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吳手記陽明山林語堂故居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426
字型大小:

十月十四日九點和劉教授去臺北的風景區陽明山。到陽明山已經是第三次了,前兩次都到過中國文化大學。第一次到陽明山,由寥一瑾教授帶著去看山,她開著紅色小車在山際盤旋,其時已經黃昏,天色在半明半暗間,稍有延宕,天就盡黑了。晚上,寥教授在一家格調清雅的餐廳請客,在座的還有六朝文學專家洪順隆教授。眼前依然是蒼蒼的青山,迷矇的山嵐,而十年之間,洪順隆教授已化為異物,不復可尋,不免愴然。

細雨如織,山風吹來,仍然穿著短袖,依舊不撐傘,這才感到有點秋意了。徒步約走了兩個小時,山徑掉落新新舊舊的黃葉,一路踩過去,又濕又滑,山壁佈滿青苔,泉水叮咚作響。出山后隨即往回乘車去林語堂故居,故居也是先生的葬地。

林語堂,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於1976年,福建省龍溪縣(今漳州市)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語堂先生1922年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文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學,「幽默大師」從此加冕;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作,有《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學著作和長篇小說。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北投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這個路段,散落著各式別墅,深門高牆,大致可以推斷主人高貴的身分。林語堂故居大門敞開,門口一個小牌牌寫著:展出時間: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備有簡單餐點。故居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東吳大學承辦。因為在東吳客座,一下就覺得很親切。我們到達時大概是正午十二點。

語堂先生故居興建于1966年。故居占地一畝有餘,二畝不足,由先生親手設計。別墅坐北朝南,南邊靠牆有幾株開著花的樹,幾處奇石,像是放大的盆景似的。東側正對庭院的大門,為露天攬景雅座,幾把大大的遮陽傘,傘下有雅潔的桌椅,這一處的擺設,供參觀者小憩,雖然未必是故居之舊,但與建築也還相配。建築主體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建築取向。白色的粉牆配以藍色的琉璃瓦,鑲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櫺。從西式拱門走進,右側有一個臺子,售票小姐收你二十元,說,可以抵餐費。就是說,用餐,可以扣除二十元。她還會遞給參觀者一份印製精美的介紹和一枚典雅的小書簽。無論是介紹還是書簽,「林語堂」三個個字與「故居」兩個字中間,都有一個紅色「√」的圖案,這個「√」的左尖,較大較圓,右端的把也比較長,形似煙斗。原來語堂先生煙斗從不離手,煙斗成了先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成了先生的一個象徵,故設計者有此創意。穿過回廊,可以見到透天的中庭,南、東、北各自一字形排開的三行西班牙式螺旋的粉白色廊柱,支撐著回廊的拱式屋簷,有太陽的晨昏,陽光輕輕愛撫,粉白的柱子身影長長,定然特別的溫馨。中庭的西南角修竹輕搖,楓葉正在由黃轉紅,點綴著蒼蕨、藤蘿。翠竹與奇石是語堂先生最愛。這個角落還有一個橢圓形的魚池,池魚穿潛于奇石萍藻之間,怡怡然自得自樂;觀魚者亦泰泰然從魚之自得自樂而自得自樂。建築的庭院兼具東、西方風格,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美。頗能體現語堂先生學淹中西,以及思想、精神、氣質與美學的精髓。

