它的玩法即是將銅幣用力往牆壁一摔,利用它的反彈力道分出遠近,以決定誰先吃誰,這時就要比準頭,拿起自己的銅幣,站在銅幣的位置,若能擲中對方的銅幣,對方的銅幣即歸你所有,因而每個人都練就了一手神準的功夫,記得當年一塊錢可以買十個銅幣,後來這些「古堇銅幣」據說被一些識貨的古董商收購一空,致使玩這類銅幣的風氣日漸式微。

二、打陀螺:現代的陀螺,都是機器製造購買得來,兒時稱陀螺為「矸轆」,大都是自選木材,一刀一刀削出來的。我們通常都在泥巴地比賽,參賽者就在地上畫個圓圈,把陀螺放置圈內,而後輪流使勁地互打,利用陀螺的腳釘尖端去劈對方的陀螺,故稱「釘矸轆」,誰先被擊爛,即成輸家。當然,我們也常比旋轉,看誰轉得最久,這就關乎技巧與力道。

三、玩橡皮筋:兒時的橡皮筋與現今並沒兩樣、功能亦同,只因玩具缺乏,加上橡皮筋價廉好用、容易取得,玩橡皮筋相當盛行,其中以下列幾種玩法最為常見──我們常將橡皮筋串成一條彈性的繩索,幾個同學即可玩在一起,可以用來跳高,也可充當跳繩。另外一種是把數條橡皮筋搓成一團,參加的人輪流用手指撥弄此團橡皮筋,只要有橡皮筋單獨脫離,未碰觸其他橡皮筋,這條即屬本人所有。還有一種玩法即是以雙手手指撐開橡皮筋,讓橡皮筋左右交錯,或呈星星狀、或像蝴蝶、或是蜘蛛網,看對方能否解開或改變?最後要談的是射橡皮筋,或加「紙彈」射出,這是我們男生最愛玩的遊戲,雙方開戰起來,亦頗可觀,然而一旦射到皮肉,保證痛得跳起來,若是射中眼睛,必成傷害,因而常被老師禁止,畢竟這不是安全性的遊戲。

四、吃石子:兒時叫做「吃粒仔」,我們把石子的表面磨成圓型體或正方體,或用小砂袋、米袋取代亦可。母親說她們小時就很流行了,口中尚要唸道:「一仔呷,二仔呷,三仔呷,四仔呷,併斤。」首先是把手中的石子丟散在地上,「一仔呷」即是用右手或左手抓取其中一顆向上拋,藉此空檔抓取地上的一顆,而後接住落下的這一顆;「二仔呷」是一次抓二顆,依此類推,最後併斤(併在一起稱斤),即是把手心的這五顆一齊往上拋,再以手背來接,接住的顆數越多,就是贏家。

五、翻書:翻書也是一項娛樂,但較偏於賭博,做法很簡單,只要一本頁數適中的書本,將彼此的「標的物」隨意置入書中任何一頁,參加者以猜拳決定先後次序,一人翻一頁,只要你翻的頁數有夾標的物,此物即歸你所有,標的物可以用尪仔標、橡皮筋,甚至是錢,運氣好的話,可能都由一人獨得。

六、打彈珠:彈珠就是玻璃製成的圓型珠子,亦是當年的一項主要玩具,每個小孩無不擁有一堆的彈珠,甚至引以自豪,形同小孩的一筆「財富」。當年最常見的玩法,即是將雙方拿出的彈珠放在圓圈圈內,而後在定位上以自己的「主球」去打,被打出圈外的彈珠即屬打方所有,倘若主球身陷圈內,則成「死球」,那麼圈內的彈球就全歸對方,損失慘重,不可不慎!另一種玩法,是雙方以主球對打,誰先打中對方,就是贏家。

七、拍人仔標:人仔標以圓形或矩形為主,參加者手上各執一張主牌,而後用力往對方的人仔標一拍,藉著力道與氣流的作用,只要你能讓對方的人仔標掀翻成另一面,或穿插在對方的人仔標之下,此張即歸你所有。另一種玩法是各出幾張,堆成一疊,參賽者各執一主牌,對著這疊人仔標拍,玩法如前。