西廂有房三間,南邊是書房。書房往往是作家的靈魂所在,精神的寄託,語堂先生生命的最後十年,不少的日日夜夜就是在這裏寫作和讀書的。語堂先生說:「我寫作並不為取悅某些人,相反地,還可能得罪很多人,因為我所說的完全是出自我個人的觀點。」語堂先生又說:「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被監禁於周遭環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幾個朋友接觸,只看到他生活環境中發生的事情,他無法逃脫這個監獄。但當他拿起一本書,他立刻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透過先生的藏書、透過先生的手稿,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不久前的先生,每日咬著的煙斗,有時俯身於書桌,寫出天地,寫出人間,寫出他的思想和感受;可以看到不久前的先生,背靠皮制的沙發,拿著一本書,如入無人的世界;或者看到先生,對窗凝視著天空、綠樹,思緒情感如何飛越對面的陽明山頭、淡江水波。在書房的東側牆頭,擺放著一架老式的打字機,我們不知道,1947年先生在紐約發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機」,所用的是不是就是這一架?西側窗櫺下的玻璃櫃,陳列的則是1971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的手稿,先生生前非常珍惜這部辭書,視其為一生寫作和學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中間是簡樸的臥室,一床、一桌、一椅,而且床的寬度似乎還比常人的狹小。不要以為大學問家、大作家出言都是驚天地而泣鬼神,動輒震撼人心什麼的,語堂先生常常有一些很散淡很隨適很生活化的言語:「我需要一個很好的床塾,這麼一來,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我相信人生一種最大的樂趣是蜷起腿臥在床上。為達到最高度的審美樂趣和智力水準起見,手臂的位置也須講究。我相信最佳的姿勢不是全身直躺在床上,而是用軟綿綿的大枕頭墊高,使身體與床鋪成三十度,而把一手或兩手放在頭後。在這種姿勢下,詩人寫得出不朽的詩歌,哲學家可以想出驚天動地的思想,科學家可以完成劃時代的發現。」原來,躺在床上舒適與不舒適是如此的重要,自從人類進入文明史,千百年來多少人在床上躺過,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在床上躺著,有誰去想過這「躺在床上的藝術」,有誰會把躺著舒服與不舒服和不朽的詩、驚天動地的思想、劃時代的發明劃一個等號?也許有,那是陶淵明,淵明先生于盛夏高臥於北窗下,盡情享受著凱風自然,完全進入了羲皇上人的境界,於是有不朽的詩篇,但是淵明先生只有實踐,並沒有理性的或者美學的思考。基於先生的思考,那麼,我們就更理解先生為什麼偏愛陶淵明、偏愛蘇東坡、偏愛袁中郎了。語堂先生和陶先生、蘇先生、袁先生一樣的灑脫,一樣的散淡,一樣的閒適,一樣的快樂地生活,甚至有過之。

臥室的床頭、小書桌,牆壁上,還掛著、或罷放著語堂先生的夫人廖翠鳳的多幀照片,有年輕時的,也有中年和老年的。語堂先生夫婦鶼鰈情深,很有意思的是,語堂先生不但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據說還親自為夫人設計符合人體學的舒適座椅。閩南人喚人往往喚名字的尾字,故爾先生終生喚夫人曰「鳳」。國有國徽,校有校徽,唯獨家徽少有聽過,而語堂先生之家就特有一個家徽,這家徽不是別的,就是「鳳」字的篆文經過加工改造過的圖形,據說這個圖形出自語堂先生的一個皮包或錢包。男人的包包,有時也會隱藏著含義很深的、不為人知的「圖騰」符號。不過語堂先生的圖形符號是公開而不是隱密的,經先生的加工改造,在大「鳳」字的左側還有一個小小的篆書「林」字。這一富有創意的家徽,或許會能給我們今天的生活一點什麼啟示。

西廂的北邊連著建築正中的廳堂,這就是語堂先生的客廳與餐廳。客廳及餐廳擺放著舊式的但卻是比較考究的茶几、沙發、餐桌、餐椅,還有餐具及酒杯。或許使用的頻繁加上年歲的久遠,本色已經漸漸褪去,我們從中似乎可以看出先生及夫人的好客,常常高朋滿座,杯觥交錯,看出語堂先生夫婦被客人們所熱愛著。我們仿佛可以見到談笑風生的場面,可以看到先生會心時的神情,靜靜地聽著他說道:「我們如若得到一個真正的朋友,則其愉快實不下於讀一本書。」接著他又說:「我們只有在知己朋友相遇,肯互相傾吐肺腑時,方能真正地談天。而談時各人也是任性坐臥,毫無拘束,一個將兩腳高高地擱在桌上,一個坐在窗櫺上,一個坐在地板上,將睡椅上的墊子搬下來當褥子用。因為我們必須在手足都安放在極舒服的地位,全部身體感受舒適時,我們的心靈方能安閒舒適,此即前人所謂:「眼前一笑皆知己,座上全無礙眼人。」」有誰見過這麼隨心所適的主客、隨心所適的朋友,見過這樣還於原人性、還原於人的本來面目的朋友間的談天?或許,只有魏晉時期的嵇、阮「竹林七賢」和其他的名士們。