(六)純粹性的遊戲:此類側重於遊戲,無需道具,或只要簡單的道具即可。

一、打水漂:居住浦邊期間,村邊與劉澳之間,池塘密布,池池相連,正是打水漂的好地方,打水漂的關鍵,與選材、角度、力道密切相關,選材以圓型扁薄、大小適中的瓦片或石片為佳;角度以接近水平面最好;力道要有勁,如此必能打出漂亮的水漂,一般以在水面上跳動的次數定勝負。

二、打手轎:「手轎」即是用手打成的轎子,務須兩人合作,四隻手交錯握緊手腕,而成一類似「井」字型的手轎,兩人同時蹲下,讓第三者跨坐上面,而後抬起走動,這項遊戲常見於家庭親子同樂或學校嬉戲之中。

三、捉迷藏:金門話叫做「覕相找」,這是當年相當流行普及的一項遊戲,人數不拘,只要一人當「鬼」,趴在牆壁,兩眼緊閉,數一到十,參加者必須在這十秒當中各自尋找隱蔽的地方躲藏起來,最先被找到的就要當鬼,如此循環。母親說:「找有金雞母,找無拳頭母。」意思是找到的話有賞,否則要受罰。還有一句是「掩苦雞,掩白卵;一粒食,一粒舔;苦雞母,覕伊密;苦雞囝,去找賊。」如今回想,頗具趣味。

四、手刀比武:當年武俠電影甚為風行,大夥跟著仿效,私下「練武」,我常爬上圍牆,而後躍下,或者從平地跳上桌面,以此練習「飛簷走壁」和「輕功」;最常玩的是手刀比武,雙方以手代刀對打,只要用手碰觸對方的頭或腳,對方即算「死亡」,以此練習反應,我們經常集體「砍殺」,或在操場,或站在教室的書桌上,類似打擂台一般,這是男生最愛玩的遊戲。

五、玩過關:這項遊戲,人數不拘,可以數人一組,兵分兩國,在一個界定的範圍內,有守有攻,既要入內抓人,又要守住關口,由於處在進退維谷的境地,戰局顯得緊張刺激,若能闖出界外,即算過關,最後以過關的人數多寡定勝負。

六、跳人:跳人蓋因所跳的格子外觀近似人型,故稱「跳人」;也像房子,故又稱「跳房子」或「跳格子」。玩耍之前,先在地上畫好格子,並找一塊適合的瓦片,即可開始比賽,主要動作是單腳跳踢瓦片,若將瓦片踢出界外,就得從頭再來,看誰先將瓦片踢到最後一格,即算贏家,這對小孩來說,既要單腳跳,又要踢得準,也非易事。

七、放手巾:就讀國小時,老師常會帶小朋友玩放手巾(手帕)遊戲,大家圍坐成一圓圈,其中一人手拿一塊手帕,繞著背後圈外走著,做出放手帕的動作,或真或假,無聲無息,被放的人如果毫無知覺,就要被罰表演節目或唱歌,當年小孩,大都內向羞澀,這種「懲罰」,常令全場精神緊繃,毛骨悚然。

綜上所學,在項目上,仍感不足,尚須同好惠予補充;在分類上,亦覺牽強,尚祈鄉彥不吝賜正。因為玩具與遊戲,一體兩面,難以分割,玩具離開遊戲,則乏趣味;遊戲若無玩物相襯,亦顯單調。雖然有人說:「物玩、境遊、人戲」,這是針對「玩、遊、戲」三者分開解說,然而三者仍有許多重疊難分之處,所以筆者的分類,只能說是個人粗淺之見。

另外本文所提,乃針對當年一些克難自製的玩具,至於當年一些購買而來的玩具,則不在列舉之內,例如:回力板球、吹氣紙球、紙炮鐵槍、炮炮火箭、搏浪搖鼓、鐵皮槍、塑膠水槍………。這在後來已漸普及,也在此附帶提出,與鄉親共同回味,最後要感謝母親與兩位妹妹跟我一起回顧,才使支離破碎的記憶較為完整。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