餐廳的牆上,還掛著一幅語堂先生親筆所書「有不為齋」。「有所為,有所不為」,兩句是相互關聯的,因為有了後句,看起來才有點兒豁達,其實絕大多數人看得到的只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無非是一種點綴而已,大數人都不願意去實踐「有所不為」,而語堂先生則去其前者,專注於後者。有一些文人入仕了亦,仕亦文,他們有家國之憂,有兼濟蒼生的理想、抱負,或許還有相當的才幹,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很多很多這樣「有所為」的士人。但是文人就是文人,他們應該去做一些文人的事,學術、寫作,「獨善其身」。對於「獨善」各人自有各人的詮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隨適隨性地生活(以不妨礙他人為前提),善待自己,難道不是一種「獨善」?語堂先生的人生處世哲學,我們只能遠觀,就是進不了他的世界。這也是語堂先生和如我輩這樣的凡夫俗夫最大的不同。

我們來故居參觀時,餐廳已辟為優雅的茶室。這裏只有五六張深棕色的桌子,每張桌子四個座位。桌椅的顏色與地板和通向陽臺的門框都是深棕色的,室外的光線穿過陽臺的玻璃門,柔和地鋪灑在地板和桌椅。二三友人,來此慢慢品啜著濃香的咖啡,不慌不忙地談天說地,體味人生的散淡和閒適。我和劉教授各要了一份的午餐。小姐問,在室內用還是陽臺。我們連忙說在陽臺——起先並不知道陽臺也是可以用餐的。午餐中西合璧,米飯糯香,燒豬排色味具佳,還有沙拉、濃湯,飯後是精緻的點心和咖啡。價格也很公道,在市內要一份這樣的午餐,或許還不止這個價。語堂先生生前很喜歡呆在這個地方,他說:「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裏,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遠山如黛,淡水含煙,其時沒有其他遊客,我和劉教授各占一個僅可供兩個人使用餐的小圓桌,想著語堂先生當年在這兒品茶吃煙的情景。可惜等不到夜色降臨,不然,從陽臺上俯瞰萬家燈火的明明暗暗,讓初起的秋風輕吻著臉頰,又是多麼地充滿詩意!

故居的東廂是史料特藏室暨閱讀討論室,書櫃裏擺滿語堂先生的各種中外文著作,小說、傳記、散文及月刊八十餘種,其中包括在國際上影響廣泛的《生活的藝術》一書的中文版和十二種文字的譯本。二十年來,大陸出版社的林語堂先生著作的各種版本,林林總總,也應有盡有地陳列著。語堂先生說:「一個建築、一場演講,只要能給人美感,可以引起別人的共鳴,能夠讓人的心靈昇華擴大,這就是藝術,這也是藝術所在。」無疑,先生的故居,已經成了研究林語堂先生思想和著作的一個重鎮。劉教授說,研究林語堂的學者,都應來此感受感受。吾有同感焉。循著語堂先生的思路,這個特藏室現在也成了東吳大學和社會一個研討藝文的地方,在這裡還不定期地舉辦「有不為齋書院講座」,以呼應先生「生活的藝術」。這天是星期日,沒有活動,我想,文化名人的故居,由大學參與規劃和管理,似乎更能發揮其獨特的功力。

出了正門,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又由北向南繞別墅一周,四周都是蒼鬱的樹木。西北角有一個實木建起的觀景台,很少磨損,不知道是否先生居住時的建築?下了台是北側,那裏有語堂先生的墓園。語堂先生的別墅,是一座一層半的建築,從南邊看是一層,從北邊看是一層半,依山勢而建,北低南高,並且多出半層,這半層可附設做其他的用途。語堂先生說:「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又說:「我要一小塊園地,不要有遍鋪綠草,只要有泥土,可讓小孩搬磚弄瓦,澆花種菜,喂幾隻家禽。我要在清晨時,聞見雄雞喔喔啼的聲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幾棵參天的喬木。」語堂先生就長眠在這樣一個他設想的園地當中,青石的墓蓋上鐫著「林語堂先生之墓」七個字和生卒年,墓前有參觀者敬獻的鮮花,墓旁有一兩棵參天的巨松,長年和先生相依相伴。

在林語堂故居盤桓了兩個多小時之後,就要在告別故居了,這時我想起語堂先生的故鄉福建省漳州市,那裡也有一座林語堂先生的紀念館。漳州我是經常去的一個城市,但是每次都是來去匆匆,一直沒有前往參觀過。一個名人故居或紀念館,似乎應該有一個突出的主題,林語堂先生故居當然也介紹先生的生平,也有展示先生的作品及其成績,如果要我說它的主題的話,我以為,這個故居的主題主要是表現語堂先生散淡的生活場景和他的生活哲學。而漳州館呢?很想去看一看。

  附記:本文的寫作,參考林語堂故居介紹,引文也多引用介紹的文字。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